APP下载

“互联网+”理念与艺术设计类专业教学的有效融合

2020-03-02邢志鹏

大观·东京文学 2020年1期
关键词:互联网+融合教学改革

邢志鹏

摘 要:高校是创新型人才的主要培养基地,在我国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下,艺术设计类专业作为应用性很强的专业正在迅速发展。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互联网教学模式正在与艺术设计类专业教学模式进行融合,文章分析了现今院校如何利用“互联网+”的时代背景进行艺术设计类专业教学的理念和技术改革,以此推动艺术设计类专业教育事业与时俱进地稳步发展。

关键词:“互联网+”;艺术设计类专业;融合;教学改革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化技术不断地优化升级,已经逐渐渗透到教育教学领域之中,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互联网+”的教育模式正在冲击传统教育,为了响应时代创新的号召,我国教育逐渐开始将传统教育模式与“互联网+”模式进行融合。应用性较强的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更需要融合创新理念,使用先进技术,为培育全面型、复合型人才而努力。

一、藝术设计类专业教学的现况

(一)逐年增大招生规模

我国的高校艺术设计类专业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是招生规模扩大。这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第一,艺术设计类专业的就读费用较高,高昂的就读费用可以为学校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在利润的驱使下,不少高等院校都扩大了艺术设计类专业的招生规模。国家级教育管理部门多次发出警告,但是起到的作用微乎其微。

第二,高校为了提升自身知名度,扩大招生规模,追求院校内专业综合性而开设艺术设计类专业,但是专业教师普遍专业素养不到位,对艺术设计类专业教育起到反作用。

第三,艺术设计类专业社会需求量大,高校愿意进行更多专业学生的培养,但是无论是教学环境还是教学内容,都无法达到社会对艺术设计类专业人才的需求标准,因此常常出现人才的浪费。

(二)艺术设计类专业教学模式落后

教学模式是根据时代状况不断更新迭代的,尤其是在“互联网+”的发展驱动下。现在的艺术设计类工作基本上都是在电脑上进行并且需要相关的软件知识来辅助进行日常操作,但是不少高校内的艺术设计类专业还是固守着传统教育的模式,完全背离市场需求,使得虽然培养出的艺术设计类专业人才已经日趋饱和状态,但是符合企业要求的艺术设计类专业人才却相当有限,导致企业招收了艺术设计类专业毕业生之后还要再投入成本进行工作衔接培训,增加了企业的经营成本,不利于艺术设计类专业毕业生学习内容与市场接轨。

除此之外,艺术设计类专业学生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在艺术创作方面很难有所创新,导致高校艺术设计类专业人才发展受限。

(三)艺术设计类专业培养出的人才质量偏低

目前我国艺术设计类专业培养出来的人才良莠不齐。虽然我国艺术类的专业院校非常多,能够培养出的艺术专业人才也较多,但是步入社会之后许多艺术设计类专业毕业生对于未来去向比较迷茫。院校的教学目标定位不准确,过于强化理论知识,无法满足市场需求,因此对于艺术设计类专业人才的培养片面化,毕业生难以投身实践活动[1]。

(四)艺术设计类专业师资薄弱

不少艺术设计类院校都存在师资力量薄弱的状况,主要反映在专业课教师的知识面不够广泛以及知识结构缺乏体系方面,因此很难正确引导学生学习艺术设计。再加上部分艺术设计类专业教师教学经验浅薄,本身专业素质的限制导致其很难与现今的科技技术结合进行授课,因此耽误学生对于专业课程的学习。另外,部分专业课教师缺乏对于知识实用性的认知,单纯灌输给学生理论经验,很难使学生产生共鸣,降低了学生学习艺术设计类课程的积极性,从而影响了学生创新能力和设计能力的发展。

二、“互联网+”理念与艺术设计类专业教学的融合措施

(一)院校合理招生,规范招生制度

高校艺术设计类专业的招生需要严格按照国家标准,对院校本身的师资力量进行评估后制定出科学、合理的招生标准。对于所招收的学生必须有一定的要求,学生在掌握初步的艺术设计方向知识之外,还要具备扎实的课程知识储备。只有在此基础上筛选人才才能有助于培养出高素质、高质量的艺术设计类专业人才。

除此之外,要注意在传统教育的培养下,学生们进入学校时学习程度不一,需要对课程及时调整,提高学生的文化课成绩。此外,还可以在招生阶段就加入一部分艺术创新的考核项目,保证学生本身就具有一定程度的艺术创新意识,为今后全面的艺术设计类专业学习打下基础,同时进一步提升艺术设计类专业学生的整体素养[2]。

(二)更新艺术设计类专业教育观念

传统教育模式以师本教育为主,对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重视程度不足,加之闭门造车不关注市场需求,造成了学生厌学情绪以及培养出的人才与社会对艺术设计类专业人才需求脱节的状况。针对这些情况,院校必须从理念开始进行更新。

首先,就是认识到现今教育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在教学中只是起引导和辅助的作用,而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特质,因此教师要主动去收集关于学生的相关资料,从而更加了解学生,进而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提升学生对于专业课程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艺术设计类专业学科素养。

其次,就是要求教师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不能与社会脱节,而是应该积极学习社会上艺术设计类专业的先进经验。之前的艺术设计类专业包含有多种多样的设计类型,如早期的工业设计、平面艺术设计、服饰设计、展示设计、环境艺术设计和装潢艺术设计等,在新时代“互联网+”的影响下又出现了3D动画艺术设计、H5以及网页设计、电脑艺术设计以及游戏原画设计等分门别类的专业课程,设计专业已经不仅限于真实的物体呈现,更多地和互联网衍生出的数字化产品接轨。因此教师要与时俱进地了解当前的市场需求状况,掌握市场和社会真正需求的人才标准,从而有目标、有方向地进行专业化的培养工作,改进授课模式,贴近实际,使得学生对艺术设计类专业产生兴趣,进而激发学生在现实基础上的创新意识[3]。

(三)院校加大资金投入,努力改善教学条件

艺术设计类专业学生的培养除了与教师有关联,与所在院校对于艺术设计类专业的投入也是有很强的联系的。目前我国的艺术设计类专业师资较为薄弱的原因一方面在于教师本身的水平有限,另一方面则是院校并没有花费更多的资金进行教师和教学设备的升级。

教师方面,学校需要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教师的工资以便于聘请更专业的教师,同时对原有的教师进行定期培训与考核,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从而促进教师队伍整体水平的提升。

在“互联网+”的学习背景下,学生的学习内容也与互联网息息相关,学校必须购买相应的软件和硬件设施,配合学生进行实践学习。例如设计类相关软件的采购、服装设计类的工作室建立、3D建模设计相应的可动人形以及动作采集装置的增设等等,都是需要学校投入一定资金才能达成实践效果的设备采购[4]。

(四)艺术设计类专業全球化,吸取先进经验

在“互联网+”的前提背景下,中国与世界紧紧相连,我国也可以借助互联网的优势进行艺术设计类专业资讯和经验的共享,从世界其他国家的艺术设计类专业教育模式中吸取先进的经验,以我国的教育背景为立足点,进行有序化调整,形成独属于我国院校的教学模式。

(五)利用互联网环境,创办技能社团

在艺术设计类专业的学习中除了针对具体企业进行合作之外,学生的自主性也需要被激发出来,其中最好的方式就是成立相关的技能社团,有效利用互联网的通讯和交易优势,以网络购物为依托,进行小规模的艺术设计类设计售卖活动。无论是手工艺品还是绘画设计作品,都能够和现实的艺术设计类专业工作接轨,以学生的主观性为根本,植根于本专业知识的具体应用,激发学生们的创造热情,提高学生反刍知识进行社会价值创造的能力。

三、结语

在“互联网+”和新课改的教学背景下,各大院校也要不断更新原有的教育观念,紧跟时代发展趋势,为高校教育的创新打下坚实基础。在人才培养方面,我们要利用互联网的优势打破传统教学模式,学习先进教学理念,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真正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艺术设计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卓识.“互联网+”背景下艺术设计专业课堂教学改革探析[J].学园,2017(26):41-42.

[2]陈颖魁.浅析“互联网+”环境下的艺术设计教学改革[J].现代职业教育,2018(17):175.

[3]张国超.基于“互联网+”自媒体思维下的艺术设计教育创新研究[J].艺术科技,2017(2):85.

[4]龚红喜.“互联网+”环境下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教学应用研究与实践[J].包装世界,2019(1):138.

作者单位:

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

猜你喜欢

互联网+融合教学改革
“五学”融合:实现学习迁移
刚柔并济
破次元
融椅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现代信息技术在高职数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研究
以职业技能竞赛为导向的高职单片机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微课时代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