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长麦13的选育及配套栽培技术

2020-03-02高杰李维宇林波田大光冯军普赤陈丽红

种子科技 2020年24期
关键词:选育

高杰 李维宇 林波 田大光 冯军 普赤 陈丽红

摘    要:长麦13是长春市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所以长麦6为母本、86028为父本进行人工杂交, 经6代系谱法选育而成的旱种型春性小麦品种。该品种具有适应性广、优质、抗病、抗倒伏、茎秆落黄好、生育期适中、增产潜力大等特点,可适时早播,在生产中可以提高东北春麦区春小麦复种指数,增加农民收入。主要介绍了该品种的特征特性、产量表现及配套栽培技术。

关键词:长麦13;选育;配套栽培技术

文章编号: 1005-2690(2020)24-0006-02       中图分类号: S512       文献标志码: B

我国的春小麦主产区主要分布在黑龙江、河北、天津、新疆、甘肃和内蒙古等长城以北地区[1],春性品种一般在7~15 ℃条件下,5~7 d即可通过春化低温[2]。吉林省常年栽培春小麦约4万 hm2[3],当地的环境条件较适宜春小麦栽培,2017—2019年,长麦13在吉林省白城、农安、松原、扶余等地累计推广种植约7 467 hm2,该品种在吉林省乃至东北春麦区都具有广泛的推广应用前景,是主要选育品种之一。

1   品种来源及选育过程

1.1   品种来源

母本为长麦6,由长春市农业科学院选育,植株耐旱、抗白粉病、赤霉病、锈病、黑穗病等,品质优、出粉率高、粉白、适口性好。父本为86028,是1986年从鉴定试验材料中筛选出的,具有早熟、产量性状突出、田间表现综合农艺性状好、抗病性好的高世代品系。

1.2   育种过程

2004年人工组配杂交组合长麦6×86028,2005年点播人工杂交种子,依据育种目标采用系谱法,选拔真杂种单株并进行混合脱粒,经过6年选育和定向分离,2010年F6代农艺性状稳定。2011—2013年,进行田间产比试验,2014—2015年,参加吉林省小麦区域试验,同时进行DUS测试及多点抗病性鉴定;2015年参加吉林省生产试验,委托原农业部谷物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哈尔滨)进行品质分析,鉴定结果综合表现良好;2016年通过吉林省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吉审麦2016003)。

2   品种特征特性

2.1   植物学特征

春性,出苗至成熟83 d左右,属中熟旱种型春小麦品种。幼苗直立健壮,分蘖力中等,叶鲜绿色。抗倒伏,茎韧性强,茎秆落黄性好,植株高97.0 cm;果穗纺锤型,红壳,有芒,穗长12.0 cm左右,主穗小穗数14个,主穗粒重1.62 g,穗粒数38粒;籽粒椭圆型,红色,饱满,角质;千粒重44.8 g;容重817.0 g/L。

2.2   抗性鉴定

2014—2015年进行多点抗病性鉴定,表现为免疫秆锈病,高抗叶锈病,抗散黑穗病、根腐病,中抗白粉病、赤霉病。

2.3   品质分析

2015年,经原农业部谷物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哈尔滨)分析,结果显示:籽粒蛋白质16.60%,降落值339 s,湿面筋31.3%,沉淀值33.8 mL,吸水量57.2 mL/100 g,面团形成时间4.4 min,稳定时间5.3 min,弱化度76 F.U,粉质质量指数78 mm,评价值57,最大拉伸阻力295 E.U,延伸性220 mm,面粉白,适口性好。

3   品种田间试验

3.1   产比试验

2011—2013年开展产比试验,结果显示平均产量为5 675.8 kg/hm2,对照品种丰强7号的平均产量5 155.8 kg/hm2,较对照平均增产10.1%。品系苗头强,特点突出。

3.2   区域试验

品种随机区组排列,3次重复,小区面积13.33 m2,对照品种为丰强7号,全区收获。试验四周设置2~3 m保护区。2014—2015年,吉林省区域试验的平均产量为5 028.1 kg/ hm2,对照品种丰强7号的平均产量为4 708.5 kg/hm2,较对照平均增产6.7% (见表1)。平均产量与CK差异显著性P<0.05,2年8个点次中7个点次增产,性状稳定,说明品种适应性强、丰产趋势明显,具有推广价值。

3.3   生產试验

品种随机区组排列,设2次重复,对照品种为丰强7号,小区面积200 m2,全区收获。2015年,吉林省生产试验平均产量为4 820.0 kg/hm2,对照品种丰强7号平均产量4 317.9 kg/hm2,较对照平均增产11.6%(见表2)。品种表现出丰产性好,增产显著,值得推广。

3.4   DUS测试

2014—2015年进行DUS测试,2个测试周期性状稳定,一致性达95%以上,特异性明显。

4   品种配套栽培技术

长麦13适宜栽培区域为吉林省中西部地区,其配套栽培技术如下。

4.1   播种技术

前茬后进行深松、深翻土壤,采用节水技术,实施科学播种,减少农药使用量的同时,运用小麦黏虫防治技术,可使小麦增产10%以上。具体方法为:①拌种:播种前可用戊唑醇、青菌唑、粉锈宁剂拌种,也可用其他防治散黑穗病药剂拌种,以防治散黑穗病。②种肥:施二铵150 kg/hm2(或成分含量等同的复合肥)+尿素50 kg,作种肥。③播种:地表解冻4 cm左右时即可播种,吉林省地区一般在3月末到4月初,最好顶凌播种,晚播将严重影响春小麦的产量及品质。④播种量:根据长麦13品种特性,播种量15 kg/667 m2左右,基本苗40万~45万株/667 m2。⑤补种补水:及时检查麦田播种质量及墒情,如有漏播或墒情不足的情况,应及时补种或适时补水。

猜你喜欢

选育
粳稻新品种临稻16号的选育研究与应用效果
豇豆新品种镇豇2号的选育
瑞华麦520的选育、特征特性及栽培技术要点
茄子新品种“福茄6号”选育技术
吉林省黄秋葵新品种选育
早中熟豇豆新品种绵豇8号的选育
线椒雄性不育系金椒2A的选育
松花菜新品种鹿松90天的选育
魔芋新品种选育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