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神山和雷神山的八天八夜
2020-03-02王媛媛
王媛媛
2020年2月2日,無人机拍摄的武汉火神山医院。
雷神山医院将于2月5日正式交付使用,届时将可以提供1600张床位,可容纳2000余名医护人员。
2020年2月2日,武汉火神山医院正式交付人民军队医务工作者。图为病房内部设施。
雷神山医院施工现场。
2月2日早8时55分,8架大型军用运输机相继降落武汉天河机场,缓缓驶入机场西滑行道。飞机上是赴鄂的解放军医疗队队员和医疗物资。在飞机附近的U形轨道上,大巴车和运输车早已在等待他们,目的地就是刚刚建成的火神山医院。几个小时后,火神山医院正式交付人民军队医务工作者。
火神刚交付,雷神战犹酣。
建设总建筑面积3.39万平方米、可容纳1000张床位的火神山医院,从动工到交付用时仅8天;截至2月2日,6万平方米、可容纳1600张病床的雷神山医院,总体进度完成75%,用时7天。这是中国速度。这个速度后面,是一张张朴素的中国面孔。
他们是“希望”
如果你打开一张折叠时空的火神山、雷神山医院建筑图纸,会看到这样一幕幕人员密集、紧张有序作业的场景。他们中,有人出门前没敢告诉亲人要去哪里,被问起来要撒谎;有人从外地看到用工需求,只身一人前来,在武汉一个人都不认识;有人走得急,外衣里面还穿着睡衣。
我们看看开吊车的小姜。
“1月28日,接到通知我就主动报名了。”姜震是湖北武汉人,在一家吊装公司上班。这个时候出门,得首先征得父母同意,父母有些忧虑:“现在疫情这么严重,在家里待待算了嘛!不要出来了嘛!”小姜成家了,老婆孩子也劝他不要出门。“但是我要为国出力嘛,跟父母、老婆孩子解释了一大堆。”小姜终于说通了家人。
“干完活儿,先别回来!先隔离一段再回家!”出门前,小姜的老婆叮嘱他。他跟《环球人物》记者模仿起老婆的口吻,嘿嘿笑了起来。“每天能休息几个小时?住的地方怎么样?”我们问。没想到听到的答案是,他已经六天六夜没下吊车了。除了上厕所,他吃睡全在车上,“眯一会儿,(有人)敲一下车窗醒了就干”。他一天只能断断续续睡4个小时。
小姜所在的公司派了十几名吊车司机过来,大家都是一样的状态,24小时待命。想想身边其他工种的工作,小姜说在车里坐着,“身体上并不算累,就是熬夜,心理上累。前天、大前天两天两夜基本没合眼,但我们大部分是‘90后,年轻,扛得住!”
火神山就要交付了,他盼着回去休息了,“听他们说,今天拿来了牙刷,可以刷刷牙了!”小姜又笑了起来,我们却难以平静。“李克强总理考察火神山医院施工现场的时候,你见到他了吗?”小姜又笑笑,说:“没有没有,不敢下车的,身上有任务。”
我们再看看那个没空伤心的小尹。
火神山医院项目采购工作人员接打电话时全说一样的话:
“好、好、好……”
“行、行、行……”
“没问题、没问题、没问题……”
话说得简单,背后都是难处。他们白天打电话协调,晚上熬夜等材料。 1月26日晚,有个年轻人忽然坐下来,单手托腮,有些沮丧。
“尹典,怎么了?”
“我很OK,没事。”强颜欢笑了几分钟,他眼角忽然湿润了,说:“我的精神领袖今天走了……是我十年的偶像……”篮球明星科比在当日凌晨去世,尹典一整天都在忙,用来感伤的时间是没有的,终于忙完了,他才有几分钟去想这件事。愣了一会儿,他忽然拍了下桌子,说:“但我不虚!我们要把火神山建出来,先把病魔打倒再说,吃饭去了。”
吊车司机姜震在火神山医院工地工作。
左图:火神山医院选址位置。右图:建设中的火神山医院,高分二号卫星拍摄于2020年1月31日。
再来看看一直穿着睡衣工作的小裴。1月27日下午1时30分,轮休的工作团队中有一位瘦小的年轻人,他来自武汉市黄陂区姚集,顶着一头乱发,身着睡衣,鞋面全是泥,他叫裴杨。
除夕前一天晚上9点,裴杨躺在被窝里玩手机,忽然接到同伴消息,“火神山工地需要挖掘机和工人”。他掀开被子出了门,到晚上11点,跟同伴协调来4台挖掘机。4人开着4台挖掘机从黄陂出发,24日凌晨4点终于到达火神山医院工地现场。仅歇了1个小时后,他们就开工了。裴杨说:“我走的时候,没告诉我妈,第二天有空了才告诉她,走的时候就穿的这一身衣服。”
还有家住武汉市硚口区的陈先生,是中国电信武汉分公司的一名员工,与同事们一同安排5G基站设备。陈先生說:“我们是最早在这里搭建5G基站的,是为了保障指挥部的运行,下一步还将铺设光缆,保障医院建成后的数据通信。”为了配合好医院建设进度,陈先生与他的同事们几乎每天都在加班。
还有武汉航空港发展集团的程先生,1月28日那天,他刚从工地回来,抓过一张塑料凳一屁股坐下来,直喊累。他已经好几天没回武汉南湖的家了。问他为什么请愿出战,他低声道:“出一分力吧,武汉人太难了。”
……
“注意看一下!口罩把鼻子封好,不要有缝!口罩没戴好等于没戴!”“体温记录一下!”为保证工人身体健康,将新型冠状病毒挡在工地之外,火神山、雷神山医院工地、各生活区入口处,均有专人负责量体温、消毒。
主要建设单位的工人们生活在临时搭建的工人板房;远道而来的援助单位住酒店;就近的援助单位,可回家也可住工地。但这些住处常常是回不去的。要保证进度,工地24小时不停工,各单位建设者实行两班倒、三班倒,经常只能在寒冬冰冷的工地上小憩,因为一会儿还得再战。但这些疲惫,不妨碍他们的工作更加高效,十秒装窗,两分钟搭一堵墙。外国网友口中的“中国速度”就来自于这些一秒之争、一分之抢。我们采访的所有工人,都是抱着“疫情不除,我不回家”的毅然决然之心,分秒必争。“中国奇迹”的背后,不过是一群善良、执着的普通人用命在拼!和那些年轻的医务人员一样,他们也是别人的孩子、丈夫、父亲,舍小家,奔工地,只为万家平安,早日回归健康。
几天前,央视频APP开通了这两家医院建设现场的24小时直播。这场直播没有解说,没有音乐,只有现场施工过程中的碰撞声,尽管如此,却成了当下最火的直播。几千万网友持续关注,他们均以“云监工”自称。他们常在网上讨论:“地基搞得差不多了吧?”“天天要走的路如何硬化?”他们还给工地上的建筑机械起了名字:小型叉车是“叉酱”,大型挖掘机是“大黄”,小型挖掘机是“小黄”,超小型单人挖掘机叫“小小黄”……一众“云监工”也遭到质疑:“是不是在家待得太无聊了?!”有位“云监工”说出了大家的心里话:“隔两个小时就会点进去看一下,不是无聊,看的就是希望。”
顶住压力的指挥者、设计者
《环球人物》记者采访了雷神山项目基础设施部分现场执行经理段旭阳,大年初一那天,他抵达雷神山医院施工现场。他要组织和指挥56名管理人员、330名工人、100台运输车次,此外,还有挖掘机、破碎机、推土机等100套设备。段旭阳语速快、思路清,“第一、第二、第三……”每件事情都捋得条理清晰。
段旭阳已经有多年项目管理工作经验,但参与雷神山应急型医院项目对他依旧是挑战。挑战之一是“作为医院,它的要求标准高”。
就市政基础设施部分的沟槽和路面来说,路面下的工作比平时都多了工序。比如管道,以前他们直接用沙或者混凝土包封回填,但是现在雷神山医院的整个管道和路面都进行了一层防渗、防污染处理。开挖的这部分地基需要在短时间达到承载力,这个要求很高。
挑战之二是,工作强度之高是前所未有的。“我们作为基建这一部分,是先行兵,也是收尾兵,我们要把基建做好,每一道工序的穿插时间要精确到分钟。”段旭阳举了个例子。比如,测量、放线工人8:00开始工作,8:10这个任务就要结束,让机械开挖工人开始准备。8:30就得通知另外一个单位安装管道,安装完成,还要进行复核和管道回填。
段旭阳脑子里的弦一直处于紧绷状态,“现场每一个工序的穿插要非常自信,所有的程序都要衔接紧密,每一关不能出错。如果出错,就导致下一关在下一段时间延迟。我们要拼命把前一段延迟的时间赶上来。”
如何化解这每一分钟的压力,段旭阳的本能反应是“不去回忆过去”。“不看日历,过去的一分钟就过去了,再也不去回想,只简单总结一下有哪些纰漏,去想下一分钟、下半个小时、下一个小时要做哪些东西,明天、后天的大事情全部要想清。”当然,他没有一分钟的时间去整理情绪。谈起这些,段旭阳呼吸有些急促。
接着,他跟我们说:“目前在做的事情,可能是我这一辈子感到非常光荣的一个事情,我们每一个共产党员,尤其像我们年轻的共产党员,在这个关键时刻必须要站出来,这是我们的一个基本义务!”
在接受采访的这些人中,语气最平和的是江斌。他是武汉雷神山医院钢结构工程深化设计负责人,说话几乎不带任何情绪。实际上,他已经连续九天九夜作战,熬了三四个通宵,是拼命时间最长的。“有一多半时间在办公室,另外要和设计院去对接,还要去现场了解情况。”
设计图纸需要安静,需要耐心,但他面对的偏偏是“急”,而且是3个“急”。首先,“这是个急活,设计必须赶在施工前面。工期是定死的,如果图纸不按时交付,后面施工的压力会非常大”。其次,施工非常急,雷神山的工期只有10天多一点,留给钢结构施工的时间很短,按照常规思想根本完不成,这就需要他们在设计上做到尽量简洁,便于制作,便于现场安装。
雷神山医院基础设施部分现场执行经理段旭阳(右一)在工地现场指挥。
此外,他还处在一个“急”的环境中。他和同事每天都会接到很多电话,设计院的、制作单位的、施工现场的……各个方面都在催着要图纸,各单位意见不可能全部统一,工期又在那里摆着,有时候他感觉到压力很大,“现在又是疫情的暴发期”,这也是一个“急”。
“您差不多一天能接多少个电话?”
“100个以上应该是有的。”江斌回答。但他有让自己平静的办法。“尽早交付病房,让病人能够住进去,一切都是值得的。想完之后,这些急也就没什么了。”
网上不少人说:“临时医院这种结构可不就是板房吗?有那么复杂吗?”确实是有的。
中建三局三公司的工程技術员曾经完整地介绍了火神山样板房的设计情况。从表面来看,病房是一个普通的集装箱,里面却大有乾坤。打开气闭门,进来是一个缓冲间,这是个单独的隔离区域。整个房间内有一个成熟的新风系统,能形成一个负压(房间内压力比外面低)环境,有效地避免病毒随着气流传到外面,使病房处于一个有效的隔离系统中。病房内有一个由两层玻璃和一个紫外线系统组成的传递舱,病人的饭菜和药品通过传递舱里面的紫外线系统进行消毒,避免感染。房间内还有一个特色管道,污水将被排放到一个集中的处理系统。
事实上,应急型医院的设计牵涉很多专业,“要根据医疗需求进行一个平面布局,建筑、结构、机电、机械各方面还要进行配合。”医院不只有病房、医生休息室,还有配套的消毒室、垃圾处理和焚烧系统、污水处理系统等,相关的配合设计都很多,“这一切并不是想象的那么简单”,江斌说。
武汉雷神山医院钢结构工程深化设计负责人江斌(着蓝衣者)在办公室与同事交流。
“走出这片泥泞,就是光明”
2020年大年初一,还有一个人来到火神山医院——原北京小汤山医院院长张雁灵。此次前来,他是为即将投身火神山医院和雷神山医院的医护及管理人员讲课。
来到火神山,张雁灵发现工地到处都是泥。此情此景和17年前他第一次到小汤山时一模一样:“我们晚上去小汤山,天正下着雨,道路特别泥泞,裤子和鞋子上都是泥水。”他于是感慨:“我们建这样一个医院,可能会遇到很多困难,但是走出这片泥泞,就是我们的光明啊!”
17年前,小汤山医院创造了奇迹,7天建成,被世界卫生组织认定为合格的传染病医院,而不是一个板房医院。非典时期,小汤山医院的救治成功率全国最高,死亡率全国最低,1383名医护人员无一人感染。
在火神山、雷神山医院走一走、看一看,张雁灵觉得这两座医院建设的规模质量、设计的科学合理性以及设备的配备都优于小汤山医院。比如,火神山医院的建设更加重视了医院的布局和一些重点建设。当年小汤山医院的ICU病房、重点病房并不多,只有不到10张ICU病床。此次火神山医院的ICU病床达到30张以上,重症病房数也多了。
还有,火神山医院这次配备了两台以上的CT,还有其他先进的检验设备,更好地利用智能和信息化数字化的设备来解决问题。科技进步让好多新技术应用到这次医院的建设中,这是与过去不同的地方,张雁灵一一分析说,应该对“参与的施工单位、设计单位给予高度肯定”,“我看了图纸,比我之前预想的好得多,总体非常好,我来只做了局部调整,给了一些建议”。
当年小汤山医院1383名医护人员无一人感染,如何做到的?张雁灵给出了经验:“我们当年建立了医院防感染领导小组,专门让一位副院长牵头,派了14人小组,检查督促防感染。医院所有人上岗前必须培训,有一套程序,严格按此执行,对所有进入污染区的人一定要联合审批,有专门的监督、检查、消毒。同时反对个人英雄主义,反对疲劳作战、连续作战、带病工作。”他建议火神山、雷神山医院要制定高于国家标准的规章制度。而且,“在小汤山,我们不接待任何的慰问和访问,减少外界干预干扰”。
建设火神山、雷神山医院有何必要?张雁灵觉得有4个理由。第一,确诊病例数还在上升,现有床位不足,亟待解决。第二,传染病病人需要一个专科医院,这是非常重要的,现在病人分散在武汉各医疗机构,难以得到规范、科学的治疗。公众皆知,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目前没有特效药,但是对症处理和综合治疗非常重要,治疗不规范会对治疗效果有影响。第三,两所专科医院能防止医务人员和患者间的交叉感染和扩散传播,减少病毒的扩散,这对一些防护条件不好的小医院而言很重要。第四,特别重要的一点是,这两所医院让患者和老百姓看到党和政府在领导人民抗击疫情,让人民有信心、有决心、有希望。张雁灵说:“在武汉,疫情我认为是很严重的,其实同样严重的是大众的心理压力。减轻社会的思想压力也非常重要,和抗击疫情一样重要。”
张雁灵打了这样一个比喻:非典时的小汤山医院就像春运时增开的一列临时列车,患者是车上的乘客,医护人员是列车员,而我是临时列车长,我们有责任把车上的每一名乘客安全地送到目的地。我们这列临时列车之所以能够行驶得又快又稳,离不开列车下铺设的两条铁轨:一条铁轨是党中央、中央军委、国务院和北京市的英明决策领导;另外一条铁轨则是严谨科学的实施救治。现在建设火神山、雷神山医院,“光有列车和铁轨还不够,还要有下面的路基和石子,是全国人民、是武汉人民。全国人民都在支持我们”。
2020年刚刚过去一个多月,面对这样的疫情,很多人希望退回到跨年夜的零点,“重新按下2020年的启动键”。也许,火神山、雷神山两座医院的交付,就是今年的再一次启动,是2020年开往春天的两列车,一切正寻迹迈向正常的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