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国难财”不是市场经济
2020-03-02崔传刚
崔传刚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给原本喜迎春节的全国人民添了不少堵。但中华民族的团结,也往往在危机降临的时刻凸显出来。勇敢的医护人员和媒体工作者都值得赞美,而中国企业和企业家们的表现也是一个亮点。
根据媒体统计,截至2月2日,捐款金额在2亿元以上的中国企业共有10家,其中阿里巴巴10亿元,蒙牛6.6亿元,百度和腾讯各捐3亿元。而捐款金额在2000万元以上的企业总共119家,其中除了知名企业外,还有不少处于成长阶段的创业企业,以及在中国发展、运营的外资公司。
更值得点赞的是,尽管疫情给这些企业的生产经营带来了负面影响,但他们没有只顾眼前利益得失,而是在第一时间主动承担起了社会责任。
什么是企业的社会责任?说白了就是在赚钱之外,也要为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它不是靠嘴说,而是靠行动,靠真金白银。这种回馈是“取之于民,还之于民”的行为,能为企业形象加分,使经营业绩变得更好,可谓一举多得。因此有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开始重视社会责任,这是一种进步。
人們或许还记得,2008年汶川大地震时,不少企业捐出巨款,而房地产龙头万科集团的掌门人王石却公开表示,“慈善不能成为一种负担”。这种论调遭到众声讨伐,王石不得不出面道歉。
今天,极少有说这种话的企业家了,我想并不是因为他们害怕被讨伐,而是他们真正明白了,慈善是连接企业与用户心灵的桥梁,是双赢的事业。今年的疫情暴发后,万科集团率先宣布捐赠1亿元,而且款项迅速全额到账。
讽刺的是,发出杂音的反而是一些信奉原教旨市场主义的“自媒体经济学家”,鼓吹企业现在首先要关心自己,在医疗物资短缺的时刻,甚至说企业发国难财也是一种“经济贡献”。
这种言论与王石当年的想法其实并无本质区别。几十年前,美国经济学家弗里德曼就说过“企业的社会责任就是增加利润”,而中国这些原教旨市场主义的信徒,基本上是西方自由经济思想的俘虏。
我并不想贬低弗里德曼等自由派经济学家曾经的贡献,但当今社会已经不是50年前了,他们的话在当年的某个时刻可能是对的,却不是能够穿越时空的金科玉律。
事实上,在弗里德曼的老家美国,企业家们也在讨论如何才能摒弃“股东至上”的企业经营原则,以构建一个更能考虑员工、社区及环境利益的“负责任的资本主义”。连美国都如此了,何况中国?
无论是企业家还是经济学家,都没有理由信奉过时的原则。那些鼓吹企业应该发国难财的人,更应该跟上经营理念变迁的步伐。尽管囤积居奇的投机者仍然存在,但从这次疫情中,我们还是看到了整个中国企业界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