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镜下黏膜剥离术对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的临床诊疗价值研究
2020-03-02王月萍
王月萍
【摘 要】
目的:评价内镜下黏膜剥离术对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的临床疗效价值。方法:以2017年1月1日~2019年3月1日我院治疗的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患者96例为对象实施研究,依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将96例患者分成两组,分别是对照组(n=48)以及观察组(n=48)。对照组行常规开腹手术治疗,观察组行内镜下黏膜剥离术治疗,分析治疗结果。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价值。结论:内镜下黏膜剥离术治疗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有利于提高治愈率,降低复发率,效果显著。
【关键词】 内镜;黏膜剥离术;早期胃癌;癌前病变;临床;诊疗价值
【中图分类号】R248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0019(2020)02-105-01
临床对于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的治疗,主要采取外科根治方法切除肿瘤病变,可有效提高患者5年生存率90%以上,但是,外科根治方法存在将患者正常的胃组织结构切除的情况。内镜下剥离术具有创伤小、切除率高、恢复快的优点。特以2017年1月1日~2019年3月1日我院治疗的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96例为对象实施研究,统计分析数据后并整理过程,现汇报如下报告。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2017年1月1日~2019年3月1日我院治疗的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患者96例为对象实施研究,依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将96例患者分成两组,分别是对照组(n=48)以及观察组(n=48)。96例患者均由内镜下组织活检确诊为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本研究取得了患者知情同意以及医院伦理委员会支持,不存在严重心、脑、肝、肾等器质性疾病以及精神病患者。观察组中,包括女性患者24例,男性患者24例;年龄28-57岁,平均年龄(40.17±4.80)岁。对照组中,包括女性患者23例,男性患者25例;年龄27-59岁,平均年龄(40.98±4.58)岁。两组患者年龄、男女人数均无差异,可展开研究,P>0.05。
1.2 手术方法
两组患者在术前均采取NBI(内镜窄带成像术)对患者病变大小、形态和浸润的深度进行评估,明确患者是否有壁外淋巴细胞结肿大情况以及排除手术禁忌症。在术前告知患者可能存在的风险以及对应的处理措施。
常规开腹手术治疗:给予患者气管插管麻醉,给予开腹手术治疗,切除病变组织后完成手术,术后给予患者止血以及补液治疗,同时给予患者抗生素预防感染的发生。
内镜下黏膜剥离术治疗:手术所采用的胃镜型号为Olympus GIF Q260J,将软式透明帽安装于胃镜前端,给予患者气管插管麻醉,采取左侧卧位。采用靛胭脂(0.4%)喷洒于病变表面,通过染色确定病变位置,与病变范围月5cm位置采用Dual进行电凝标记,间隔约为0.2cm。以甘油果糖、生理盐水、玻璃酸钠的混合液在标记的周围进行多点注射,每次注射2ml。采用Dual刀实施粘膜下部剥离,剥离过程中不断注射混合液,保证病变粘膜隆起,尽可能完全清除病灶,保证视野清晰,若出血较多可实施电凝止血[1]。
1.3 评价标准
患者胃部症状消失,切除病灶后经复查发现癌细胞检查为阴性,表示治愈;患者胃部症状基本消失,切除病灶约50%以上,复查未发现癌细胞转移,表示有效;患者胃部症状未消失,切除病灶后经复查发现癌细胞检查为阳性,且存在转移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以SPSS22.0处理数据,以P<0.05表示研究具有统计学价值,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以x2检验。
2 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具体比较可見表1。
3 讨论
早期胃癌是一种发生于胃黏膜层以及黏膜下层癌细胞浸润的恶性肿瘤,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提高以及内镜检查技术的推广应用,对于早期胃癌以及癌前病变的检出率也在不断提升,有利于疾病的治疗。胃黏膜早期病变在镜下表现为水肿以及充血,早期准确诊断后实施治疗可有效控制病情发展[2]。
对于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的传统治疗,主要方式为常规开腹手术治疗,虽然可切除患者病变组织,但是同时也会切除胃部正常组织,且术后复发率较高。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具有创伤小、手术时间短、切除率高、视野清晰等优点,采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可有效检测病灶,可减少肿瘤的复发率,但是内镜黏膜下剥离术会增加穿孔、术后出血的并发症,临床应注意及时采取措施[3]。
参考文献
[1] 杨暄,李定国,孔莉.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的疗效观察[J].海南医学,2019,30(09):1127-1129.
[2] 黄文峰,林燕华,钟选芳等.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的疗效观察[J].华夏医学,2018,31(05):67-70.
[3] 白玉莲.内镜下黏膜剥离术对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的临床诊疗价值[J].中国医疗器械信息,2017,23(22):8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