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准基层“公因数” 巧解治理“方程式”
2020-03-02王维峰
王维峰
乡村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的“神经末梢”,也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一环”。近年来,铜山区按照徐州市委的统一部署,着力构建以基层党建为统领,法治、德治、自治协同的乡村治理新格局,群众满意度逐步提升,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崭新风貌。2019年12月,全省加强乡村治理提升乡村文明水平现场推进会在铜山召开,汉王镇和柳泉镇北村分别荣获全国乡村治理示范镇、示范村称号。
党建统领,提升乡村治理“凝聚力”。坚持把基层党建贯穿乡村治理全过程,真正把基层党组织的政治优势转化为乡村治理的工作优势。一是全领域建强组织体系。按照全面覆盖、全面加强、全面融合“三个全面”的要求,实施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四强四促”工程,实施一批贴近实际、反映民生的“书记项目”。开展组织力评价定级,按照“1名区领导联系、1名镇(街道)领导包挂、1名第一书记派驻、1个区级机关单位结对”的“四个一”模式,对31个软弱后进村、21个涣散党组织集中整顿,实现“动态清零”,获中组部“四不两直”暗访肯定。推进“一强五好”支部标准化建设,率先在全市实现所有行政村党群服务中心提档升级,开展过硬支部三年培育计划,每年评出百佳过硬支部,通过工程化设计、项目化推进、品牌化引领,促进基层组织“动起来”、党建品牌“亮起来”、党建工作“强起来”。二是立体化抓优班子队伍。强化“四强”带头人队伍建设,深化村干部区镇共管,动态联审联查,清理不合格“两委”成员59人,第一时间补齐配强。稳妥推进村书记主任“一肩挑”,实行村干部集中办公,开设书记工作室,为群众提供“一站式服务”,做到只进一扇门、找全要找人、办齐所有事。三是高标准推进品牌示范。创设“党员中心户”,探索出“四五三多”工作法,选树党员中心户1199个,联系服务党员群众10万余名,获全市推广。构建“村党组织—党小组—党员中心户—党员—群众”五位一体组织架构,发挥党的政策宣传员、兴业致富讲解员、为民排忧服务员、民情民意收集员、矛盾纠纷调解员“五大员”职责。坚持“一带二联三到三单”,把示范带头,联系党员、联系群众,组织到户、服务到人、工作到位贯穿服务始终,拉出政治学习单、工作任务落实单、群众意见解决单等三项清单。2019年农忙前后,棠张镇沙庄村党员中心户通过群众意见解决单把村民希望修整田间道路的诉求反映到村里,马上被安排上了议事日程,到秋收时,以前雨天泥泞的田间小路已不再难走。通过党建引领,实现了党建与乡村治理深度融合,激发了乡村治理活力,推动了乡村治理水平提升。
法治保障,提升乡村治理“护航力”。巩固“长安杯”创建成果,持续推进“法治乡村”建设,把乡村各项工作纳入法治化轨道。一是综合施策提升平安乡村。作为全省第二批和全市首家“全要素网格”试点地区,实行“多元合一、一员多用”,打响“网格+党建”“网格+信访”“网格+警保”“网格+审务”等“网格+N”基层社会治理品牌。划分网格1199个,提供10大类共87项服务,区、镇、村三级网格化服务管理中心实现城乡全覆盖。先后调解民间纠纷3万多起,巡查发现各类问题隐患5万多个,走访辖区群众130余万人次。纵深推进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从严打击“村霸”、“路霸”、强买强卖等群众身边的黑恶势力,重点解决群众的闹心事烦心事,集中开展遗留信访问题“清零”行动,化解信访积案206件。二是便民优先筑牢法纪防线。加强法律顾问委员会、行政复议委员会和法治专家人才库、公职律师队伍建设,建立覆盖区、镇、村三级“法润民生群”,实现区、镇、村三级公共法律服务平台全覆盖。规范乡村小微权力运行,完善小微权力清单管理,实行村会计镇内交流、异地任职,推行村级公务卡结算,管好村集体的“钱袋子”,用监督“小切口”推动工作“大变化”。开展农村基层微腐败整治,推进村级巡察全覆盖,构建大数据监管平台,从严查处侵害农民利益的腐败行为。三是普法宣传增强法治熏陶。组建“爱农村、爱农民、懂法律”普法讲师团,多形式、多渠道开展主题普法活动,开展农民工普法周、“法润铜山春风行动”、“送法进村”等活动,推动法治精神进村入户到人。通过“以案释法”案例巡展、讲座培训等形式,增强村民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行为自觉。2019年以来,区镇两级共开展法治宣传活动845场次,各类法治讲座67场,发放各类宣传材料15万余份,提供法律咨询2200余次。
德治先导,提升乡村治理“浸润力”。通过道德教化、榜样感化、自身净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营造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良好氛围。一是高起点健全德治体系。深入实施村民道德建设工程,制定村规民约、邻里公约、道德公约等自律规范,发掘一批新乡贤、大佬执、老干部、老教师、老退伍军人、致富能手,教育引导农民向上向善、孝老爱亲、重义守信、勤俭持家。建立村史馆、道德讲堂、公道会等阵地,引导人们讲道德、守公德、传美德,增强乡村发展的软实力。二是高水平践行乡风文明。深入推进乡风文明建设,在全省率先出台乡风文明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围绕“谋百姓需、铸乡村魂、聚群众心、固执政基”的主题,按照“一村一亮点,一镇一特色,全域创品牌”的定位,高标准建成22个新时代文明实践所、311个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组建30多人的专家讲师团、200多名“百姓名嘴”。如今,致力环境保护的“蚂蚁森林”、关爱孤寡老人的“小棉袄”、共建邻里和谐的“千米同心圆”、为群众排忧解难的“爱心冰柜”,形成了一道道靓丽的风景。三是高标准涵育先进典型。注重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细落小落实,将文明公约、村规民约、家规家训有机融入,弘扬道德新风、培育淳朴民风。持续开展文明村镇、十星级文明户、最美庭院等创建活动,深入开展道德模范、最美家庭、好媳妇、好婆婆、好妯娌等选树活动,每年都评选出各类好人、模范千余人,形成户户争先进、村村评好人、镇镇树模范的“雁阵现象”。
自治基础,提升乡村治理“内生力”。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落实群众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让群众成为乡村治理的最大受益者、最积极参与者和最终评判者。一是多层次完善自治制度。探索构建以村党组织为领导核心、党群议事会为议事主体、村民委员会为执行主体、村务监督委员会为监督主体的“一核三体”村级治理运行机制,完善村民(代表)会议制度,推进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实践。完善党务、村务、财务“三公开”制度,实现重大事项公开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通过修订完善村规民约,采取“接地气”“聚人心”措施,把诚实守信、尊老爱幼、团结互助、移风易俗等内容约法三章,全力推动基层社会公序良俗建设。二是多渠道创新自治活动。创新完善村民自治有效实现方式,推行“村民小组自治”“院落自治”“楼宇自治”等“微自治”形式,建立百姓组(楼)长、百姓河长、百姓路长、百姓卫生监督员、百姓工程监理员队伍,做到乡村治理过程让群众参与、成效让群众评判、成果让群众共享,实现“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三是多方面推進协商民主。以“共商共信、共建共享”为原则,开展15家镇(街道)、村(社区)和企事业单位三级协商民主建设试点,开展协商议事室标准化建设,建成镇(街道)、村(社区)、企事业单位三级议事工作平台,探索形成“两公开五步法”工作机制,推动基层社会治理实现从“为民作主”到“由民作主”、从“做群众工作”到“由群众做工作”的转变。探索召集人“无偏见引导”工作法,鼓励议事会成员抛除顾虑、畅所欲言,避免“走过场”“一头热”“不敢说、不愿说、顺着说”等现象。大彭镇彭政街提升、张集镇梁堂古村落修复、新区榆庄日光温室建设均是协商民主的生动实践,让广大基层群众真正享受到协商民主的红利。
(作者系中共徐州市铜山区委书记、徐州高新区党工委书记)
责任编辑:包咏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