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网络舆论生态建设中提升大学生责任意识教育合力研究

2020-03-02郭倩蓉

法制与社会 2020年4期
关键词:教育合力责任意识高校

郭倩蓉

摘要 高校网络舆论生态建设事关青年一代意识形态养成教育,事关网络社会发展走向,是整个网络空间发展建设的重要一环。从高校大学生这一舆论主体来看,本文基于提升高校网络舆论生态建设中大学生责任意识教育合力问题,通过对当前大学生责任意识教育合力形成发展过程中高校、家庭与社会之间、理论教育与实际活动之间以及制度约规建设和现实发展需求之间所存在的不足展开论述,进而针对现有问题提出具体举措,为建设和谐健康的高校网络舆论生态、培育大学生网络责任意识教育助力。

关键词 高校 网络舆论生态 大学生 责任意识 教育合力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20.02.096

高校网络舆论生态作为网络舆论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建设不仅关系到整个网络社会的发展,更事关广大青年学生的价值观养成。大学生群体作为高校网络舆论主体之一,营造风清气正的高校网络舆论生态环境是其责任,也是其义务。但从当前的发展实际来看,培育大学生网络责任意识教育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在于如何提升当前的教育合力,从而为增强大学生网络责任意识教育、净化高校网络舆论生态提供外在帮扶。

一、高校网络舆论生态与大学生责任意识教育合力的理论概述

近年来,网络舆论生态的发展越来越受到有关部门和社会群体的重视,各领域、各行业的相关人员也纷纷加入了这一研究之中,高校网络舆论生态的建设和涵养工作就是其中的一类。探究在高校网络舆论生态建设中如何提升大学生责任意识教育合力,首先应从如下方面对相关理论展开论述:

(一)高校网络舆论生态的内涵

最早用生态学研究传播现象的学者是尼尔·波兹曼,他在1970年提出“媒介生态学就是媒介作为环境的研究,它试图使媒介环境中隐蔽的具体规范清晰起来”,“它试图发现媒介究竟迫使我们扮演着什么角色,媒介如何构建着我们的所见、所言、所行”。1998年,我国学者田征正式在学术期刊上以发表论文的形式提出了“网络生态”的概念,为学者们展开后续研究开拓了视野和思路。张庆峰(2000)指出:“所有的影响网络发展的其它社会系统构成了网络发展的生态环境,当我们用联系发展的眼光分析网络与网络生态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时,便形成了网络生态……”。我国学者谢金林(2013)认为网络舆论生态是指“网络空间环境与社会现实环境双重作用和网络舆论传播规则约束下,网络舆论传播主体围绕网络舆论的演化相互影响、相互制约而形成的自组织系统。”此外,也有研究者认为:网络舆论生态是围绕一定的制度约束,由舆论生成、发展、消解等过程相互作用构成的社会生态系统。

所谓高校网络舆论生态,主要是指在校园网络这一场域中,基于大学生群体、信息内容(大学生主体所关注的热点事件)以及网络媒介三个基本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在校园网络空间形成的具有一定意见气候的校园网络舆论传播系统。

(二)高校网络舆论生态建设中大学生责任意识教育概述

大学是人生的重要阶段,其责任意识的培育十分重要。所谓大学生责任意识,即在个体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基础上,自觉意识到家庭、集体、社会及国家等各个层面对其赋予的特殊使命和责任,并为完成使命和责任自觉做出努力的一种意识。

网络时代为人类生活带来全新体验的同时,也为人们的精神生活建构带来了巨大挑战。比较典型的现实状况是:在高校大学生运用网络为生活带来便捷的同時,也滋生出了网络行为不道德、不文明等责任意识缺乏的现象。“青年最富有朝气、最富有梦想”,高校网络舆论生态建设作为建构风清气正网络舆论空间的重要一步,离不开大学生、高校教师等每个教育工作者的努力。就大学生而言,只有其自身树立健全的网络责任意识,才能从根本上为建设和谐健康的高校网络舆论生态助力。

(三)高校网络舆论生态建设中大学生责任意识教育合力概述

“在当代社会条件下,思想政治教育合力既是一个理论研究课题,也是一个突出的教育实践问题。”有关合力的论述,恩格斯曾这样概述过历史合力论,他说“历史是这样创造的:最终结果总是从许多单个的意志的相互冲突中产生出来的,而其中每一个意志,又是由于许多特殊的生活条件,才成为它所成为的那样。这样就有无数互相交错的力量,有无数个力的平行四边形,由此产生出一个合力,即历史结果,而这个结果又可以看作一个作为整体的、不自觉地和不自主地起着作用的力量的产物……每个意志都对合力有所贡献,因而是包括在这个合力里面的。”这一理论,既为我们协调社会各种力量,形成良好社会环境提供了指导,也为我们综合各种教育,形成教育合力提供了思路。

高校网络舆论生态建设中大学生责任意识教育合力,简言之即充分借助多种教育力量,在加强高校网络舆论生态建设这一过程中,从增强大学生责任意识教育入手,从而实现净化网络舆论生态环境、提升大学生责任知情意行统一的目的。

二、高校网络舆论生态建设中提升大学生责任意识教育合力的价值彰显

当代大学生肩负着重要的国家和社会发展使命,以提升网络舆论生态建设中大学生责任意识教育合力来达到增强大学生责任素养的目的,对实现学生自我发展、促进高校、社会和谐稳定发展、实现国家复兴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一)有利于提升大学生道德品质,克服青年网络道德危机

网络社会具有的虚拟性、开放性等特点为高校培育大学生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产生了一些不利影响。培育大学生责任意识是一项持久战,稍有不慎就会出现偏差。只有在这一过程中不断提升大学生责任意识培育能力,才能克服网络时代出现的弊端,充分发挥网络优势,为培育新时代大学生助力。

由于特处的年龄阶段,大学生群体尚未形成完善的价值观。在网络社会的影响下,很容易形成网络道德危机,出现非理性网络行为。个人道德品质的养成不仅受教育内容影响,也受教育环境影响。面对复杂多样的高校网络舆论生态环境,通过提升教育合力来培育大学生责任意识,才能有效避免出现网上网下“双面人”。

(二)有利于充分运用教育资源,促进网络舆论生态优化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互联网+”教育的普及使高校多媒体教学等先进科技赢得了老师和学生的青睐。在高校网络舆论生态建设中培育大学生责任意识,不仅扩展了线上教学新模式也使学生在寓教于乐的环境中充分吸收教育内容,进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在这一过程中,网上网下教育资源的充分利用,在有效形成教育合力的同时更能促进高校网络舆论生态的优化。陈树春和王大鹏指出:“一个和谐稳定的校园环境取决于生活其中的个体与群体的思想和行为的整合度。”因此,和谐稳定作为高校网络舆论生态的建构目标,离不开每个人的努力,更需要全网上下教育合力的支撑。

(三)有利于塑造全面发展人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保障

我们党历来注重德才兼备,并强调以德为先。党和国家更是将品德信念作为新时代青年成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前提。大学阶段是个人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发展和完善阶段,只有充分利用好这一时期,才能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全面发展人才提供助力。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距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越来越近。面对国际国内两大发展环境、西方资本主义势力对我国民众思想的网络侵蚀等威胁,我们必须要充分借助高校、家庭及社会间的教育合力,培育大学生的网络责任和网络责任意识,确保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接班人以崭新的面貌迎接挑战。

三、高校网络舆论生态建设中提升大学生责任意识教育合力的现实挑战

尽管教育合力的形成十分重要,但面对当前复杂的网络环境,高校、家庭与社会之间、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之间乃至制度约规与现实需求之间的教育合力却明显不足,致使高校大学生在参与网络社交、进行网络活动的过程中不能充分发挥其网络责任主体作用。

(一)家庭、社会教育发展水平与高校网络责任意识教育水平不一致

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只有接受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学校和家庭、社会教育,才能促使其身心健康成长。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发现:不少大学生学习成绩优异,而在生活中却缺乏道德素养。特别是在网络虚拟空间中,不能真正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总体而言,高校网络责任意识教育与家庭、社会教育发展水平不一致主要凸显在如下层面:

一是受教育者在不同环境下受到的道德教育和影响存在偏差。在高校德育环境里,学生面临着一致的校风、学风,加之高校教师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能够为学生群体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而在家庭环境中,每个成员的道德水平存在差异,若受到一些素质低下家庭成员的影响,学生个体很容易形成不良的道德素养;同样,在整个社会环境里,特别是在网络社会中,面对虚拟、复杂的生存环境,大学生群体更容易出现网络失德、失责行为。二是家庭、社会与高校网络道德意识教育尚未形成互补。现实生活中,常出现责权不明、德育工作相互脱节等情况,甚至一旦出现相关问题,还会出现三方相互扯皮、推诿等现象,不能切实保障学生个体的自身利益。

(二)网络责任意识教育与网络社会实践活动关联性有待增强

责任意识教育是一种养成式教育,需要在实践中培养、在生活中沉淀。但在网络社会中,网络责任意识教育却显得收效甚微。大学生网民网络道德问题频发,网络舆论暴力事件、网络诈骗事件等层出不穷,都凸显出了我国当前网络责任意识教育事业与网络社会实践活动之间的发展差距。

首先,网络责任意识教育者与网络社会实践活动联系不紧密。当前,我国的大学生群体以“95后”居多,他们作为与互联网共同成长的一代,熟悉掌握着各类网络社交软件、享受着网络带来的一切便利。而对于高校教育者和学生家长来说,他们并不能完全掌握网络时代带来的新兴体验,也必然影响其网络责任意识教育效果。其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在网络社会实践活动中的应用性不强。教育理论作为一种具有前瞻性、指导性的理论,本应先于或与实践同步发展,但在现实生活中却往往存在教育理论滞后或与实践活动相脱节的情况。特别是在互联网这一全新的社会环境和发展模式下,一般的责任教育理论难免遇到瓶颈,因而易出现网络责任意识教育理论在实际活动中应用不强的问题。

(三)网络制度约规建立和完善水平满足不了网络社会发展需求

科学制度体系的建立,不仅能够为网络责任意识教育的实施提供权威性依据,还能及时为个体的网络行为提供制度性保障。对于大学生来说,尽管他们受过系统的德育教育,但由于其身心發展不完善,加之网络社会自身的不足,使其在网络日常交往中更应做到遵规守纪。但在具体实践中,却存在网络制度约规建立和完善水平满足不了网络社会发展需求的问题,导致全网上下形成网络责任意识的能力受限。

青年群体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他们积极关心国家及社会热点事件,是网络空间中最活跃的群体,但也因此成为了不法分子重点关注的人群。面对大学生群体所处的网络环境,教育部门积极开展大学生群体的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以降低网络不良思想的侵害。但在加强大学生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同时,我国高校普遍存在校内网络约规制度建设不完善、更新不及时的问题。以东部一所985高校为例,在其学生处的官网上查看该校的网络安全宣传材料,最新的材料发布于2016年8月26日,此外并无其他材料更新,且材料中的内容和案例较为陈旧,文件浏览量低于1000。此外,在浏览该校的信息与网络中心官网发现,制度约规一栏缺乏材料,因而更是无法考证该校有关大学生使用网络的制度条例。此类现象绝非少数,更发生在其他高校之中。

四、高校网络舆论生态建设中提升大学生责任意识教育合力的路径探析

“互联网+”时代中,“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已经通过网络渗透到全社会的各个领域以及每个人的日常生活,真正实现了学校、家庭、社会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体化。”基于这一现实状况,高校作为立德树人的摇篮,面对复杂多样的社会思潮、虚拟的网络社会等特定环境,如何整合教育资源,促进全网上下形成教育合力对于培养大学生网络责任意识尤为重要。

(一)借助融媒体技术,构建家庭、学校及社会间的良好互动机制

网络社交的普及,为促进大学生张扬个性、完善人格提供了不竭动力和发展源泉,更增强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网络主体意识,使其个性需求在网络环境的滋养下充分展现。但面对存在发展水平差异的高校、家庭和社会三大环境,如何构建良好的家、校及社会互动和发展机制成为了整合教育资源、形成教育合力的重要举措。针对发展过程中的现实问题,我们主张从以下方面入手,借助融媒体技术,对家、校及社会间的互动进行整合,从而提升高校大学生网络责任意识教育效力,为营造和谐健康的网络舆论生态、改善大学生网络责任行为提供帮助。

首先,充分借助新媒体技术,落实“三全育人”(即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和全方位育人)的教育理念。一要净化家庭及社会环境,为高校大学生教育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一方面,高校要全面了解每个学生的家庭环境、生活环境,包括了解家长的文化程度、家庭成员素质以及学生同辈群体的道德素质等,做好大数据分析,采取针对性措施对学生进行观察和教育;另一方面,高校可以利用社会实践等活动,让学生积极参与,并借助网络社交软件等新媒体手段适时进行传播,感染和带动身边人投身公益事业,培养责任意识。其次,提升各领域间的契合度,强化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一方面,要将德育教育贯穿学生学习生活始终,并以统一的约规进行约束;另一方面,要注重各领域德育教育的差距,扬长避短、灵活实施教育;此外,家庭、社会等领域的德育教育要以高校教育为标准,主动配合高校对学生实施思想政治教育。

(二)提升理论与实践契合度,促进学生网络责任观知情意行统一

对于责任意识教育与社会实践的关系来说,“公民社会责任意识的培育只有外化为每个人的实际行动,才能体现出它的强大生命力,才能形成全社会广泛的价值共识和价值追求,才能发挥引领社会思潮、维护社会秩序和推动社会发展的作用。”因此,只有提升责任意识理论与实践活动的契合度,才能真正促进大学生网络责任观知、情、意、行的统一。

首先,借助各种形式的活动使网络责任意识教育更加贴近学生实际,从而促进学生自律自觉。例如,教育者可通过实施问卷调查等方式,深入了解当前大学生群体的网络社交现状,掌握其常用的网络社交软件、网络流行用语等,并利用大学生群体本身展开网络责任意识教育,实施具有针对性的方案。其次,及时更新网络责任意识教育理论,促进受教育者知情意行的统一。此外,还应促进大学生群体网络责任观知情意行的统一。“知是情、意的基础和行的先导,情是知、意的催化剂和行的动力,意是知、情的保证和行的保持,行是知、情、意的外在表现和强化的基础。任何思想政治教育,都要综合运用心理学的四个要素,形成“心理合力”,才能使思想政治教育富有成效。”网络责任意识的养成,终究要落实到日常行动之中。因此,在网络交往中要注重个体网络责任行为习惯的养成。这既是一种理论运用于实践的体现,也是一种网络责任意识发挥作用的表现。

(三)增强网络制度约规时效性,完善网絡责任教育平台

完善的制度建设和健全的教育平台是院校开展大学生网络责任意识教育的重要前提。面对当前社会、高校普遍存在的网络制度建设不足、教育平台匮乏的现象,如何保持网络制度约规的时效性、完善网络责任教育平台十分重要。

首先,及时更新高校网络制度约规,增强其管理时效性。制度约规的建设,是高校建立系统性网络安全教育、网络责任意识教育的基础。特别是在虚拟的网络空间,更需要有健全的制度体系来约束学生言行,才能降低学生“法无禁止便可为”的侥幸心理;其次,健全高校网络责任教育平台。较好的网络平台建设能够塑造一种积极向上、高度重视的外在形象,为展开网络责任教育、网络安全教育提供隐性支撑力。因此,高校管理层应高度重视校园网络平台建设,利用专人负责好相关网站;最后,可建立网络责任教育课堂,以系统系的课堂教学作为开展大学生网络责任意识教育、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主渠道,通过开展与现实社会联系较紧密的方式、积极利用社会资源等形式,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双重并进。

猜你喜欢

教育合力责任意识高校
东台市精准约谈 强化企业责任意识
不断强化责任意识 着力提高办理实效
一例小学生入学适应的案例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构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合力机制研究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家校合育 共享成长
强化责任意识 树立担当精神
强化社会责任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