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小学研学旅行的价值意蕴与发展策略

2020-03-02薛博文

现代教育科学 2020年1期
关键词:价值意蕴研学旅行综合实践活动

[摘 要]研学旅行作為综合实践活动的一种新模式,是对青少年学生进行校外教育的一种新尝试,其作为学校教育的有效补充,是学校教育与校外教育衔接的创新之举,有利于加强学校与社会、课程与生活之间的紧密联系,推动全面提升核心素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学生充分适应社会提供了平台。因此,正确开展研学旅行需要厘清其性质和作用,明晰其价值和实施策略,规划设计科学合理的相关研学旅行课程,建立完善的评估和保障体制,从而提升研学旅行的质量和水平。

[关键词]中小学;研学旅行;综合实践活动;价值意蕴;发展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20)01-0019-07

[DOI]1013980/jcnkixdjykx202001004

研学旅行,又称之为修学旅行或户外教育,主要是通过和借助教师与相关工作人员有组织有计划地带领学生进行集体活动、集体住宿等方式,帮助学生在自然环境或实际情境下了解和掌握那些在教室情境中难以习得的内容,是一种学习和旅行相结合的校外教育活动。这种在校外环境中跟随教师学习特定知识与技能的学习方式,可以说是人类历史上最自然有效和最早的教育方法。近些年来,国际社会尤其是欧美和日本等国,开始认识到研学旅行对于学校教育和师生间的教学活动有着深远的影响和帮助,纷纷从国家最高层面制定相应政策并投入实际的经费来推动研学旅行。英国早在2006年就颁布《教室外学习宣言》(Learning Outside the Classroom Manifesto),希望借以此推动校外学校的发展[1];美国也于2007年设立《不让孩子留在室内法案》(No Child Left Inside

Act)以让学生拥有更多的时间和机会在教室外进行学习[2]。为顺应研学旅行发展的新趋势,推动研学旅行模式新的发展,我国也在2016年由教育部牵头11部委联合颁布了《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意见指出,要将研学旅行纳入到各级中小学的教育教学计划当中,并与现阶段开展的综合实践活动课有机结合统筹考虑,以促进学生核心素养水平的全面发展[3]。研学旅行是落实我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开展研学旅行有利于青少年学生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有利于丰富学生的社会生活经验,达到知行合一;有利于培养青少年学生的探索精神、激发创新意识,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增添动力。因此,有必要探讨研学旅行这种既传统又创新的教育教学模式的价值意蕴与发展策略,为我国中小学研学旅行的推动和落实提供帮助和指导。

一、研学旅行的意涵特点

研学旅行作为一种教育教学的方式,有着极其漫长和悠久的历史,可以说是人类最早的教育方式之一。在我国,研学旅行的方式最早可以被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的游学活动。

“游学”二字最早出现于《史记·春申君列传》当中,其称“游学博闻,盖谓其因游学所以能博闻也”[4]。《韩非子·五蠹》中也记载有“是故服事者简其业,而游者日众,是世之所以乱也”之语[5],同样也是指当时风行的背井离乡四处游学求教的情景。自孔子周游列国开游学风气之先,历代儒生学士远离故乡、负书担橐,游学就成为古人的重要学习方式之一。在游学的过程中接受教导、增进学识、培养视野,正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但由于研学旅行历史漫长而形式多变,社会上经常将研学旅行和普通的户外活动、参观学习混为一谈。实际上,研学旅行既是一种特殊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又是一种研究性体验性学习,更是以学习共同体为方式开展的集体性学习活动[6]。学生从实际的、直接的、生活的体验中学习,并通过在旅行过程中所习得的知识和技能,促进自身认识自我以及自我在社会环境中的角色担当,同时也有助于学生对某些特定主题(环境、红色教育、地区历史等)的深刻了解。综上所述,研学旅行是指不同于传统课堂教学,而是通过户外旅行的方式让学生在真实的实际情境中掌握所需的知识与技能,扩展学生的学习方式,从而帮助学生将知识技能应用于生活实践当中的教育活动,是学校教育和校外教育有效衔接的新形式。

(一)研学旅行是“做中学”的体验性学习

真正的研学旅行应当是体验式的、真实的社会活动,是基于发现学习的原则,创造出的了解对象、概念和操作的教育教学新方式,它的首要目的就是依托于旅行让学生进行体验式的学习活动,这种学习要求将学生置于实际情境当中,通过自身所经历的高质量的体验来获得发展,也就是杜威所论及的“做中学”[7]。研学旅行让学生在旅行的过程中进行体验性学习,学习主题更为强调人与自然及社会的关系,有效地促进书本知识和生活实践经验相融合。杜威认为“做中学”是最好的一种教学模式,教育不只是让学生记忆百科全书式的知识,它就是儿童生活成长的过程和方法,倡导从生活中学习,从经验中学习,从做中学[8],让学生在教室中书本里学到的“死”的知识走入到学生真正的日常生活体验当中,使学生获得更为持久的印象和深远的影响。卢梭在《爱弥儿》中指出,“我们最好的启蒙老师就是自己的手、脚和眼睛,如果用书本来代替这一切,无非是教导我们用别人的推论和判断”[9]。学生通过眼看、耳听、鼻嗅、手触等方式去亲身体验和认知自然与社会中那些鲜活的事物,并将其与早先教室中所习得的抽象词汇与概念建立起稳固的联系,这是编纂的再完美的教材都难以企及的。这种“做中学”的研学旅行可以让学生获得实际操作和真实体验,从而使其产生对事物的好奇心和兴趣,并生成想要学习更多知识和技能的欲望。特别要指出的是,研学旅行这种体验式的学习方式对那些在标准化考试或课堂中表现不佳的边缘学生或后进生提供了一个独特的机会来获得理解和重拾对于学习的乐趣,这些学生往往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表现的不尽如人意,但研学旅行可以让他们摆脱畏惧的教室和书本走入自然环境当中,通过在具体生动的实践操作中习得知识和技能,从而激发他们积极学习的态度和自信心,重新回到正确的发展轨道上来。

(二)研学旅行是构建学习共同体的合作学习

通常来说,研学旅行带领学生去的地点总是独特的、有特殊意义的,不同于随便可以复制的教室环境,每个学生都需要观察所处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并创造和体验所产生的个人意义。研学旅行不同于压抑紧张的课堂,它是在轻松、愉快、活泼的环境中激发学生的天性和乐趣,并将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结合起来以形成和建构出学习共同体。也就是说,研学旅行是一种合作学习的表征形式。这种学习共同体下的学习并不只是单纯的以传授知识和提升学生认知能力,而是更为关注和培养学生在集体协作的学习活动当中的沟通交往能力、协作对话能力、批判思考能力等等。此外,通过研学旅行而形成的学习共同体往往会是异质性学生分组,这种分组能让不同学习能力或不同社会经济文化背景学生间产生沟通,从而丰富学习经验及扩展认知思考,也能在组内成员中形成积极互助的学习气氛,借由情感上的相互支持以达成团体的学习目标。同时,研学旅行可以提供更好地面对面的互动机会,成员之间可以以言语或非言语方式提供回馈,学习和运用交往技巧以形成有效沟通,并化解彼此之間的冲突和矛盾;学会鼓励和分享自己的思想与感情,也有助于学生形成健康向上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正确的人生目标。

(三)研学旅行是跨领域多学科的综合性学习

研学旅行不是常规的单一分科教学,它需要跨越与融合多元学科和领域来达到其所希望实现的教育目标。现阶段教育方针要求培养中小学生所必备的核心素养,而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必然是全方位多维度的,要涉及到各学科各个领域的知识和能力,而这种跨界素养就可以很好地通过研学旅行的方式来加以培养。语文、数学、生物、地理、历史等相应的各类科目都可以整合到预先设计的主题路线当中,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得到熏陶和发展。比如,为了让学生感悟民族精神和国家意识,可以设计相应的红色革命研学旅行主题活动。通过参观当地的爱国主义革命教育基地,了解革命先烈为祖国独立而抛头颅洒热血的英勇事迹。在这其中,学生通过瞻仰革命圣地,不但掌握了相应的历史知识,增强了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也提高了学生的政治意识和思想觉悟,激励了学生自我担当的责任。此外还可以在研学旅行结束后记录感想或撰写游记,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语文写作能力,从而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生成与发展。

二、研学旅行的教育价值

(一)落实学校跨学科跨领域的教育目标

研学旅行是一种跨领域跨学科的综合性学习方法,其除了能提升个别领域的学习成效之外,还可以进一步促成综合性学习效果。研学旅行不同于传统课堂上教授抽象概念的学习方法,它拥有融合各学科领域的学习效果。一般来说,研学旅行都会涉及到众多学科的交叉与融合,并不是单独某个科目的教学,也并不是简单地将学校科目直接转移到户外就是研学旅行。

我国在2016年正式提出核心素养的框架和内容,整合原先提出的知识、技能和态度的三维目标,重新归纳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和社会参与三个向度,试图更好地联结学生的知识学习与生活实践两者之间的鸿沟。从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结构理论来看,学习是认知结构不断扩展的进程。当新知识符合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时,认知处理会将其同化并纳入到认知结构当中。若新知识与学生原有认知结构发生冲突,认知处理就会采取顺应的方式以纳入新知识。但是就目前而言,学校学习和生活学习往往是两套互不关涉的理论,学校课程中学到的知识难以真正应用于学生的日常生活之中,而日常生活所需要的一些知识和技能又无法在学校课程中学到。因此,学校课程学习与生活学习就形成了一个互相独立的鸿沟,而研学旅行则是整合两种学习经验最好的一种学习方式。通过旅行过程中的多元性与变动性,能够充分开启学生的学习视野并跨越融合之前所学的知识和经验,进而在学校课程学习与生活经验学习之间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

然而现阶段许多学校仍处于以升学为主的氛围当中,其主要教育目标是学习书面课本知识,学生间的竞争多于合作,学科领域之间的壁垒分明。因此,研学旅行作为一种新的学习方法或教学模式,能够有效地打破学科分割的壁垒,跨越空间与教材藩篱,从而回归学习本质,让学生在真实情境和探索体验中收获成长经验,真正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以实现全面发展。

(二)促进学生人际交往与社群互动能力

研学旅行不同于学校课堂上的人际交往,学生在旅行的过程中更容易打开心扉真诚交流,学校里存在的竞争减少了,相互之间的合作增加了。研学旅行能够充分培养学生的个人内省能力和社群互动技巧,并学会去欣赏自己与他人所取得的成就,感恩自己和他人对此成就所做的贡献。与在校不同,在研学旅行途中学生更容易认知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相对学校环境而言更容易结交到朋友,且愿意信任他人,接受支持与鼓励,更加尊敬和礼貌待人。

此外,研学旅行能够让学生习得人际交往等适应社会的关键能力,而这些是学校的课堂教育所欠缺的。研学旅行能让学生发展和提高沟通能力、问题解决能力、领导和团队协作的能力。相比学校课堂而言,在研学旅行中学生更愿意去倾听他人的意见和建议,也能够清晰明确地向他人表达自己的想法,并更积极地与同伴一道去寻找和尝试各种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学会成为团队的领导者和协助者;能够增强学生的团队意识,学会尊重和执行团队所做出的决定。

研学旅行还可以充分扩展学生的社会视野,打开原先囿于学校环境内的视野局限。通过在旅行中提供丰富多元的真实生活情境,能够让学生对不同的环境和文化更有敏锐的观察和思考能力,正确看待社会文化上存在的多样性,降低自身认知水平不足带来的偏见,使得学生对将来的个人发展和生涯规划保持积极开放乐观的态度,产生更多新颖的体验和思考。

(三)推动学生自我成长与提升学习动机

研学旅行能促使学生走出校园,主动参与和体验与众不同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与在校学习的消极态度相反,学生在研学旅行途中会保持乐观向上的心态,对所遇到的学习困惑与挑战充满主动的积极态度,从而开始享受学习而不是被家长或教师逼迫地被动学习。同时,研学旅行还可以培养自信与自尊,有助于学生的自我成长。学生在研学旅行中会更努力地尝试克服挫折,并能够在活动中习得并发展适应各种环境的生活基本技能,使得原先家中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小皇帝”“小公主”学会安排计划与探索潜力,以及独立生活时自我照顾的各种衣食住行等方方面面的能力。

在设计规划好的研学旅行当中,学生不仅可以在各类活动中激发学习兴趣,提升素养水平,还可以在参与的户外活动中锻炼健康的体魄,并养成和维持健康生活的习惯。此外,研学旅行还能够增强学生的自我独立性、责任感和重承诺的人格特质,学生会更为积极主动地参与研学旅行当中的各种活动目标和学习任务,显著地提升自我学习动机与热情,并使得学生在后续的其他学习活动中仍旧保持强烈的自主学习意愿。基于此,研学旅行也是缓解学生因学习动机低落或丧失而厌恶反感学校学习的一种卓有成效的方法,同时也有助于改善学生和学校以及师生之间紧张的互动关系。

三、研学旅行的实施方式

研学旅行将本应在学校内实施的学习活动延伸扩展到校外丰富多彩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生活当中,试图将学生在课堂书本中学习的“死”知识与实际生活中的“活”内容相联系,将旅行与学习有机结合,充分反映出了研学旅行的多元融合性、体验性和全面发展性等特点。因此,研学旅行往往需要学校和教师在校园外的场所中设计并开展合适的教学活动,同时教师还要在完全没有教材和教具的情况下,依据研学旅行所处的地理环境和當下所拥有的教学资源来构思和组织教学活动和方案。虽然研学旅行具有较强的复杂性、灵活性和不可预测性,但总体上来说它仍然是被设计和规划的学习活动。可以被大致的分为自然探究式、文化考察式、体验学习式和地方本位式的几种主要类型,各种类型之间存在交叉和渗透,以便更好地提升研学旅行的效用与价值。

(一)自然探究式

自然环境对研学旅行来说是最为重要的一种资源,学生对自然环境形成深层次的感受与理解是研学旅行所希冀达到的目标。卢梭在《爱弥儿》中提出,真正完美的教育应当是由自然的教育、事物的教育和人为的教育共同组成,儿童首先应当尽可能遵循自然的发展,在自然环境中不断磨砺和成长。许多心理学家和教育学者也指出,现代学校教育方式使学生远离自然环境,降低了身体感官的使用程度,导致学生注意力出现明显下降,患心理问题的比例也显著提高,这就更需要学生充分接触自然环境以调节和保持自己的身心健康。研学旅行通过设计自然环境下的探险或主题考察,能为学生提供生理和心理各个面向的关键性发展机会,有助于维护学生的身心健康,并降低学生罹患身心疾病的风险。此外,学校或其他教育机构还可以借由组织开展自然遗产考察、野外生存探险、动植物观察等形式来促使学生接触自然、感悟自然,产生对自然环境的熟悉感、亲密感,形成正确的环境价值观念,有助于提升学生对环境保护的意识和兴趣。如日本为了使学生正确的形成、理解、搜集和分析关于水资源保护的经验,从水俣病的实际案例出发,去研究水的成分和水流动的因素,实地探究水资源保护区,并检查会对水源造成污染的物质和原因。这样就构建了教育、旅行与水资源保护为一体的基于河流湖泊之旅的自然探究式研学旅行。

(二)文化考察式

除了对自然环境的探究之外,研学旅行的另一个重要形式就是文化考察,具体包括对历史文化景点的参观、红色革命圣地的瞻仰、工厂科技园区的体验等方式。历史文化景点参观主要是了解和认知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感受中华文明的魅力,提升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培养国家意识并使学生传承和汲取传统文化中的精华。红色革命圣地瞻仰是要让学生近距离感悟到老一辈革命家为国家的独立和振兴所进行的艰苦奋斗,将课本中的故事通过实地实物展现出来,让学生在爱国主义情感教育上得到提升。工厂科技园区体验则是让学生从单调的校园生活中走近工厂、科技馆等机构,运用各类器材和设备来开展创客教育,行之有效地发展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此外,在工厂科技园等场所中的参观体验,也促进了学生对职业的认知和了解,填补了对职业工作的好奇,对学生在进行未来职业生涯的规划和选择上产生了影响。基于此,这类研学旅行可以结合现阶段我国逐步开展的高中学生生涯发展规划课,为学生的发展提供高效恰当的指导。

与此同时,跨文化考察形式的研学旅行也成为新的热点和趋势,通过让学生实现跨国家地区的交流和访问,感受不同的文化对他们带来的冲击,增强对各类文化的理解能力与包容力。例如现今火热的国际名校游学项目,让学生去感受东西方不同国家地区的教育风格和模式,体悟不同的文学艺术、风土人情和价值理念,不仅拓宽了学生的眼界,也促进了人文沟通和学术交流。

(三)体验学习式

卢梭曾说,人们与生俱来的兴趣和好奇的发展,只有通过直接体验才可以得到培养,而不是间接地借助于书本。研学旅行之所以能够填补学校教育的不足的关键点就在于它是一种整合的体验式学习方法。这种类型的研学旅行能够让传统学校课程从过分偏重知识概念的学习转向校外真实情境的体验式学习,唤起学生的渴望与兴趣,增进友情、善意、美感、合作的多元学习价值。通过亲身的学习体验,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建构知识与学习经验,在真实的体验活动中养成和理解人与自身、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等各种关系的意义、价值和责任,完善学校课堂中无法实现的教学目标,成为培养学生核心素养,落实全面发展的重要环节。

体验学习式的研学旅行以体验为核心,注重活动过程中的个人体验和参与。从目前发展的趋势来看,其主要还是生活体验形式的项目更受欢迎,该类研学旅行通常为了满足学生学会动手动脑、学会生存生活的需要,由学校等教育机构整合旅游基地的现有资源,使学生能直接接触社会生活场域,从而为学生创造整体的、特别的生活教育体验的学生旅行课程[10]。

(四)地方本位式

研学旅行是通过学生与环境互动,创设出完整的真实情境和学习经验,因此选择何种环境就成为研学旅行设计和实施时需要关注的重点。自呱呱坠地起,家乡就是学生最主要的学习和生活场域,是所在地学生最亲切、最熟悉、也是最为重要的学习环境。美国学者格林伍德(Greenwood)将地方感定义为是一种与自然、文化和社区的联结,它具有充分的情感因素和认知因素,是长时间在地方情境中与地方积极互动而产生的素养。这种地方感能够坚定个人与自己生长生活的地方的联系,也是逐步让个人与世界互动发展联结的基石[11]。在全球化迅猛发展、科技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加深学生地方感的地方本位课程已经成为各地校本课程的重要内容之一。因此,地方本位式的研学旅行也就应运而生,其主要目标就是发展和培养学生喜爱和感念家乡的地方情感。这类研学旅行一般以学校所在的地区为基础开展活动,除了对周边自然地理环境的认知之外,还将当地的历史、乡土文化、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向学生进行传授,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家乡之美,使学生对“生于斯,长于斯”的家乡充满自豪感,且愿意为其发展而奋斗。

四、研学旅行的发展策略

(一)合理认识研学旅行的内涵和作用

研学旅行并不是单纯的春秋游之类的户外旅行,而是一项具有综合实践课性质的学习活动。夸美纽斯在其著作《大教学论》中指出,教学活动中最重要的是让学生亲临事物本身,直观性教学原则应当是整个教学活动当中必须遵循的金科玉律[12]。然而当下的中小学教育活动往往是将学生隔离在实际的生活世界和科学知识之外,学生所学习和领悟到的知识和内容完全是他人所预设的既定的,学生不需要发现和产生什么创见,只需要完完整整的将教材文本理解和识记即可。由此导致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明显不足,学生仿佛变成了一种知识的接收器。“对大多数学生来讲,学术性的学习太抽象了。他们需要看见、触摸和闻到他们所读和所写的内容”[13]。研学旅行作为一种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方式,可以让学生走出校园,能够恰当地将学生的教育和他们所接触的生活实际结合与统一。在研学旅行当中,学生的学习内容只是存在一个大致的目标方向,并没有确切要求学生一定要学习什么主题,而是根据学生在活动中所体现的兴趣、能力和目的,以及学生对研学旅行中环境等客体条件的反应与感受来决定。这能够使学生的动机和兴趣转化为主动学习,让所处的场域与其生活经验相联结,从而让学生产生对学习的期待,使教育重新焕发生机和活力。

(二)制订相关政策引导研学旅行正确发展

研学旅行是将“研学”和“旅行”两大有机要素有机融合,而并不是“研学”和“旅行”的简单相加或平均分配,要确保“游”和“学”的一体化,使学生能够边学边游。现阶段存在的部分研学旅行项目价值不高,没有充分理会研学旅行的真正内涵,产生明显 “只游不研”的现象,没有让学生的学习活动和方式产生根本性的变化。同时人民日报也特别刊文指出,游而不学、名不副实成为不少研学旅行项目的通病。为此,教育行政部门应当制订相应的规章政策,从中央、地方到各级各类学校等各层级建立相关法规和制度保障,加强监管力度,建设支持性环境与配套措施,合理引导研学旅行的正确发展方向[14]。教育行政部门可以与当地科技馆、博物馆、展览馆以及各种风景名胜、历史古迹合作建立高质量的研学旅行基地,有效提升研学旅行活动的规范化程度及运行模式。

此外,教育行政部门还可以设立专门机构或领导小组来开发、选择、评估研学旅行项目和计划,因地制宜地规划设计适合于当地中小学生的不同年龄段、不同主题类型的研学旅行方案和路线,使整个研学旅行活动能够在合理的活动内容与正确的价值导向下平稳进行和发展。例如,湖北省某县教育行政部门就依托其丰富的红色革命资源,组织有关专家对红色资源进行梳理与整合,分别设计开发出具有当地特色的“英烈风骨之旅”“铜锣精神之旅”“领袖风光之旅”“将军风采之旅”“将军传奇之旅”“红色体验之旅”六条研学旅行活动精品线路,从而形成了设计完善、主题高远、内容丰富的研学旅行发展与实施体系,确保学生能够在研学旅行中享受学习的快乐,接受适合的教育[15]。

最后,教育行政部门要建设研学旅行开展的长效机制,设立专项资金来支持研学旅行的发展,鼓励各校根据本校办学特色和培养目标,制订形式各异的研学旅行方案,并为实施研学旅行的学校提供经费保障。同时要加强安全等注意事项的培训工作,落实学校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共同研讨开展研学旅行的方法和心得,并最终形成区域化管理与协作。

(三)加强专业知能培训,转变教师角色定位

一般来说,现阶段职前教师的教育和培训当中,几乎没有涉及到有关于开展研学旅行所需要的教学方法和技能。许多教师在如何实施和管理研学旅行的知能储备上极为匮乏,而这些知识技能对教师来说却是极为重要的。因为研学旅行这种学习方式为学生带来的新鲜感会很容易分散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难以在非教室环境中或实地考察的旅行中达到原先设计的学习目标,这就需要教师有较好的关于研学旅行的专业知能来帮助和引导学生回到正确的轨道上来。总的来说,目前的研学旅行方式大部分是以参观、解说和体验为主,因此有部分教师会将教育任务交付给解说等人员,自己在学习现场仅仅只扮演领队的角色。在这种低效度的教师参与下,学生的学习层次也难以得到明显的提升。教师应当保持参与,在必要时指导学生,让学生能够在研学旅行当中自由地体验活动。基于此,必须加强教师有关研学旅行的知识与技能,可以在师范教育培养或是新教师的职前培训中增加有关于开展和评估研学旅行的知能培训内容,推动教师在今后的研学旅行活动中的参与程度。除此之外,教师还要转变原先在学校当中的角色定位、在研学旅行当中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协助者和促进者,而不是单纯的知识内容的传递者。教师要在研学旅行中为学生提供无限的可能性发展,并有技巧地将学生所产生的问题回应给他们自身,培养学生问题解决与个案研究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以及批判探究的能力等等。同时,研学旅行要求教师不仅要掌握充分的教學内容、知识和技巧,也要有良好的组织管理能力,处理好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知识学习与人格培育、个人学习与集体活动等一系列关系,从而使研学旅行能够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与成长。

当然,研学式的旅行,旅行是本,学习是辅。研学旅行的最终旨归在于让学生享受生活、愉悦身心,在旅行当中增加了解、培养友谊,在做中学,在玩中学。要切实处理好学与玩的关系,合理掌握两者之前的平衡,万不可仍旧以“学”字当头,成为“换汤不换药”的灌输学习。

参考文献:

[1]Educationskills D F. Learning outside the classroom:manifesto[J].Department for Education & Skills, 2006.

[2]Welcome to No Child Left Inside Coalition[EB/OL].http://www.legacycbf.org/ncli/landing.

[3]读万卷书也要行万里路——教育部等11部门印发《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EB/OL].http://www.moe.gov.cn/jyb_xwfb/gzdt_gzdt/s5987/201612/t20161219_292360.html.

[4]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2006.

[5]韩非著,陈奇猷校注.韩非子新校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6]杨晓.研学旅行的内涵、类型与实施策略[J].课程·教材·教法,2018(4):131-135.

[7]吴支奎,杨洁.研学旅行: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路径[J].课程·教材·教法,2018(04):126-130.

[8]杜威著.民主主义与教育[M].王承绪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9]卢梭.爱弥儿[M].李平沤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10]刘璐,曾素林.国外中小学研学旅行课程实施的模式、特点及启示[J].课程·教材·教法,2018(04):136-140.

[11]Tuan.Y.F,Feld.S, Basso.K.H. Senses of Place[J].Western Folklore,1997(1):92-94.

[12]夸美纽斯.大教学论·教学法解析[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13]索桂芳.面向基础教育新课程的高师教育学案例教学模式的构建[J].课程·教材·教法,2007(07):70-74.

[14]石羚.规范游学,画好课业延长线[N].人民日报,2018-08-07(5).

[15]湖北省红安县教育局.追寻将军足迹传承红色基因——湖北省红安县教育局红色研学旅行工作纪实[J].领导科学论坛,2018(15):78-79,2,97-98.

(责任编辑:邹曌)

The Value Implication and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Study Tour in Primary and Middle School

XUE Bowen

(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Nanjing, Jiangsu 210097,China)

Abstract: As a new model of integrative practical activities, study tour is a new attempt to educate young students in after-school education, and also an effective supplementary form of school education. Study tour can strengthen the close relationship between schools and society, curriculum and life, promote the overall improvement of core literacy, innovate talent training models, provide a platform for students to fully adapt to society. Therefore, it is necessary to clarify its value and implementation strategy, plan and design scientific and reasonable relevant courses, establish perfect evaluation and

guarantee system, so as to improve the quality and level of study tour.

Key words: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study tour; integrative practical activities; value implication; development strategy

[收稿日期]2019-09-20

[基金項目]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资助项目(项目编号:PAPD);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学校公共生活的建构与公民品格的教育”(项目编号:17JJD880008)。

[作者简介]薛博文(1991-),男,陕西西安人,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博士生;研究方向:教育学原理。

猜你喜欢

价值意蕴研学旅行综合实践活动
大学生研学旅行市场需求研究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价值意蕴与模式建构
对“文化之旅”研学活动的几点思考
当前我国民歌文化产业发展模式的价值意蕴析论
研学旅行研究进展与启示
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让数学学习呈现多元化
研学旅行产品开发研究
读懂名师
长征时期党坚持群众路线的价值意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