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十年我国90后大学生生命教育研究综述
2020-03-02郝婷婷任军莉
郝婷婷 任军莉
摘 要:生命教育最早开启于西方,相对西方我国生命教育起步虽晚,但发展势头较好。从学术界研究态势看,进入21世纪以来,学术研究不仅成果颇丰,而且研究深度广度都在全面推进。通过对现有文献的梳理,发现近十年我国90后大学生生命教育研究呈现研究内容较为全面、研究方法日渐丰富的态势。现有研究具有积极意义,也呈现一些不足,只有各方形成合力,方可推进我国90后大学生生命教育取得更多实效。
关键词:90后大学生;生命教育;研究综述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7836(2020)02-0005-03
引言
生命教育,即直面生命和人的生死问题的教育,其目标在于使人们学会尊重生命、理解生命的意义,学会积极生存、健康生活与独立发展,由此获得身心灵的和谐,事业成功,生活幸福,从而实现自我生命的最大价值。生命教育既是一切教育的前提,同时还是教育的最高追求,因此,对于大学生进行生命教育实属必要。目前,90后仍然是高校的主力军,包括大学生、研究生、博士生等在内的学生群体在心理障碍、生理疾患、学习和就业压力、情感挫折、经济压力、家庭变故以及周边生活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下,因厌世而自杀事件时有发生,因此,亟待加强对90后学生群体进行生命教育。本文主要是对近十年我国 90后大学生生命教育的研究文献进行梳理、总结,国外的文献资料暂不做探讨。
一、生命教育:从大学生到90后大学生
生命教育(Life Education)最初是由美国学者杰·唐纳·化特士于1968年提出的,此后引起了教育理论界的广泛关注。因此,在20世纪90年代末,生命教育就已经被许多西方国家如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列入高校的正式课程,他们对生命教育的研究较早,其理论和实践研究的成果也比较丰富。我国香港和台湾地区对生命教育的研究也早于大陆,“生命教育”一词直至1995年前后才出现在大陆。早期我国对中小学生生命教育研究较多,但对大学生生命教育的研究相对较少,近几年数量有所攀升,逐渐成为研究热点。
根据中国知网数据,对90后学生群体进行生命教育的研究文献最早发表于2009年,是李菲的《从生命伦理的视角谈对“90后”进行生命情感教育》,之后数量有所增加,但总体不超过30篇。
总体上,对90后大学生生命教育的研究呈现以下特点:首先,从研究时间上来看,研究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研究成果逐年递增;其次,从发表的刊物类型来看,大部分成果发表在本科院校和职业技术学院学报上,少部分教育类核心期刊发表了相关成果,以及在普通期刊上也有相关成果;最后,从研究主体看,日益多元化,不再局限于高校教师,研究生也热衷于此。
二、90后大学生生命教育研究现状
(一)研究内容较为全面
1.内涵研究
对于90后大学生生命教育内涵的研究,学者们只是在文章中一带而过,进行简单的鉴定。例如,陈果贝直接把《生命教育导师》这本书中的内涵引用过来,指出生命教育即是直面生命和人的生死问题的教育。而研究生论文对内涵的概括较为具体,庄文娟在《90后大学生生命教育研究》中指出,90后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内涵是依据生命教育的内涵拓展而来的,主要是以90后大学生为对象,从90后大学生群体特点出发,以生命本质为依据,通过适宜的生命教育提高大学生对生存知识和生活技能的认知,使大学生能够正确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等之间的关系,更加珍爱和尊重生命,理解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实现身体和心灵的融合,从而促进90后大学生个人生命价值的实现[1]。
2.目标与内容研究
对于90后大学生生命教育的目标,这是学术界关注的热点之一,学者们见仁见智。刘国胜认为,90后大学生生命教育的目标有两个,一是让学生敬仰生命,二是让学生领悟生命的意义。杨楠认为,90后大学生生命教育的目标有四个,即让学生去认知生命、珍爱生命、完善自身、创造人生。可以看出,这是一个递进的过程。庄文娟将90后大学生生命教育的目标分为四大类,分别是认知目标、情感目标、意志目标、行为目标,在这些目标之下又有许多具体的小目标。张谦提出生命教育的目标分别为基础目标、发展目标与最终目标[2]。
对90后大学生生命教育内容的探讨,是学术界研究的重点之一,总的来说有三方面的内容,即“三生教育”——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看法。刘国胜等认为,90后大学生生命教育内容应该包含以下三方面:一是培养大学生建立健全生命意识;二是引导大学生认识生命、了解死亡,意识到生命的不可逆转性、独特性、社会性和有限性,进而珍爱生命;三是引导大学生探索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促进大学生对自我价值的重新定位,帮助大学生应对生活中的各种挫折和逆境,促进对生命的敬畏,培养健全的人格[3]。庄文娟依据90后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具体目标和生命教育的发展规律来确定生命教育的内容,她将其概括为四个方面:生命意识教育、忧患意识教育、生命价值教育、生命可持续发展教育。杨楠认为,90后生命教育的内容应该包括个人的生理生命和生命价值、他人的生理生命和生命价值,更应该涵盖自然生命、生存技能等方面的内容[4]。
3.对策与路径研究
对于90后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对策与路径研究,学者们提出了许多可行的建议。陈果贝在《90后大学生生命教育问题解决路径的思考》中指出:一是教育主管部门和高校要高度重视生命教育;二是要建立和完善生命教育课程体系;三是要发挥课堂的主导作用,凸显课程的教学效果;四是应重视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心理健康教育的深入开展;五是需开展各种形式的生命教育系列专题活动,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園文化氛围[5]。马雪、魏瑞盈在《90后大学生生命教育探析》一文中提出,对90后大学生生命教育路径的选择应从意识构建、课程设计、环境构建三个层面来进行。庄文娟认为,家庭教育是90后大学生生命教育的根基,学校教育是90后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关键,社会教育是90后大学生生命教育的保障。杨楠与庄文娟的观点类似,认为只有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齐抓共管,才能让生命教育更好地为个人、家庭和社会服务。刘凤华在《“90后”大学生生命观现状与对策》中创造性地指出,小组工作法是提升90后大学生生命教育质量的有效措施。首先,小组工作法可以实现生命教育的目标;其次,小组工作法可以完善生命教育的形式;最后,小组工作法可以完善生命教育的体系[6]。
(二)研究方法日渐丰富
1.不同视角下的研究
从不同的视角看世界,会让我们有许多惊奇的发现。从不同的视域下看90后大学生生命教育的问题,可以提出许多创新性的看法。例如,李菲从生命伦理的视角谈了如何对90后进行生命教育,她认为,由于90后特殊的成长背景,使其在思想观念、价值取向、人生态度上等都彰显出了新的变化,我们应客观地看待90后,而生命伦理学关注人类乃至涉及地球上所有的生命体维持生存活动相关的伦理问题,所以首先要培养90后敬畏生命的理念,这在中国传统伦理中集中体现为“贵生”思想;其次应着重向90后强调权利与义务的统一[7]。王燕从本体的内在本体角度入手,探讨了90后大学生生命教育的逻辑起点和演变前景,认为90后大学生的生命教育需求与新媒体的高度融合,教育方法呈现全时空化趋势;90后生命教育需要实现精神生命教育、自然生命教育和社会生命教育的互进互融,使其教育内容向拓展化趋势发展;针对90后大学生生命教育的资源建设的趋势要实现社会各方多种资源的互补,呈现协助同化的趋势[8]。王翠平、冀晓彤、张碧珍认为,在整个全媒体时代,90后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外部环境不断变化,给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新挑战,应更加关注大学生的生命教育。一是依托思想政治教育主课堂,创新生命教育教学内容和方法;二要加强高校生命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三是多开展专题教育,活跃校园文化氛围;四是构建生命教育体验式教育平台;五是构建高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生命教育体系。只有各方形成生命教育的合力,才能促进大学生生命教育的蓬勃发展和大学生的健康成长[9]。鞠鑫认为,基于优势视角取向的90后生命教育,应通过尊重生命个体、挖掘生命潜能、提升生命弹性、树立生命信任、扩展生命资源等实践,整合个人和环境的优势与资源,培养大学生乐观坚强的积极生命态度[10]。
2.实例研究
一些学者根据院校类型与地方特色,有针对性地进行了90后大学生生命教育的研究。刘国胜、庄文娟意识到高职院校90后大学生生命教育面临一定的困境。高职院校应通过丰富90后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内容和策略,改进对高职生的生命教育。例如,可以从教师队伍建设、管理体制建设、生命教育方式多样化和课程设置等方面,开展高职院校90后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工作。杨楠认为有必要针对工科院校90后大学生的特点,深入研究和探讨符合工科院校大学生的生命教育问题。为此,可以从教师转变教育理念、坚持有的放矢,开展生命教育活动、探索建构理论规范,进行效果合理评价、完善合力体系,共同关注探索、建立社会机制这四个方面来帮助工科院校90后正确认知生命,提升自己生命的价值。麦金兰鉴于近年来在广州发生的多起90后大学生自杀、他杀、自残、他残事件,从大学生生命教育追求生命之真善美的向度,结合广州90后大学生的群体特征,探索出了体验式、公益式和创造式三种生命教育的实践模式,并进一步指出这三种模式作为一个载体,可装入具体的、有层次的内容,形成专门的生命教育课程体系;也可与其他教育相结合,让生命教育渗透到其他课程之中[11]。
三、对现有研究的简要评析
(一)现有研究的积极意义
1.研究内容和方法较以往研究有了较大提升
随着研究的深入以及时代的发展,学者们对生命教育的研究內容日益丰富,内涵研究、目标研究、原因探析、对策研究、生命观研究、生命意义研究等成果越来越多;研究方法也有所创新,不再单一地使用一种研究方法,而是综合运用不同学科的研究方法。
2.积极寻求生命教育的突破点研究
一些学者试图寻找90后大学生生命教育的突破点,使其与之融合起来,共同致力于生命教育事业的发展。李杨、张志强指出,“孝”是中华民族的美德,更是中国千百年来家庭传承的纽带。舜孝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可借托高等教育,运用舜孝文化的资源来强化90后大学生的生命意识,使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12]。韩爱侠、张姝认为,我们迫切需要加强90后大学生的生命教育,以期实现和生涯辅导“双声叠韵”的均衡。即通过二者的融合来开展90后大学生基于物质层面的生命感知教育、基于精神层面的生命情感教育、基于社会层面的生命信仰教育[13]。曾令玉、林凡从生命意义的视角关注90后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通过设计并实施有针对性和鼓舞人心的团体心理咨询活动,帮助大学生在积极主动参与中认识生命特征,提升生命价值,促进心理健康和人格发展,以达到对其生命教育的目的[14]。
(二)研究不足窥视
概而言之,学术界对90后大学生生命教育的研究做了很大的努力,也取得了较为丰富的成果,为新形势下生命教育的创新研究奠定了扎实的文献根基。然而经过梳理分析,可以发现以上研究成果还存在一些不足。
对西方国家90后大学生生命教育进行专门研究、比较研究,借鉴研究经验,弥补不足。西方国家的生命教育研究早于我国,理论与实践成果也较为成熟,对西方国家的生命教育发展进程、特点、工作经验、启示等进行系统研究,可对我国90后大学生生命教育具有重大借鉴作用,以便基于我国国情及学生特点提出有效措施。
对中国传统文化与大学生生命教育融合研究不足。我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生命哲学思想与生死智慧,应积极挖掘传统文化中生命教育思想的精髓及其对当代生命教育的价值、启示,以期走出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多重困境,探寻出有利于90后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可行途径,实现传统与现代的创新融合。
对90后大学生生命教育缺失的原因研究不足。只有找出根本原因,才能对症下药,应从时代背景出发,深刻挖掘生命教育缺失背后的多层原因。某些研究论文的原因分析过于简单,并且带有片面性,这样无法抓到主要矛盾,也无益于提出切实有效的解决办法。
结束语
总之,学术界虽然已经进行了不少研究,但大多停留在理论层面,是否可被高校管理者所采纳,能采纳多少,我们不得而知。从当前自杀率升高的情况看,我国高校对90后大学生生命教育的重视程度仍然不够,既没有把它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部分,也没有形成系统、完整的学科体系,以至于高校大学生自杀事件时有发生。而且一些高校只是一味地采取外力强制措施,比如将宿舍、教学楼的窗户钉死,这种“一刀切”的措施,并没有从根源上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