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文化自信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探析
2020-03-02马陆毅
马陆毅
摘要: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灵魂,而思想政治教育是影响大学生思想态度与价值观的重要方式,那么将文化自信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新时代大学生文化意识与价值观念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文化自信”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内在联系,在大学生极易受到外来文化影响的情况下,将“文化自信”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中,可以有效提升高校思政教育的效果,培养全面发展的符合社会需要的社会主义新青年。
关键词:文化自信 思想政治教育 路径探析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20)02-0111-02
文化体现着一个民族的内在涵养。对本民族文化的自信,能增强民族团结与民族自豪感。大学生是新时代的先锋,将民族文化自信融入大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对提升大学生文化自信水平,增强其民族意识,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文化自信概述
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并随之产生的积极的践行行为,对文化的生命力持有坚定的信心,对其认可[1]。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的大会上明确提出,中国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要坚持“四个自信”,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总书记还特别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2]。中华民族历史悠久,底蕴雄厚,经历过时间的考验和时代的创新所孕育出的优秀文化,成为民族文化自信的根基。
我们的文化自信包括对孔子“仁者爱人”,孟子“天人合一”等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对“打倒帝国主义”的革命精神,“不怕吃苦不怕牺牲”的长征精神,“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延安精神等红色革命文化的发扬;对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中国梦等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认同。另外,还包括对国外优秀文化的开放包容和批判吸收。在坚守文化自信的同时,要坚持新旧文化融合,内外文化兼并,文化与时俱进,为民族优秀文化开辟不竭的源泉。
二、文化自信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联系
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对学生培养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这是一种意识形态的教育,它的实施不仅是为了培养人才,更要服务于国家政治和社会的稳定,体现出明显的政治性和目的性[1]。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文化是一个不可或缺的素材。文化的熏陶和感染,能够强化思政教育的效果;文化的渗透,能够提升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因此,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红色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正是社会发展的结果,是满足当下教育需要的必然要求[3]。
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是“育人”,因此在培育大学生思想品德的过程中融入文化知识,能够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使学生感悟中国优秀文化,感知中外文化差异,引导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产生深刻认识,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在文化熏陶中培育良好人格。
对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培养不能陷入空谈,應将其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中。高校范围内的思想文化交流具备主题的一致性,交流的主体也具有相似的价值取向[4]。具体来说,目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围绕《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等五本教材展开,教育过程中所进行的思想交流和价值观念的碰撞,都围绕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主题展开,文化自信通过教材体现出来,融于对学生特定价值观念的培养。因此,将文化自信融入思政教育之中,能够加深思政教育的深度和广度,有助于传播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提升思政教育的意义和效果。
三、大学生思政教育存在的问题
经济全球化与互联网的发展拉近了世界各国的联系,也促进了多元文化的融合,在社会生活中人们足不出户便可轻松体验到各国文化风情。但是在文化交互过程中,大学生的思想容易受外来文化的冲击,这对其价值观与意识形态的形成带来巨大挑战。
大学生缺失文化自信的表现有三个:首先,对中国传统文化及其价值了解不够深入,表现为传统文化知识匮乏,理解浅薄。很多大学生对以《论语》为代表的“四书五经”并不了解,对“四大名著”等经典著作略知一二,对中国成语背后的历史典故非常生疏。在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的2015年全国法定休假一天之后,没有多少大学生熟记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在重阳节过后,也没有多少大学生熟知节日的文化渊源。因此,对大学生缺乏传统文化知识的问题应该给予重视。其次,对红色革命文化不重视。在信息化高度发展的时代,大学生每日接收的信息非常多,对历史文化的回顾与重视程度逐渐降低;尽管高校中的部分社团组织关于红色文化的活动,但是宣传力度不够大,大学生参与的积极程度不高。因此,高校要在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过程中添加文化元素,引起大学生的重视。再次,对外来文化盲目认同。互联网的发展使文化传播更加迅速,文化冲突时常出现,而大学生对西方文化的辨识能力仍显不足,盲目认同西方文化,对西方的节日、消费观等过度追求,严重影响了个人价值观念与民族文化意识,文化自信缺失明显。因此,高校应加强思政教育,强调对外来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坚守民族文化自信的同时,接受外国优秀文化。
高校目前的思想政治教育也存在两个问题:第一,思政教育形式单一。思政教育内容局限于课本,老师单纯地讲授,学生课堂参与程度不高,教学效果不理想。第二,文化自信教育不足,缺乏文化氛围。课堂上并没有将国内外优秀的文化展现给学生,以引发共鸣,只重视教学目标,忽略对学生价值观的培养,没有结合大学生自身特点与生活实际施教。部分学校及教师不重视文化自信在思政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导致思政教育效果不理想。
因此,将文化自信融入高校思政教育之中,是提升教育质量、促进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思政教育应充分发挥文化的隐性作用,培养大学生的文化意识,增强大学生的民族文化自信。
四、将文化自信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
1.整合教育内容,创新课堂教学方式
高校应对当前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方式进行改革,让思政课成为学生熟悉文化、探索文化的场所。教学在讲授原有教材内容的基础之上,融入文化元素,加强对国学、历史典故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对长征精神、航天精神等革命文化的浸染,对中国梦、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认同和传承。教师应摆脱原有的单一的讲授方法,培养学生合作学习、探究式学习的能力。例如,要求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查找与思政和文化相关的故事,每节课上轮流分享。另外,应以“互联网+思政课”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对政治理论课的学习兴趣,并增加文化元素的润滑作用[5]。将教材的内容按专题划分,通过音频、视频等方式把文化知识融入专题,并结合实际情况进行讲授,以增强学生的文化意识,加深文化认同。
2.开展教师文化培训,发挥高校主导作用
教师和学生均为文化自信的培养主体,高校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充分发挥二者的主体作用。高校应针对思政教师开展文化培训,提升教师的文化素养,改变思政教学模式,使教师以身作则地引导学生坚持文化自信。此外,高校应加大文化建设投入力度,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创设多种文化社团,举办传统文化主题讲座,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知识竞赛等,为学生创造更多参与文化活动的机会,在思政教育过程中普及文化知识,培养价值观念,增强文化自信。
3.创新思政考试内容,加强对文化素养的考查
随着高考的改革,语文、英语等科目的考试已经加强对学生文化意识的考查,这有利于高校对大学生文化素养的继续培养。文化自信自提出以来,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也增加了考查学生用英语表达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的能力内容。大学思政考试更应当将文化自信加入考查之列,以增加大学生对文化知识的重视程度,提升思政课的教学质量。
4.豐富实践载体,搭建文化培养平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更加注重以文化育人,广泛开展文明校园建设,开展形式多样、健康向上、格调高雅的校园文化活动[6]。因此,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应局限于思政课堂,还可以以宿舍、班级、社团、学院为单位,举办诗词大会、经典故事会等文化活动。另外,充分利用微信、微博等软件宣传文化自信,通过答题、观看小视频等活动加强思政教育。高校还可以组织大学生进行以文化自信为主题的实践调研,让学生从生活中了解和感知文化,这有助于大学生价值观念的形成。
五、结语
高校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应改变传统的教育方式,通过教师文化培训、创新思政考试内容、搭建多种文化平台等方式,将文化自信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之中。这样能够提升教学质量,增强大学生文化自信,为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与伟大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解嵘,智文媛,王帅.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的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路径探析[J].理论观察,2017(8):149-151.
[2]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7-02(2).
[3]马平野.以文化人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J].职大学报,2017:94.
[4]崔小云.文化自信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践行路径探析[J].长春师范大学学报,2019(5).
[5]李建霞.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的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路径探析[J].科教文汇,2018(11):20-21.
[6]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1).
责任编辑:张正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