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德育教育的实现路径
2020-03-02李楠
李楠
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对高校德育教育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以目前高校德育教育为基础,分析新时代高校德育教育发展的机遇及困境,并且针对这种困境提出相应的解决路径,积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将德育内化为个人的价值观标准。实现由他律到自律的转变;创新教育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参与度和认同感;面对互联网的冲击要优化网络环境,提高学生的网络法制意识,营造良好的校园网络文化。
关键词:新时代 高校德育 实现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20)02-0109-02
十九大的胜利召开,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新的时代孕育新的理论,同时也提出新的要求,高校是我国人才培养的主阵地,高校德育教育是人才培养的关键,因此,探索高校德育教育的实现路径是新时代的必然要求。
一、新时代高校德育教育目标要求
教育是百年大计,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建立健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为高校德育教育指明了目标。
(一)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队伍素质关系到高校办学的质量,要建设世界一流的大学,必须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近年来,出现了许多教师违背师德的新闻,引发了人们对于师德师风建设的讨论,加强高校教师队建设是推进高校德育教育的重要方面。新时代,高校教师必须与时俱进,使授课方式及授课内容跟上时代的步伐。坚定的政治立场是对高校教师的必然要求。教师的主要作用是传道授业解惑,教师对学生影响是非常大的;因此,高校教师尤其是德育教师,必须有坚定的政治立场,坚定的爱国主义情怀。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青年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但青年群体的价值观仍在形成时期,具有不稳定性,加强高校的德育教育,实际上是在进行价值观的引导,也是加强社会意识形态的一种表现,这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内在联系。面对日益全球化的趋势,多元文化的冲击,必须有坚定的政治立场,因此,高校德育教育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三)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
教育关系着国家的兴亡和发展,培养什么样的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因此我们的德育目标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教育必须坚持为人民服务,积极拥护党的领导,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执着的信念、优良的品德、丰富的知识、过硬的本领”是习近平总书记对高校青年学生的要求。高等教育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衡量教学成果的重要标准,把德育教育放在首位,坚持以人为本,坚决摒弃唯分数主义者,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
二、新时代高校德育教育的现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对高校德育教育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
(一)面临的问题
1.高校德育教育忽视学生主体性
传统的德育方式是“说教”,强调老师对学生的“灌输”而忽视学生的“吸收”。德育表现为一种外在的普遍约束,没有按照学生的性格特点和自身发展的需要,忽视了德育的主体性;因此,容易导致学生对德育失去主动性,形成对德育的逆反心理。另外,过分强调学生的外在行为特征,忽略学生行为表现的心理动机和背后所隐藏的价值观问题,使高校德育在内容上没有达到教育要求,高校德育与当前社会的德育需要相脱节。
2.重知主义的影响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重视德育的传统,把品德作为考察一个人的重要因素。在《资治通鉴》中,司马光就曾说过,“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德才全尽谓之圣人;德才兼亡谓之小人;德胜才者谓之君子;才胜德者谓之小人”。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德育和知识教育之间形成分离状态。在应试教育下,家庭和学校都明显偏向知识教育而忽略德育教育。
3.网络对高校德育教育的影响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大学生成为网络新媒体的主力军,高校成为网络新媒体的主阵地。网络新媒体的兴起对高校德育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首先,网络新媒体具有传播速度快、信息量大、来源广等特点,由于网络的开放性,一些不良信息对辨别是非能力较弱的大学生造成一定消极影响,甚至危害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其次,网络新媒体信息量巨大及其开放性、互动性,使大学生对其依赖性增强,而对传统的教师的德育方式有排斥心理,这对我们改革高校德育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最后,网络新媒体的先进性,对高校德育教师的文化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网络中信息包罗万象,要求德育工作者具有坚定的政治立场和较高的政治素养。网络新媒体使高校的德育环境更加复杂,因此我们必须加强高校网络监管,净化网络空气。
(二)带来的机遇
1.有利于推进教育体制改革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新的时代诞生新的德育理念。“立德树人”的德育思想不仅体现了中国优秀传统美德,还符合新时代的要求。
2.有利于创新德育教育的方式
网络新媒体的不断发展,为高校德育带来了机遇。网络新媒体可以提供一个开展德育工作的平台,比如很多高校都建立了德育网站,丰富了德育教育的形式,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构建了网络德育新模式。网络促使教学手段多元化,拉近了老師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并且教师对教学内容能做到与时俱进,打破了传统的说教模式,开始了师生互动的启发式教学,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
三、新时代高校德育教育的实现路径
(一)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传统的德育是一种强制性的教育,学生丧失了自主性,没有把德育转化为价值观。随着时代的发展,网络成了学校和家庭监管之外的“空白区域”,因此必须培养学生的德育能力,使其从他律转化成自律。加强学生自我教育能力,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第一,高校要营造良好的德育氛围,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第二,要创新德育教育的授课方式和内容,使学生对德育有强烈的认同感,这样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自觉地内化成为自身道德标准,外化为道德行为。
(二)创新高校德育的内容和方法
我国自古就注重品德教育,“尊道贵德,律己修身”,是注重道德教育和自我修养的行为。写文章要“文以载德”,做官要“为政以德”,教育要“德教为先”。古人非常重视人的品德,常常以品德衡量一个人的优劣。把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的道德文化引入当代高校的德育中,既丰富了德育的内容,又促进了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也容易获得学生对德育的认同感,更有利于德育教育的开展。中国传统的德育方法,注重教化与修身的统一,这也是我们创新德育工作方法的一个借鉴。创新德育的方式,既不能摒弃传统的教化方式,也不能隔绝现代教育手段,应把这种传统的“教化与修身”引入现代的“激励教育法”“体验教育法”中,达到德育的目的。
(三)优化高校网络环境
在互联网迅速发展的今天,高校成为利用互联网的主阵地,大学生成为利用互联网的主力军。高校利用网络新媒体来教学,学生利用网络扩大自己的知识储备,方便了学生的学习。但网络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有些学生法律意识淡薄,在虚拟的网络上发表一些不当言论,还有一些学生易受网络负文化的影响。高校应该加强校园网络法制教育,提高学生的网络法律意识,宣传网络正能量文化,优化校园网络环境。例如,可以建立一些大学生思想政治宣传教育的平台,及时了解大学生思想状态,举办网络法制教育专题讲座,利用网络新媒体加强大学生品德教育。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立德樹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在新时代背景下,推进高校德育工作,必须坚持立德树人这一中心环节,把握新时代特征,坚持以人为本,为社会主义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28(1-5).
[2]习近平.习近平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N].人民日报,2019-03-19(1).
[3]李航.新时代高校道德教育的路径探析[J].滇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19,28(2):82-86.
[4]许莹.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德育工作探析[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上旬刊),2019(7):187-188.
[5]魏欣羽.当代马克思主义德育思想新发展:习近平“立德树人”德育思想三维探析[J].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2019(3):97-100.
[6]成尚荣.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改革发展的纲领:学习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重要讲话的体会[J].中国教师,2019(4):5-10.
责任编辑:杨国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