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统文化背景下当代民族地区婚俗演化及变迁

2020-03-02杨怡斐

现代交际 2020年2期
关键词:民族地区传统文化

杨怡斐

摘要:中国传承至今的婚礼习俗具有十分独特的东方韵味。然而,随着东部地区对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的影响,使西部民族地区的婚俗从表现形式到介质依托等都发生了一系列改变。以民俗学为视角,力图对当代民族地区婚俗变迁的特征及成因做全面研究,从而倡导民族地区婚礼婚俗要传承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地区文化万不可脱离文化母体,以免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关键词:民族地区 传统文化 婚俗变迁

中图分类号:K89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20)02-0089-02

婚俗文化在我国历史文化中一直占据着重要地位,随着社会的发展,也在发生变化,从独具东方特色,逐渐演变成今天的中西结合。追溯婚俗文化的变迁有助于我们研究民族文化。

一、日新月异的当代婚俗文化

1.传统意义上的婚俗文化

《礼记·昏义》与《仪礼·士昏礼》这两篇典籍是描述古代婚嫁礼俗的代表性著作。《礼记·昏义》中如此记述婚礼:“昏礼者,将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故君子重之。是以昏礼,纳采 、问名、纳吉、纳征、请期,皆主人筵几于庙……揖让而升,听命于庙……故曰‘昏礼者礼之本也。”其中将整个婚礼的程序归纳为“六礼”,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详细描写了婚礼的全部过程。而今的婚礼仪式则将采纳、问名、纳吉、纳征和请期过程简化,逐渐模糊了六礼的文化传承。

2.订婚仪式的化繁为简与化简为无

订婚也称作“定亲”,相当于六礼中的“纳吉”与“纳征”,意指男女双方如若相互满意,并有结婚的意愿,媒人就会安排两方家长见面并商量彩礼与婚期。

然而,当代民族地区的男女建立婚缘的途径早已有别于传统观念下的“各守各家”,男女双方家庭的社会关系大都没有交集,甚至隔得天南海北,订婚仪式及前期准备均需耗费大量时间、财力和人力,由此出现了“媒人”角色消失,订婚仪式简化、规模缩小甚至被舍弃的现象。

3.备婚阶段的商业化及个性化

商品经济及新兴软件技术的发展,为备婚一族带来了许多便利,以往传统的纸质请柬已鲜见,取而代之的是微信电子版的婚礼请柬。一个请柬链接可以在一分钟内发送到几十位好友的手机上,这比起传统的挨家挨户送纸质请柬的方式既省时又省力。但这种电子版的新式请柬缺失了中国传统文化婚俗的庄重和仪式感,失去了其内含的文化意义。

4.典礼仪式的“中西结合”

当婚俗文化在商业领域内被开发利用,并随之产生了可观的经济收益时,婚俗文化作为一种新的商业资源不断地被商业化,让人眼花缭乱的典礼风格和样式也应运而生。西式典礼很快成为广大青年男女的第一选择,随着西式婚礼的司空见惯及难出新意,中式婚礼又悄悄复苏,等待接亲时的礼服渐渐被秀禾服取代成为时尚,性感成熟的高跟鞋也被古香古色又十分喜庆的绣花鞋所代替。近一两年内,中式婚礼开始被更多人接受,其中汉式婚礼大受欢迎,玄黑二色为主色调的现场搭建,繁复又有特色的仪式受到许多青年男女的青睐。

二、婚俗变迁的社会原因与历史渊源

1.跳出地域限制的婚恋观

随着整个社会女性地位的提升以及社会流动人口的增加,民族地区的许多年轻人都希望在异乡寻求发展,也不再排斥将“外乡人”作为择偶标准,其社交范围逐渐呈扩大化趋势,交往对象的地域范围也随之扩大。除此之外,信息、交通技术的迅猛发展,西部地区的观念转变,导致许多单身男女乐于通过电视媒体、社交软件等相识相知,由此,通婚圈也逐渐呈现出分散扩张的趋势。这样一来,父母及媒人“议婚”功能中扮演的角色就被逐渐弱化,男女双方基于了解和朝夕相处建立的情感联系,比传统“媒人”处听来的信息牢固得多。这并非传统婚俗文化的遗失,而是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需要,依据这个时代的特征能动地调整,当然文化内涵与以前已相去甚远。

2.媒介技术淡化了人文精神

麦克卢汉提出了一个十分重要的观点:“媒介本身才是真正具有意义的信息,只有当人类拥有某种媒介之后,从事与之相对应的传播以及社会活动才成为可能。”

当今婚礼婚俗的形式多样、风格各异,完全得益于先进的电子设备和极具创意的道具。高帧数的影像设备能清晰记录人生最美好甜蜜的时刻;电子请柬既环保又省力;微信红包免去了舟车劳顿,也避免了礼金数额的盲目攀比。

新的婚俗形式雖然变换了表现手法、更替了依托介质,但其依旧源于中国传统社会人际交往的需要,“仪式必定会激发、维系、重塑群体的某些心理状态,是集合群体中才产生的行为方式”。婚礼将许久不见的亲朋好友聚在一起,从接亲迎亲的准备到典礼现场的拥抱、握手及合照,随处都体现着“血“业缘”与“地缘”社会关系的维系。由此看来这并非是新民俗的产生,而是如适应论的中心观点所述:民俗作为一种诞生于过去的文化事象,它的出现可以做为一种资源,在现代社会中被充分利用和改造,虽然文化表象基本维持原貌,但原有的民俗理念、内在精神与思想基础已经发生改变。

种种便利,确实在一定程度上为生态环境及个人带去了时间成本福音,但在弘扬传统文化、倡导人文精神的大语境之下,借享受科技成果之名行人情淡薄之实着实不可取,与“新式”婚俗背后倡导的精神内涵背道而驰,甚至不再被称为“民俗”了。

三、当代民族地区婚俗的演化及变迁的启示

受当代社会缺乏人文精神的风气影响,再加上技术的飞速发展满足了人的感性需求,使当代民族地区婚俗文化出现了个性主义、感性强化、理性弱化的趋势。民族地区婚俗文化呈现出形式多样的特征,虽然表现出积极的一面,但在盲目效仿“时尚新潮”的背后,更是民族地区区域特色的自我丧失。这种婚俗文化不仅是感性与理性的脱节,还是传统与现代的脱节,地域特色与中华特色的脱节。

除此之外,某些青年男女追求婚礼视觉效果带来的奢华体验,渴望在交际圈递出一份体面的名片,这背后代表的社会地位、财富持有量以及奢华话语权都成为举办一场奢华婚礼的内在动因,此时的婚礼已超出二人合婚的简单需要,而是承载了其他社会功能,婚礼背后的文化意义更令人深思。而整个社会也应当有正确且坚定的舆论导向与文化语境。可以适当宽容,但不能无限纵容。现象背后的文化本质应符合社会主义主旋律,不与传统婚俗对人们千百年来的教化相背离。

四、结语

民族地区的婚俗文化发展,也应注重人文精神,将千百年传承下来的民族文化瑰宝巧妙地融入现代婚俗,使民族地区婚俗展现其应有的风采。

参考文献:

[1]高月娟.婚嫁礼俗[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15.

[2]郭庆光.新闻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3]陈华文,朱良,陈淑君.婚姻习俗与文化[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4:84.

[4]阿诺尔德·范热内普.过渡礼仪[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5]爱德华·泰勒.原始文化[M].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责任编辑:孙瑶

猜你喜欢

民族地区传统文化
贵州少数民族地区高职院校单片机课程教学现状与改革探析
云南省民族地区农村小学体育教师现状调查研究
用新发展理念引领民族地区城镇化发展
民族地区城镇规划现状浅析
如何提高民族地区“一类模式”小学汉语文教学质量
“图书馆+书院”公共文化服务模式探析
就陕西平面外宣出版物创意设计谈几点看法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