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村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成因分析和策略研究

2020-03-02许有霞

教书育人·教师新概念 2020年2期
关键词:不良习惯策略研究

许有霞

[摘 要] 少年儿童是祖国的未来,良好的行为习惯不仅会使他们在学习生活中不断进步,更会为他们日后在社会上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学校、家庭、社会密切配合,创造和谐的育人环境,才能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关键词] 不良习惯;成因矫正;策略研究

为了解学生的行为习惯的现状,2018年9月份课题组对学校全体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问卷分学生和家长两部分,通过问卷调查总结出学生主要存在的不良习惯有:(1)恶意损坏公物,恶作剧;(2)不良饮食习惯;(3)动手能力差;(4)不尊重父母;(5)生活自理能力差;(6)学习不自主;(7)交通规则意识十分淡薄、公共秩序意识淡薄、环境保护意识淡薄等。

经过教师们的走访和分析,一致认为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形成主要来自家庭、社会和学校,归结为以下几种类型:

1.家庭教育的缺失。经过教师们与家长的沟通了解到本村学生的家长大多在外地务工,孩子的教育、学习任务交给了爷爷奶奶,大多数爷爷奶奶基本没有文化,只能操心孩子吃喝,不能对孩子进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其次,大多数学生家长是小学或初中文化,教育方法简单粗暴,缺乏正确的引导,使孩子在心理形成了一些不良影响。最后,部分孩子是单亲家庭,因为家庭不稳定因素,孩子心里没有安全感,缺少父母的疼爱和家庭教育,形成一些不健康的行为。

2.社会不良文化的“侵染”。校外环境特别是校园周边环境对学生的影响很大,各种不良的社会风气如:自私自利、偷盗、赌博、酗酒、打架等影响了孩子的思想和身心健康发展,孩子在潜移默化中被这些行为浸染。

3.学校教育的失衡。目前,农村小学由于师资力量薄弱,教师配备不平衡,教师们都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和提高教学成绩忙于教学,而忽略了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采取的对策有:

1.教师与家长联合,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教师从学生发展的关键点入手,争取家长配合,使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得以结合起來,教师助力家长,引导父母应有正确的兴趣、爱好和追求,给子女树立榜样,用良好的行为熏陶孩子,以身作则,建立良好的日常行为家风,实行家庭规律化、制度化,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

2.学校与村委会联合,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在村委会成立家长委员会,负责家校活动和家长之间的联络,积极配合学校开展各种活动,加强学校与村委会、家庭的联系。努力为学生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提供有利的条件,对本村周边环境进行监督和管理,并呼吁全社会对学校工作给予支持和帮助,另外学校及时开展家长培训会,对家长进行教育方法的指导,使家长懂得针对孩子的不良行为进行合理的教育,采取灵活多样的教育措施。

3.学校德育工作与班主任工作联合,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一是对学生进行行为规范的认知教育。通过国旗下演讲,周会课、阅读课、安全法治教育课、心理健康课等常规教育课,还有互加美丽乡村公益课程都是很好的教材,可以让学生端正认识态度,明确行为目标。二是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陶冶学生的情操,达到养成教育目的。少先队活动根据不同段学生的年龄特征,有重点地分层次开展各项主题教育活动,利用校园广播、黑板报、演讲比赛、宣传栏等,让学生在各种活动中,培养学生健康、积极向上的思想品德。主题月教育安排如下:三月份文明礼仪教育月,四月、五月行为习惯养成月,六月读书月,九月安全教育月,十月爱国教育月,十一月法治教育月,十二月心理健康教,每个主题月按照计划顺利完成各项活动。三是班主任工作狠抓常规教育,从点滴做起,用《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小学生守则》,规范学生的一言一行,促进良好行为的形成。

总之,让一个学生养成良好、健康的行为习惯,单靠任何一方是不行的,只有学校、家庭、社会密切配合,才能创造和谐的育人环境,让学生做到在校在家在外一个样,让他们的良好习惯陪伴每一天。但这些习惯一天两天也是养成不了的,所以在实际工作中,我们要数年如一日,坚持一直抓、及时抓,经过大家的努力,目前,笔者所在的学校,学生们的上述几种不良习惯得到了有效矫正,一个“讲卫生,讲文明,勤学习”的良好校风正在形成。

参考文献:

[1]徐铭.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J].现代教育教研,2011(5).

本文系2018年甘肃省“十三五”教育科学规划一般课题(课题立项号:GS[2018]GHB1403)研究成果。

(责任编辑:文宝)

猜你喜欢

不良习惯策略研究
养蚕消毒防病的不良习惯及应对
警惕伤肾的不良习惯
高中英语书面表达问题分析及策略研究
关于提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质量的策略研究
目的论角度下的英语翻译策略研究
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的策略研究
饭后不良习惯有害健康
如何改变生活中的坏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