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贸易下的产业转型升级
2020-03-02
(天津财经大学 天津 300000)
一、引言
“互联网+”行动计划的首次提出表明中国在应对数字贸易发展过程中的战略导向,它并非要推翻传统产业,而是要另辟蹊径加快转型升级。即经过互联网的信息处理和数字交换,形成一种流通渠道少、与用户直接面对面、价值最优化的新贸易方式,并逐渐渗透到商业流程核心。
二、数字贸易基本概念及其对产业结构影响渠道
(一)数字贸易基本概念
近几年,数字经济成为研究热难点,并催生数字贸易这一新概念。由传统贸易发展到数字贸易,将商品与服务捆绑,改变了某些服务的不可交易性。需注意,数字贸易区别于跨境电商,前者在于“数据流动”而后者在于“货物流动”。
遗憾的是,数字贸易至今还没有统一定义,广泛认可的一个概念是:“数字贸易是在互联网和互联网技术的基础之上产生的一种国内商业和国际贸易活动。”
(二)数字贸易对产业结构的影响渠道
数字贸易通过以下三种路径,以创新效应和竞争效应的方式作用于产业转型升级。
第一,产业转移效应(产业间)。通过技术创新效应改变生产要素密集度,从而使产品属性发生变化,这就促进新产业的形成,最终与产品供给提升协同作用通过调整产业增量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第二,产业关联效应(产业内)。通过前向关联作用(下游产业),使产出品数量增加、质量提高、种类升级;通过后向关联作用(上游产业),使投入生产效率提高、研发技能提高。
第三,产业竞争效应(行业内)。即国外产品的进口吸引了国内生产者对新产品资源及技术的偏好,因此企业引入新技术使自身竞争力增强,从而行业内竞争加剧,这种竞争一直蔓延到关联行业,最后与技术进步协同作用通过调整产业存量促进传统产业升级。
三、数字贸易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一)数字化变革对传统产业的冲击
美国一项关于数字化变革影响性的调查显示这轮革命波及全行业。其中,受冲击程度最大的是客户密集度高、商业运营模式陈旧的行业。
首先是保险行业。目前,保险业已摆脱传统工业化运营的模式,形成全新保险业机制——信任机制,使投保人具有被保险人与保险人双重身份。中间繁琐程序的减少降低了经营成本,使保险产品由过剩转为不能满足数字经济的需要。
其次是教育行业。传统面对面教学方式已显得落后,一场新的革命揭开线上教学平台的帷幕,知识传播方式发生改变,让更多的人能够实时、实地进行线上学习、远程操作。
(二)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以惠生集团数字化转型为例
惠生集团为中国一家致力于能源化工领域的跨国企业,其顺应数字化发展趋势,率先引用先进数字技术,并与全球领先科技公司——微软展开积极合作,引领战略转型升级的浪潮(如图1)。此外,惠生集团还将数字化融入“一带一路”发展战略,共同助力数字化发展。
图1 惠生集团数字化转型示意图
四、对中国数字贸易发展的建议
第一,关注数字贸易支柱性要素,加强体系完善度。支柱性要素即人才、技术、资金、政策,而中国在各个方面都不具有完全优势,重中之重是人才匮乏、研发资金不足。对此,中国应加强人才培养,增加研发投入和财政补贴,加强自身优势建设,才能促创新、促产业升级。
第二,健全国内配套支持政策,规范相关法律法规。对于数字贸易规则的认识,中国尚处于基础阶段,易滋生违规违法行为。对此,中国应严把标准,加强网络监管及数据流通安全性,出台目标明确、监管严格的法律规范及政策。
第三,在全球数字贸易规则制定中积极发声。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在全球数字贸易规则制定中应积极发言,展现举足轻重之地位,为发展中国家代言,建立公平竞争贸易环境,搭乘数字化发展快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