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枝加龙骨牡蛎汤分层论治妇人失血证的临床运用
2020-03-02赵慧君孙娟骆美成曹立幸
赵慧君, 孙娟, 骆美成, 曹立幸
(1.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广东广州 510405;2.广东省中医院,广东广州 510120)
仲景名方“桂枝加龙骨牡蛎汤”出自《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症并治第六》,原文为:“夫失精家,少腹弦急,阴头寒,目眩,发落,脉极虚芤迟,为清谷、亡血、失精。脉得诸芤动微紧,男子失精,女子梦交,桂枝加龙骨牡蛎汤主之。”此方乃桂枝汤加龙骨、牡蛎而成,包含桂枝(三两)、白芍(三两)、大枣(十二枚)、生姜(三两)、甘草(二两)、龙骨(三两)、牡蛎(三两)7 味中药。后世多用此方治疗证属阴阳两虚的内科杂病[1],如汗证、不寐、滑精等。结合女性“以血为本”的生理特点,根据“精血同源”理论,对“失精家”运用本方论治妇人失血证,临床显示可取得较好的效果[2-3]。
1 妇人血证多以“失精”为病机特点
对《金匮要略》原文所述“失精家”,后世医家多以“遗精、滑精日久者”或“精血亡失者”为论[4],“失精”为过失精血,“精”属阴,与血同源。《素问·金匮真言论》载“夫精者,身之本也”。阴精耗损,日久阴虚及阳,则下焦阳虚,见“阴头寒”,精血衰少,不能上荣而见“目眩,发落”。《素问·生气通天论》云:“阴阳之要,阳密乃固”。阴失去阳的固摄,阳失去阴之滋养,则阴阳无以正常维系,心火不能下交于肾,肾水无以上济于心,心肾不交,心神浮动,男子以阴虚挟火则失精,女子以阴虚挟火则梦交[5]。因此,“失精”的病机为阴损及阳,阴阳俱虚,气血严重失调。
妇女一生均以血为本,以血为用。《景岳全书·妇人规》言“妇人所重者在血”,而妇人的经、孕、产、乳等历程均需耗血,故妇人素体阴血易虚易损。《医述·月经门》中引汪石山言:“妇人属阴,以血为本。但人肖天地,阴常不足,妇人加乳哺月经之耗,是以妇人血病者多”。而气血均为人身之精所化,血为阴,气属阳,两者互生互根联系紧密。《医原·阴阳互根论》云:“阴阳互根,本是一气,特因升降而为二耳”。故妇女的健康以阴阳调和,气血充盛为本。
妇人失血证最早见于《医学正传》。《诸病源候论》中亦称其为“血病”或“失血”[6]。妇科血证指除正常月经之外的一切不规则阴道出血,临床上可见于妇女经、带、胎、产各阶段。其中与月经相关的妇科血证又被称为“月经病血证”,是临床最常见的妇科血证类型[7],可表现为月经先期、经期延长、经间期出血、崩漏等。月经病血证病因复杂,在外感邪气、内伤七情、病理产物、体质和环境等因素影响下,脏腑功能失常,气血失调,最终结果均导致冲任损伤而不能制约经血[8]。妇人血证的病理性质有寒热虚实之不同。热者为热伏冲任、扰动血海而迫血妄行,寒者为阳气不足、肾封藏失职而冲任不固,虚者为脾气下陷、统摄无权而冲任失固,实者为瘀血阻滞、血不归经而妄走。病机虽复杂多样,但总不脱虚、热、瘀三端,不离脾、肾、肝三脏,气血失调,致冲任损伤而成妇人失血之证。
对于妇人血证的治疗,各版教科书及名家经验治疗方法不一,临证验方种类纷杂,但临床治疗过程中往往因难以抓住疾病的主要病机,造成治疗不当,病情延误。因此,总结妇人失血证不同阶段的病机特点,对临证诊治思路及方药的选择大有裨益。
妇人血证,失血之时气亦随之消损,致气血不足。正如《妇人大全良方》言:“夫人之生以气血为本,人之病,未有其不先伤其气血者”。而阴血过耗,气随血脱,阴阳不相维系,导致气血阴阳两虚。根据妇人的生理特点,可知妇人血证之病机伴随着气血两虚、阴阳亏损,与“失精”之病机基本一致。故妇人血证多以“失精”为主要病机特点。
桂枝加龙骨牡蛎汤从方剂组成来看,是由桂枝汤加龙骨、牡蛎而成。其中桂枝汤可调和阴阳,《金匮要略论注》载“桂枝、芍药,通阳固阴;甘草、姜、枣,和中、上焦之营卫,使阳能生阴”。阳生则阴长,相互生化,又添龙骨、牡蛎以固涩敛精、潜阳入阴。从功效上看,诸药相互配合,和中有补、补中有涩,刚柔相济,使体内阴阳平衡、气血得复,是调阴阳、和营卫、潜镇摄纳的良方[4,9-10]。而对于妇科血证,《素问》早已记载“阴虚阳搏谓之崩”,又加之妇人具“失精家”的特点,因此虽桂枝加龙骨牡蛎汤全方并无止血之品,但以其调和阴阳之功亦可收止血涩经之效。临证如何应用,则需从妇人失血证不同阶段的病机分析入手,分层论治。
2 分层分期论治妇人失血证
妇科失血证主要病机为冲任损伤,不能制约经血,在不同病程阶段呈现不同的病机特点。临床诊治应注意鉴别,诊断上应分清层次,注重辨病与辨证相结合,以辨病为先,再加以辨证。辨病可结合女性激素测定、妊娠试验等现代实验室检查结果;对于有器质性病变且存在恶变倾向者,需及早进行B超、CT、磁共振成像(MRI)等影像学检查以及诊刮、细胞学病理检测,采用现代医学检测方式以明确诊断,并尽快采取恰当的治疗措施,以免贻误病情。非器质性病变患者则需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再次进行中医辨证论治。失血证早期,阴阳亏损尚不明显,此时主要治则为固冲任、止经血。失血证中期,阴血渐虚,阳气逐渐失固,此时以调阴阳、养阴血为治则。失血证后期,阴损及阳,阴阳两虚,此时以补阴阳、滋阴血为治则。辨证应与疾病所处阶段相结合,不急于“补益气血”“止血”,先观其阴阳之偏颇,或先“和”后“补”,或以“和”为“止”,或“止”而后“和”,不仅达到止血调经的目的,也使患者机体气血得以生复,综合诊治,才可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
2.1失血早期:固冲任,止经血失血证早期,阴阳偏颇尚不明显,未及“失精”,此时主要治则为固冲任、止经血,辅以桂枝加龙骨牡蛎汤调和阴阳。根据患者出血的量、色、质及伴随症状随症治之,如出血量多而色淡质稀,伴神疲乏力、舌淡者多属脾虚,伴腰酸、小便频、脉沉者多为肾虚,治法以益气摄血、补肾固冲为主,方以补中益气汤、固本止崩汤、举元煎等为主,随症加减;出血量或多或少,伴腹痛,色紫黯夹血块者,多见舌色黯或瘀斑,脉弦涩,为瘀血阻滞,治以活血祛瘀,固冲止血为法,以通为止,方予逐瘀止崩汤或桃红四物汤加减。丹参、牡丹皮炒碳可减弱化瘀之力而增强止血之功,使冲任通畅,瘀去则血可循常道。同时辅以桂枝加龙骨牡蛎汤,龙骨、牡蛎可稍减其量至15 ~20 g[11-12],全方调阴阳、和营卫,使阴有所养,阳有所系,达阴平阳秘之功,以减少出血及预防再次出血。
2.2失血中期:调阴阳,养阴血失血证中期,阴血渐虚,阳气逐渐失固,但仍未达“失精”的程度。阴血已虚,阳气耗损尚不严重,此时病机以阴阳失衡、气血失调为主,治疗单以止血之法实难奏效,应注重先“和”后“补”,以调阴阳、养阴血为治则。即先予桂枝加龙骨牡蛎汤调和阴阳,待阴阳调、营卫和之后,再予补益气血之品救其虚损,分层施治,以取事半功倍之效。此时桂枝、芍药采用同等剂量,为君药,取桂枝汤原意,调营卫,和阴阳。生姜、大枣健脾胃,和中焦。二者剂量不宜过大,因生姜性温,血得温则行,温性太过易致经血妄行,加重失血;大枣为健脾养血之品,性滋腻,量大易滋腻碍脾,影响脾胃运化、气血化生。龙骨、牡蛎则为重镇潜阳之品,因阴血已虚,阳气渐损,龙骨、牡蛎有防阳气进一步损伤之意,待阴阳调、营卫和之后,再予补益气血之药,以使有形之品化无形之气。
2.3失血后期:重镇潜阳,滋阴养血失血证后期,阴损及阳,阴阳两虚,此时已成“失精”。《黄帝内经》曰:“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精血津液为阴而守于内,气为阳而运于外,阳依赖于阴而卫外,阴也依赖于阳而内守,故阳气不足,则阴液不内守而外泄[13]。此时予滋阴养血,则无阳气固脱,阴血难复,故应先补阳固脱,调和阴阳,再滋养阴血,方选桂枝加龙骨牡蛎汤。《古方选注》曾云:“桂枝、甘草、龙骨、牡蛎,其义重取于龙、牡之固涩,仍标之以桂、甘者,盖阴钝之药,不佐阳药不灵,故以龙骨、牡蛎之纯阴,必须藉以桂枝、甘草之温阳,然后能飞引入经,收敛浮越之火,镇固亡阳之机”。此期重用桂枝、龙骨、牡蛎,取温补阳气,潜镇亡阳之意,芍药、甘草酸甘养阴,为臣,生姜、大枣益气健脾胃为佐,全方阴阳双补,但潜阳重镇为先,滋阴养血为后[14]。临床可酌加健脾益气养血之品,促后天精血再生,如党参、黄芪、当归等。
3 验案举隅
患者朱某,女,40 岁,2017 年 10 月 4 日因月经频发5 个月余而就诊。患者诉平素月经提前3 d来潮,量偏多。1年前因岗位调动,工作劳累、压力大,2017 年4 月8 日月经来潮,行经3 d,量偏多,色鲜红,夹少量血块,伴经前乳胀。后于4月26日再次行经,量质正常,色鲜红,5 d净。患者未予重视未服用药物处理,后每间隔18 ~20 d 便行经1 次,量或中或少,色鲜红后色淡、质偏稀,易疲劳。2017年6月中旬始,于当地妇科门诊就诊予归脾汤、补中益气汤等中药汤剂,月经情况有所好转,偶有1 个月一行,但时反复,3 ~5 d 净,量少,色淡,质稀,伴疲乏、潮热,偶有头晕。现症见神疲乏力,少气懒言,面色、唇色淡,偶有头晕、心悸,出虚汗,汗凉,二便尚可,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怀孕6 次生产2 次流产4 次(G6P2A4),无生育要求。末次月经(last menstrual period,LMP)为 2017 年 9 月 25 日,月经量少,护垫可,色淡,伴疲乏感、潮热。妇检:外阴正常,阴道通畅,宫颈光滑,分泌物量少,色白,子宫后位,正常大小,活动可,骶韧带增粗,触痛(+),双侧附件未及异常。辅助检查:2017 年9 月2 日检查妇科B 超提示宫内膜回声不均,右卵巢小囊肿,内膜厚6 mm。尿妊娠试验检查提示阴性,血常规提示血红蛋白88 g/L,凝血六项、甲状腺功能检查未见异常。西医诊断:月经失调,异常子宫出血,中度贫血;中医诊断:月经先期,精血不足证。中药处方:桂枝20 g,白芍15 g,大枣15 g,甘草10 g,牡蛎30 g(先煎),龙骨30 g(先煎),生姜3 片,党参15 g,白术15 g。共处方7剂,每日1剂,水煎内服。
2017 年 10 月 28 日二诊:LMP 为 2017 年 10 月20日,量色质基本同前,5 d净,头晕、疲乏较前明显好转,虚汗较前量少、温汗,未见明显潮热。予原方合归脾汤加减续服。
2017年11月24日三诊,患者月经来潮第2日,量、色、质可,精神可,面色见红润,无头晕、汗出。复查血常规提示血红蛋白108 g/L,予原方续服,辅以食疗滋补气血。随诊3个月经周期,未再出现月经先期。
按:月经先期主要表现为周期的紊乱,指月经周期提前7 d以上,或约20 d左右一行,连续发生2 个周期或以上者,又称“经早”“经期超前”“经水不及期”“经行先期”,属西医所述异常子宫出血中的“月经过频”。病机主要为血热和气虚,治疗则多以清法、补法为主。
该病案患者因工作劳累日久,损伤脾气,中气虚弱,冲任失于统摄而致月经先期而行。出血早期未损及阳,气血尚无偏颇,此时若予止血配合益气补血之法尚可起效。但患者延误病情至就诊时已失血迁延日久,阴血损耗,阴损及阳,致气血两虚、阴阳不调,成“失精家”。前期治疗以“益气摄血”“健脾补血止血”之方治疗虽可见一定效果,但病情仍反复难愈,究其原因,主要为患者病机之本为失血日久,阴损及阳,已至阴阳气血失调,此时若单用止血之方固其脱或单用补益剂补其虚,均不能立刻起效,缘患者阴阳失衡而不耐止亦不耐补。因此,对于此类情况,不应急于止血或补阴血,应先补阳固脱,调和阴阳,再滋养阴血。《景岳全书·阴阳篇》曰:“阴根于阳,阳根于阴,凡病有不可正治者,当从阳以引阴,从阴以引阳”,以期“阴平阳秘”。予桂枝加龙骨牡蛎汤原方,重用龙骨、牡蛎,调和阴阳,然后再予归脾汤等补益气血之剂,注意固护调理之法。
临床中所遇到的疾病虽然各不相同,但不同的疾病可以出现相同的病理过程,即病机相同,只要能够从不同的症候群中找出共同点,把握住疾病发生发展的本质,就可以做到“异病同治”,这也是“治病求本”的方法[15-16]。女子一生以血为用、以血为本,精血同源,故临床诊治妇科血证应从“失精家”病机入手,根据失血之早期、中期、晚期的气血虚损特点进行分层论治,予桂枝加龙骨牡蛎汤灵活加减,调和阴阳、潜镇固涩,以取异病同治之功。但需注意的是,对于单纯阳盛或阴虚热象偏颇者,非所宜也,遣方用药时需详查舌脉,辨证准确,亦不可误投实证或热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