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标”“课规”背景下制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及对策
——以广西轻工技师学院为例

2020-03-02黄德霄

广西糖业 2020年4期
关键词:制糖国标我院

黄德霄

(广西轻工技师学院,广西 南宁 530031)

为贯彻落实《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关于推进技工院校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精神和《技工教育“十三五”规划》工作部署,构建国家技能人才培养标准体系框架,深入推进技工院校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2018年10月,人社部印发了《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工作实施方案(2018~2020年)》,到2020年,我国力争在50个左右主体专业开展一体化课程教学,同步开发相应的“国标”和《一体化课程开发规范》,以上政策的实施,为我院编制开发制糖技术专业“国标”及“课规”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

1 制糖技术专业技能人才培养现状

我院全称广西轻工技师学院,是自治区示范性职业学校、四星级中等职业学校、国家重点技校、高级技校和技师学院,制糖技术专业是我院食品技术系最具行业特色的专业。我院于2014年获国家人社部批准确定为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单位,其中,制糖技术专业为重点建设专业,经过将近6年的专业建设,我院制糖技术专业在人才培养方面积累了很多经验,但是工学一体化课程体系构建尚处在初步探索阶段。虽然人社部早在2014年就启动了“国标”和“课规”的开发工作,但是我院由于工学一体化教学经验不足和专业的特殊性等原因,制糖技术专业“国标”和“课规”并未开发成功,在实施过程中也还存在着诸多的问题。

1.1 没有制定统一的人才培养标准

人才培养标准包括培养目标、培养要求、培养模式、培养条件、培养质量等内容,其中培养目标的定位在技能人才培养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决定了整个教学内容的组织和课程体系的构建。目前,我院制糖技术专业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将目标定位在“一线岗位和基层管理人员”上,但是却把重点放在管理上,忽视了一线岗位员工的培养,从而造成了培养目标定位不准,另外,在培养等级上定位也不明确,本来要培养高级工或预备技师的与培养初级工的混在一起,使学院的教学过程造成混乱,在选用教材、课时安排、实训实践等方面造成了较大的麻烦,最终毕业的学生质量没有标准进行有效的衡量。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我院制糖技术专业没有开发制定一个统一规范的技能人才培养标准,在制定培养目标时事先没有对社会企业进行调研,对企业的需求并不了解,不清楚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技能掌握的程度有何要求,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自然与制糖企业对人才的要求相距甚远。

1.2 现有教学模式落后,课程设置结构不合理

我院在制糖技术专业教学中仍采用传统学科的教学模式,虽然有实训环节的教学,但仍偏重于学科理论体系的完整传授,理论与实操脱节,专业理论理解不透,实际操作无从下手,企业需重新进行培训,成本增加,企业负担较重,导致企业对制糖技术毕业生的满意度较差。在课程设置上,仍采用传统的三段式,即基础课、专业理论课和生产实习的方式,学生接触企业较晚,不利于学生职业能力的形成,且制糖技术专业基础课课时占比较高,约占总课时的1/3,职业学校的学生本来文化基础就比较薄弱,过多的文化理论课会使学生失去对专业的兴趣,影响专业课程的学习。

1.3 师资队伍结构不够完善,教师实践教学不足

我院制糖技术专业师资力量偏少,特别是“双师型”教师不多,而且在专业教师队伍中,有一部分老师是“科班出身”的大学毕业生,理论知识很丰富,但实践教学不足。技工教育的主要任务是为企业培养一线生产操作员工,教师如果没有生产实践经验,很难在操作教学上用理论教学的方式教会学生,而且技工学校的学生学习积极性较差,掌握程度较低。虽然学院也聘请了企业的师傅作为补充,但效果不是很明显。

2 提高制糖技术专业技能人才培养质量的对策

2.1 制定制糖技术专业技能人才培养标准

我院制糖技术专业的培养标准主要是解决“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这样的人应具备什么样的职业能力”的问题,在考虑我院生源质量的基础上,其培养标准的制定,既要为学生的终身发展着想,同时满足行业、企业工作岗位的要求。为此,我院制糖技术专业教研组经过调查研讨,决定以人社部发布的《国家技能人才培养标准编制指南》为依据,开发制定《制糖技术专业国家人才培养标准》,并组织制糖行业、企业专家,课程开发专家、教学管理人员、骨干教师对其进行审定,使其成为制糖技术专业统一规范的技能人才培养标准。主要思路是通过多次到制糖企业组织一线工人、技工学校毕业生、班组长、车间领导及企业人力资源、厂级领导参加的人才培养标准座谈会,进行归纳总结,充分听取企业的意见,并组织有关专家进行评议把关,制定出制糖技术专业国家技能人才标准,再返回制糖企业讨论,收集反馈意见进行适当的调整,并对现有的教学方法进行改革。根据企业需要学生具备怎样的职业能力,对不同分层次的技能人才制定具体的标准要求;结合学院的师资、实训条件等实际情况,对拟培养的不同层次技能人才采取不同的教学计划、材料、实训内容、方法等,只有通过制定这些具体的培养标准,使学生了解市场、企业对技能人才的要求,才会促使学生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成为适应制糖操作岗位的应用型技能人才。

2.2 改革现有教学模式,开发一体化课程规范

目前技工学校的教学模式大多采用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分开的模式,理论学习没有实践,实践操作没有理论指导,“学”与“用”脱节。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效果,学院多次组织相关专业教师进行讨论,对现有的教学教法进行改革,由理论学习—实操练习—企业实践,开发成一体化课程,形成一整套一体化课程规范,通过把制糖企业生产过程的主要操作分成一个个典型工作任务,交由学生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完成,变“要我学习”为“我要学习”,使学生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进行与企业生产相一致的操作训练,掌握企业在生产过程中的操作流程和方法,能够处理一般的生产故障,回到企业时能够直接操作,满足企业的生产要求。由于制糖企业已进行了一个改革的时代,各种新工艺、新设备不断涌现,这就要求学校和企业要实现无缝对接,了解和掌握应用的新技术、新工艺的生产实际,比对原有的方案或方法,提出改进的意见或建议,对一体化的教学内容要及时进行修改,以适应企业的生产需求。

2.3 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提高教学水平

师资队伍力量的强弱,直接影响到学校培养学生的效果。为加强制糖专业师资队伍建设,我院采用“送出去、请进来”的方法来提高本校专业教师的教学水平。“送出去”即有计划选送一些年轻教师到相关专业培训单位进行学习培训,提高理论水平,或到制糖企业挂职、兼职一段时间,充分融入企业生产实践,掌握第一手资料,提高实践能力,为一体化教学的开展积累经验。“请进来”即有针对性地选择一些在制糖企业多年,有丰富的实践经验的企业精英,辅以一些教学方法的指导,利用一些空闲时间到学校兼任课程,或直接参与学校的一体化课程的教学工作,形成校企联盟,共同发力,确保教学质量。

3 结语

甘蔗制糖产业现阶段仍是广西的重要支柱产业,是财政的重要来源之一,是广西2000多万蔗农奔小康的重要经济来源,关系到广西边境地区的稳定和安全,制糖企业担任着重要的角色,而高技能的人才培养迫在眉睫,制定统一的制糖专业高技能人才标准,根据标准要求进行课程的一体化改革,加强与制糖企业的沟通交流,根据各个企业集团的人才要求,进行属地招工转招生的改革,达到“招得进、学到手、留得住”的目的,为广西制糖业的有序发展贡献力量。

猜你喜欢

制糖国标我院
甘蔗制糖澄清工艺优化及应用研究
我院隆重举行2020届毕业典礼
自动控制技术在糖厂蒸发系统中的应用
制糖过程中还原糖问题的初步研究
凝心聚力,共同迎接“新国标”时代
闽东古法制糖“老树发新芽”
车辆碰撞预警系统有望进入国标
我院跻身全国高校就业50强
山西老陈醋有了新国标 10月1日实施
《果蔬汁类及其饮料》国标2015年将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