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态翻译视域下的湖南非物质文化遗产外宣翻译策略研究

2020-03-02潘依婷

经济师 2020年10期
关键词:湘绣原文译者

●潘依婷

一、湖南非物质文化遗产外宣翻译研究现状

鉴于当前的全球化语境,增强世界各国间的文化多向交流为大势所趋,我们须深刻贯彻中国文化“走出去”倡议,促进世界文化沟通的多样性与互动性。非物质文化遗产,即诞生于民间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传统文化,以多种多样的非物质形态或形式存在,且世代传承经久不衰。湖南非遗作为湖湘民族智慧结晶,是中华民族共同记忆的集中呈现,其悠久的历史,奇特的自然地理资源,浓郁的民族文化融中原文明、纳百家之长,彰显了湖湘文化源远流长的传统技艺与工匠精神,形成了一副绚丽多彩且意蕴深远的“湖湘非遗画卷”,促进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延续。目前,湖南拥有4 个世界级非遗项目,118 个国家级非遗项目,324 个省级非遗项目,建立了严密完整的非遗四级名录保护与传承体系。

外宣翻译将中文作为信息源,读者为国外民众,“宣”为目的、“翻译”为手段,即以“翻译”为手段达成对外“宣传”目标,实现与世界的沟通与交流的特殊形式翻译。在外宣翻译中,译者倾向于依据译入语受众的政治、文化思维形态,采用其乐于接受与认同的内容和形式,对译语文本进行调整,用中国话语阐释中国发展。非遗对外宣传翻译是民族文化走出去的主力军,外宣的成效与中国文化输出的有效性、质量与影响力休戚与共。重视非遗的可持续继承与保护,是发挥对外宣传翻译功能的基础,对外宣翻译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意义。

迄今为止,湖南非遗主要聚焦于各级项目的申报和传承人的登记,对非遗的宣传缺乏足够的关注。与湖南非遗资源大省身份相反,湖南非遗外宣仍九牛一毛,除出版于2009 年的《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外,传统的纸质媒介并未正式出版介绍宣传湖南非遗的中英对照书籍,现有当地非遗旅游译文质量良莠不齐且杂乱无章,外宣效果不尽人意;方兴未艾的电子媒体也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进一步宣传湖南非遗项目,湖南省物质文化遗产官网仅有中文介绍,且不全面,尚未设置英文对照网页,仅零星散落于当地政府的旅游推介指南中。由此可见,当前湖南非遗外宣翻译亟需得到各方的重视与支持,在推动中国文化复兴、繁荣与拓展推广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二、生态翻译学

生态翻译理论的产生和发展仅有十多年时间,但成为了近年来颇受国内外学者的关注和研究的翻译理论之一。清华大学的胡庚申教授于2001 年基于全球化生态思潮背景,借鉴与融合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各自学科特性,综合语言学、文化学和翻译学研究范式,将自然生态学引入翻译领域,形成了“生态翻译学”跨学科交叉理论。之后,胡庚申、祖利军、方梦之先后丰富了生态翻译理论,生态翻译学以译者为中心,应在中外两种语言文化之间分析原作语境和译语语境,充分认识并把握原语译入语读者思维习惯,借鉴适应与选择原则,以语言、文化和交际多维转换方法为翻译策略,取得原语与译入语语言地位与文化的交流传播与生态平衡,以翻译生态环境的宏观视角审视翻译过程。侧重原文译文的交际意图与交际目的,以期达到双语之间的生态平衡。

基于生态思潮背景,从生态翻译学视角出发,研究和探讨湖南非遗外宣翻译进行既指明了新方向,又是大势所趋。越来越多的国内学者开始关注该方向研究,洪莉(2014,2019)陆道恩(2019)先后通过梳理和分析中国非遗翻译现状,促进各级非遗项目的翻译研究逐渐出现。鉴于中华文化“走出去”的时代背景,本文结合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推介,阐释外宣翻译特征,尝试将生态翻译学作为理论框架,从翻译生态平衡、译者中心及生态翻译原则三方面关注在湖南非遗翻译中的应用性阐释,运用于分析与指导非遗外宣翻译工作,旨在探讨如何改善湖南非遗外宣翻译现状,寻求合理得宜的翻译理据,有效传播中国非遗文化,探索非遗外宣翻译研究新路径。

三、生态翻译学对湖南非遗外宣翻译的启示

翻译是文化沟通的桥梁与纽带。随着英语强势文化的渗透与扩张,东西方间文化交流的失衡现象呈现出愈演愈烈之势,非物质文化遗产英语翻译作为中华文化外宣翻译的分支,在推动中西文化共生和人类文明多元发展中不可或缺。本文基于生态翻译学的理论框架,以湖南非遗项目中最受关注、广为流传的“湘绣、湘菜、花鼓戏”为例,从翻译生态平衡、译者中心及适应选择论三方面挖掘翻译理论深度,有力促进湖南非遗特色文化的对外交流与传播,有效维护世界多元文化的和谐共生。

(一)翻译的“生态平衡”

翻译的“生态平衡”是生态翻译理论的中心理念,要实现翻译生态系统的整体平衡,须努力保持翻译生态系统内部诸要素间的和谐,关注原文、译文、译者、受众各方之间的关联互动与平衡协调,树立翻译整体全局观,既重视原文的生命状态,又关切译文翻译生态环境的重构,或“增补”或“删节”,以形成健康有序的生态循环。

原文:湘绣作为中国四大名绣之一,不仅是湖南省传统手工艺品,而且是湖南独特的“文化名片”,素来以悠长的历史,精湛的工艺,虚实结合的构图,华丽的色彩而享誉海内外。湘绣主要以纯丝、硬缎、软缎等为质料,是一门讲究“以针当笔、以线运色”的神奇艺术。

笔者译文:As one of the four famous embroideries in China,Xiang (short for Hunan province)embroidery is a traditional handicraft and an extraordinary“cultural card”of Hunan province,enjoys a great reputation both at home and abroad for its time-honored history, exquisite craftsmanship,false-reality composition and gorgeous color. Xiang embroidery mainly uses pure silk, hard satin, and soft satin as its material, and shows a gradual change in color with a rich, harmonious tone, every single product is a work of art.

以上是国家级首批非遗项目“湖南湘绣”的节选,对湖南湘绣进行了大致的介绍。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文本的外宣传翻译中,译者须紧扣原文的忠实度,作为衡量译文质量高低的核心依据,为平衡文本的生态,译者应充分着眼译入语读者的信息需求和思维习惯,适度添加注释Xiang(short for Hunan province),确保原文信息的完整呈现,把握非遗文化的推介与交流,修补译语翻译生态环境,关注译文效果。译者考虑到非遗外宣的文化推介与交流目的,为满足译人语受众的期许,在其脑海中形成对应的文化意象,译者对原文信息的取舍十分必要,通过改译和适当删减“以针当笔、以线运色”,仅保留湘绣的核心信息,摆脱文字的简单对译,将翻译的重点放在湘绣的发展情况和特点信息译介,注重语意的传达与文化的传递,使译文在新环境中“生存”下来,真正维护了原文与译文间的生态平衡,构建了适合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走出去的生态环境。

(二)以译者为中心

以译者为中心是生态翻译学的重要理念,即译者须综合考虑各方因素,充分发挥自身主导作用和主观能动性,慎重选择适合译入语语言生态环境的翻译策略,协调原语与译入语文本生态,选择性输出语言资料,以获取最佳的翻译效果。

原文:湘菜居于中国八大菜系之前列,包括湘江,洞亭湖和湘西地区的地方菜肴,其特点在于味浓和味辛,以善用红辣椒、胡椒粉和香葱以及辛辣风味而闻名。

笔者译文:Hunan cuisine ranks the forefront of the eight cuisine of China,constitutes local cuisines of Xiangjiang Rive,Dongting Lake and Western Hunan areas. Hunan cuisine is characterized by pungent tastes,and is known for its use of chili pepper and shallot and a spicy flavor.

以上是国家级非遗“湖南湘菜”的节选,对湘菜进行了大致的介绍。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文本的外宣传翻译中,译者关注汉英双语文化意旨的传递,始终保持坚定的文化立场,采用适宜翻译技巧处理文化中的特殊成分,了解中西语言差异性,对特定文化负载词“菜系”和文化专项名词“味浓和味辛”,利用直译、异化翻译等技巧,对国外受众闻所未闻的,无法用文字语言进行传递的特定词汇“胡椒粉和香葱”采用省译,充分体现出对外宣传翻译中译者的主体性地位,帮助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推向世界。

(三)适应选择论

适应选择论即适应性选择和选择性适应,是生态翻译理论的重要理念,译者应根据翻译生态环境选择最佳翻译策略,对原文信息“连译带改”,着重研究中西语言表达的不同特点和显著差异,根据国外受众的思维习惯,选择性地、且忠实地将真实内涵和意义准确传递给国外受众,以契合译入语的文化系统。

原文:湖南花鼓戏作为湖南省的特色地方戏,在省内外各个地区家喻户晓、广为流传,它是一种由男女二人对唱对舞,或多人共同演出的的民间歌舞艺术形式。由于诸多主客观因素的影响,花鼓戏的观众日渐稀少。

笔者译文:Hunan Huagu opera, also called flower-drum opera,is a local opera widely spread in many places in Hunan Province. It is a folk singing and dancing performance acted by a male and a female,or by many people in some places. However,the audience of Hunan flower-drum opera is dwindling due to subjective and objective factors.

以上是国家级非遗“湖南花鼓戏”的节选,对花鼓戏进行了大致的介绍。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文本的外宣传翻译中,译者采用生态翻译学的适应选择理论,运用准确恰当的方式将原文内涵信息输入至译文,充分考虑国外受众的思维习惯,并没有逐字逐句、拘泥于原文,将“男女二人对唱对舞、多人共同演出”按原文机械地译为英文,而是对中文进行适当的加工修整,充分协调原文与译文环境的平衡,结合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外宣传的实际,努力做到在适应中选择和在选择中适应,达到了湖南非遗外宣翻译的生态平衡,完成了世界多元民族文化的和谐与协调。

四、结语

综上所述,湖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外宣翻译,是实现文化对外输出的渠道和媒介,是增强国家软实力的有效推动力,对提升国家的国际知名度,走向世界中心具有重要作用。本文以生态翻译学的基本理论为指导理念,译者从翻译“生态平衡”、译者为中心、适应选择理论三方面出发,以湖南非遗项目中最受关注、广为流传的“湘绣、湘菜、花鼓戏”为例,充分斟酌和探究受众的接受度和期许,尽量保留中华文化的异质性,旨在破除中西间文化隔阂,打破西方强势文化的统治地位,保护和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实现非遗文化动态化生态平衡。

猜你喜欢

湘绣原文译者
湘绣
湘绣艺术在儿童玩具设计中的创新应用研究
儿童玩具设计中湘绣艺术的创新应用研究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译者的适应与选择
非遗传承视角下湘绣设计的创新研究
论新闻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元话语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研究
Performance of a double-layer BAF using zeolite and ceramic as media under ammonium shock load condition
从翻译的不确定性看译者主体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