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自由贸易试验区片区联动效应浅析
2020-03-02徐雪
●徐 雪
一、引言
在当今全球一体化的进程中,便利化的贸易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为了在促进货物在国际间的流转速度的同时减少物资转运的税负,打破关税壁垒,自由贸易实验区应运而生。根据《关税与贸易总协定》(GATT,1947),自由贸易试验区(以下简称自贸区),有广义和狭义的分别。广义的自贸区(即Free Trade Area,简称FTA)是指贸易伙伴之间通过根据WTO 的相关规则而制定的自由贸易协定的签订而划定的地区。除了贸易化自由化的特点之外,还拥有投资、政府采购等相关配套产业服务,是国家间的双边合作战略手段。狭义的自贸区(即Free Trade Zone,简称FTZ)是指某一自主国在自身的行政区域划拨一片地区用于给予单方面的政策扶持与优惠。在该地区内境内外货物可以自由出入,采取自由港政策的关税隔离区有相似之处,目前国内的一些自由贸易试验区即采用该方式。
二、文献综述
2013 年9 月,随着上海自贸区的成立,打响了我国自贸区设立的第一枪,由此形成可复制皆复制的经验,截至2020 年,全国已有18 个自贸区获取批复建设运营,我国的东西南北中与海陆间的统筹开放布局正逐步实现。中国的自贸区是在一个特殊的时代背景下设立的,以美国为首的国家开始倡导贸易保护主义,欧美企图创立全球贸易的新格局,为了制衡这种愈演愈恶劣的霸权主义,自贸区的成立减少了中国对于外贸拉动经济增长的依赖态势,借此促进中国各地区新的产业业态的形成,加速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形成区域自贸区协调发展的整体架构。
时至今日,我国的自贸区经过数年的发展已经取得了一批成熟的可复制可推广的发展经验,在投资与贸易便利化,科学技术成果转化,产业链高级化、现代化,金融改革深化等方面均有突破。从投资与贸易便利化角度出发,根据基于AHP 模型对自贸区贸易便利化的发展研究成果可以看出,设立自贸区简化了海关审核程序,从而提升了审核效率;海关管理进一步公开化透明化,提高监管效率。对自贸区金融创新制度改革的研究中,要从发展格局、问题审视与战略性调整等角度出发,指出如何探寻自贸区金融创新制度调整的新路径,是推动自贸区制度改革的根本,是我国金融供给侧改革的重中之重。
三、黑龙江省自由贸易试验区片区发展现状
黑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涵盖三个片区,片区承载的功能定位不尽相同,产业业态各有亮点。自贸区的成立促进了创新制度的改革,并进一步带动了黑龙江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步伐,并借此将黑龙江打造成为对俄及东北亚合作区域的关键枢纽。经过多方共同努力,目前自贸区内发展已初见成效。
(一)哈尔滨片区
根据国务院的有关批复,自贸区哈尔滨片区大力发展新型信息技术以及高端设备的研发制造等战略新兴行业,并与哈尔滨新区、松北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及利民经济技术开发区实行“五环叠加”式协调发展,通过明确每个区域的特殊定位,统筹推进哈尔滨市现代产业体系的打造与创新制度工作。现已作出投资便利化、贸易便利化、税务优惠、金融开放创新、事中事后监管、法制创新、人才管理等一系列改革举措,为自贸区的建设加码助力。
结合先进地区的发展经验,自贸区从政务服务上着手进行改革,提出办事“不跑腿、零见面”的口号,针对需要现场审核的材料,推出“只进一扇门、只跑一趟路”的指导精神,全面推行审批人员制度改革。对于部分特殊事项的审核,全面实行“承诺及许可”“证照分离”等措施。同时,大力推动“飞地经济”的合作模式,携手综保区开展保税展示交易,共享制度创新成果,建立联动会商机制。
金融层面,自贸区管委会沟通省级政府融资平台及相关金融机构,有效运用政府担保平台的资源,探索创新融资新模式。创新型地提出对于自贸区内企业实行“两免三减半”的保费减免措施,开拓区域内高科技企业知识产权质押担保贷款的可行路径,提供推动自贸区产业经济发展的新动能。
(二)黑河片区
自贸区黑河片区位于黑龙江省黑河市内,是中国对俄罗斯的重要通关口岸。黑河片区承载着跨境能源的综合加工利用、绿色食品、旅游、商贸物流等产业的培育孵化,通过对中俄交通枢纽便利优势的有效利用,拓宽中俄综合民生合作走廊。
自黑河片区成立以来,作为沿边口岸物流枢纽和中俄交流合作重要基地,黑河市致力于将黑河片区建设成为跨境产业集聚区和边境城市合作示范区。黑河片区将国际合作政策、跨境物流、互市贸易、投融资、跨境电子商务、科技和人才以及涉外法律等七个方面作为服务平台发展的重点,以促进包括在能源资源的跨境合作、新型制药、文娱养生、绿色食品和木材加工、出口产品加工以及汽车高寒试验等在内的跨境产业链条的发展,使得跨江空中索道、黑河桥头区基础设施、月星集团中俄跨境物流枢纽、中俄跨境木材产业园等一批重点项目的发展进程进一步加快。众多项目多点开花,推动黑河片区建设的稳步发展。
(三)绥芬河片区
地处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的绥芬河自贸区东部地区与俄罗斯滨海边疆区接壤,凭地理优势成为中国对俄罗斯远东地区的重要开放窗口,承载着连接东北亚,乃至整个亚太地区的重要使命,功能区核心定位为发展粮食、木材、清洁能源等进口加工业及现代物流集群,打造东北亚陆海边境口岸的重要平台。
当前,自贸区绥芬河片区为支持自贸区的内部建设及入驻企业发展,出台了《中国(黑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绥芬河片区促进经济发展扶持办法》,以16 条强有力的支持发展措施带动当地企业的产业业态发展,并吸引中俄跨境投资企业进驻,打造符合国家定位的产业生态集群。
绥芬河片区以政策作为依托,全力支持区内产业的发展,并取得相关成果:在哈尔滨海关的支持下,进一步简化进口农产品的检疫审批手续,为企业提供便利并加快周转速度;黑龙江省百大产业项目计划当年投资6.9 亿元;围绕片区承载的功能区定位招商签约总额超过10 亿元;并增加互市贸易进口国数量,与俄罗斯、韩国和哈萨克斯坦等国家的商品贸易种类和数量均有所增加。同时,推出了俄籍自然人跨境人民币支付、代理人办理跨境人民币支付、代理边民支付外汇等3 项“全国首创”业务。此外,作为全省首个采用“两步申报”通关服务模式,绥芬河片区的提货时间缩减至25 秒,国际贸易“单一窗口”申报率甚至达99%,“舱单归并”使得报关单量减少了31%,在降低工作量的同时提高了工作效率。
四、片区联动带来的传导效果
黑龙江省自由贸易试验区的三个片区承载的发展功能定位各有不同,产业业态各具风格,但单独任一功能区的体系发展都较为单薄,易在资源转移和配置方面出现空缺。故本文提出促进三个片区携手合作,联动发展共建区域产业体系。
自贸区批复以来,每个片区都相继出台了一揽子的政策用以构建所属城市的经济产业带。综合三个片区的政策进行分析,大概分为一次性现金奖励、地方经济贡献度、建立“负面清单”等模式加速区内企业审批速度、高端人才补贴、成果转化等红利,用于区内的招商入驻、产业链构建、贸易自由度提高、金融机构的业务范围扩大以及金融工具的增加等体系的发展。自贸区哈尔滨片区通过上述措施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扶持力度,有效促进了新型制造业的发展,推动对俄的开放型产业集群发展并全力打造对俄金融结算中心,大力支持总部企业入驻,用好人才,从而培育发展新动能,做强实体经济。
哈尔滨片区将建设对俄结算中心作为发展重点,而黑河片区与绥芬河片区虽然是对俄口岸的所在地,但受限于地级市金融产业的发展弱于哈尔滨市的情况,二者建设专属对俄结算通道的可能性较低。若将三片区间的沟通壁垒打通,形成有效的沟通合作机制,将哈尔滨片区打造的对俄结算体系惠及另两个片区,利用各自所在的口岸交流优势,实地开展业务,可以有效提高口岸城市的汇率结算便利度,共同深化黑龙江省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合作机制,探索建设新的联动路径,同时也将为自贸区的建设提供新的发展动力。
五、黑龙江自贸区现阶段发展的不足
由于黑龙江自贸区获得批复的时间较短,并且由于三片区中区域面积最大的哈尔滨片区没有港口贸易的天然缺陷,导致在上海等成熟自贸区借鉴而来的部分经验并没有真正落实。因此,若只复制先进地区成熟自贸区的发展经验而不去走创新的路径的话,在区域功能规划及产业架构上会存在较大问题。
(一)跨境贸易型企业数量较少
目前,自贸区哈尔滨片区多次出台相关政策助力生物医药企业发展,将在2020 年引资数百亿元,利税数十亿元,以带动哈尔滨片区产业业态的完善。但片区内现有外贸型企业较少,并且贸易额度较少。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统计,黑龙江地区在过往三年的进出口贸易额中位于全国末位。这证明了黑龙江地区由于地缘位置因素,在过往的发展过程中与外部国家的实际进出口贸易过少,未形成一个产业体系,因此从实际角度出发,政策中有关于对跨境贸易企业的政策补贴是难以兑现的。
(二)综合运输成本较高
现行国际海陆空等运输方式中,对于大量货物的贸易还是以海运的成本最低,因此国内自由贸易试验区大部分建立在沿海港口或者是江河流域重点区域,以促使自贸区内的货物流转成本都控制在较低的水平线内。哈尔滨地处内陆,物流成本较高,若根据东北地区发达的铁路运输体系建设自贸区联动运输专线,借用黑河片区与绥芬河片区的口岸地理优势,则会解决一部分跨境贸易的相关运输难题。
(三)财政赤字压力较大
近年来,黑龙江省GDP 占全国比重较低,与经济发达省份差距较大,并且经济总量占比逐年下降,黑龙江省的中心发展地位不复从前,进而导致省内财政收入较发达省市差距不小,因此对于省内自贸区的建设会产生较大的影响。
首先,对省内自贸区三大片区进行建设需要政府投入大量的资金,可能会加剧地方财政的赤字情况。其次,自贸区设立后,区域内企业的优惠财税政策会减少地方财政的收入,可能在初期对财政造成相当的负担。第三,地方政府出台相关政策,对有关奖励新入驻的总部机构给予一次性现金奖励,此类大额现金支出可能会加剧地方财政资金紧张的状况。
自贸区的建设离不开地方财政的鼎力支持,因此地方财政必须把控好自身的预算盘,与各省级和国家有关部门沟通积极争取相关专项资金及政策,共同支持自贸区片区的相关建设。
六、增强自贸区各片区协同工作的建议
为合理促进自贸区黑龙江省各片区的基础建设,完善区域制度创新,增加各片区的联络协同作用是必不可少的,以下是本文关于如何促进各片区协同发展的几点建议。
(一)建立联席会议机制
自贸区的建设带动地方经济和产业的发展,然而如果各片区沟通协调不畅导致在某些管理上产生互斥点,容易对自贸区片区的相互发展造成恶性影响,带动不良竞争机制,致使自贸区的发展停摆。因此,如何有效的建立一套沟通机制尤为重要,本文认为可以建立联席会议机制,采用各管委会选派专人组建片区联络发展评审组,定期召开沟通会,共同对一些影响三个片区发展的重要事项做出决议,并汇报至各自贸区管理委员会落实。
(二)建立联动创新区
通过自贸区建设延伸的联动创新示范区,将“负面清单”等政策辐射至示范区内,把自贸区打造成区域带头示范引领的典型,鼓励其他示范区跟随。有效利用自贸区哈尔滨片区作为哈尔滨新区的利好优势,政策互补协同发展,争取与黑河片区、绥芬河片区共享所有的优惠机制,重点对自贸区在政府职能转变、投资与金融管理、贸易便利化以及综合监管等领域的制度创新成果进行推广和复制。同时,保证上下游供应链等在省内区域的全业态补足,产业联动合作以推动产业优势互补、协调联动、错位发展。
自贸区和自主创新示范区联动发展,促进优惠政策落细落实、创新机制融合,提高招商引资能力。一方面,自贸区的改革经验同样可应用于自主创新示范区,并用自贸区资源聚拢相关产业入驻建设。另一方面,创新示范区培育的科技研发成果转化可为自贸区提供发展机遇,弥补自贸区在科技业态的短处,为黑龙江省自贸区注入高科技发展的动力,改变进出口低端农业的现状。
七、结语
自贸区间联动发展实现了要素在区内的自由流动,结合基础设施硬件建设与体制机制软件配合,有效促进区内人流、物流、信息流的循环,增强经济交流。推动高端创新要素流通与金融创新制度改革,在高端人才培养、高效科研技术成果转化、自由贸易账户、跨境投融资汇兑便利、人民币跨境使用、利率市场化、外汇管理改革等领域,共同协调发展,互相帮扶,创造新的发展机制。相信黑龙江省自贸区会选择更适合自身的发展业态,将自贸区作为发展的刺激点直追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