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态文明视域下伊春市新型城镇化发展研究

2020-03-02韩立红田国双

经济师 2020年10期
关键词:伊春市伊春林区

●韩立红 田国双 高 环

2016 年12 月7 日,发改委正式公布了《第三批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地区名单》,黑龙江省伊春市成为第三批试点地区之一。伊春国有林区长期承担着国家木材生产的任务,为国家经济建设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可采森林资源越来越少,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受到了严重的制约。随着2014 年4 月1 日全面禁伐令的推行以及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的需要,如何在将林区人口转移到城镇的过程中,维护好城镇和生态的平衡至关重要:一方面要努力提高人口城镇化发展水平,加快林区人口向城镇转移,让更多人享受到城市文明发展的成果,缩小贫富差距,依托新型城镇化建设改善民生提高居民幸福指数;另一方面也要积极转变粗放式城镇化发展模式,提升城镇化发展质量,实现绿色循环低碳发展,提升城镇生态文明发展水平,着力强化新型城镇化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协调发展,以此达到“百姓富、生态美”的发展目标。

一、伊春市城镇化的发展现状

伊春位于黑龙江省东北部,是全国重点国有林区,全市行政区划面积3.3 万平方公里,森林面积400 万公顷,森林覆盖率84.4%。作为一座因林而兴因林而建的城市,伊春的体制为政企合一,即伊春市人民政府和伊春林业管理局合一。截止到2019年年底,伊春市总人口1211895 人,城镇人口974572 人,乡村人口237323 人,城镇化率为80.42%,这远远高出全国城镇化水平57.35%很多,其主要原因是人口基数小。伊春市人口总数呈下降趋势,相比2005 年人口减少10 万左右,其原因是很多学生考上大学之后户口随迁到学校所在地,另外很多青壮年劳动力流向工作机会更多、工资待遇更高、发展环境更好省会城市或者其他沿海城市。

伊春市是一座林业资源型城市,其主要产业都是以林业为基础发展起来的。2011 年以前,以林木采伐、木材加工、家具制造和造纸业生产销售为主的第二产业在伊春市的三次产业之中所占比例最大,2011 年以后,伊春开始实施停止主伐措施,调减木材产量,直接影响到木材生产企业的经营效益。

为了推动经济发展,伊春开始大力发展以森林食品为核心的特色种养及加工业和生态旅游业。从1980 年到2019 年三次产业比例发生了较大变化,1980 年伊春市三次产业的比例是46.6:35.3:18.1,2000 年开始第三产业的产值超越第一第二产业的产值,比例为29.9:30.6:39.5,发展到2005 年,第二产业产值比重最大,从2012 年开始,一三产业产值一直处于较高的比重,第二产业产值处于逐年下降状态,2019 年一二三产业产值比重为42.8:20.6:36.5,这说明经济结构调整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伊春市农村居民纯收入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也呈持续增长的趋势。另外,在城市供水、公共交通、市政工程、液化石油气、城市绿化、清洁卫生建设方面,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增长,伊春市财政支出在基础设施方面的投入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城乡居民能够享受到更好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

二、以生态文明视角审视伊春市城镇化面临的问题

在伊春国有林区进行全面禁伐之后,加强伊春国有林区的生态建设,实施生态优先发展战略是促进林区经济转型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从生态文明视角审视伊春市城镇化的发展进程,还存在着如下的问题。

(一)空间格局过于分散

城镇化是人口、资源、信息向城镇集中的过程,当更多的人口聚集到一起的时候,生产、消费、信息都会集中在特定的空间区域,形成规模经济,带动各种需求增加,带动经济发展,从而使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均摊成本更低,刺激服务业水平的不断提高,给城镇居民的生活带来更大的便利。我们从伊春的城镇体系结构来看,人口过于分散,城镇规模较小,没有形成合理的城镇体系,达不到集聚效应和扩散效应。伊春市的人口密度为31 人/平方公里,伊春区作为主城区,人口密度最大,1620 人/平方公里,新青区、乌伊岭区、红星区人口密度非常小,每一平方公里只有几人,其他地区的人口密度接近伊春市的平均人口密度。因此,应该调整优化城镇布局,引导人口合理集聚,加快提高城镇承载力和辐射力,顺应林业城市发展规律,统筹空间、规模、产业三大要素,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努力实现城乡一体、互补融合的协调发展,以实现人的城镇化为核心,协调推进城乡重大基础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加快形成良性互动、协调共进的城乡发展新局面。

(二)产业结构布局亟待调整

伊春市经济高度依赖林木资源,多种加工业都依托木材生产。到2011 年,木材采运、木材加工、家具制造和造纸业的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73.8%,占伊春国有林区GDP 比重为31.9%,使得伊春国有林区的经济增长的基础一直比较脆弱。2011 年伊春国有林区全面实施了停止主伐措施,调减木材产量,直接影响到与林木资源有关的企业的生产,也势必影响到后续产业发展,还将造成大批职工下岗和重新安置问题。因此,实施生态保护与经济转型是伊春发展的必由之路,区域经济转型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各区域产业结构的合理性,产业结构不断调整的过程,也是主导产业的选择过程。因此,伊春要尽快实现经济转型,必须重新选择主导产业。自从2012 年开始,一二三产业的生产总值比例开始发生变化,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逐渐超越第二产业的产值,呈逐年增加的趋势,第二产业产值逐年下降,这也是伊春市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以来初见成效,后续还应该进行更合理的产业结构设置。

(三)城市基础设施和林区生活设施不足

随着伊春市财政支出在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当中支出的增加,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也逐渐完善,但是我们从生态文明建设的角度来衡量伊春市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依然存在不足。城市污水治理、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等方面基础设施还需要进一步建设,才能达到生态文明建设的标准。除了要将人口集中到城镇,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之外,也要关注行政村、林场(所)布局,进行林区棚户区改造,农村和林场(所)住房条件,加强农村垃圾污水处理、农村和林场的饮水安全、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工程,改善农村落后的基础设施,完善电信网、移动网、广电网的融合与升级,推进林区应用。

(四)在生产和生活方面环保观念不足

伊春作为国有林区,空气质量整体良好,2019 年伊春市环境空气质量好于和达到国家二级以上标准天数为365 天。但是由于环保观念不足和技术水平问题,很多企业在生产过程中的能耗、电耗依然很高,在生产中排放的废水、废气及废物还很多,与全国平均水平和黑龙江省平均水平比仍然高出很多。城乡居民在生活和消费过程中由于环保意识不足,往往导致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

三、基于生态文明视角的伊春市新型城镇化发展对策

在伊春进行全面商业性停伐之后,伊春市在生态保护、经济结构调整、城镇化建设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步。结合生态文明建设,把握新型城镇化试点城市的契机,伊春市应该围绕建设国际知名的生态宜居城市和生态旅游休闲度假胜地目标,构筑合理高效空间结构,引导人口产业集聚,完善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和旅游功能,塑造绿色简约的城市风貌,全面提升生活环境品质,建成美丽、宜居的新伊春。

(一)合理布局城镇空间格局,建设宜居城市

要推动林区新型城镇化建设,就要根据城镇和林区的基础条件和特色,有序推进林区局(场)址撤并,引导局场和人口向中心城镇集聚。加快推进“四区合一”、建立“一主五副”、打造林区中心城镇的合理城镇格局,推动产城融合,加强城镇间联系互动,实现城镇网络协调发展。继续整合伊春区、乌马河区、翠峦区、友好区,积极探索林区机制体制改革、区域合作的新模式,以完善基础设施为基础,全力打造中心城区。促进林区人口、产业集聚发展;将经济基础较好、人口基数较大、环境承载力较强的铁力、嘉荫、南岔、新青、金山屯—西林作为城市副中心,建设成为发展特色产业的重点集聚区。另外,结合林场调整,每个市(区)重点培育和扶持1~2 个重点中心镇,建设成为林区移民的安置点、旅游客流的集散点和基本生活服务功能的集聚地,以此为契机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完善便民生活设施,统筹小城镇和林场所、农村新型社区规划。推进城镇市政基础设施向林场所和农村延伸、公共服务设施向林场所和农村覆盖,构建城乡良性互动发展新形态,全面提升生活环境品质,建设成宜居型林都城市。

(二)积极推进产业结构调整,构建绿色经济体系

新型城镇化需要产业支撑,依托伊春市优越的生态环境优势,按照“做大一产、做优二产、做强三产”的思路,加快全市“生态+”产业融合与升级,重点做大农林特产品精深加工业、大力发展木材精深加工业、整合引导旅游业和健康产业,积极践行绿色环保、高效低耗、高端低碳的生态产业发展道路。

做大第一产业,做强农林特产品精深加工业。构建大豆等优势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链。大力发展蓝莓、食用菌等重点精深加工产业。依托橘越庄园等龙头企业,有效利用蓝莓提取物,开发片剂、胶囊、口服液等保健产品以及果汁、果酒、果酱、果干等食品。加强黑木耳、金针菇、白灵菇、杏鲍菇等为主体的食用菌加工生产体系建设,发展绿色天然饮品产业,培育具有一定规模与品牌效益的野猪、梅花鹿、林蛙等特色肉制品加工龙头企业。大力发展林下参、五味子、串地龙、刺五加等林区特色中药材的种养,并在此基础上发展绿色药妆产业。做优第二产业,大力发展木材精深加工业,突出资源整合和层次提升。木材加工业是伊春市传统优势最强的产业,要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工艺创新和营销模式创新,让这一传统优势产业焕发青春,打造中国实木家具之都。大力发展绿色矿业,突出盘活存量和做大增量。支持鹿鸣钼矿精深加工项目建设,延伸产业链,提高附加值。鼓励西钢拓展融资渠道,加快战略重组。做强第三产业,整合优质旅游资源,加强旅游精品开发。加强开发会议商务游、休闲度假游、康体养生游、界江边境游、森林自然水域游、湿地游和冰雪游等旅游产品和精品线路开发,加强雪域风光、冰雪运动和温泉疗养等冬季旅游特色项目建设,实现全市旅游业的季节性可持续发展。发展高水平林区养老服务产业,开发养老地产,完善当地公共服务设施配套服务,吸引全国不同区域的老年人选择本市进行避暑养老置业。

(三)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发展支撑能力

充分发挥基础设施对全市发展的保障作用,全面提高城乡综合承载能力。进一步完善交通运输网络,推进供水、供热、供气和垃圾、污水处理,水利设施和信息网络等城乡基础设施建设。

加快推进对外交通设施建设。建立与伊春市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公路、铁路、航空等各种交通方式协调发展的一体化对外快速运输网络体系。加快完善城市道路网络体系,强化南北之间主要联系通道,建设林业公路辅助网络,改善乡镇、林场、旅游景点等的交通可达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建设改造城市供水、污水、雨水、燃气、供热、电网、通信等各类市政地下管网项目,应继续完善污水治理和垃圾治理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市污水收集处理率和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全面提升农村与林区民生水利工程和生态水利工程,发挥水利基础设施在保障粮食安全、改善林区能源结构和节水灌溉中的重要作用。进行农村和林区饮水安全工程改造,分类建设村屯垃圾、污水处理设施。推进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推进三网融合。完善电信网、移动网、广电网的融合与升级,推进林区应用,加快发展应用新一代互联网技术,全面提高市域互联网水平和覆盖能力,实现主要区域WiFi 应用环境和3G/4G 网络应用环境覆盖。

(四)完善生态环境监管,建设北方生态安全屏障

严格落实大小兴安岭林区生态保护与经济转型规划、天保工程二期,巩固扩大生态保护成果,建立良性发展的森林生态保护体系,建立生态环境监管责任制,构建北方生态安全屏障。

加大森林生态保护力度,继续全面停止森林商业性采伐,重点加强中幼龄林抚育的监管,保护和管理好森林资源,增加森林资源总量,提高森林资源质量,维护小兴安岭生物的多样性和森林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加快城镇污水、环卫设施建设与标准化处置固废。完善污水治理和垃圾治理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市污水收集处理率和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重点建设一批城市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垃圾焚烧发电厂及配套设施建设项目,提升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理水平。做好节能减排工作,以工业和建筑业为重点做好节能减排。积极做好重点耗能单位、规模以上企业的技术改造,加快淘汰落后产能与落后工艺,实行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建立严格监管所有污染物排放的环境保护管理制度,完善污染物排放许可证制度,禁止无证排污和超标准、超总量排污。建立生态保护修复和污染防治区县(林业分局)联动机制。严守森林资源环境生态红线,树立底线思维,将各类开发活动限制在国家生态主体功能区承载力之内。

猜你喜欢

伊春市伊春林区
记游哈林区(节选)
伊春丰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伊春地区近60年气温与降水的气候变化特征分析
不同比例尺航磁测量数据的对比分析——以伊春森林覆盖区为例
伊春市“6.26”涉爆案件处置过程
保护好森林资源 让林区青山常在
黑龙江伊春:守着绿水青山 收获金山银山
小陇山林区茵陈菜开发前景
认识钟表教学反思表
国有林区发展林下经济应处理好“三个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