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事业单位的科研经费管理研究
2020-03-02陈敏洁
●陈敏洁
科学研究的进步在国家经济发展、升级的过程中越来越重要。近年来,我国不断加大科研经费总投入量,科研经费来源的范围逐渐扩大,各科研事业单位承接了更多的科研项目。但原有的科研经费管理模式与经费的增长速度并不完全匹配,如何提高科研经费管理的有效性仍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一、科研事业单位科研经费管理现状
1.科研事业单位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由国家建立并资助,围绕国家战略需求有组织、规模化地开展跨学科、跨领域的交叉融合性科研活动的事业单位。科研经费来源可以被划分为纵向科研经费、横向科研经费、自筹科研经费三种。纵向科研经费由政府主管部门或各行业主管部门直接下达,由项目牵头单位进行转拨。横向科研经费是因与委托方签订技术开发、转让、咨询等合同,由委托方支付的用于合同开展的经费。自筹科研经费即单位自己出资,并按照自身管理规定使用。
2.在“放管服”的背景下,科研单位应具有更强的自主权,各单位能够更灵活地管理科研经费。这一举措有利于促进科研经费的使用更具有效性,为科研人员提供更强有力的基础保障。改革后,各部门、各课题组能够自主支配经费,各单位拥有基本自主权,对一定金额范围内的材料及仪器具有招标采购权。上级部门从有效性的角度出发监督差旅费、会议费、国际合作与交流费,不再将会议费、差旅费、国际合作与交流费盲目同其他公职部门比较,各课题经费实报实销,费用可以反映出科研单位的特点。但赋予科研单位自主权的同时,为了准确反映、及时监督科研经费的使用情况,单位需要出台更严谨的监督管理标准,以保障上述科研经费管理制度有序执行。监督管理标准应涉及项目立项、项目执行、项目结项等多个环节,涵盖预算编制、预算执行、决算管理等多个方面。
二、科研事业单位科研经费管理的主要问题
1.科研经费预算编制不准确。科研人员通常更关注项目进展,在把握科研经费时可能出现认知偏差。当前科研事业单位出具的预算报告往往是建立在项目负责人以往经验的基础上,较少有项目负责人预算前会走访、调研供应商预测项目支出。在申请项目预算时,衡量各项费用的占比情况不够科学,可能会出现盲目高估或低估预算,购买材料的计划与使用材料的时间脱节等情况,进而造成对项目后期经费剩余过多或预算不足,经费入账时间与经费紧缺的时间段不匹配的情况。此外,研究工作通常需要承担不确定性带来的风险,课题立项阶段编制的预算是建立在课题正常推进的基础上,容错率较低。完全按照预算评价课题经费的使用情况可能过于绝对,还应该为由于具体情况的变化而产生的经费调整留有空间。
2.预算经费执行僵硬。现行的预算管理制度要求科研项目资金严格以预算为标准。科研经费设有使用期限,为了避免上交结余的科研经费,突击使用科研经费也成为了经费执行中司空见惯的一种现象。突击花费往往是盲目的,可能是未经过论证的、甚至是与课题不相关的,造成了科研经费的配置不均衡甚至是浪费。在预算经费执行程序方面,课题经费报销的过程是科研人员与财务人员沟通的过程。虽然科研项目组通常设有财务助理岗位,负责项目报销、调整科研经费等工作。但报销工作需要由科研人员作为发起人,财务助理作为经手人,科研人员仍然在报销工作中浪费了精力。
3.预算决算分类尚未统一。按照科研经费的支出方向,科研费用可以被分成直接费用和间接费用,直接费用是包括设备费、材料费、差旅费等可以直接计入成本的支出,间接费用则包括房租、管理费等科研事业单位在项目进行时产生的管理成本,还包括科研人员的绩效支出。在归集直接费用与间接费用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下列问题:
第一,部分费用是为了项目的进行而产生的,但是并不符合各预算科目,不能直接或间接作用于科研的成本中,如,审计费。第二,通常而言,间接费用特别是绩效在科研支出中所占比例是有限额的,按照2011 年财政部《关于调整国家科技计划和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经费管理办法若干规定的通知》,绩效支出不超过直接费用扣除设备购置费后的5%。在此要求下,大多数项目以最高比例(5%)作为绩效计提比例。但各项目的难易程度有所不同,绩效占科研支出的比例随难易程度调整才能体现出对科研人员的激励作用。目前而言,绩效的激励作用受总支出金额、课题数量的影响,不受难易程度影响。第三,在课题验收的过程中还出现了将科研人员的绩效奖励作为专职研究人员人工费计入直接费用的分类方法。可见,各单位对科研费用的分类尚未达成共识。
4.科研项目管理与经费管理不匹配在科研事业单位中,科技处负责管理项目的业务进展,财务处负责管理项目经费。如果二者之间没有建立起良好的沟通机制,就会产生财务处不了解项目的具体进展,科技处不了解收支情况,经费使用率等数据无法为科研决策提供帮助。此外,科研人员往往不重视财务工作。很多科研人员认为财务人员所做的工作是支持性工作,为科研工作提供服务,不便直接干预科研工作。这种观念进一步加剧了项目管理和经费管理的脱节。
三、提升科研事业单位科研经费管理水平的对策建议
1.科学编制科研经费预算。预算管理体系不仅包含了对研发所需资源的预测,更包含了对科研经费消耗量的规划。目前,科研事业单位所开展的科研项目通常涉及多个领域、包括多个子课题,在编制经费预算的过程中应分类明确、区别对待。在编制预算表时,应该把“实事求是”“充分调研”作为预算编制的出发点,避免重视结题验收、忽略立项预算的情况。为了防止因科研项目的风险导致经费预算数据不准确的情况,各单位在进行预算表编制的过程中可单独考虑科研风险对预算的影响,并提早计算出风险乘数。同时,也可以在立项时编制《预算表调整预案》,在预案中规定预算调整的有限次数,并及时将对预算表的调整情况汇报给拨款单位。从外部监督的角度来说,为了使预算的控制作用科学、有效,各科研验收单位可以考虑提升项目督导、结题验收等阶段的财务审核标准,把预算执行情况列为一项考核标准,间接地提高科研经费预算的合理性。
2.强化科研经费预算管理执行力度。在预算执行的过程中,以预算表为核心,时刻关注科研的实施进度,有序地将各类经费注入科研的过程中。各科研事业单位也应注意,若出现实际支出较预算经费存在较大差异的情况,应及时做出追责、自查等反馈。同时,单位不应忽视预算管理带来的附加优势。如,利用绩效的激励作用,在计算预算表时,合理评估绩效的预算,进而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
3. 建立科研经费使用的监督机制为了创造良好的科研环境,科研事业单位应构建科研经费管理制度,并从纵向经费、横向经费、自筹经费等角度为经费管理制度分类。在监督的时间范围方面,不仅在项目立项、项目中期、结题验收等时间节点监督预算的执行情况,还应考虑每年不定期抽查重点项目。在监督的空间范围方面,科技处、财务处、内部监督部门共同组成监督检查小组,重点检查经费滥用、挪用等问题,检查会议费、差旅费等科研费用报销数额是否真实,并及时处理。同时,组成监督检查小组的过程也可以一定程度上缓解科研项目管理与经费管理不匹配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