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背景下辽宁省“互联网+教育”的现状、问题及对策建议
2020-03-02赵月
赵 月
(辽宁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互联网+教育”需求高涨,辽宁省各级学校深入贯彻教育部“停课不停学”的工作部署,积极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大规模在线教育活动,最大限度地减少了疫情对教育教学的影响。但在疫情背景下,全省连续开展的网络教学过程中也折射出“互联网+教育”的一些短板和不足,如教育资源云平台缺乏顶层设计、教学资源内容不完备、教师信息技术能力不足、线上教学缺乏有效监管和评价手段、农村地区网络教学滞后等问题。在线教学既是疫情倒逼的应急之举,也是未来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辽宁省需以此为契机,积极促进线上教育的转型升级,全面推进教育信息化进程。
一、疫情期间辽宁省“互联网+教育”的基本情况
(一)基础教育方面
辽宁省利用国家教育云平台,协调省级资源平台,提供了免费学科资源总量752909个,提供符合国家标准的优质教育资源课程31000节,各教育联盟和160多所联盟学校设计开发教师研修免费资源(视频或网络教案)119个。开课首日,国家级、省级和各市教育资源平台当日访问量分别为29.4 万人次、30.6万人次、1518万人次。
(二)职业教育方面
全省高职院校全部启动线上教学工作,在线开课数12921 门,参与教师10451 人,学生在线学习306.5万人次。全省260所中等职业学校启动了线上教学活动,在线开课数11896 门,参与教师13440 人,学生在线学习469.6万人次。
(三)高等教育方面
全省省属60 所普通本科高校全部开展了在线教学工作,实现全覆盖。开展在线教学的教师达37037 人、194200 人次,开展在线教学课程36547 门、171394 门次,参加在线学习的学生1228.93 万人次。50.2 万大学生注册了“学习强国”平台,辽宁学习平台“慕课讲堂”上推送了500余门精品课程。
二、疫情背景下“互联网+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网络基础平台建设方面
1.教育资源云服务平台未能统筹建设
目前,国家、省、市、区均建有数字教育资源云服务平台,疫情期间,辽宁省基础教育的视频教学任务主要依托“辽宁省基础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和11个市自主开发的网络教学平台(有3 个市未开发网络教学平台)完成,以北方联合广播电视网络、中国教育电视台等平台作为补充;职业院校视频教学依托39个网络平台;高等院校视频教学依托37个网络教学平台。由于缺乏国家统一的顶层设计,各市网络教学平台在建设之初即存在架构上的差异,高校院所的网络平台由于专业内容不同而差异化明显,因此,省内在线教学网络平台并未形成互联互通、多级分布、共治共享、协同服务的统一体系。
2.网络教学平台的稳定性有待提高
省内多地反映,现有的网络平台技术仍未能完全支撑线上实时教学的需要,疫情期间各地网络平台均出现过黑屏、掉线、卡顿等问题,影响观看效果。抚顺市反映,辖内中小学从3 月2 日开始网上授课,所测试的各种在线教育系统全部出现卡顿现象,尤其是一些功能复杂的在线教育系统,无法保证正常使用,反而是作为教学辅助的钉钉、腾讯等商业视频会议系统能够保持流畅运行。
(二)数字教学资源体系方面
1.数字教学资源冗杂,不便于合理应用
目前,我国尚未建立国家层面的教育资源库,线上教学资源五花八门,基层学校普遍反映没有时间和精力进行筛选试验。沈阳市某高中反映,国家教育部推出的“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线上教育资源很多,一节课对应的资源有上千条,但多是针对教师教学范畴的资源,直接针对学生教育资源较少,很难甄选出可以直接利用的视频资源,且更新频率较慢。阜新市反映,教师在查找教学资源过程中发现,教材版本种类繁多,课程资源不系统、不连续,许多免费资源无价值,优质第三方资源多数需要付费。比如,使用菁优网题库平台每年需要支付费用1.1万元,且各学校之间无法资源共享,需重复缴费。
2.数字课程资源不完备,难以适应疫情下的线上教学
疫情发生前制作的数字教学资源,主要是为满足学生自学需求而设计的微课和教学课件,作为线下课堂教育的补充,没有形成体系,缺乏连续性,无法适配疫情期间大规模、长时态的线上教学。此外,地方自选教材缺少对应的网络教学资源。如鞍山市小学英语教材选自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但在国家中小学网络云课堂上并没有该版本教材的课堂实录等资源。对此,该市只能自行组织全市优秀英语教师进行录课后使用希沃胶囊推荐给学生使用。铁岭、朝阳市使用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教材,但国家中小学网络云课堂、中国教育电视台等学习资源平台中并没有相应课程。
(三)教师信息技术水平方面
1.教师授课存在技术障碍
在反复操练后,学生也就很自然得出以下结论:虚拟语气还可以用来表达与将来几乎不可能实现的情形等,并且学生很容易完成下表:
疫情期间,辽宁省中小学普遍采取“上午利用网络教学平台视频授课,下午老师利用希沃、腾讯、钉钉等第三方直播软件进行在线答疑,巩固知识点,查缺补漏”的方式开展教学,这要求教师熟练操作电脑、手机,掌握多媒体技术,有效利用网络平台和信息化设备。目前,全省中小学校信息技术专业教师配备比例平均仅为2.3%,疫情期间他们须兼顾信息技术培训、设备维护、日常办公等多项工作,学校无法对教师进行系统性网络教学技术培训,教师运用互联网授课存在一定的技术障碍。
2.不同年龄段的教师处置网络技术问题能力不平衡
总体上看,在教师信息技术水平方面,高龄教师不如年轻教师,农村教师不如城区教师。辽宁省目前从事互联网教学的教师队伍中,50 岁以上的占30%左右,而在农村教师队伍中,50 岁以上的比例近50%。
(四)线上教学效果评价方面
1.缺少师生互动和信息反馈渠道
线上教学过程中,师生、生生互动受限,无法做到教师随时提问,当堂检验教学效果。即使教师上课内容十分精彩,时间久了,学生仍会产生疲倦心理,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如营口市在疫情期间组织开展中小学“空中课堂”录播工作,共录制中小学课程1634节,完成了涵盖小学5门课程和初中9门课程的11 个教学周的录课任务;但有超过70%的教师反映,在线教学无法看到学生的即时反馈评价,教师大多时间里只能自问自答,进行经验性调整,师生互动受到限制,难以实时监测教学效果,只能再辅以钉钉视频会议、微信群等软件进行后续辅导、答疑。辽阳市高二学生高某某表示:“上课时有的知识点自己不太理解,隔着屏幕也不知道怎么样向老师提问,只能回头多看几遍,感觉没有在课堂上效果好。”
2.对学生学习情况难以有效检验
网络教学效果受学生学习自主性影响较大,线上教学只能完成“教”的任务,无法监督指导“学”的环节。在线教学过程中,对于个别自我约束能力较差的学生,发生玩游戏、听音乐、看小说、发信息、中途离开课堂等行为,老师无法及时制止。目前来看,在线授课教学效果不如传统授课效果好。如鞍山市某县在4~5 月期间多次对全县各中小学校线上教学进行评估,评估结果与正常教学相比,小学平均分下降5~8 分;中学平均分下降15~20 分;高中理科平均分下降11~12 分,文科平均分下降20 分左右。据国家统计局葫芦岛调查队统计显示,17.14%的受访者认为在线学习效果非常好或比较好,48.57%的受访者认为在线学习效果一般,34.29%的受访者认为在线学习效果比较差或非常差。
3.未能依靠信息技术真正实现“智慧教育”
目前依托教育资源云服务平台以及第三方直播软件开展的在线教学,相当于将传统授课方式搬到了网络上,教学方式本质上并未发生改变,缺少帮助学生自主学习和诊断式学习的智慧化教学模式设计,缺少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可选择的分层在线资源、在线检测、在线问题汇总等。如钉钉平台上的主观题及一些需要画图或者使用特殊符号的数学题等,只能在纸质本子上作答,然后通过钉钉的“家校本”功能上传完成作业图片,教师在手机上以在图片上做标注的方式进行作业批改。由于手机屏幕较小,批改起来耗时费力,一些客观题作业虽然可以在网络平台提交,平台也可以给出分数,但是很难梳理、总结和分析学生作业中的错点、难点,无法“智慧化”地针对每一名学生的答案给出分析报告。
(五)城乡教育资源公平方面
1.部分农村经济落后,开展线上教育负担较重
在辽西北等经济落后地区,对于普通农村家庭来讲,学生上网课需要电脑或手机、宽带,按照最低标准计算,智能手机需要1000 元左右,宽带费500 元左右,这仍然是一笔较重的负担;对于农村教师来说,线上教学基本上使用自备设备,多数为台式机,不便携带,使用起来比较麻烦;从农村信息化设备来看,尽管网络平台已经搭建,但直播设备或移动录播系统还存在缺口,制约了专递课堂、名师课堂和名校网络课堂的有效实现。
2.偏远地区无网络,开展线上教育存在天然劣势
对于贫困、偏远农村等无网络或网络信号较弱地区的学生,因为实施远程教育的难度很大、物质资源不足的劣势,导致无法有效参与网络教学。如我省某市基本实现了远程授课无盲区,义务教育阶段线上教育覆盖率达到99.82%,普通高中教育阶段线上教育覆盖率达到99.96%;但仍有90 余名偏远农村、东部山区等无网络或信号弱地区的学生未能参加,教育部门只能采取寄送学习资料及一对一电话辅导等方式解决教学困难。
三、加快推进辽宁省线上教育转型升级
2018 年4 月,教育部《教育信息化2.0 行动计划》指出,要办好网络教育,积极推进“互联网+教育”改革。2019 年9 月,教育部等十一部门出台《关于促进在线教育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出,发展在线教育,有利于构建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终身化的教育体系,有利于建设“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疫情给正常教学带来了冲击,但同时为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提供了新机遇和新挑战。辽宁省可借此契机,做好在线教育的转型升级。
(一)推动线上线下教育融通
近日,清华大学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联合举办了“全球大学特别对话:新冠疫情下的大学在线教育及展望”在线会议。来自全球主要国家顶尖大学的校长共同认为,在线教育不仅是将传统教学转移到网上,而是要从旧的教育范式转变为与数字化功能和局限相匹配的新教学方式。因此,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学校要超越线上教学只是非常态化临时之举的认识,将其作为未来教学的“新常态”,推动线上线下教育融通。支持学校研究制定具体办法,将符合条件的在线课程纳入教育教学体系,实现信息化教与学的应用覆盖全体师生。
(二)加强在线教育人才培训
建立教师职业信息技术考核机制,将教师信息技术水平作为评价教师教学能力的重要指标,列入教师继续教育内容。鼓励职业院校、普通高校结合社会需要和办学特色,加强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网络安全等相关专业建设,大力推进“互联网+”“智能+”的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在线教育发展急需的各类人才。鼓励企业与职业院校、普通高校搭建在线教育创新人才培养基地和供需对接平台,推动互联网与教育行业人才的双向流动,培训一批会技术、懂教育的高水平从业人员。
(三)培育优质在线教育资源
教育部等十一部门出台《关于促进在线教育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到2022 年,推出3000 门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1000 个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建设6000 门左右国家级和10000 门左右省级线上线下高等教育一流课程、10000堂基础教育示范课、1000 堂职业教育示范课、200 堂继续教育示范课。
目前,辽宁省教育信息化建设水平,总体上还停留在建设“三通两平台”、打造网络条件下的教学环境的信息化1.0阶段。教育部于2018年发布《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上海、江苏和山东等省市发布了地方性的行动计划。例如,山东省应用5G、IPv6 等新网络技术,着力完善基础设施,提高人均宽带和师生运用体验;上海市在前期相对成熟的教育网络系统基础上,加快推进上海教育城域网与上海教育云的融合合作;江苏省高标准打造省级教育数据中心等。
(四)探索“互联网+教育+监管”机制
适应在线教育跨领域、跨区域的特点,需加强监管部门协同和区域协同,提高监管效能。借助全国一体化在线政务服务平台、国家数据共享交换平台、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加大对在线教育机构基本信息和各类许可信息的归集力度,加强部门数据共享,形成管理合力。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推动在线教育机构的大数据比对分析,通过信息监测、在线识别、源头追溯等方式,识别行业风险和违法违规线索,实现以网管网。强化对在线教育机构的实时监测和风险预警,建立在线教育机构和从业人员信用记录,完善身份认证、双向评价、信用管理机制,维护良好的教育秩序。
(本文数据均由省教育厅、各市政府办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