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辽宁省地方高校专业结构对接地方经济发展的对策思考

2020-03-02超王庆喜臧英杰

经济师 2020年5期
关键词:经济社会产业结构调整

●孙 超王庆喜 臧英杰 陈 冲

高校专业设置是否合理,是以高校所开设的专业与区域、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是否与区域经济结构调整有效融合为判定标准的。在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新形势下,高校的专业结构必须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而进行相应的调整,进而实现教学质量、教育内容、人才培养模式的适用性,更好地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调整和优化高校专业结构及人才培养质量是高校的重要任务,关乎高校生存和发展。

一、专业结构与区域经济结构的互动关系

“专业设置和产业结构对接是指,高等院校和各级各类职业院校对专业设立和调整要适应目前的三次产业在国民经济地位和比例关系,以及各个专业的专业结构的布局和安排、培养目标的设定和调整、课程开设、教学计划和大纲的调整、教师队伍建设、教室等软件硬件资源配置,要适应各产业的发展状况。”①地方经济与高校专业的设置既相互影响又相互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带动和促使高校专业设置不断趋于合理,高校专业的合理布局又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二者相辅相成。

1.地方经济发展引导高校专业结构的设置和调整。区域经济发展对高校的专业设置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是各级各类高校专业内涵发展建设的一个重要的指向。因为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必然要求高校专业结构调整及高校内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相应的改变,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配第·克拉克的“不同产业间相对收入的差异,会促使劳动力向获得更高收入的产业部门移动,这个产业部门对人才需求量增大,与这类产业相适应的专业布点也多”②的原理,说明区域经济偏向于发展的产业,这一产业在区域经济产业结构中所占的比例就一定会很高。那么,这个产业的岗位需求就会持续旺盛,因而提供给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岗位及机会就会增多,高校在该产业的布局点增多也成自然的了。

2.合理的高校专业结构设置可以助推区域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的升级。服务社会是高校职能之一,很明显,作为高校,尤其是地方高校,其专业的调整和设置必须以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区域产业结构升级的改造为依据,进而为地方提供相应的人力资源支撑。要求高校要充分考虑和融入地方区域经济发展实际,进行有针对性的专业结构调整、设置新专业、剔除老旧、过时专业,能够很好地预测今后一段时期的发展趋势,进行前瞻性的调整。只有这样,专业才有生命力和发展后劲,毕业生才能在跟上区域经济发展的步伐,加快产业升级的速度,实现产学研用的有机结合。因此,高校的专业结构调整,还有一点就是要有前瞻性,结合国家、地方经济发展战略布局,先于地方产业结构的变化,增设急需发展或亟待发展的新专业,提供急需的人才供给和储备。

3.高校专业设置及调整与地方产业结构两者之间是辩证的关系。区域及地方的行业产业结构是高校专业赖以存在以及设置、调整的基础,而高校培养出来的专业人才又反过来支撑产业结构的改造、升级和发展。不同地区的行业、产业结构和布局以及技术构成不尽相同,对不同类型的人才的需求就不同。高校人才培养要反映为产业行业人才构成及供给状况的合理性。产业结构反映人才的需求和供给,是高校专业设置的依据和基础。同时,专业设置影响产业结构。教育与经济的最主要接口就是专业设置。高校专业设置如果符合区域行业、产业的发展现状,才会满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所需求的人才要求,进而不断推进产业升级,而在互进过程中,高校的专业也会得到不断的优化、更会推动高校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竞争力不断增强,得到进一步壮大和发展。相反,如果高校不注重调整专业结构或不适应产业结构的发展要求,不仅会限制地方经济的发展,高校自身的发展也会失去生命力。

二、教育供给侧改革背景下专业结构对接区域经济结构的作用

作为重要的“供给侧”因素,高校是劳动力这个生产要素的主要配置渠道,因为高校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联系越来越紧密。高校担负着向社会提供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重任,更是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高等职业教育既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对象也是承担‘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体。”③对经济社会的积极适应和主动融入是高校生存和发展的根本,高校只有通过为地方经济建设培养更多更高素质的人才、加强与产业企业的合作研究、为社会提供高质量的服务,才能求得发展,离开了与经济、社会和产业发展的联系,高校将一事无成。因此,高校与经济发展的互动关系,体现了高等教育对接区域经济的重要性。

1.区域经济结构转型需要高校的应用性人才支撑。人才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没有高素质的技术技能型应用性人才的支撑,区域经济发展、产业优化升级就是一句空话。推进产业结构优化调整、改造、升级,促进传统产业向高新技术产业的转变,促进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产业的改造,需要掌握各种理论技术和智力技能的技术型、技能型专门人才,而这些人才只能依靠高等教育来培养。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的有效对接,不仅有利于企业生产经营更新改造、产业的转型升级,而且也有利于高校找准方位,对专业结构及时改造和调整。

2.区域技术创新和社会服务的发展需要高等教育的支撑。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助推区域产业转型升级是高等教育“社会服务”职能的基本要求。目前,高校通过诸如科研成果转化、校企合作办学、合办研发中心、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中心等形式,使服务社会的职能在更大的范围得到了拓展,对推进区域技术创新、解决区域经济发展中的技术难题、建立高校“孵化”基地、加快科技成果转化等都起到了重要作用,也使得高校与区域经济社会的关系愈加紧密,已成为区域社会的智力引擎和人才智库。

3.高校的内涵式发展需要与区域经济发展的支撑。为区域、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是高校的应有职责,在服务的过程中,高校也应该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现实需要,使自身始终处于不断调整与变革之中,适时调整自身的服务,并从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对接中,积蓄更大的能量,并为自身教学条件的改善、教师的专业发展、教学质量的提升打下更坚实的基础。如:在与地方经济的对接中,教师到行业企业工程实践,通过实际锻炼和交流,能有效增强理论课教学的针对性、更新教学内容、改革教育教学模式,使教师了解企业的需求,并根据企业需求调整研究方向,与企业合作开展科技攻关活动。

三、辽宁省地方高校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对接存在的主要共性问题

通过调研和数据分析,我们感到,辽宁省地方高校的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的现状尽管有相关的关联性,各高校的专业设置与辽宁省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也具有很大的适应性,但在二者对接上也存在一些共性问题。

1.部分专业的发展情况不适应产业结构现状。表现在:第一是农业相关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不适应。辽宁省既是工业大省,同时也是农业大省。农业产业国民经济比重和农业产业相关专业的毕业生比例相比较,差别明显,专业设置的下降程度远大于产业的下降程度。尤其是现代农业所需的现代农业技术人才和农产品深加工行业所需的技术人才。第二是服务业产业相关专业的设置与辽宁省服务业尤其是高技术服务业产业的发展的适应度也明显不够。近年来,辽宁省服务业发展相比其他产业,增长迅猛,而且发展的空间还有方兴未艾之势,但目前服务产业国民经济比重与服务产业相关专业毕业生比例相比,专业设置的发展程度还很明显地落后于服务产业的发展速度。

2.支撑产业结构的专业设置不强。表现在两方面:第一是农业产业的相关专业很难支撑该产业的发展,尤其是现代农业。农产品加工处理及有高新技术融入的农业行业上升趋势明显,而与现代农业相关的行业企业逐步增加,但农业产业相关传统专业的设置却鲜有调整或增加不多,一些专业仍然维持传统的设置,不符合农业产业所需要及产业发展趋势所需的标准。第二是服务产业相关专业不能支撑该产业的发展。统计表明,现代服务业中的高技术服务业、财经商贸及咨询服务等仍缺乏有效的人才供给。服务产业的发展仍主要集中在旅游、餐饮、交通运输等传统服务业上。

3.集中度不高普遍存在于三大产业相关专业。同一专业在不同高校的分布即是专业集中度,很多高校都设置同一专业,说明专业集中度低,重复度高。专业重复度越高,说明越无特色。相反,专业集中度越高,则特色专业越明显。“产业相关专业的集中度越高,越有利于实训基地、实习的共用性,越便于提高办学效益和教育资源的利用率。”①通过对部分高校的专业设置情况的调查分析,产业相关专业的集中度多数都不高。这都是高校争上规模、外延发展,追求“大而全”、盲目跟风、开设“热门”专业而造成的恶果。

4.专业结构及专业资源流动性的分布还很不平衡。专业结构设置规模覆盖面较窄,地域狭窄,不仅不能涵盖社会经济发展的各方面,而且专业覆盖率很低的专业类也有许多,说明高校专业结构设置的缺乏广泛性。尤其是一些新升院校,存在着一味追求扩大规模、追求扩张速度、追求大而全的不能准确定位、盲目发展的问题,加之生源质量不高、师资队伍匮乏、资金不足等问题的困扰,形成了专业供给的人才同质化程度高,开设热门专业而造成专业供给精准度不足等因素,不仅阻碍这些高校的发展,也严重阻碍了区域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因此,在目前高校专业申办设置权放开的新形势下,政府主管部门如何引导高校走特色专业发展之路,引领高校聚焦各自的服务面向进行必要的专业结构调整、积极挖掘潜力改造和优化传统专业,积极结合行业特色申报地方经济发展所需的新专业,并且在高校内部形成动态专业调整机制,是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以及高校必须致力解决的首要问题。

5.高校专业设置与区域产业发展的适应性仍然较弱。高校专业设置,很少重视和认真考虑与地方经济建设的衔接和融合,一些新升院校甚至把专业的多少和规模视为学校的资本,大量增设同质专业,而未与产业、行业和社会等结合,仅仅考虑高校本身开办专业。由于缺乏统筹,使得省内不同层次的专业“金字塔”型人才布局更无显现。经济社会发展及产业结构调整所急需的新专业开发又不够,这种滞后性的结果使高校专业设置与经济社会发展“脱钩”;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联动机制不完善。专业结构调整要切实与产业结构关联起来,若联动机制不完善,对人才培养的规格、水平、速度和数量都会产生制约,对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影响。所以,地方高校的专业调整和设置要注重与产业结构需求的“吻合度”,在适度的可调控范围内调整对接;专业结构与区域产业结构不适应,一些专业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适应度差,特色、重点专业等“双一流”学科、专业很少且仅仅集中在少数高校。

四、区域经济发展视阈下高校专业结构设置与调整的建议

1.筑牢“以区域经济发展需要为依据进行专业设置与调整”的意识并以此为导向。作为地方高校,必须以服务地方为己任、为中心,牢固树立融入地方经济、产业发展的理念,积极探索区域经济发展大势,依据产业转型发展的需求,进行专业的调整、改造,尤其是要注重专业的内涵建设,坚持“依托区域发展、服务地方社会”理念,积极融入产业调整的变革中,专业设置和调整要深深的“烙印”区域特色,力求适应,体现前瞻性。要树立长远眼光,追踪并跟上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步伐,开发相关专业,使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实现“无缝”对接。“通过系统的专业结构优化与调整,形成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学科专业和人才培养结构,实现高校专业群与区域经济产业链的良好对接。”④

2.以优势专业为龙头,推动专业结构调整。高校应与时俱进,根据自身办学条件和专业结构的发展现状,从比较优势出发,主动对接地方产业发展形势,及时淘汰过时专业,巩固特色专业,优化资源配置,努力打造有竞争力、有明显优势、与区域经济发展需要相匹配的优势专业,培育有高校自身特点的专业特色品牌,通过政策、经费等扶持和投入,建构起科学的专业结构布局,形成学校的“核心竞争力”,通过示范和引领,带动其他专业的建设与发展。定期调研区域产业机构及劳动力市场需求,调整优化注重专业设置的科学化及长远性,保持专业建设的可持续发展。要加强和改进师资队伍建设,加强专业学术群体和教师队伍、名师和学术带头人的培养,保证专业可持续发展的潜力和后劲,这是高校专业建设、促进高校及产业的共同和谐发展的根本。

3.构建与区域经济发展共建的专业设置与调整的新机制。充分吸纳社会力量参与高校专业设置与调整的决策及相关政策的制定,建立由政府部门、高校和行业及用人单位共同参与的“统筹协商机制”;充分吸纳有社会力量参与、组成的调查、分析与预测“智库机构”,建立由教育行政部门、高校、行业、企业、社会机构联合参与的专业设置与调整的“市场预警机制”;充分吸纳教育研究机构专家学者、行业企业工程技术人员等参与,献计献策,提供咨询建议,切实建立起专业调整改造的由多方参与的“内外部协调机制”。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在赋予高校专业设置与结构调整的自主权的基础上,更应建立起“宏观调控机制”,从国家经济和产业布局与规划等方面对高校专业布局进行宏观调控,保证高校严格根据市场需求设置、调整相应专业,确保区域内高校专业均衡发展。要建立必要的“监管机制”,加强专业设置的监管,避免高校盲目、趋同地设置专业。切实引导高校真正在贴近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方面推进和强化专业建设。

4.构建有效的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对接及联动机制。对高校而言,密切关注区域经济发展趋势,广泛收集人才市场需求信息及产业、行业发展规划,科学预测,研判产业行业的发展趋势,以作为依据,灵活动态地优化专业设置、不断完善和调整专业结构,修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力求与区域经济发展需求相契合。在专业设置上,高校也应关注“质量”,广泛论证,尤其在区域经济发展需求、办学条件和产学结合等方面严格把关,杜绝盲目的、只顾眼前利益的短视行为。高校应组织校内外专家、行业技术人员对现有专业进行评价,及时预警,提出改进意见;政府主管部门要对高校的专业进行定期的评估,结合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采取限期整改,停招、减招甚至撤销等具体措施,形成高校专业动态约束与激励机制。

注释:

①杨艳.湖南省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的对接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

②于刃刚.配第·克拉克定理评述[J].经济学动态,1996(8):63-65

③师为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江西省高等职业教育专业结构优化研究[D].江西农业大学,2017

④刘冠华.区域经济发展视阈下高校专业结构优化的策略[J].中国商贸,2012(33):191-192

猜你喜欢

经济社会产业结构调整
夏季午睡越睡越困该如何调整
沪指快速回落 调整中可增持白马
基于产业结构对接的人力资源培养实践与思考——以湖南省为例
奋发有为 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弯道超车
18
产业结构
2013年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几点思考
产业结构变动、技术进步与碳排放
推进实现“两个率先”,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中国解决产业结构问题从淘汰落后产能入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