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京剧“马(连良)派”艺术的认识
2020-03-02杨淼
■ 杨淼
在大学四年的学习中我跟随师傅叶蓬先生学习了大量的“杨(宝森)派”经典传统剧目,叶老师在演唱方面给我打下了扎实的基础,让我受益匪浅。2009年我参加了中国京剧基金会举办的第一届中青年教师高级进修班,我有幸跟随朱秉谦老师学习了全部《赵氏孤儿》。朱秉谦老师是马连良先生的徒弟,并有“小马连良”之美誉。这也是我第一次接触到“马(连良)派”剧目。这次学习经历不仅让我在个人演出剧目方面有了拓展,更重要的是让我在教学方面有了更大的信心。这几年我不断跟随朱老师学习了《将相和》《审头刺汤》《断臂说书》《兴汉图》等。在学习完《兴汉图》以后,我对“马派”和马连良先生有了更深的认识。
可以说马连良先生是所有老生行中“马派”的表演艺术特色最全面的一位。从唱腔到身段,再到表演,马连良先生兼顾了所有的方面,马连良先生个人的艺术风格都在里面。马连良先生博采众长,熔于一炉;如不能熔于一炉,便不能铸成自己独特的风格。所以说马连良先生的表演风格是他自己的,是根据自己的特点来创造的京剧风格,自成一派。
“马派”的唱腔新颖细腻,流畅华美,大段、成套唱腔饱满酣畅,而小段唱腔或散、摇板式同样推敲打磨,愈见精彩,决不草率了事,也独有风味。在一定的尺寸里,唱得稳健而有变化。唱“流水板”“快板”字字入板,节奏鲜明,就像竹筒倒豆。马连良先生唱功举重若轻,且咬字带劲而又强调松弛。唱腔要讲抑、扬、顿、挫,这是歌唱艺术上的美学规律。他在演唱过程中字与字之间,清脆又带有黏性。马连良先生的演唱,洒脱、飘逸,圆润中不失苍劲,马先生有自己特殊的处理。
“马派”的念白是他表演体系的重要方面。“马派”念白韵味悠然,对白更为自然生动,有如闲话家常,其白口以苍劲、老辣、幽默风趣的声调,表达不同人物性格的感情需要。念白处理像唱一样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堪与其唱腔相媲美。例如《淮河营》中的蒯彻,在念白时要注意人物情绪的变化,要念出蒯彻这个人物的聪明、睿智,要充分做到传神、俏美和富于生活气息,抑扬顿挫分明。又要念出人物性格、身份、地位,一字不斩舌辩候,以及对汉朝当时政治局势的担忧,念白时还要注意对刘长的语气不能太硬,因为刘长毕竟是主,蒯彻是臣,表演时的潇洒和自然、收与放、松与紧、刚与柔、方与圆、藏与露都要对立统一。演唱时节奏流畅,剧中三段西皮“流水”板式的唱段,都是脍炙人口的名段。
“马派”做工能于洒脱中寓端庄,飘逸中含沉静,毫不夸张而具自然渗透的力量。马连良先生在长期的舞台实践中,深深地理解了这一点。很强调它的规范化,规规矩矩、但总要有感情,也要看扮演什么角色。有的角色,神态庄严,应循规蹈矩;有的角色,性格诙谐,不妨俏皮灵活。
马连良先生一生创造了很多精品剧目,大师的成功绝对不是偶然,这跟马连良先生的艺术经历分不开,这也是马连良先生对于京剧的不断深入理解,在不断学习中丰富自己的艺术的必然结果。对于后辈的我们,不仅要学习老艺术家留下的宝贵传统剧目,更要学习老艺术家们对艺术的执着和钻研的精神,不断丰富自己和自己的教学内容。自2002年参加教学工作后,我不断地进行思考和反思,更好地把所学内容投入到教学中。因为我带的学生都是男生,尤其是到了“倒仓期”,学生们的声音不能胜任大段唱段的时候,我更应该考虑选择什么样的教学剧目,能让学生平稳度过“变声期”。中专是奠定一名学生未来发展的重要时期,一定要在方方面面给学生输入养分,打下扎实的基础。这就需我们教师不断地充电,更好地提高自身的艺术水平和艺术见解。可能有的戏不是适合所有人在舞台上呈现,我们要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条件,充分挖掘学生的个人能力,让学生多学、多看、多练,在潜移默化中进步。平时在课堂上我也是这样教导学生的,干一行爱一行,要想成为一名好演员,需要我和学生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