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是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的重大决策部署
2020-03-02李晓华金炳镐
李晓华 李 贽 金炳镐
(1. 内蒙古民族大学,内蒙古·通辽 028000;2. 北京政法职业学院,北京 102628;3. 中央民族大学,北京 100081)
2020 年5月17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并对全国各族人民提出了相关要求。这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全新起点,是面向推进西部大开发战略第三个10年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在新的发展基础上促进国家区域协调发展、畅通国际国内经济循环、巩固国家生态安全、维护西部地区民族团结稳定与实现共同发展繁荣的重大决策部署,为新时代推动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指明了奋斗方向和根本遵循。《指导意见》的出台也说明我国的改革开放步入了新的发展阶段,直观地体现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与人类命运已经融为一体,标志着西部大开发进入全新时代[1]。
一、新时代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的战略思维与西部大开发
大局观,也可称为全局观,是马克思主义辩证法观察和把握事物发展规律与趋势的重要的思想观点,运用大局观思考和把握新时代改革发展问题,必须统筹谋划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只有登高才能望远,立场的高度决定了我们的眼界与视野。中国共产党“三个先锋队”的性质,要求我们必须要站在人民与民族的根本立场上、站在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根本立场上全面把握中国与世界发展的大局。运用大局观观察和规划新时代改革发展问题,要从当代世界两个层次共同体建设的高度把握国际国内两个大局。自从党的十八大召开,党中央还专门做出了诸多重大决策,并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除此之外还将其视作为一个组合,推动这两个层次共同体建设协调发展的中国方案。习近平指出:要对国内和国际情况统筹把握,对于经济发展新常态,既要以全新的理念、思路来做好引领工作,又要将资源的全球能力配置完好,同时做好各种谋划工作[2]。他还专门强调:时刻坚持着对外开放,统筹好国内外大局,充分利用好国内外的市场与资源,促进经济的发展,积极参加世界经济治理,维护好本国发展利益,做好全方位的风险管控,确保我们的经济始终保持安全状态[3]。习近平始终都是着眼于全球,并就“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加以着重强调。谋全局,把握好国际国内两个大局,就要善于抓住关键环节、解决关键问题,从而真正达到纲举目张的效果。
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的西部大开发
自从我国的西部大开发工作完成之后,西部省区市广大干部群众纷纷努力走上了一条艰苦奋斗的发展道路,为小康社会建设奠定了比较坚实的基础,也扩展了国家发展的战略回旋空间。但同时,西部地区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依然明显,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维护社会稳定、守护国家安全等任务依然繁重。与沿海地区相比,西部经济社会发展依然还有不小差距,仍然是推进“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重点和难点,是小康社会建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短板和薄弱环节。只有能够实现当下的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才能够确保西部大开发形成一种全新的格局;只有将主要问题集中到一起解决,才能达到全面统筹又整体推进目标。
我们要充分认识西部地区在新时代全国打好打赢三大攻坚战方面所具有的独特地位和作用。一是从安全角度说,西部省区市与十几个邻国山水相连,是国内重要的多民族聚居地区,有50多个民族的群众居住,占全国少数民族群众人口总数的80%;地区经济差距过大,势必会影响到国家边防巩固和民族关系和谐发展。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必须统筹好发展与安全两件大事,更好地发挥西部地区作为国家安全屏障的作用。二是从保护角度说,西部地区国土面积广大,自然资源丰富,是我国的“资源富集区、水系源头区”,具有十分丰富的资源,能够为全国做出更多贡献。《指导意见》当中提及了20余次“生态”,将修复和治理生态上升至筑牢“国家生态屏障”层面。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必须优化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方式,使当地人口、资源均能够保持和谐、友好的状态,从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理念,并建设好美丽西部;必须加快推进西部地区绿色发展,坚持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按照全国主体功能区建设要求,保障好长江、黄河上游生态安全,加强对冰川、湿地等生态资源保护,为国家生态安全和中华民族可持续发展提供必要保障。三是应该从发展的角度着手,把西部地区发展逐步推向发展前列。要看到西部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与沿海地区相比还有不小差距。由于历史、自然等诸多方面的原因,西部地区致贫因素也变得愈发多元化,如果将其与我国的其他地区相比,脱贫攻坚任务更加艰巨,经济社会发展的困难和挑战更加复杂。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就要破解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使西部地区的优势得到有效发挥,区域间经济发展和人均收入水平差距保持在合理区间,在基本公共服务的水平和质量上、在基础设施通达的条件和程度上、在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与丰富上都基本上达到大致平衡协调。
三、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中的西部大开发
运用大局观把握国际大局,就是要把握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局。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西部12省区市地处“一带一路”交通要道的必经之地,是中国沿边开放的前沿阵地,是中国连接欧亚非大市场、促进中外文化大交流的重要场域。只有确保西部大开发新格局能够顺利完成,才能更好地为“一带一路”提供更好的保障,才能为中国与沿边友邻国家形成友好的区域命运共同体增加共同发展的新动力,才能真正体现中国的大国担当和作为。习近平指出: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阶段,我们与世界的联系显然已经出现了较大变化,只有确保这一紧密关系能够得到合理化处置,才能更好地让相互之间的互动性变强。我们考虑和谋划改革发展问题,国内外的两类规则全部都要了解透彻[4]。西部地区的干部群众受地域影响,开放思想相对滞后,甚至有“等靠要”的观念,因而造成其对外开放的程度和吸引外资的力度还不够高。统计数据表明,西部省区市利用外资总数占全国利用外资的总额不到5%。2000—2018年,西部地区对外贸易总额占全国比呈现先升后降的趋势,由3.6%攀升至2014年7.8%的最高位,然后下降至6.9%。2013年,我国正式开启了“一带一路”的建设之路,西部省区市对外贸易总额占比得到了0.1%的提升,2000—2018 年,西部省区市对外贸易的依存度由0.082提高至0.123,但仍距离全国平均水平(0.356) 差距较大,这样的变动趋势基本与西部地区对外贸易依存度变动趋势相似,自2014 年达到顶点(0.149) 后逐渐下降,2017年有所抬升。从总体上看,西部省区市的开放程度还落后于东部[5]。新时代西部大开发离不开促进海陆联动、东西互济的双向大开放,这三者之间的联系尤为紧密。只有逐步将西部对外贸易的新格局打开才能够真正做到贸易强国,只有提高参加和融入“一带一路”战略的积极性和能动性,才能为西部地区发展提供难得的历史机遇。西部地区既要立足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积极承接东部产业转移,促进国内不同区域间的经济内循环,也要拓展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扩展国际产业供应链,促进中国与“一带一路”相关国家和地区的国际经济大循环。在逐步完善区域开放格局的过程中,西部地区的开放开发力度也会得到持续提升。要从国际大循环角度,不断创新对外投资建设的合理方式,从打造和延伸国际产业链的角度促进国际产能间的紧密合作,形成面向全球、服务世界的商贸、投融资资本运作、生产管理与经营、销售与售后服务网络,加快促进国际经济合作,形成经济竞争新增长点。
四、推进西部大开发新格局中的民族工作
新时代西部大开发新格局与做好民族工作密切相关,相互促进,在一定意义上,这是同一个经济社会发展问题的两个侧重点不同的方面,因为这两项工作在对象和内容上具有高度的重合性与重复性。两者的差异性在于两者强调或者切入问题的侧重点不同,前者是从区域协调发展角度来解决地区间经济及社会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充分的发展问题,后者是从民族构成角度来解决民族间经济社会发展差距与主体差异性问题,同时还需要将与之相关的民族与国家之间的关系问题在第一时间了解和把握清楚,并将其一并予以合理化解决。两者的重合性与重复性在于:在地域范围构成上,西部12个省区市主要囊括了广西、贵州等省区,这些地方聚集了大量的少数民族。西部地区共有国土区域682.4万平方公里,占全国的71%,民族8省区的面积已经超过了565.7万平方公里,占全国的58.9%。在人口的民族成分构成上,全国绝大多数少数民族群众都主要聚居于西部地区。据2010年全国“六普”统计,西部省区市共有人口36035万人,占总比的27.04%[6]。西部省区市拥有46个少数民族,超过40%的地区都是少数民族的聚集地[7]。这样鲜明的民族特色是西部地区区情的一个显著特征,也是西部大开发与民族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重复重合的根源和基础所在。
把握西部大开发新格局与做好民族工作的关系在于:一方面,西部大开发新格局为做好民族工作提供了新的动力与机遇。《指导意见》提出确保到2020年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营商环境等都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到2035年,能够更好地打造出一个更为现代化的西部地区,在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与质量上、在基础设施通达里程与保障程度上均表现得与全国水平较为趋同。这样的目标无疑将为新时代民族工作的有效开展奠定更为雄厚的基础,将使得民族工作在新的起点上获得更大的发展动力并取得更加辉煌的工作成就。另一方面,要把民族工作的发展目标自觉纳入到新时代西部大开发新格局形成的进程中,为推进西部大开发新格局的形成增砖添瓦、凝心聚力,使各族人民齐心协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发展目标及促进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共同付出更多的心力。为了能够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贯穿到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进程中,应牢牢确立抓民生争人心的工作理念,扎实推进西部民族地区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把各族人民的发展梦和团结梦纳入新时代西部大开发的新格局中统筹把握、一体推进,不断增强各族人民的“五个认同”[8]。
统筹推进这两项工作,最根本的要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观。为了能够时刻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观,则必须树立起一种与“以物为本”、见物不见人相对立的发展观[9]。新时代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观,就要把西部地区各族人民的个人、群体和地区发展利益与国家和中华民族的整体发展利益统一起来,把各族群众的民族性发展与社会性发展统一起来,把地区发展、民族发展与大国崛起、民族团结统一起来,实现西部地区个人、群体、社会、国家各得其所、和谐互助,使各方面都能够和谐共生,并形成一种更为良好的发展趋势。全面把握这两项工作的关系,最关键的是要深刻认识到没有民族团结意识和国家统一意识作为思想和政治保障,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的取得就只能是暂时的和不稳固的。对此教训,我们以苏联为鉴,可以知得失。西方学者曾对苏联在促进各民族发展繁荣方面的成就给予充分肯定,认为苏联各民族在经济“繁荣”方面显然实现了高速发展、高速城市化和教育的很大发展,在民族“接近”方面显然缩小了民族间的教育水平差别,给全体人民提供了基本的公共医疗卫生和社会安全保险,已经把男女之间、城乡之间的各项差距全部有效地缩小了[10](P125);然而,这些“社会经济现代化并没有根除作为潜在分离力量的民族特性和民族情绪,”[10](P176)当然也没有能够避免时常爆发的大俄罗斯民族主义和地方民族主义反弹对联盟解体的消极作用。我们要始终清醒认识到,在“富起来”阶段强调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就是为了在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基础上,为切实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凝聚力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和创造社会条件;在“强起来”阶段巩固民族团结生命线,就是为了在加快西部地区跨越式发展、加强各民族“三个离不开”的基础上,确保各族人民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整体性为大家所熟知,更好地让大家庭意识和国家归属意识得到淋漓尽致的彰显,各族人民的“五个认同”和“四个自信”才能够得到充分明确。无论何时,我们都需要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当成做好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进程中的民族工作的主线抓牢抓好,并以这样的工作要求和精神理念促进新时代西部大开发新格局早日形成并发挥巨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