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涉及民族领域的重大决策: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

2020-03-02田宗会

贵州民族研究 2020年11期
关键词:新格局民族发展

田宗会 清 松 中 和

(1. 内蒙古民族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内蒙古·通辽 028034;2. 中央民族大学 中国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研究院,北京 100081)

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同志和中央提出了“两个大局”的战略[1]。首先内地要支持沿海地区先发展起来,然后沿海地区再回过头来带动和扶持内地发展,这就是发展的两个大局。1999年年末,江泽民总书记在邓小平“两个大局”的基础上,创新性地提出了西部大开发战略,既是新时期的新要求,也是我们党执政智慧的体现。我国少数民族主要居住在西部地区,西部地区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国少数民族人口总数的80%以上[2]。民族自治地方占西部地区总面积的85%以上。因此,西部大开发战略对于解决当代中国民族问题具有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有利于破解西部地区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形成区域协调大发展新格局

中国是具有960万平方公里国土面积的国家,地形地貌、地理环境复杂,西高东低,青藏高原海拔4000米以上,到云贵高原、黄土高原和内蒙古高原海拔1000~2000千米,再往东丘陵地带和平原海拔更低。我国少数民族大都居住在高原地区,社会发展的自然环境条件有差异。

改革开放初期,中央提出有条件的东部沿海地区先发展起来,提出到20世纪末的时候东部地区多交利税等形式着力解决帮助西部地区发展的问题。因而,一段时期中西部发展差距有所扩大。2000年开始实施的西部大开发,就是在过去发展的基础上精心规划和实施的大规模开发西部地区的战略决策。

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后,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实力大幅提升,西部地区GDP“从1999年1.5万亿元增加到2019年20.5万亿元,占全国比重达到20.7%,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9%,高于全国平均水平”[3]。少数民族生活水平明显提高,“2012年至2019年,西部农村贫困人口由5086万人减少到323万人,贫困发生率由17.5%下降到1.1%。截至2019年底,西部地区90%以上的贫困县实现脱贫摘帽”[3]。西部地区民主政治建设不断发展,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大力培养少数民族干部,不断完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大力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努力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些为西部地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但同时,西部地区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依然突出,与东部地区发展差距依然较大。

“发展不充分”是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我国比较普遍的现象,尤其是我国西部地区的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不充分”的现象更加突出。在我国大陆31个省、市、自治区经济发展排名中,称为“民族八省区”的内蒙古、新疆、广西、宁夏、西藏、云南、贵州、青海等基本上排在最后序位。全国14个集中连片贫困地区有11个位于或包括民族地区。

“发展不平衡”也是普遍性的现象。我国西部地区12个省、市、区与东部地区12个省市区(2个直辖市、9个省、1个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既是沿海地区又是西部地区) 比较,2019年西部地区GDP(含广西) 为20.5万亿元,沿海地区(含广西) GDP 为52.19万亿元,西部地区GDP占沿海地区比重为39%,其中“民族八省区”的经济总量GDP(9.15万亿元) 相当于广东一个省的总量GDP(10.77万亿元) 的84.96%;全国30个少数民族自治州的经济总量相当于江苏省苏州一个市的总量;“民族八省区”的外贸进出口总额只相当于浙江省宁波市的水平,深圳市的五分之一[4]。

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强化举措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在20年西部大开发的基础上,再“强化举措”来“推进西部大开发”来“形成新格局”。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把解决西部地区“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提高到解决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高度。在党和国家继续推动西部发展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着力解决好社会主要矛盾这一宏大目标,更加关注和解决西部民族地区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这将有利于促进东部和西部地区区域协调发展,使区域间经济发展和人均收入水平差距保持在合理区间,基本公共服务、让基础设施通达程度、人民生活水平等方面达到大致均衡,从而形成区域协调大发展新格局。

二、有利于促进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建设可持续发展,形成生态环境大保护新格局

西部地区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首先,西部地区是我国的水系源头区。青海民族地区是我国多条大江大河的发源地,还有几百条内陆河的源头也在西部地区,这些河流大都并入长江、黄河、澜沧江等。比如,甘肃大小河流每年的补水量占黄河总径流量的11.4%[5]。西藏是我国重要水资源储备区,其水资源量约占全国的37%,是名副其实的“亚洲水塔”、重要的“江河源”和“生态源”。其次,西部地区是资源富集区、生态屏障区。西部民族地区有全国草原面积的75%的3亿公顷,全国草山草坡面积的32.5%的3599.56万公顷[6],全国林木蓄积量的47%的52.49亿立方米;全国淡水总面积24.5%的407.82万公顷,全国水利资源蕴藏量的66%。我国湿地生态资源大多在西部少数民族地区。比如,西藏有4类17型湿地652.90万公顷,居全国第二;西藏的湿地原生态保存最好,自然湿地保护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西部民族地区的生态环境脆弱。水土流失严重,2018 年全国水土流失面积达273.69万平方公里,超过国土面积的25%,其中西部民族地区尤其严重;我国北方地区沙漠化严重,达149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15.5%;草原退化严重,每年退化近2000万亩[7]。青藏高寒草原和新疆草原、内蒙古草原产草量比以往下降了30~70%,北方草原牧区牛的体重平均每头减轻25~50公斤,羊的体重平均每只减少2.5~5公斤。草原载畜能力下降一半以上,比如,内蒙古草原20世纪50年代载畜能力为8700 万个羊单位,2002年载畜能力降到3500万个羊单位,严重影响畜牧业生产的发展,极大影响了牧民收入。我国森林面积和资源锐减,约15~20%植物物种处于濒危状态。

筑牢西部地区国家生态安全屏障,是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重要内容。在人类生存繁衍和社会持续发展中生态环境是根本基础。比如,众所周知的河西走廊一带曾经一段时期是水草丰茂的生态绿洲,是历史上丝绸之路必经之路,文明兴盛。后因这里的人们乱砍毁林开荒,生态环境遭到破坏,文明消失了。又如,我国三江源地区的青海省玛多县生态环境良好,曾经连续4 年牧民人均纯收入获得全国冠军。但由于发展中放牧过度、生态破坏而草场退化、沙化加剧,牧民生活水平大幅下降,从全国的四连冠首富县变成了国家级贫困县。这些都表明,应该从经济、发展和社会角度看待生态环境问题,还应该从政治、安全和民生角度看待生态环境问题,深刻认识到保护和建设生态环境就是保护和造福人类。因此,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要“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8]。

三、有利于提升西部地区内外联动和东西双向互济,形成对内对外大开放新格局

当前,西部地区的经济辐射力和影响力还较弱,应继续推动西部地区与东中部地区互动、协同发展。我国西部地区12省、市、自治区经济总量在全国所占比重2019年GDP总量为20.5万亿元,占全国GDP的20.8%。我国西部地区进出口贸易额,2019 年是3913.9亿元,占全国的比重7%,利用外资和对外投资分别占7.6%和7.7%[9]。

我国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进出口贸易总值,1999 年相差3034.7亿美元、2019年相差额扩大到34034.6亿美元,扩大了8.6倍。我国西部地区一些省自治区进出口贸易也在发展,但总量都不大。2019 年贵州省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453.57亿元,其中出口327.14亿元,进口126.43亿元;2017年新疆与“一带一路”国家进出口总额达284.2亿美元,占西部地区与“一带一路”国家进出口总额的19.8%。

我国西部地区要强化开放大通道建设,加大西部开放程度。完善北部湾港口建设,增强港口国际竞争力。加快建设开放物流网络和跨境邮递体系。加快中国-东盟信息港建设。我国西部地区要构建内陆多层次开放平台,提升西部大开放。加快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建设,增强试验区的示范效应,逐步扩大示范范围,推动试验区成为西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普遍模式。办好各类国家级博览会,以经济为基础,以宣传为突破口,提升西部地区影响力。我国西部地区要加快沿边地区开放发展,要发展高水平开放型经济。逐步放宽服务业准入,提高采矿业开放水平,加强农业开放合作,建立东中西部开放平台对接机制,在西部地区打造若干产业转移示范区。我国西部地区要深化区际协调合作发展,创建西部地区内部和东西部互助互进的深层机制。支持青海、甘肃等加快建设长江上游生态屏障,探索协同推进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新路径。依托完善的交通网络,加强东西部结对省份互惠合作。

四、有利于推动西部地区的增强内生增长动力,形成高质量发展新格局

西部地区在科技研发和产业发展方面有一定基础,科技发展方面有一定的优势;有不少较高水平的高等院校和科学研究机构;有不少较高水平的科技成果;有不少较高水平的专利申请;在科技研发经费支出、研发人员方面、中文期刊科技论文数量等某些总量指标上都强于或相当于中部地区和东部地区[10]。

西部地区生产方式较为传统,自主创新能力比较弱,第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西部地区科技经费支出、高技术产业规模、科学技术领域等的数值、指标远低于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科技进步对于社会经济发展的贡献带动偏低[10]。

西部地区要把比较优势与高新技术相联系,以技术扩大西部地区的优势,拉动西部地区高质量发展。西部地区有资源优势,以煤炭为例,美国煤炭生产的整体效率远远高于我国,我国与美国生产10多亿吨煤所耗费的人力资源差距有35倍之距,即我国需煤矿工人700多万,而美国仅需20多万人,原因在于先进技术、先进设备和先进理念。我国西部地区的比较优势很多,比如,丰富的自然资源,美丽的生态资源和多元的文化资源等。要把这些比较优势与市场优势相联系才能取得好的经济效益。例如棉花,新疆棉花从原棉到纺织品平均增值只有三倍,而国外的平均增值8~10 倍。

西部地区要以西部地区的比较优势为起点和基础,创建西部地区比较优势可持续发展的路径,使比较优势积极转化为更大优势和长远优势。比如,日本和美国推动比较优势成为长远优势的做法值得关注和参考。日本的森林覆盖率达60%,但所有一次性筷子所需的木材都从国外进口;美国国内石油储备较丰富,但也持续大规模从海外进口石油[11]。

五、有利于实现西部地区民族团结和边疆稳定,形成民族大团结新格局

西部地区是我国民族地区和边疆地区最集中的区域。西部地区国土面积占我国全部国土面积的71%,其中民族8省区占我国全部国土面积的58.9%。西部地区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27.04%[12]。西部地区少数民族占全国少数民族总数的80%以上[2]。

西部地区作为多民族聚居地区巩固民族团结和边疆稳定的任务十分繁重,团结稳定和国家安全无疑是第一重要的。一方面,“国际关注”特别影响到西部地区的团结稳定和安全。长期以来,西方国家利用民族问题对我国进行渗透、破坏和颠覆的活动从来没有停止过,“西化”“分化”战略图谋从未改变过,破坏我国的团结稳定和国家安全从来没有停止过。由于地理原因,西部边境地区更容易成为西方敌对势力特别“关注”的“前沿”和“通道”。由于历史原因,西部地区民族分裂主义活动一直存在。西部地区有30多个跨境民族,民族问题非常复杂。这种复杂性主要表现在:实施西部大开发以来,各民族间跨区域流动的交往交流密切的广度和深度前所未有,各民族间在民生方面,如就学、就业、医疗、住房、社会权益等方面必然存在着差距,进而呈现着矛盾多样、摩擦频生的状况;加之由于民族间在文化方面也存在着文化适应、文化保护、文化尊重、社会生活中传统与现代的冲突,因而引发民族矛盾和纠纷事件。对于这些问题,如果处理不当,就会成为破坏团结稳定、进而成为影响国家安全的特殊问题。

新时代要下大力气解决我国东西部地区发展差距问题。现在东西部发展差距还很明显,地区生产总值差距2012年为21.8万亿元,2016年为23.8万亿元,又扩大了2万亿;东部的江苏省和西部的甘肃省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差距从2012年46369元扩大到2016年的67799元[13]。东西部地区发展差距、发展不平衡不利于民族团结,不利于社会稳定。要形成西部地区民族团结新格局就要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新时代西部地区要改善城乡基础设施条件,这也是推进民族大团结、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重要条件。

猜你喜欢

新格局民族发展
我们的民族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多元民族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构建分级诊疗新格局
深化医改构建省市县联动新格局
新机制 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