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协同育人理念下会计专业课程思政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2020-03-02王东清刘静静刘华南

经济师 2020年10期
关键词:会计专业育人思政

●王东清 刘静静 刘华南 周 新

一、研究背景

大学生涯是培养学生思想道德、树立正确三观及职业观的重要阶段。沈壮海和王迎迎在2015 年6 月至7 月对国内35 所高校的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调查,发现当前大学生思想道德总体上是积极乐观的,这彰显了高校在思政方面良好的教育效果。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长期以来,高校的专业教育存在较为明显的“孤岛”现象,专业教育同思政教育相分离的困境司空见惯,“三全育人”意识尚未完全树立。并且,“95 后”“00 后”的学习生活深受互联网、新科技产品影响,“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早已成为过去式,价值追求、职业目标等呈现多样化、个性化。因此,传统“满堂灌”的教育形式,已经很难适应学生新的需求。如何在高校专业教学中发挥思政教育“微力量”,满足学生成长、发展新要求,这值得我们深思。

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习总书记强调,思想政治工作是学校各项工作的生命线。教育首先要回答培养什么人,在新形势下,课程思政是高校落实立德育人的根本举措。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总书记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课程思政”的概念由此而来,其最大的特点为融合性,通过深入挖掘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使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实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实现专业学习与价值观树立。

会计行业在市场经济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其服务质量的高低不仅对各利益相关者产生影响,还进一步影响国民经济秩序及社会稳定发展。但在现实中,会计造假事件屡见不鲜。财政部于2018 年4 月19 日发布了《关于加强会计人员诚信建设的指导意见》,就完善会计职业道德规范、加强会计从业者的诚信建设提出指导意见。高校作为培养会计从业者的主力军,在会计从业者的思想道德教育上担负着重要的责任。目前高校的会计专业教育日趋完善,逐渐形成一套综合的专业课程体系,但是思政教育未与会计专业教育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因此有必要促进会计专业课程与思政教育的深度融合,发挥协同效应,培养具备社会主义价值观和优秀品德的复合型人才,实现全方位育人。

二、研究意义

会计从业者作为市场经济活动中必不可少的参与者,其所提供的服务质量不仅直接影响企业、外部投资者等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还进一步影响资本市场的高效运行以及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如何提高会计从业者的思想道德修养,研究会计专业思政教育改革具有重要的意义。具体而言可以分为以下几点:

对于会计从业者而言,其基本职能是会计核算和监督,通过会计核算、报告等为企业的决策者提供财务方面的信息,并监督审查企业各项经营活动的合法性和合规性。尽管有规范严格的会计准则和审计准则等约束着会计人员的从业行为,但现实中,财务人员出于私利、迫于压力等原因参与造假的案件依旧层出不穷,存在着“劣币驱逐良币”的职业困境,这对于那些敢于向“违法行为”勇敢说不的同行是非常不公平的,严重影响外界对会计行业的整体印象,形成“有才无德”的负面看法,不利于会计从业人员的长远发展。尽管财务造假事件一旦曝光,参与人员会受到相应的处罚,起到威慑作用,但需要注意的是法律法规只是底线,往往起到事后监督的作用,且其执行成本也往往较高,而道德约束可以事前监督,执行成本也较低。当部分会计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感增强时,模范的力量往往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另外一部分人,最后影响整个会计行业队伍,而作为其中的一员,会计从业者自身也能获得更公平的发展机会。故在高校会计专业课程中融入思政教育,实现“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的统一,连接思政教育与会计专业教学两座“孤岛”的按钮便是撬动这一“帕累托改进”的支点。

对于企业而言,企业的资金流、物质流、信息流的顺利流转离不开财务人员的参与,企业经营者进行各项决策时往往需要借助于财务信息。如果会计人员出于个人私利侵占企业资产、提供虚假会计信息等,就会影响企业决策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以及经营活动的正常运行。尽管企业的内部控制建设可以起到约束监督会计从业者的作用,但需要注意的是,会计从业者作为内部控制建设的参与者之一,其是否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内部控制质量。因此,破除职业道德教育与专业教育分离的孤岛效应,巧妙融合两者,能极大提升会计人员的整体素质,提高财务报告的真实性与可靠性,改善企业会计信息质量,改善决策效果,改进不良决策。

对于资本市场而言,上市公司出具的财务报告是外部投资者进行投资性决策的重要信息参考源,客观准确的财务报告有利于缓解信息不对称,提高资本市场的资源配置效率。然而,如果企业出具的财务报告是虚假的,存在财务造假行为等,反而会加剧信息不对称,影响投资者决策的准确性,给投资者带来损失,阻碍着资本市场的良性运行,降低资金配置效率,不利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课程思政的实施将家国情怀等价值观与会计专业知识相结合,赋予大学生责任感和使命感,有利于增强其专业自信心和热情度,从而为中国资本市场的良好运行储备德才兼备的可塑之才,为我国经济的良性发展输送健康的血液。

综上所述,高校会计专业的学生作为未来会计行业领军人物,更需要在其未形成完善的职业道德体系之前向其传达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使其在将来的职业发展中,可以作出正确的价值取向,勇敢坚决地向违法违规行为说不,抵制诱惑,成为行业领军者和模范,为企业的正常运行、资本市场的良性运转和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提供动力。而课程思政的改革结合会计专业课程特点与当代大学生的兴趣特征,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和现代信息技术,将思想教育与专业教育进行深度融合,赋予专业课程价值引领的重任,提升学生的思想素养与专业素养,帮助其在创造社会价值的过程中明确自身价值和社会定位,为资本市场的良好运行输送德才兼备的人才,为我国经济的良性发展储备后备人才。

三、会计专业课程思政的改革措施

目前,专业课程思政改革是各大高校、各学科面临的艰巨挑战,就高校会计专业而言,在开展课程思政改革、构建协同育人的过程中,应该清楚地认识到“课程思政”并不是简单的增设一项活动,也不是在专业教学课堂中专门开辟出一部分时间来讲授思政内容,而是要将思想教育恰如其分地穿插、融入到会计课程教学的各个环节,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全方面,实现传授知识、培养专业能力与引领正确价值观的有机统一,使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协调同步,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实现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立体化育人,切莫简单地按照国家政策要求或学校规定完成任务,导致教学效果流于形式。具体的探索实践措施包括以下几点:

(一)强化高校会计专业教师的队伍建设,树立“课程思政”理念

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直接参与者,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要实施主体,其思政水平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的思政素质和价值取向。高校在思政教育方面主要开设了马克思主义原理、中国近现代史、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基础课程,针对专业课程则较少开展思政相关的教育,各学科专业教师往往只重视学生专业知识学习及实践技能培养,忽略了思政教育,部分老师只是在专业课和通识课中挖掘几个“思政”因素,在课堂上随便体现一下,并没有把“课程思政”理解成是在知识、能力、素养三维立体教学目标上实现有机统一。建设具备育德意识及能力的高校教师队伍,是保证专业课程与思政教育“同向同行、协同育人”的人才资源保障。作为会计专业的教师,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和丰富的教学经验,还需要培养自己的家国情怀和思想政治素养,坚决贯彻习总书记“协同育人”的讲话精神,树立“课程思政”理念,从自身做起,用自己的实际行动给学生树立榜样,成为新时代背景下一名德才兼备、与时俱进的优秀教师。学校也通过定期开展系列讲座,加强专业教师与思政教师之间的沟通交流,使专业教师及时了解党政方针、法律修改等动态信息。同时,专业教师也加强与学生的互动交流,及时获得学生反馈,纠正错误的观念理解,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梳理会计专业课程的基本内容,在课堂教学中融入思政内容

众所周知,会计专业课程分为核算和管理两大类别,核算会计的课程设置根据专业知识的难易程度分为基础会计、中级财务会计、高级财务会计;管理会计的课程设置则主要包括成本会计和管理会计。核算会计主要反映会计的核算披露职能,是会计专业学生必备的基础技能,也蕴含着较明显的思政元素;而管理会计更多是在企业内部发挥监督管理职能,为决策者提供财务依据,其蕴含的思政元素则常常被人忽视。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授课老师需要仔细梳理挖掘会计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因素,根据各课程的特点和难易程度巧妙地融入思政元素。例如,对于基础会计这一入门级财务会计课程,其主要教学目的是让学生理解会计的基本原理和基本账务处理规则,使其较全面的了解会计行业。此时,学生对于会计专业的认识还处在模糊阶段,因此,授课教师可以从会计的起源发展史出发,结合著名的会计人物正面事例讲述会计的古往今来,纠正对会计职业的偏见看法,让学生产生一种职业自豪感和荣誉感;而对于中级财务会计课程,其涉及的是更复杂的会计专业知识,实践性更强,授课教师可以结合具体案例、充分挖掘案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并将其融入到专业知识讲解中,例如关于存货核算这一部分知识点,授课教师在讲解具体的账务处理时,可以强调存货核算的重要性以及存货造假的严重后果等,并举例说明,对于学生较感兴趣的案例,可以要求学生课外进行深入研究。这类例子不胜枚举,需要专业教师仔细挖掘,大胆联想,巧妙融合,并付诸实践。

(三)重视会计专业的学科特色与实践能力

会计学属工商管理学科,是一个应用性较强的专业,主要以企业经济业务为研究对象。在教学方法上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模式,提倡启发式与案例教学,主要培养学生处理企业经济业务与管理财务的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因此在进行思政教育时,充分挖掘课程的思政教育点,不仅重视专业知识的讲授,同时也抓好第二课堂,通过专业协会、邀请企业相关人员等途径,将会计专业的学科特色,有创新性地与思政教育融为一体。让学生在学知识的基础上,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择业观,展现自己的家国情怀和责任担当,学以致用,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

(四)创新教学方法,营造愉快的课堂氛围

长期以来,课堂教学以“一言堂”“满堂灌”注入式教学为主,教师主动灌输,学生被动接受,久而久之,课堂变得枯燥无趣,不仅禁锢了学生的思想,而且加大了学生对老师的依赖,使其逐渐丧失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课程思政改革中,课堂上除了专业知识讲授外,应结合情境、乐趣,克服死板教学形式,提高课堂趣味性。通过转变课堂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方法,以问题为导向,采用案例教学法、互动教学法等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寓教于乐,寓教于心,从学生真正关心的现实问题出发,解答学生的思想困惑,在知识教授中传递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通过案例教学,将与会计专业课程相关的企业案例融入到教学课堂中,认真剖析案例中的热点问题,将诚信执业、不做假账等职业道德以更形象生动的形式传递给学生,做到专业课程寓于思政,思政融于专业课程。

(五)健全协同育人的考核评价体系,强化课程思政管理

为使课程思政的效果更明显,必要的考核评价体系也是不可或缺的。具体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学生考核体系,二是教师考核体系。胡苗忠(2018)认为对学生的考核评价可以从日常表现和社会实践等方面进行。日常考核包括课堂表现、案例讨论参与度等,社会实践则包括假期实习,课外活动等。具体在评价学生表现时,教师可以加入思政因素,而不仅仅是专业技能的掌握,例如以专业考核和思政考核占比7:3 的形式决定学生期末成绩。此外,对教师的考核评价也应加入思政因素,具体可以考查教师的备课教案、学生对老师的评价等方式展开。

四、会计专业课程思政的实施效果与改进措施

针对本校商学院会计专业大二学生实施上述措施,在课程结束之后,对授课班级的同学进行了网络问卷调查,100%的学生参加了调查,其中有效问卷占比98%。结果显示82.36%的学生赞同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理念;76.23%的学生支持专业教师将思政教育的内容引入会计专业课程教学;81.37%的学生表示同意专业教师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入会计专业课程教学;85.75%的学生表示专业教师的思政教学内容能够影响到自己的三观;75.32%的学生表示改进后的教学内容和形式更受欢迎。由上述结果可知,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教学理念得到学生们的认可和接受,呈现出不错的实施效果,但是依然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在案例选择上,有部分学生反馈案例内容过于陈旧,未能结合社会热点事件,吸引力不足,未做到与时俱进;思政元素与会计专业课程融合得有些刻意,存在生硬之处;此外,在案例拓展上,教师花费的精力较少,未完全达到教学目的,由此可见仍然存在改进的地方。

(一)还需要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正如前文所述,教师是实施会计专业课程思政的主体,教师的专业素质和思想道德修养越高,教改效果就越好。通过实施后的反馈可知,还需要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课程思政对教师的政治理论知识要求较高,且需要不断地更新,对教师思政理论的培训不应该仅仅浮于表面。学校方面除了举办教师培训、教学活动之外,还可以邀请思政专业的知名专家进行交流,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全国性的思政教育培训、比赛以及申报课题,还可以聘请思政方面的专家作为专业教师的指导老师,开展思政理论讲座;对于教师自身而言,需要意识到自身存在的不足之处并努力弥补,爱岗敬业,树立立德树人的育人理念,不断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法,深刻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深入坚持“协同育人”的教学理念。此外,由于课程思政的设计是一个长期不断优化的动态过程,因此教师需要不断挖掘新的思政因素,更新相关知识,设计、实施课程思政教学方案并根据反馈效果进行改进,使课程思政的教学更接地气,更加贴近学生。

(二)与时俱进,继续改善教学内容和形式

通过对实施了课程思政教学的学生进行调查发现,一部分学生反馈课程思政教学有些僵硬,存在形式化问题,融合程度不够深入,而且吸引力不足,案例过于陈旧,不够新颖。课程思政最大的特点就是融合性,切忌模式化和形式化,如何将思政元素无形地融入会计专业教学是教师面临的重难点。除了要求教师注重自身思想道德修养的建设,以身作则,切勿为了思政而思政之外,还可以邀请思政专家进入课堂,邀请他们指导课程思政教学方案的设计与改进,将思政元素与会计专业课程进一步深入结合,使二者无缝连接,多样灵活,化有形为无形,做到润物无声,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到思想道德的教育和熏陶。课程思政教学内容中涉及到的案例基本上还是国内外非常经典的事件,这些基本都是会计专业学生耳熟能详的事件,如果仅仅选取这些经典事件来挖掘思政元素,显然是不充分的。需要选取最新的、贴近学生所处时代的热点,挖掘其中的思政元素。此外,教师在备课时可以在每个章节中加入时政因素,将国家近期最新的相关政策、社会热点大事等与课堂要讲解的专业内容联系起来。在教学形式上,需要进一步加大新技术的应用,使教学模式灵活多样、生动有趣。在这一点上,一定要有足够的资金投入,教师可以通过自学,或通过学校、学院组织的相关培训来学习掌握新技术、新应用,创新教学方法,营造愉快的课堂氛围,实现教师学生间的双向互动,增加思政教育的吸引力。

(三)引入移动互联网拓展课外学习,在业余时间中培养思政素养

教育不应局限于课堂,课外适当的延展学习更有利于学生领会知识的精髓。随着互联网、智能手机等现代化工具的发展和盛行,学生接触信息的途径越来越便捷,然而很多学生只是利用这些现代化工具进行娱乐生活,打发业余时间,没有发挥移动互联网的功能。为此,可以引入移动互联网教学,将专业技能的培养与道德水平的锤炼统一起来,以喜闻乐见的方式传道授业,让学生在课外时间培养自己的专业素养和思政素养,实现协同育人。例如,可以利用“雨课堂”等移动互联网APP 让学生在课外时间进行线上答题,题目设置可以分为单选、多选、投票、案例分析等题目,考察内容包括会计专业知识、思政知识点、经典财务案例等。通过分析学生的回答,教师可以及时掌握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程度,了解学生思想状况,灵活调整教学策略等。

(四)结合实际,与企业进行合作

一方面,可以邀请企业相关人员进入专业课堂,使学生了解到最新的行业需求,结合会计学科特点及实践要求,不断提高未来职业所需的专业知识技能和思想道德素质。另一方面教师可以借助校企合作平台,搭建仿真实验室,对学生进行实训,让学生进行实操,模拟企业会计活动的全过程,总结实训过程发现的问题并进行汇报讨论,为企业优化管理提供建议。这种实训可以有效实现德才双修,进一步加强工学结合,突破传统课堂教育的弱点,让学生在实际训练的过程中强化对思想道德和专业技能的认知和获得感,实现从理论到现实的顺利衔接。

(五)优化当前的考核评价体系

为了加强课程思政的建设,坚持“协同育人”“同向同行”的教学理念,应该将思政元素融入教学考核评价体系中。这个体系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对课程思政教师绩效的考评,在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教学理念下,评价制度的核心内容应该是“立德与树人”,师德必须是考核评价体系中一个权重较高的指标。此外,还需要考核教师课程思政的授课方式是否合理、合适,二者融合是否深入且和谐,实施效果是否达到预期等。比如在大纲设计上是否坚持了课程思政的理念,教学内容中的思政元素是否符合数量和质量的要求,考试试题是否有体现思政元素等。另一方面是对学生成绩的考评,目前对学生课程思政的考核缺少一套量化且精确的指标。会计专业的任课教师并不会对学生的思政水平进行考评或者说考评时分值占比过低。为此,如何对学生在课程思政教学下的思想道德素质和专业素质进行考评,还值得进一步探索改进。

五、结束语

“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国家的兴盛强大离不开人民的贡献,高素质的人才更是国家发展不可或缺的一环。高校作为主要的人才培育基地,需要主动承担以德育人、以文化人的任务。尽管专业课程思政改革之路任重道远,还存在些许不足,但笔者相信在学校、教师、社会等各方的共同努力下,会培养出更多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为社会主义的建设、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注入新生力量。

猜你喜欢

会计专业育人思政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独立学院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困境与出路
“珠”育人
他们用“五招”育人
关于中职会计专业优化调整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