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预防视域看网络媒体的特征、作用及影响

2020-03-02凌宏伟

经济师 2020年10期
关键词:网络媒体网民

●凌宏伟

互联网诞生至今刚刚超过半个世纪,高校也早已不是当年的“象牙塔”。网络作为新型媒体,是继报纸、广播、电视后兴起的“第四媒体”。各种信息通过网络,传播速度非常惊人,网络流行语层出不穷,令人应接不暇。继“山寨”“打酱油”“俯卧撑”“躲猫猫”“雷人”“元芳你怎么看”“神马都是浮云”“大猪蹄子”等新造词流行后,“盘它”“我太难了”更有影响力的语汇相继横空出世,网络已经走进了绝大部分人的生活。互联网是当代先进生产力的标志,引发了传播革命和生活革命。互联网已成为势不可挡的主流媒体,其强大无比的信息聚合能力难以想象,其无所不能的社会干预能力难以估量,特别是网络媒体迅速形成的网络舆情往往汹涌澎湃、难以掌控,成为极具民众覆盖力和影响力的舆论力量。曾有网友调侃说道:小时候是我们聚在一起讨论经电视等媒体报道过了的事情,长大了变成了网络等媒体扎堆报道我们网友热议的事情。这就是历史潮流和时代趋势,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谁也改变不了。2020 年4 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第45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显示,截至今年3 月,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8.97 亿,网民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达99.3%②。

一、网络媒体的特征

报纸是用眼睛看,广播是用耳朵听,电视是用眼睛看和耳朵听,而网络不但具备上述三者功能,还可互动,发展到今天,彻底赶超了纸媒和视媒,被人称为“一网打尽”。

1. 在传播内容上的海量性和丰富性。比陆地宽广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宽广的是天空,比天空还宽广的是人的心灵,比人的心灵更要宽广的是网络。随着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结束,人类社会进入了信息时代,电脑网络成了这一时代的标志,网络内容囊括万事,足够网民充分发挥,然而网络的万能也是一柄双刃剑。网络在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伙伴,提供海量、丰富、便捷信息活动的同时,也会让使用者受到或多或少负面信息的影响。一些博客主动辄10 万+ 的粉丝量,随时都可以因博人眼球的一句话标题而掀起惊涛骇浪,引发网络舆情。人们在讨论重大新闻或热点情况时,往会加一句“网上说的”。同时,由于网络的信息承载量无穷之大,使得信息内容庞杂,发生在世界每个角落里的事,无论它是政经大事还是生活琐事,无论它是过去的还是现在的,也无论它是好的、坏的、善的、恶的、美的、丑的,都能在网络上找到影子和标本。可以说,一台连网的“天猫精灵”,它上知天文,中通人性,下晓地理;它能囊括万事,涵盖万物,包罗万象。

2.传播主体上的自由性、草根性和隐蔽性。网络可谓无处不在,相比如传统媒体的专业性,在网络媒体传播中,有相当一部分内容是网络媒体人的各抒己见。自媒体时代,人人都有麦克风,人人都是记者。如前所述,我国网民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达99.3%,网民朋友们只要把手机摄像头对准周边的事和人、拍个图片或发段视频传到网上,他无形中就成了一个传播者。这无关乎他的身份、地位、长相、学识。只要有智能手机和网络信号,他们就能够在网上或明或暗、或单独或聚集,大发感慨、大肆评议,美其名曰言论自由、民主监督。私下以为匿名说话不需要承担任何责任、不需要考虑后果,或者认为法不责众,导致小事变大,甚至无中生有,一些本来可控的事件迅速聚焦,变成网上舆论热点,最终愈演愈烈,一发不可收拾。虽然这种草根舆论充其量不过是一种“自发舆论”,往往主题分散,缺乏权威性、严肃性和导向性,但是,网络媒体又是社会舆论的“放大器”,公众议论的“集散场”,社会变化的“反射镜”,社会稳定的“减压阀”。网络有巨大的虚拟空间,可通过QQ 聊天、论坛跟帖、博客、播客等,传播的信息真假难分,是非难辨。

3.传播方式上的交互性和速度上的快捷性。与传媒传播制作与审核周期相比,网络媒体的传播那就是“秒秒钟”的事。现有4G 网络的应用,使得现场的任何网友都有可能成为“第一主播”。而随着5G 手机的逐步推广使用,一台手机将是一个更加全面、便利的新闻发布平台。在传播方式上,网络媒体一般采用的是“双向交互”式传播,他一改传统媒体“单向传播”的方式,使得信息受众的体验感直线上升,双方之间的互动也将更快捷、更广泛。最明显的就是“网络主播”或“网络直播”的出现。

4.传播空间上的无界性和传播时间上的持久性。与传统媒介固定地点、固定时段大有不同,只要有网络,随时就可以进行信息互联。以朋友圈为例,现在不管你身居世界上任何一个角落,国内国外,五洲四海,信息的发送与接收,只要链接上网络信号,往往可以跨越时空,就可以从地球的一端迅速传递到另一端。一般而言,所有的互联网信息基本上都有留存,一般不会随着删帖而消亡。早些年,某地本来屋顶上没有几个电视接收器,但一位网民将外地拍来的照片配上文字,借用电影作品“满城尽带黄金甲”的影响,将标题恶搞为“**满城尽是铁锅锅”,迅速引发舆论,被其他网络媒体大面积传播,虽经当地有关部门及时处置,将影响降到最低,但也有一些痕迹,至今仍可在外省网络报道上查到。

二、网络媒体的作用与影响

互联网以其容最大、传播快、影响广、能互动等诸多特有功能影响越来越大,也吸引越来越多的民众参与到“网络世界”中来。

1.互联网已成为社会民众反映民情与诉求的首选渠道。鉴于原来存在着“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等现象,一些网友便将民情与诉求直接捅到网络,借助网络媒体的力量,倒逼政府有关部门或领导尽快处理。为避免被动,我们政府的相关部门一般也采用网上办事厅办公,或采用“百姓呼声”“意见直通车”等方式来收集网络意见。各高校一般也开通了“校长邮箱”“校领导网上接待日”“教育阳光服务平台”等网络平台,接受师生及社会、家长的意见及咨询。

2. 互联网已成为引导社会舆论、督促政府治理的重要力量。网络媒体的即时效应与互动效应,吸引着网民的热情参与,一旦某个事件背后出现某个网络大V,就会让无组织的讨论变成有意识的力量,进而会在极短时间内使事件发酵,出现大面积的传播,最后形成社会舆论,变成舆情事件,促使政府不得不介入,或者提“钱”介入,处理难度的不同,有的甚至最终影响到了司法机关的审判和政府的决策。

3.互联网已成为监督公权机关和政府官员的重要方式。媒体监督是党和国家监督体系中的重要一环,其中网络媒体监督又成为重中之重。《人民论坛》曾经刊文剖析网络对中国传统政治生活影响的问题。当前,互联网成为最佳的民意表达地,网络舆论将监督和被监督的关系分理得泾渭分明。一些极端者,凡涉富、涉干必炒,由于相关工作流程的不完善,相当部分网络信息的真实性与可信度非常低,情绪化与非理性化的言论相对突出,有时甚至会出现过激情绪,引发“人肉搜索”等网络暴力,往往使“小事变大、最终变坏”。而网络舆情一旦形成,铁定会使相关的部门和当事人备感“压力山大”,一些重大项目或涉及民生的项目,更是如此。

4.互联网已成为意识形态领域较量的主战场和社会思潮多样化的集散地。美国前国务卿奥尔布赖特曾说:“有了互联网,就有了对付中国的办法。”国外敌对势力把互联网作为对我国进行西化、分化、弱化的重要手段和主要途径,利用重要时间节点进行意识形态炒作,甚至有人假借“学术研究”之名,对历史事件进行所谓“反思”和“回忆”,散播历史虚无主义和新自由主义等错误思想,与我们争夺人心、争夺群众。一些潜藏的敌对势力以“揭秘”“戏说”为噱头,打着学术旗号,歪曲历史,抹黑英雄人物,试图消解主流价值和英雄认同,企图制造思想混乱;一些网民被境外反动网站雇用为“网络枪手”,成为境外敌对势力对我国进行思想渗透的得力工具;还有一些网络政治写手以“公知”为幌子,组建各种学术讨论群体,集中攻击、诬蔑和歪曲我国政治制度、司法制度和新闻制度,对各种社会问题进行炒作,对普通网民进行所谓的“洗脑”。

5.互联网有时已成为腐朽文化和有害信息的滋生温床。由于互联网的高度开放,一些腐朽、暴力、迷信等文化垃圾和有害信息乘机涌入,私下传播。今年6月,国家网信办会同相关部门对国内31家主要网络直播平台的内容生态进行全面巡查,着力把网络直播专项整治和规范管理工作引向深入,“虎牙直播”“斗鱼直播”“哔哩哔哩”等10 家网络直播平台存在传播低俗庸俗内容等问题,未能有效履行企业主体责任。诸多直播乱象严重背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危害青少年健康成长,败坏社会风气③。

直面问题是为了更好地解决问题。针对网络媒体可能给青年学生所带来的巨大影响,高校管理者必须要坚持“立德树人”这个根本任务,进一步加强对青年学生的思想政治引导、加深对网络媒体的研究,这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与网络媒体相处,将有助于我们对一些工作防患于未然,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进行高校之治,达到网络育人之目的。

注释:

①学习强国. 习近平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EB/OL].(2019- 01- 25) [2019- 10- 31].https://www.xuexi.cn/lgpage/detail/index.html?id=17222300567344772028.

②中国网信网.第45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 况 统 计 报 告 》[EB/OL].(2020- 04- 27)[2020- 04- 28].http://www.cac.gov.cn/2020- 04/27/c_1589535470378587.htm.

③魏蔚.10 家直播平台被约谈 子频道暂停更新[N].北京商报,2020- 06- 24(3).

猜你喜欢

网络媒体网民
网络媒体记者走进山西农谷
网民低龄化 “小网虫”的明天谁来守护
净化网络媒体环境对青少年健康成长的作用初探
有关公路,网民有话说
突发公共事件中的网民心理与风险沟通
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的新闻互动传播探索
网络媒体在舆论管理中的作用及应用
新形势下如何做好网络媒体新闻宣传工作
网络媒体对当今大学生的影响及对策
微博舆论中网民信息互动的扩散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