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现代诗人文献专题】

2020-03-02栏目主持人

关键词:冯至燕郊穆旦

栏目主持人:易 彬

主持人语 新文献的发掘往往能引发新的话题,而新的文献专书如多卷本全集的出版,更是能展现作家的整体形象,产生比较广泛的效应。就现代文学文献工作的整体发展态势而言,诗人文献的搜集与整理受关注度似较低,相关研究以及一些文集或全集的编选有时亦会受到“非历史化”的追诘。

本专题为关于中国现代诗人文献的讨论,旨在以新文献来研讨新的问题。专题诸文所论及的冯至、穆旦、彭燕郊和吴兴华四位,都是风格卓然的诗人。《吴兴华全集》是较近的出版物,《冯至全集》的出版已超过二十年,另两者虽以“诗文集”名之,出版年份相近,但十余年间,《穆旦诗文集》已出三版,《彭燕郊诗文集》未再版。文献整理状况不一,正是研究程度深浅的表征。相较而言,彭、吴二位,无论是其作品集的出版,还是与之相关的研究工作,都还有更大的空间。

相关文献的发掘自然得益于功能愈发强大的各类数据库,但也有赖于细致翻阅各类纸质书刊所得,甚至于从油印诗集中获得灵感。长期累积、不断磨砺,往往会有独特的文献工作经验,如解志熙教授的研究所示,即便是面对数据库,也有根据“检索”结果“按图索骥”和“逐日细检报纸各版”的差异,数据库并非自动生成结果,其间也会有无法检索或结果无法在检索系统中完全显示的情形,所发现的穆旦集外文《“蝗灾”》即是一例,相关报纸的其他穆旦文章已被检出,但此文非翻阅全报而不可得。

具体而言,解志熙从《“蝗灾”》看到穆旦在“还乡”途中对于社会文化的批判,进而从两首早已披露的穆旦诗作中读出“指陈是非、明心见性”的含义。陈越认为三篇冯至不同时期的集外文“沉潜内敛的文风”“是其严肃的人生观的反映”,从中可见出冯至“始终保持着完整的人格并完成了自我”。陈璐从一部油印诗集入手,谈及彭燕郊“归来”时的独特姿态,又从更长的历史维度来论及主流评价与个人偏好的差异、写作者观念的演变对其写作的影响等命题。凡此,既能丰富作家形象的内涵,也可触及不同的文学史问题,显示了新文献的多方效应。易彬、谢龙的讨论基于更为庞大的、包含了大量新文献的《吴兴华全集》,缕析了其间的新信息与新线索,又详细列举文献搜集与全集编校过程中的诸种欠完备、欠规范之处。相关问题在其他作家作品集中也多有存在,深浅程度不一而已。只是吴兴华被视为“传奇”,而其全集为新近出版,所以有了特别的话题意义。

无疑地,作家研究的持续、深入推进,须建立在稳定、扎实的文献基础之上。希冀这一组诗人文献的专题研究,对诗人形象、相关历史问题的研究以及对相关文献的整理能有所助益。

猜你喜欢

冯至燕郊穆旦
穆旦诗歌研究评述(20世纪40—90年代)
《穆旦诗编年汇校》的意义
中国银行股份有限公司燕郊分行
穆旦《我看》(节选)
一本书的支持
中国银行股份有限公司燕郊分行
最美的死亡
最美的死亡
燕郊:急剧膨胀的大城小镇
调控之后,再探燕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