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新意涵
2020-03-02赵笑蕾
赵笑蕾
(山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山西 临汾 041004)
伟大的时代呼唤伟大的理论。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复兴的关键时期,我们党带领人民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必须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抓住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我们党在理论探索中反复论证,在实践中反复强调的最根本的价值遵循。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从政党属性、党的建设及根本宗旨等方面详尽、系统阐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其中特别指出:“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21页。。充分理解这一崭新发展思想的独创性贡献和统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全局的历史性意义,必须全面深刻把握新发展思想提出的理论意蕴和实践创新。
一、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发展思想的新视野
马克思主义发展思想是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和推动世界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现实的人是马克思主义发展思想研究的出发点和立足点,通过探讨资本主义社会人的生存境遇和前途命运,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得出未来社会每个人将会获得自由和全面发展的结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继承并发扬了马克思主义坚守人民立场的鲜明品格,它的提出是改革开放以来的重大理论突破,是对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进一步完善。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从本质上超越了西方以资本为中心的诸种发展思想,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实质,直面全面深化改革新实践,深化了对发展规律的认识,从理论和实践上坚持并丰富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契合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1.坚守马克思主义根本立场,全面超越了西方以资本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从新发展思想的核心内涵可以看出,强调人民立场,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最鲜明的马克思主义品格,彰显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思想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区分了新发展思想与西方各种以资本为中心发展思想的本质差别。
第一,在发展立场上与西方以资本为中心发展思想截然不同。立场问题是发展理论的首要问题,其实质是发展究竟代表哪个阶级、为哪个阶级服务。马克思主义发展思想自产生之日起就旗帜鲜明地站在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立场上,通过研究现代资本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及其前途命运。作为21世纪马克思主义发展思想的继承者和发扬者,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这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根本立场”(2)《习近平关于“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论述摘编》,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2019年版,第135页。。这一重要论述从马克思主义发展思想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高度,充分说明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就是要把人民群众放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核心位置,须臾不能忘记。不是哪个社会哪个阶级都可以做到以人民为中心,只有在社会主义社会中,代表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无产阶级政党,才能始终把广大劳动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与此产生鲜明对比的是西方各种发展理论,它们一方面站在资产阶级的立场上,在维护资产阶级利益的框架内研究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另一方面则又借助经济全球化,在自由、平等、博爱等所谓普世价值的遮掩下向其他国家,尤其是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输出他们的发展观念,最终目的不过是使这些国家彻底沦为西方发达国家的附庸。
第二,在发展的主体界定、主要依靠力量上与西方以资本为中心的发展理论有着根本区别。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主体,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力量源泉来自于人民群众,只有站在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立场上,才能促进人民群众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性的发挥,为社会发展进步提供内生驱动力,从而实现个人发展和社会整体发展,同时也就创造出了人类接续发展的条件。因此,无论从推动社会发展的“工具理性”的角度,还是从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于人发展的“目的性”角度来看,劳动者都应该并且必须处于主体地位,这也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应然的逻辑、理念和立场。与此不同的是,西方发展理论把经济增长作为研究的目的,以生产领域作为研究对象,主张经济自由和资本扩张。这些发展理论以抽象的人性论和普世价值为方法论基础,从亚当·斯密开始就把促进财富的增长作为目的,一直到现代西方经济学,研究目的完全演变成为单纯以GDP为目标的经济增长。“二战”后,种种以西方世界发展为样板的发展理论、发展范式相继涌出,如哈罗德-多马的经济增长模型、库兹涅茨的国民生产总值核算体系和以索洛为代表的新古典增长模型。这些看似客观公允的理论框架都没有将现实生活中的人纳入它们所追求的发展的最终目的中,产业结构调整、科技进步与发展不过是单纯追求物质财富积累、维护资产阶级统治的工具。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发展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规律性总结。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向着社会主义高级阶段、共产主义阶段迈进的飞跃阶段,这一阶段,新旧生产力并存、各种社会思潮激荡。只有站在人民大众的立场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才能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创新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发展思想。
第三,在促进发展的最终目的上与西方以资本为中心的发展理论截然相反。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与西方发展理论在有关发展的最终价值追求上有着本质的不同。这一新发展思想并不是纯然实证的发展理论,而是以人的发展和人类解放为最终价值归宿的发展理论。它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指导,带领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而西方发展理论不重视讨论社会发展对人的发展的促进作用,也就最终无法找到推动社会发展的真正动力。西方发展理论普遍将社会发展的动力归结为人的欲望,欲望越大越强烈发展就越迅猛,个体的消费扩大到整个社会整个国家,正是消费导致了经济社会发展。对此,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早就作过科学的评判,他们在对资本主义诞生之时释放出的巨大生产力给予高度评价的同时,也对这种非人道的社会制度进行了深刻批判,明确指出资本主义生产力的高速增长是以牺牲人的发展为代价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造成了人的不自由和人的异化。
2.揭示了社会发展的本质,把握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发展规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本质是通过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推动社会主义社会向着更高级社会形态迈进,最终实现共产主义和人的解放。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基于对我国长期发展实质和发展规律全方位的探索,通过对当代中国发展问题和经验的全面反思和总结,极大推进和深化了我们党对发展问题的认识。
第一,新发展思想拓展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对执政规律的认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奋斗目标就是建立自由人联合体,促进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就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利益观,面对山河破碎、民不聊生,致力于救亡图存,经过浴血奋战,终于建立了新中国,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新中国成立以后,我们党牢记历史使命,践行根本宗旨,尤其是改革开放后,深刻把握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和初级阶段的基本任务,实现了全体人民“富起来”的历史任务。在新时代开启之初,要想顺利“强起来”,就必须以人民为中心,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把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内化为自身品质,努力为人民谋好事、办实事和解难事。把政治建设摆在党的建设首位,用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校正发展方向和方位,最终实现大同社会。
第二,新发展思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立场为深刻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奠定了强大的价值基础。回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历史,可以看到,从邓小平同志提出“发展才是硬道理”,把发展生产力提升到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高度,实现了全党工作重心的转移,到江泽民同志进一步提出“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的重要论断,将发展与党的历史使命和先进性联系起来,到胡锦涛同志明确指出发展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这些重要论述都是针对我国社会发展不同历史时期的独创性把握。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已经迈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呈现出了经济新常态、政治新生态和文化新样态等特征。这就要求我们党用创新性思维、整体性思维破解发展中的难题,用全面思维凸显社会主义发展的优越性。
第三,新发展思想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水平。发展是人类社会永恒的主题,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基础。但是以什么为价值遵循、价值感召才能实现科学发展,以什么样的发展才能推动人和社会共同发展,不同的国家、政党却有着不同的理解。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为人民谋幸福作为价值根据,明确提出了全面理解新发展思想的三个基本维度,作出了唯物史观的鲜明表达,形成了21世纪马克思主义发展思想的重要理论内涵。其中,为了人民的发展目的论,揭示了发展的初心,在新时代特别指的是发展是维护人民根本利益、为了让人民过上幸福美好生活;依靠人民的发展动力论,揭示了发展信心来自于人民群众的支持,同时强调创新发展的实现需要调动广大人民群众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积极性、主动性,依靠科学执政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由人民共享的发展成果论,揭示了发展的恒心,在新时代特别强调的是要通过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体现社会的公平公正、为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保驾护航。发展目的论、发展动力论、发展成果论,构成了一个互为辩证关系的严密整体,并作为一个主线,贯穿于新发展思想的始终,标志着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水平。
3.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从理论和实践上坚持并丰富了科学社会主义
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内在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过一个重要观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而不是其他什么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不能丢,丢了就不是社会主义。”(3)《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第109页。马克思、恩格斯在创立科学社会主义过程中,系统阐述过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具体说来,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包括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组建、无产阶级政权的取得、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制度的基本特征及通过消除剥削逐步达到共同富裕、实现人的解放和全面自由发展等主要内容。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遵循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彰显了社会主义的价值追求。与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中体现的根本价值追求相一致,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秉承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价值原则,阐明发展的目的是实现无产阶级及其全人类的解放,最终实现每个人和人类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可见,新发展思想继承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中最核心的内容,这是中国共产党始终具有强大力量的不竭源泉。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直面深化改革发展新实践,运用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4)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11页。科学社会主义原理具有普遍性,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从总体上反映了社会主义发展的一般规律,体现了共性和一般性的统一。但是,理论付诸实践,需要根据现实情况解决实际问题。当前,我国发展既处于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同时又面临发展迅速带来的诸多社会矛盾相互交织、风险隐患叠加及意识形态领域的严峻挑战。顺利实现我国的发展战略目标,对我们党运用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研判国内外发展形势、分析和解决问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把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作为新时代我们党的奋斗目标,鲜明提出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进而提出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促进共享发展、推进精准扶贫和精准脱贫等具体目标,实现了对科学社会主义的丰富和发展。因此,新发展思想在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同时,努力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以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的精神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的方法论。
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为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提供了新经验
党的十九大提出了三大历史任务,即“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5)《习近平关于“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论述摘编》,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2019年版,第55页。,其中,推进现代化建设为完成其他两个历史任务提供了经济支撑和经济保障。而要实现现代化,就必须站在最广大人民根本立场上谋发展,在实践中以践行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中心推动发展,这也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新时代解读和弘扬。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既推动了人的现代化的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此踏上建设现代化强国新征程,又为广大发展中国家实现发展提供了可资借鉴的中国经验,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提供了中国方案。
1.引领中国走向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
现代化是历史的、发展的,它没有固定的模式和统一的道路,不能将现代化简单理解为西方化,更不能将现代化仅仅理解为经济现代化。作为世界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的现代化具有现代化的许多共性,反映出现代化过程中的一般规律,显示出尊重现代化发展规律、超越东西方意识形态对立、融入全球化的意向。我们在探索现代化的独特道路时,要重视从其他国家现代化历程中总结经验教训。但是,作为一个政治制度、文化背景、经济体制和发展阶段迥异于西方国家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国实现现代化不可能完全照搬西方的发展模式,需要在发展中依据本国国情,体现中国特色,形成自己特有的发展思想和发展道路。我国对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探索实践表明,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认知、设计,历经了从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的多次循环往复过程。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国人民建立了独具中国特色和相对完整的社会主义工业体系及经济体系,由此开启了独立自主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从1950年毛泽东同志第一次提出社会主义工业化的目标到1954年“四个现代化”的战略部署,到1956年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对苏联模式进行反思,指出要“找到一条适合中国路线”的工业化发展模式,到1964年在三届人大一次会议上明确提出“四个现代化”的发展道路,可以看到,新中国成立初期我们党经历了对社会发展道路不断探索的曲折历程。继“四个现代化”之后,改革开放之初,我们党提出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任务。1979年邓小平同志具体阐明了我国现代化的内涵是要达到小康社会,随后开始用小康社会的实现程度指代中国式现代化历程。1987年邓小平同志明确指出分三步走实现现代化的发展战略,构想了建设小康社会的跨世纪发展蓝图。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在这一发展阶段,我们党从实际出发,将“三步走”的战略目标中的第三步又具体分为三个时间段来实施,提出了“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从基本实现现代化到全面实现现代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内涵逐渐扩展。党的十七大报告从国家、政治、文化及社会等四个方面描述了实现现代化的领域和内涵、并具体提出了五个方面的奋斗目标。在此基础上,党的十八大报告则强调要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胜利,就必须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平发展,全面落实“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内涵由此更加丰富,目标也更加全面。党的十九大则作出研判:“解决人民温饱问题、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这两个目标已提前实现”(6)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27页。。在此基础上,明确地将21世纪上半叶我国现代化总任务和战略部署分为两步,自此我国社会发展成功实现了从经济现代化过渡到了全面现代化,从物的现代化过渡到了人的现代化。
十九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进入了全新的发展阶段。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提出正式开启了关系到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全面而又深刻的变革。可以说,这一创新思想的提出绝不是偶然的,而是历经多次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阶段的认识和不断完善,从1956年党的八大开始到新发展思想、新发展理念的提出,经历了60多年的实践、探索、创新,才形成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和“五大发展理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从经济现代化过渡到了全面现代化,从追求单一工业现代化到涉及不同领域现代化,再从不同领域现代化到凸显人的现代化,强调人民群众在社会发展中的主体地位、中心地位。由此看来,新发展思想的提出过程也就是不断变革以往传统发展思想、破除传统发展观念和体现新时代社会发展价值、彰显新时代发展文明的过程。这一过程既包括了对物的现代化,也包括了对人的现代化的创新。新发展思想不仅强调人作为主体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的前提条件和动力支撑,而且把人民群众视为现代化的最终受益者,把我们要实现的现代化放置在唯物史观视野中进行分析,将现代化的过程看成是具有主体意识的人民群众自由自觉地进行创造性实践的客观历史过程。西方社会现代化进程中的经验教训表明,人的现代化一旦被忽视或在这一问题上认识不清晰,就会带来极大的危害甚至是巨大的灾难。苏联解体、东欧巨变的历史事实也充分论证了人的现代化对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实现、社会主义制度的发展乃至民族国家的存亡具有决定性的意义。我国建国后“大跃进”、十年动乱的教训也时刻提醒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必须在充分借鉴东西方已有成果的基础上,最大限度避免西方社会现代化和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的各种弊端和失误。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尤其强调在社会主义全面现代化中促进人的现代化,探索人的现代化实现的规律和途径。这表明,我们已经超越了以经济现代化、物的现代化为标志的传统观念上的现代化,同时也为广大发展中国家实现现代化提供了中国经验和独特路径。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现代化具有四个最基本的要素,即现代化要素、社会主义要素、人的要素和绿色要素。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就是要实现以人的现代化为目的,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位一体”的现代化。从我国现代化具有的现代化要素、社会主义要素、人的要素和绿色要素等四个基本要素到囊括社会主义发展全局的总体布局,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将道路特质、理论特质赋予了新时代的现代化内涵,创造出了完全不同并优越于西方资本主义制度的现代化方式。
依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发展呈现出来的各种问题,新时代的现代化需要在五个方面坚守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立场:其一,现代化的本质是广大人民群众的现代化,包括人的观念、能力、活动、交往等的现代化。其二,实现现代化的目的是为了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为实现这个目的,物质现代化要为人的现代化服务。其三,人民群众在推动现代化的同时实现自身的现代化。其四,人的现代化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其五,现代化的成果为全体人民所共享。通过经济现代化实现国家富强的目标、政治现代化实现民主的目标、文化现代化实现文明的目标、社会现代化实现和谐的目标、生态现代化实现绿色的目标,以上有关现代化五个维度的理解,服务于新时代人的全面现代化的实现,并为其提供了全面的前提和保障。
2.为广大发展中国家实现发展提供了可资借鉴的中国经验
西方发展理论并未能有效解决西方社会发展中出现的种种矛盾和问题,而且西方发展理论被移植到广大发展中国家后,不仅没有使发展中国家摆脱落后局面,反而使这些国家陷入泥潭难以自拔。与其他发展中国家发展缓慢的现状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贫困人口大大减少,综合国力得到大幅度跃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寻求和平发展道路的发展中国家和人民提供了中国方案,如实施精准扶贫,为世界减贫事业作出重大贡献;简政放权、放管结合,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健全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实现发展由人民共享等等。其中,最为根本的经验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走自己的发展道路,为本国人民创造美好生活;创新本国的发展理论,推动现代化取得成功;保持政治经济独立,实现共赢共享。
第一,坚持自己的发展道路,为本国人民创造美好生活。“道路问题是关系党的事业兴衰成败第一位的问题,道路就是党的生命”(7)《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第117页。。中国道路的实践是中国人民自己的选择,是历史发展的选择。新时代中国道路经验非常丰富,其中最为重要的一条经验就是在谋求发展中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8)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58页。,中国道路“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9)《习近平关于“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论述摘编》,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2019年版,第9、68页。。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我们始终认为,各国的发展道路应由各国人民选择。”(10)《习近平关于“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论述摘编》,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2019年版,第9、68页。只有坚持走好自己的道路,才能发展自己、壮大自己,人类文明正是因为有自己的发展道路,才能精彩纷呈。一些西方学者鼓吹的所谓“历史终结论”根本不存在,各国都应立足自身,寻找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同时,还要清醒地认识到发展道路不可能一帆风顺,尤其是对于广大发展中国家来说更是这样。这些国家除了要解决自身发展中遇到的种种问题,还会碰到单边主义、保护主义、贸易霸凌主义的挑战。这就更需要有坚定的政治定力,坚持本国发展道路,越过重重阻碍,为本国人民赢得发展机遇,创造美好生活。
第二,创新本国的发展理论,推动现代化取得成功。现代化对于任何一个发展中国家来说,都是难以避免又必须正视的历史潮流。各发展中国家都在探寻适合自己的现代化发展道路,以求多一些成果和幸福,少一些代价和痛楚。与西方社会实现现代化过程中金融寡头和利益集团把持政治经济命脉不同,我们党在实现现代化进程中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对西方发展理论的超越,主要体现在其价值目标是为了最终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西方现代化理论认为发展中国家的传统社会要想变迁到现代社会,必须改变人们的价值观念、态度和规范,改变的途径就是向发展中国家注入西方价值观念。这就需要广大发展中国家在认清所谓普世价值的本质的同时,创新本国的发展理论,打破对西方发展模式的依赖。
第三,保持政治经济独立,实现各国发展成果共赢共享。党的领导和占主导地位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是中国在快速发展的同时能够保持政治稳定的根本原因。中国强大的国有经济和宏观调控能力,能够有效防止发达国家控制其经济命脉,保持政治经济发展的独立性和自主性。没有政治经济的完全独立自主,就不可能产生指导我国发展实践的系列理论成果。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中国人民的幸福与世界人民的幸福紧紧连接在一起,在推动建立新型国际关系的同时,从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人类命运共同体”到与世界分享五大发展理念,从二十国集团杭州峰会开出推动世界经济增长的“中国药方”到宣布设立“南南合作援助基金”,呼吁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中国提出一系列理念和倡议,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提供了人类实现和平繁荣的全新蓝图。由此也可以证明,与数百年来西方大国通过殖民扩张、武力侵略实现强大截然不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倡导的发展是和平发展、共享发展,每一个国家和民族都可以从中看到未来的希望。
三、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新时代的新经验
当前我国发展奇迹的取得有多方面的原因,比如,改革开放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使我国抓住了发展战略机遇,充分释放出了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但最根本的经验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为基础,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全过程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在科学发展中以实现人民利益为归宿。
1.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集中体现的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性,其核心是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实现人民共建共享。在社会主义制度出现之前,任何阶级社会的发展思想,包括资本主义在内,都是以剥削阶级为中心、为实现剥削阶级利益服务的,劳动人民始终处于受压迫、被统治的地位。究其根本,这种经济地位是由生产资料私有制决定的。在私有制条件下,生产资料私有者是整个社会的中心。我国经济发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由此决定了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和公有制主体地位不动摇,这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充分体现和内在要求。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坚持新发展理念就“必须坚持和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1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21页。。这“两个毫不动摇”缺一不可,共同构成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最根本的经济制度基础。深入理解这一论断,对于澄清一些模糊认识,进而正确把握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对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促进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公有制经济,这是保证人民经济主体地位和社会主义国家性质的根本制度遵循。坚持以公有制为中心,就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在经济领域的制度实现。同时,还要认识到,发展社会主义经济,不但要坚持以公有制为中心,而且要探讨公有制的具体实现形式,在经济运行中突出和强化人民主体地位,形成以实现最广大人民利益为核心的经济发展模势。此外,还要清醒地认识到我国尚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阶段生产力水平的不均衡性决定了必须允许非公有制经济的存在和发展,这同样具有客观性。为此,践行以人民为中心,还必须释放非公有制经济的更大活力,推动非公有制经济高质量发展,使非公有制经济在改善民生、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增进人民福祉等方面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还要把“两个毫不动摇”统一起来,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两个毫不动摇”丰富和发展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内涵,是在实践中真正坚持走中国道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方法论。“两个毫不动摇”强调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共同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其中,公有制经济是我国重要的政治基础和经济基础,是实现我们党执政兴国的根本依靠力量,而非公有制经济在稳增长、增就业、创外汇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适应这一变化,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必须坚持“两个毫不动摇”,着力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中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2.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必须贯彻全面深化改革的全过程
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12)《习近平关于“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论述摘编》,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2019年版,第17页。全面深化改革,开启了系统、整体推进改革的新时代。在全面深化改革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深入把握改革规律和特点,必须做到以下三点:一是要把人民当做全面深化改革的实践主体。人们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改革的力量源泉。没有人民群众广泛参与的改革,注定不能成功。这就需要持续加强顶层设计,谋划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思路、总体原则,同时也要鼓励基层创新,促进改革方案在实践中落地生根,使改革更加精准地、更好地造福群众。二是要把人民满意与否当做改革发展的检验标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革开放积累的宝贵经验,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强调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紧紧依靠人民推动改革”(13)《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年版,第97页。。这句话深刻揭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人民评价标准,即改革不能损害人民群众的利益,不能为人民群众带来实实在在利益的改革不可能延续。这就要求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进程中,既要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又要引导人民群众正确处理各种利益关系,合理表达利益诉求。群众有鲜活的实践经验,他们的评判往往最能反映社会发展的客观趋势与内在需求。要真正做到以人民为中心,领导干部就要把群众的认可及认可程度作为评判自己工作的标准。这一新标准的提出超越了以往主要从经济方面评判改革成效的思维,体现了发展与公平的内在统一,是对中国改革发展目的和意义的新定位。三是要在统筹推进的过程中全面深化改革。要想全面深化改革,促进中国改革发展整体转型升级,就必须从方法论的角度把握以人民为中心。以人民为中心,统筹推进改革,强调的是改革的整体性、系统性和协调性。统筹推进,不是过去单个体制机制的修修补补,而是各方面体制机制的深度调整和革新,是全方位改革和改进。系统性,不是过去单个领域体制改革的推进,而是涉及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领域、各层次、各环节的系统推进。整体性,不是止步于改进体制机制,而是倾向于制度聚成与合成,形成总体性制度成果和制度文明。协同性,指的是既抓改革方案协调,也抓改革落实协同,更抓改革成效协同,促进各项政策措施在改革全过程中全面配合,朝着深化改革总目标聚焦发力。
3.以实现人民利益为归宿的科学发展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精髓要义
党的十九大强调:“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发展必须是科学发展”(14)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21页。。科学发展说到底,就是要把发展落实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之中。这就需要把科学发展理论转化成让人民群众得实惠的发展成果。我们的发展如果不能让广大人民群众获得实惠,共享发展成果,提高生活质量,就不能称其为“科学发展”。发展要科学,就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唯物史观,在实现“五大发展理念”的过程中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科学发展。
之所以把创新发展放在新发展理念的核心位置,是因为面对充满挑战的国内外形势,尤其是当前经济运行稳中有变,外部环境发生明显变化,要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面临的新问题新挑战,就必须创新。创新不仅指发展方式、发展方法的变化及科学技术的变革和进步,还指将创新的观念升华为一种价值、理念和精神,成为广大人民的生存状态和时代风貌,让劳动人民在“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创新中获得“幸福感”。
协调发展的科学意蕴在于弥补和“缝合”经济社会发展中不可避免产生的差异性,这也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题中应有之义。不可否认,发展的异差性对于促进社会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如在改革开放之初,为了实现共同富裕,邓小平同志曾主张应当允许“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在当时这是重要的示范力量。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这决定了我们发展的目的既要继续“做大蛋糕”,又要致力于“分好蛋糕”,这是一种发展视阈从“物”到“人”的质的飞跃。在实现这种飞跃的过程中,要贯彻协调发展的理念,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使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的人民过上更好的生活,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一体化发展。
绿色发展的科学性在于其目标指向是解决人的生存环境问题。我国在经济社会发展中追求的绿色发展,不仅把绿色发展当做一种产业,还要突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价值取向,从原先的“求生存”转变为现在的“求生态”,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价值理念。这种绿色发展理念在深刻改变着中国的同时,也为世界提供了中国方案。我国奉行的绿色发展理念不同于西方发达国家的“绿色”理念,我国的绿色发展理念高举和平、合作、发展、共赢的旗帜,关照全人类的生存环境和发展环境,主张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而西方发达国家在自身得到充分发展之后,强迫发展中国家停止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以保护全球环境;甚至有的发达国家为了保护自己国家的绿色环境,把有毒有害的“洋垃圾”不远万里倾销到发展中国家,或者在掌握高科技核心技术谋取暴利的同时,将高污染高耗能企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
开放发展的指向重在解决发展的内外联动问题。进入新时代,我国的开放理论获得了重大突破,从原来的把改革开放更多地理解为一种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动力,扩展为提升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乃至全球共同开放发展的根本发展理念。开放发展更加重视在双向互动、互利共赢的基础上构筑全面开放新格局,更加重视运用中国能量、中国方案构建开放型全球经济。一方面,开放发展致力于发展高质量的开放性经济,夯实以人民为中心筹谋发展内生动力,提升发展的硬实力;另一方面,开放发展也将向世界展示我们的文化魅力、文化自信。
共享发展为科学发展提供了原则和目的。共享发展意味着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意味着为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创造出一个公平、正义、法治的社会生态。落实共享发展,在当前关键是要全力“补齐短板”“填平洼地”,切实解决好农村贫困人口脱贫以及社会事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民生保障等明显短板,特别是持续推进共享的全面性、渐进性、全面性,使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得到人民认可,经得起群众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