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树人”视域中的新时代高校美育理念建构
2020-03-02夏侯琳娜
夏侯琳娜
(山东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山东 济南 250014)
高校美育的实施与落实对于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审美素养以及道德品质的提升有重要意义。高校美育的发展与完善需要美育理念的支撑,但是从目前研究来看,学界对于高校美育理念问题关注不够,这方面的成果还比较少见。本文将从“立德树人”的角度对高校美育理念建构问题进行初步探索,以期为高校美育建设提供借鉴。
一
美育是当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整个教育链条上的薄弱环节。近年来,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道德滑坡、人性扭曲现象愈益严重,美育又重新引起人们的重视。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改进美育教学,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党的十九大报告也重申了美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的地位和意义。教育部以及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先后出台了一系列美育实施方案,加大了美育的落实力度。在美育建设实践的推动下,美育研究也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热点问题。
现代教育家蔡元培先生曾指出:“照现在教育状况,可分为三个范围:一、家庭教育;二、学校教育;三、社会教育。我们所说的美育,当然也有这三方面。”(1)蔡元培:《美育实施的方法》,金雅主编:《中国现代美学名家文丛·蔡元培卷》,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99页。依蔡元培先生所说,美育可分为家庭美育、学校美育与社会美育。而学校美育又可以分为小学美育、中学美育、高校美育等。由于教育对象的不同,美育在实施策略与教育理念等方面也存在着很大差异。由于中小学教育的战略性与基础性地位,美育研究中,学界更加重视中小学美育问题,而高校美育问题关注相对较少。事实上,高校美育对于大学生人格与心理的成长及完善有着重要意义,是新时代高等教育发展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高校美育是由不同层次相互联结而构成的有机体系,它可以分为三个方面:首先,从实践层面来看,主要指高校美育课程的开发、教学方法的改进、教学设施的完善、美育教材的编订等最直接、最具操作性的内容。高校美育建设及美育效果的实现,都需要美育实践上的推进;没有美育实践的支撑,任何美育建设都将是空中楼阁。其次,从制度层面来看,主要指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符合高校实际状况的美育政策和制度,从而为美育的发展与完善提供制度性支持。最后,从理念、理论层面来看,主要指高校美育理念建构,与前两者相比,它更具统摄性意义。所谓理念,是指对事物本质规律进行概括的思想观念。马克思主义认为,理论源于实践,又反过来指导实践。马克思曾说:“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9页。美育理念对于美育建设同样具有强大指导作用,失去美育理念的支撑,高校美育建设就会失去方向;只有在美育理念指导下,高校美育才能真正发挥出自身的价值和效用。可见,高校美育的发展,不仅需要具体的政策支持和实践推动,更需要美育理念的指导,只有从理念、制度、实践三个层面共同推进,高校美育才能取得实质性进展。
从整体上看,目前高校美育在政策和制度建设方面已经取得了较大成效。近年来,教育主管部门制定了一系列针对高校美育的政策,为高校美育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制度性基础,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教育部于2019年4月下发的《关于切实加强新时代高等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意见》明确指出:“美是纯洁道德、丰富精神的重要源泉。学校美育是培根铸魂的工作,提高学生的审美和人文素养,全面加强和改进美育是高等教育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任务。”同时,对高校美育的指导思想、重点任务、主要举措、组织保障等问题也进行了明确的规定。据此,国内各高校从自身实际状况出发,也纷纷制定了各具特色的具体政策和制度,大大推动了高校美育建设的发展。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高校美育建设还存在诸多问题。首先,从实践层面来看,高校美育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比如,对高校美育的重视程度不够、师资缺乏、课程设置不合理、教材适用性不强等现象还普遍存在,成为制约高校美育发展的重要因素。其次,从美育理念层面来看,情况也不容乐观。从当下关于高校美育的研究来看,从理念建构层面探讨高校美育发展的成果还很少,这对于高校美育的发展来说极为不利。这不仅是高校美育研究中的短板,而且也是制约高校美育发展的瓶颈。如前所述,高校美育是一个有机体系,每一个层面都有着自身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价值,只有不同层面共同推进,高校美育才能真正在高等教育中获得立足之地,才能发挥出自身独特的教育功效。从一定程度上说,缺失了高校美育理念的建构,高校美育存在的诸多问题就很难得到根本性解决。所以,从理论建构上补足这一短板,从高校美育体系整体性建设上突破这一瓶颈,是高校美育发展的必然选择;而从新的角度、新的时代立场推进高校美育理念的建构与创新,已经成为当代高校美育建设的迫切需求。
二
理念创新需要立足于社会现实,只有立足于社会现实基础之上的思想建构才能契合实际,才有生命力。高校美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美育理念必须与当代教育基本理念相符合,只有符合高校教育现实需要的美育理念才会有生存的空间,也才能在具体的教育实践中落到实处。与美育理念相比,教育理念的地位和意义更加根本,因为它本身反映着社会的需求。因此,高校美育理念与教育观念的契合,不仅是高校教育的客观需要,而且也是现实社会的时代需求。毫无疑问,新时代高校教育最核心的理念应是“立德树人”。习近平总书记在《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的讲话》《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等重要讲话中多次强调“立德树人”是新时代教育的宗旨与核心任务,并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重申了这一思想,这不仅为新时代中国教育的发展指明了总体方向,而且也为新时代高校美育理念的创新提供了理论指导。高校美育建设要想走出困境,就必须在理念建设方面下功夫;高校美育理念要想在新时代的高等教育中有所突破、有所作为,就必须将自身的建构自觉与“立德树人”这一教育宗旨结合起来,在新时代教育思想指导下推动理念创新。只有这样,才能建构起符合时代需求的高校美育理念,进而建构起全面有效的高校美育体系,为高校美育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立德树人”作为新时代高等教育的基本宗旨与核心任务,其首要之点在于“立德”。“立德”是“树人”的前提和基础,新时代高等教育的任务,必须首先实现“立德”。习近平总书记曾明确指出:“‘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人才培养一定是育人和育才相统一的过程,而育人是本。人无德不立,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这是人才培养的辩证法。办学就要尊重这个规律,否则就办不好学。要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真正做到以文化人、以德育人,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做到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3)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第7页。习近平总书记的这段论述明确了“立德”在教育中的地位与意义,为高校美育理念建设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即高校美育在自身理念建构中,必须要把大学生道德品质的提升和完善作为重要任务来加以强化,大力突出高校美育在高校德育建设中的作用和价值,这是新时代高校美育理念建设所要明确的一项基本原则。
强调美育在德育方面的作用和价值,这在中国传统美育观念中有着深远的思想渊源。在主流的传统美育理论中,都强调审美教育对于道德教育的作用和价值,这种观念最鲜明地体现在“乐教”思想中。从先秦时代的孔子开始,就极为强调音乐艺术对人的精神和心灵的熏陶、感染作用,明确倡导音乐教育所具有的审美教育价值,并且其主要目的是通过艺术和审美的熏染,把人们培养成具有理想人格的贤人、君子,人们道德境界的提升和道德人格的完善被认为是艺术审美教育的核心目标。孔子这一美育思想为中国传统美育理论搭建了鲜明的以美养善、以美储德的传统,后来经过荀子、《乐记》等理论家和著作的发展而形成了中国传统美育资源中极具代表性的“乐教”精神,不仅对于中国传统教育观念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而且对于现代社会教育思想的发展也有重要影响。中国现代著名教育家、美育家蔡元培先生就曾明确指出:“教育之目的,在使人人有适当之行为,即以德育为中心是也。……美育者,与智育相辅而行,以图德育之完成者也。”(4)蔡元培:《美育》,金雅主编:《中国现代美学名家文丛·蔡元培卷》,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04页。虽然蔡元培的美育观念与传统“乐教”观念之间有着本质的差别,但他的这种论述依然是将美育的德育价值作为一个很重要的要素加以突出。从这方面我们可以说,新时代的高校美育理念建设,在“立德”观念的引领之下强化自身的德育价值和意义,不仅是现实的教育宗旨的引领和指导,同时也是中国美育自身丰厚的理论资源所展现的必然的理论指向。新时代高校美育理论建构,应该在充分尊重中国传统美育观念的独特精神的前提下,极力契合当下的“立德”教育宗旨,充分发挥出自身所内蕴的德育之维,建立起既立足于传统,同时又与当代高等教育宗旨相融合的美育理念,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在高等教育中的作用和价值。
“立德树人”是一个完整的教育理念,并不是相互割裂、对立的两个概念。之所以分开论述,是为了体现“立德”与“树人”各自不同的侧重点及其对高校美育建设所具有的不同理论意义。“立德”与“树人”结合在一起,共同搭建了新时代教育的理论根基,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要把立德树人内化到大学建设和管理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做到以树人为核心,以立德为根本。”(5)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第7页。教育的核心在于树人,而“树人”的根本则在于“立德”,缺失了“立德”的“树人”,最终只能培养出无益于社会甚至是危害社会的“无德之人”。从另一方面来说,“树人”概念的外延要比“立德”概念广泛的多,“立德”是“树人”概念的最重要的内容,但并不是全部;“树人”指的是德智体美劳等内容更加丰富的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的全方位人性能力的拓展。中国现代美育思想非常重视“立人”理念,我们可以以此为理论参照,进一步理解“树人”的丰富内涵。早在先秦时期,孔子就曾说:“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6)《论语·雍也》。宋代思想家朱熹对于这句话的解释是:“以己及人,仁者之心也。于是观之,可以见天理之周流而无间矣。状仁之体,莫切于此。”(7)朱熹:《四书集注》,长沙:岳麓书社,1987年版,第131页。“立”是一个会意字,从最早的甲骨文字型上看,像是一个人正面站立在地面上,因此其本义就是站立的意思。有趣的是,在《说文》中,“立”“树”互解。所谓“立,侸也”;“侸,立也”。“侸”古同“树”。立人,从字面之义来看,可以理解为人作为人就应当像树一样立于人世间,更多具有道德方面的意味。孔子上句中的“立人”“达人”也是用来解释“仁”字,正如朱熹所释更是从道德角度来解。现代文学家、思想家鲁迅也在其早期著作《文化偏至论》中说:“是故将生存两间,角逐列国是务,其首在立人,人立而后凡事举;若其道术,乃必尊个性而张精神”(8)《鲁迅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58、57页。,由此则可以“国人之自觉至,个性张,沙聚之邦,由是转为人国”(9)《鲁迅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58、57页。。可见,“立人”最核心的要素就是要通过教育等手段实现人格的完善和个性的张扬,造就出具有强烈个性精神和完善人格的现代新人,进而为实现国家富强和民族强盛奠定基础。因此,理解“树人”观念,一方面要强调“立德”,从而培养学生的理想人格、提高学生的道德境界;另一方面也要强调学生智体美劳以及个性心理的成熟和完善,使他们成为具有独立精神世界和个性指向的全面发展的现代新人。新时代的教育发展必须以“树人”为最终指向,在“树人”精神的引领下进行自身的理论与实践建设。高校美育的理念建构自然也必须遵从这一原则。沿着“树人”精神的路向进行理论开拓,使高校美育更加契合新时代的教育指向,真正在当代教育和现代文化构建中占有一席之地,发挥出自己独特的社会功用。由于“树人”精神本身就与中国现代美育精神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也使得高校美育观念建设能在“树人”思想中汲取更多养分,沿此“树人”的方向进行高校美育理念的拓展,不仅可以很好地承续与激活中国现代美育精神,同时也可以探索出更能彰显高校美育独特性的发展之路。
“立德树人”作为新时代的教育宗旨,是新的时代需求在教育领域的体现,它为新时代的教育发展提供了基本原则,所有的教育活动只有在这一宗旨的指引下才能激活其生命力。新时代的高校美育建设也必须自觉地将观念创新与“立德树人”思想结合起来,在“立德树人”精神的引领下进行思想建构,以此来确立自身的观念体系和目标取向。高校美育只有以“立德”为原则,才能真正进入教育领域并成为其重要内容;同时高校美育也只有在“树人”观念的引领下,才能沿着符合时代需求的方向发展,并彰显出自身独特的教育特点。新时代的高校美育必须充分认识到这一宗旨对于自身发展所具有的深远意义,真正领会其精神及其在当代教育发展中的重大价值,时时对其保持应有的敏感性,在遵从这一宗旨的前提下进行思想建构,自觉地将观念创新与教育宗旨的落实结合起来,真正将高校美育理念建设打造成新时代教育拓展的一条有效途径。只有这样,新时代的教育体系才能够不断完善起来。
三
“立德树人”为高校美育的发展确立了基本方向,高校美育也因此而获得了充足的发展动力。在此前提下,高校美育的理念建构,需要遵循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则:
第一,高校美育的根本任务是育德。通过审美和艺术教育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实现以美养善,是高校美育理念建构的重心。高校美育的实施始终不能脱离德育,高校美育必须始终围绕着审美与道德的关系问题来进行思想建构,这是“立德树人”的教育宗旨对高校美育理念建设所提出的基本要求,同时也是中国美育传统观念所带来的直接启示。这是最能体现中国特色,同时也最能彰显时代需求的美育精神,当下的高校美育建设必须牢牢把握住这一精神,在“立德”的原则下进行理论建构与创新。从另一方面来说,“立德”所包含的内容又是十分复杂的,强化高校美育的“立德”价值,紧承其后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立什么德”?这不仅是高等教育宗旨的具体化和现实化解读,同时也关系到高校美育凸显自身德育之维时所展现的价值取向。从总体上来说,虽然目前学界对于“立德”的具体内涵说法不一,但有一点是大家共同肯定的,那就是在大学生思想观念中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立德”教育宗旨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其最核心的内容。关于这一点,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强调,2014年5月,他在《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明确指出:“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一种大德,就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如果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没有共同的核心价值观,莫衷一是,行无依归,那这个民族、这个国家就无法前进。”(10)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第4页。由此可以看出,社会核心价值观是当代教育所“立”之“德”的核心内容。所谓“立德”,必须以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基本任务,当代高等教育必须围绕这一核心来进行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建构。在“立德”观念引领下大力彰显自身德育之维的高校美育,也应该将自身的德育建设目标锁定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和建设上来,充分发挥美育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方面所具有的不可替代的功能和作用。“立德”教育宗旨的重申和弘扬,需要高校美育重新彰显出自身由来已久的德育传统,而德育之维的凸显,又需要最终落实到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构上。这是当代高校美育在新时代教育宗旨引领下进行理念创新时所应遵循的基本逻辑理路。高校美育必须从思想层面上充分认识到这一理论路径所具有的现实性和时代性,将其作为高校美育的一项基本理论依据加以强化,从而使高校美育理念的内涵更加切合当今时代的需求。
第二,高校美育的目的在于大学生的人格完善。强化与探讨美育在完善大学生心理结构以及人性圆满方面所具有的价值和意义,是高校美育理念建构的根本宗旨。新时代教育所“树”之人,是具有全面人性能力的人,这是新时代教育的目的,也是新时代高校美育的最终落脚点。而这种所谓具有全面人性能力的人,可以用王国维的“完全之人物”来加以解释:“教育之宗旨何在?在使人为完全之人物而已。何谓完全之人物?谓人之能力无不发达且调和是也。人之能力分为内外二者:一曰身体之能力,一曰精神之能力。发达其身体而萎缩其精神,或发达其精神而罢敝其身体,皆非所谓完全者也。完全之人物,精神与身体必不可不为调和之发达。而精神之中又分为三部:知力、感情及意志是也。”(11)王国维:《论教育之宗旨》,金雅主编:《中国现代美学名家文丛·王国维卷》,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89页。就心理结构层面来说,“完全之人物”指的是理智、意志以及情感都发达之人,只有这几个方面都达于完善,才是人性之圆满。“立德树人”的教育宗旨强化了这一观念,将其作为教育的最高目的加以倡导,也为包括高校美育在内的各种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最终的目标指向。从现实层面来说,高校美育在完成这一目标方面更具自己独特的价值。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信仰失落、价值虚空、道德沦丧等社会问题逐步凸显,而这一系列问题的背后,则是更为深刻的人性危机,由于“物”的挤压而导致的欲望泛滥与人性分裂是最深层的文化缘由。这种文化潮流冲击着社会的各个领域以及社会的各个阶层,当然包括当代大学生群体。在现实的大学生活中,由于学生人格残缺或心理疾病所导致的事故屡见不鲜,在大学生群体中,价值观混乱、心灵扭曲、精神脆弱等现象并非孤立的存在。所以,引导大学生心理健康、人格健全,成为真正意义上全面发展的“人”,是新时代高等教育所必须完成的一项历史使命。要真正涤荡人性危机给高等教育带来的问题,实现“树人”的教育目标,美育是不可或缺的重要途径,因为“美”在实现健全人格与医治人性分裂方面有着其他文化形式所不可替代的价值,正如席勒所说:“美什么也达不到,除了从天性方面使人能够从他自身出发为其所欲为——把自由完全归还给人,使他可以是其所应是。但也正因为如此,才达到了无限。只要我们想到,人在感觉时由于自然的片面强制和在思维时由于排他性的立法而被剥夺的,正好就是这种自由。那么,我们就必须把在审美心境中又还给人的功能看做是一切赠品中最高贵的赠品,即赠予了人性。”(12)[德]弗里德里希·席勒:《审美教育书简》,冯至、范大灿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67—168页。审美的状态就是人性完善状态,只有通过审美,人性才能最终走向圆满。所以,审美教育在高等教育中是必不可少的,新时代大学生的人格与心理问题,可以通过美育得到最根本并且是最好的解决。新时代的高校美育必须在“树人”观念的引领下,立足于当代大学生人格与心理的实际情况,将大学生的人格完善与人性提升作为自身目的加以倡导,在此基础上不断探寻符合自身特征的理论生长点,真正建立起既符合时代需求又与教育宗旨相融合的高校美育理论体系。
第三,高校美育具有自身独立发展过程以及特殊内在规律。在保持自身特点基础上发挥自身特殊功能,是高校美育得以健康发展的前提,同时也是高校美育理念建设所应遵循的基本原则。美育作为一种教育形式,在“立德树人”教育宗旨的实现过程中并非只能作为德育的辅助角色而存在,它有着自身独特的生存与发展空间,而“树人”观念就是这种独特性得以存在的理论基础。从根本上说,“立德”观念要求高校美育凸显自身的德育之维,展现美育在提升大学生道德修养中的价值;同时“树人”观念也赋予了高校美育更高的精神指向,从而使其能够在超越道德的层面上发挥自身在完善人格、培育个性方面的价值。“树人”无法由德育单独实现,它必须在美育以及其他许多方面的教育参与下才能最终完成。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树人”赋予了高校美育发挥作用的空间与舞台,高校美育在“树人”观念中获得了自己的生存与发展空间,同时也显示了自身在当代教育中的独特价值。高校美育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这种独立性和不可替代性,在此基础上不断谋求自身的有序发展。可见,高校美育的“立德”价值,也应当以美育的独特性与独立性为基础,失去这一基础的美育“立德”不仅不能取得良好效果,反而有可能会使高校美育成为可有可无的点缀。中国当代美育曾在很长时间内因被当作德育的附属而丧失了自身独立的地位与价值,这也与美育缺失自身独立性直接相关。虽然中国传统美育观念一直强调美育与德育的关联,但由于对美育与德育价值分辨不清而产生了诸多问题,所以20世纪以来的中国现代美育思想一直力图彰显美育的独立性,将美育从德育的附属之中解放出来,赋予其独特的地位与空间。在今天“立德树人”的教育语境中,我们要自觉维护美育自身的独立性,尊重美育自身的特点及发展规律。高校美育固然应该由于“立德”而凸显自身的德育之维,以期更好地发挥自身的多元化价值,但同时,高校美育更应该在“树人”观念的引领之下开拓属于自己的广阔空间,开发自身独立的理论和实践领地。惟其如此,高校美育才能在充分彰显自身独特意义的前提下,融入到“立德树人”的教育洪流中去。这是目前高校美育理念创新所要明确的一项基本原则。
四
在“立德树人”教育宗旨的引领之下,高校美育应该在注重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同时,注重完善大学生的个体人格,而这最终都要归结到高校美育独立性的确立与独特教育空间的开拓之上,只有这样,才能彰显高校美育独特的价值和意义,而这也正是“立德树人”作为一种宏观的时代教育精神对高校美育所提出的深层要求。高校美育只有沿着这一路向不断拓进,才能真正找到自身在新时代教育语境中不可替代的独特位置。具体来说,高校美育应该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实现自身作为一种独立的高等教育形式而对“立德树人”精神所作出的特色性落实:
第一,高校美育应该注重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直觉能力。在新时代的文化语境下,人的感性化生存成为突出的问题,如何将感性生命的张扬与人生幸福的获得联结起来,成为当代文化的焦点之一。在这种情况下,人的直觉能力的训练与激活就进入到新时代的文化教育视野之中。所谓直觉,指的是人体悟世界的一种方式,是人在脱离理性思维禁锢之后以直观体验的方式对世界的感知和拥抱,人只有在直觉思维的推动之下才能真正抛开自身与世界的隔阂,进入到人与世界交融互渗的状态,人之生存价值也只有在这种状态下才能得到最终的实现与圆满。所以,对于由于市场经济的发展而倍受“物”的挤压的当代人来说,通过直觉能力的发挥而获得心灵的放松与宁静,是一项必需的生存技能和文化要求,而这项能力最佳的训练时间就是大学阶段,因为在校大学生的心智已经逐渐成熟,对于社会和人生已经有了初步的判断和认知,在这一时期训练其直觉体悟世界的能力,符合其心理与思维的成长规律。而就这一任务的实现来说,只能交由高校美育来完成,因为在所有的教育形式中,只有美育能对人的直觉能力提升起决定性作用。
从本质上说,审美不同于以概念、逻辑为基础的知识,它是无关利害的“观审”。在审美的世界中,人抛开了所有外在的约束,而与对象“本身”相交融:“比如我们画画的朋友看古松,他把全副精神都注在松的本身上面,古松对于他便成了一个独立自足的世界。他忘记他的妻子在家里等柴烧饭,他忘记松树在植物教科书里叫做显花植物,总而言之,古松完全占领住他的意识,古松以外的世界他都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了。他只把古松摆在心眼面前当作一副画去玩味。他不计较实用,所以心中没有意志和欲念;他不推求关系、条理、因果等等,所以不用抽象的思考。”(13)朱光潜:《我们对于一棵古松的三种态度》,金雅主编:《中国现代美学名家文丛·朱光潜卷》,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39页。这种脱离了意志、欲求、思考的纯粹观审就是直觉,正是依靠这种直觉,人们才建立起了超脱于现实之上的纯粹的无关利害的审美世界,这种直觉能力的获得也因此而成为人们进行审美观审的基础;也正是从这一方面,我们说美育在提升人的直觉能力方面有着巨大的功效。新时代的高等教育离不开美育的参与,而高校美育理念的建构也必须将直觉能力纳入到自身的理论格局之中,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建立起既符合“立德树人”教育宗旨,同时又彰显自身独立特性的高校美育思想体系。
第二,与直觉能力的培育密切相关的,是对高校大学生创造力的培育。这也是凸显高校美育独特价值的一个侧面。如果说直觉能力的提升与大学生的人生价值实现密切相关,那么创造力的提升则是与大学生未来所肩负的社会责任的完成密不可分。创造力、创新力不仅是人性的重要能力,是完善人性所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它对于国家和民族的发展来说也至关重要,因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国家经济的发展需要创新力量的驱动,没有创新,经济就会因缺少活力而趋于停滞,并最终失去竞争力;同样,一个民族文化思想的传承与发展也需要创新力,惟其如此,民族文化才能充满生机与活力,才能不断产生出符合民众需求的时代精神产品。在这种情况下,新时代的大学生就尤其需要训练和强化自身的创新能力,因为未来中国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弘扬,中国经济的发展与超越,都需要由大学生作为主导力量来承担,而这些任务没有创新能力作基础是不可能完成的。所以,新时代的高等教育必须将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纳入到教育目标之中,只有这样,才能使大学生真正肩负起自身在时代发展潮流中所应承担的社会责任。而就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来说,也是必须通过美育的途径来完成。
高校美育不仅是提升大学生直觉能力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提升其创新能力的重要路径,只有通过艺术和审美教育,大学生的创造力才能得到实质性提高。而美育之所以能承担起这一重任,同样是由艺术和审美本身的独有特性所决定的。康德曾明确指出,艺术创作需要天才,而天才的首要特征就在于创造。“天才是一种产生出不能为之提供任何确定规则的那种东西的才能,而不是对于那可以按照某种规则来学习的东西的熟巧的素质;于是,独创性就必须是它的第一特性”(14)[德]康德:《判断力批判》,邓晓芒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51页。。这就是说,作为美育核心实施手段的艺术,从本质上来说是创造力的产物,以此为途径对大学生进行熏陶和感染,自然会激发和提升其创造能力。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高校美育的实施对于提升大学生创造力有着非凡的意义,沿此路径推进高校美育,不仅能够大力彰显高校美育在当代教育文化中不可替代的价值,同时也能使自身获得拓展理论空间的重要支点。
第三,大学生直觉能力、创造能力的提升与大学生的生命活力有关。这构成了高校美育独立性建构的第三个维度。从根本上说,直觉能力、创造能力本身就是个体生命力的外在表现,生命活力的旺盛与否,直接决定了直觉能力与创造能力的强弱,所以人的生命活力是各项人性能力的根基之所在。按照西方现代生命哲学的说法,所谓生命力,“不是自然科学所研究的物质,也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精神’,而是一种富有创造性的活力,一种可以自由释放的能量,可称之为‘活力’或‘生物能’”(15)赵敦华:《现代西方哲学新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8页。。这种“生命之流”绵延不断,奔腾不息,在其中进化创造出了千姿百态各具活力的生命与文化形态,直觉与创新能力只有建立在这一“生命冲动”的基础上才能获得源源不断的动力。因此,强化与提升大学生的直觉与创造能力,从根本上来说,是要激活和提升大学生的生命活力,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实现大学生人性能力的提升与完善。而这一根本任务的完成,最终依然也要归结到美育上去。因为面对人的生命活力问题,普通的知识教育、技能教育是无能无力的,知识技能教育不仅不能提升人之生命活力,而且如果任其过度发展,反而会导致人之生命力的萎缩与枯槁,最终将人之心灵引向分裂与荒芜。这种情况在17、18世纪的西方教育领域有着鲜明的体现,而19世纪西方现代美育思潮兴起的主要原因,就是要在反叛理性至上主义的前提下张扬人之感性生命,由此席勒才打出了美育的大旗。所以说,美育与人的感性生命之间有密切的关联,“艺术是直接影响于人类的自我的中心的,从直观诉于感情,而激动本能。换言之,艺术是以人的感情为生命,深入其直观,从根柢处激动其人,而及于生命的中心的冲动”(16)丰子恺:《艺术教育ABC》,陈星主编:《丰子恺全集》第10卷,北京:海豚出版社,2016年版,第6页。。艺术和审美从根本上来说是与人的生命相通的,它本身就是人之生命活力的体现,倡导艺术审美教育,就是在激发和提升人的生命力,美育从本质上来说就是生命的教育,只有通过美育,人们才能将心灵上的枷锁打破,使生命重新获得自由。“在艺术中,我们可以暂时放下我们的一切压迫和负担,解除我们平日处世的苦心,而作真的自己的生活,认识自己的奔放的生命”(17)丰子恺:《童心的培养》,金雅主编:《中国现代美学名家文丛·丰子恺卷》,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28—29页。。也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我们说激活大学生的生命活力,离不开美育,将“生命”的主题纳入到高校美育的理论构建之中,深入探索高校美育在激发大学生生命活力方面的价值与路径,是新时代高校美育理念建构所要关注的重要问题,同时也是凸显自身独特价值的重要维度。
五
高校美育理念的建构是当代高校美育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同时也是一项发展不完善、刚刚起步的工作。本文倡导在“立德树人”的教育宗旨之下,重视高校美育理念建构问题,并且将高校美育理念建设的大致方向呈现出来。我们呼吁高校美育理念建设要尊崇丰厚的中国传统美育资源,在“立德”观念推动下重新凸显自身的德育之维;同时,我们也强调高校美育更应该顺应“树人”的精神导向,将大学生的人格完善作为自身的基本目标,并坚守自身固有的领地,凸显自身在提升大学生的直觉能力、创造能力以及生命活力方面的独特功能,以免重蹈美育被纳入到德育之中的覆辙。高校美育理念建构是一个大课题,本文只是作了初步探索,一些具体的问题,如新时代高校美育道德之维建构的独特性、高校美育“树人”价值的构成和实现方式、美育在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的方法等一系列问题,还需要专家学者进行更为全面和深刻的研究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