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党员加强党性修养的理论逻辑与实践路径
2020-03-02陈海华李安增
陈海华,李安增
(济宁医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 日照 276826;曲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 日照 276826)
“共产党员的党性锻炼和党性修养,是党员本质的改造。”(1)《刘少奇论党的建设》,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1年版,第225页。这种“改造”,具有过程和结果两个维度,具体就是党员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按照党章党规党纪的有关要求,依靠组织推动和个人主动相结合,不断改造自我、提升自我和完善自我的过程和结果。注重党性修养是中国共产党人的鲜明品格。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了党员、干部在新时代加强党性修养的重要性。2013年4月19日,习近平强调:“要抓好思想理论建设、抓好党性教育和党性修养、抓好道德建设。”(2)《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第391页。2019年6月24日,第十九届中央政治局以“牢记初心使命,推进自我革命”为主题举行了第十五次集体学习。会上,习近平指出,我们党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形成了一系列关于党的自我革命的丰富思想成果,其中之一就是“加强党性修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性修养的新思想、新要求和新论断,总体上回答了什么是新时代党性修养的基本问题,形成了科学的党性修养观,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深刻的理论逻辑,是新时代全体党员加强党性修养的基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一、深刻认识新时代党员加强党性修养的重要意义
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72—173页。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环境的辩证关系表明,党性修养具有时代性。党员作为党性修养的主体,党性修养作为党的思想建设的重要内容,党员党性修养的水平和程度离不开新时代思想文化的影响和塑造。新时代的世情、国情和党情为党员加强党性修养提出了新要求。
(一)当代的世情增强了党性修养的复杂性
当前的时代,是一个“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文化多元化呈现出精彩纷呈、多姿多彩的新景象。与此同时,在文化多元化的大潮之下,还存在着多股暗流涌动。中西方思想文化的差异性和意识形态斗争的尖锐性增加了中外思想文化交流发展的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这些时代现象映射到党员的党性修养上,使党性修养的涉外因素不断增强,党性修养趋向复杂化。
就中西方思想文化的差异性而言,西方思想文化良莠不齐,需要党员提高修养,去伪存真。在中外思想文化的交流交融过程中,一方面西方一些优秀的思想文化成果传入中国,丰富了中国人的思想文化宝库;另一方面西方的新自由主义、宪政民主主义等不良思潮也趁机涌入,凭借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优势地位,通过各种人文交流和思想文化产品不断向我国渗透,增强了我国思想文化的多元性、多样性和多变性,客观上威胁着马克思主义在我们党和国家的指导地位。近年来,随着我国公民乃至党员出国(境)数量呈现爆发式增长,避免西方一些不良思想文化的正面冲击和负面侵蚀成为党的思想建设的重要任务。2019年5月开始施行的《中国共产党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条例》对党员的党籍作了新规定,其中“对因私出境并长期定居”和“出国学习研究超过5年仍未返回”的党员,明确规定了可以“停止党籍”,并允许条件具备时“恢复党籍”。这是对这类党员的党籍按下的“暂停键”。党籍可以暂停,但西方不良的思想文化对出国(境)党员的负面影响不会暂停,这就要求广大党员党性观念不能丢,要注重提高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做到“出淤泥而不染”。就中西方意识形态斗争的尖锐性而言,要求党员要时刻保持政治定力,把准政治方向。今日的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从国际事务和国际规则的参与者不断转变为引领者。与此同时,西方敌对势力扛着所谓“人权高于主权”的旗帜,在正常的思想文化的交流交融之下大搞意识形态斗争。近年来,他们“西化”“分化”中国的阴谋不死,阳谋更是花样翻新,不断利用各种热点事件以双重标准蓄意抹黑中国共产党的形象,还企图复制“阿拉伯之春”的手法在中国香港等地培植分离势力,搞“颜色革命”。在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人民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过程中,西方一些反华势力依然戴着意识形态的有色眼镜肆意污蔑我国的一些防控措施,并把矛头指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可以说,我国在新时代与西方敌对势力开展意识形态的斗争,将在一定程度和一定时期内导致涉外事件多、热点问题多。伴随着自媒体的兴起,中西方的意识形态斗争在社会经济的表现上会更加复杂多样。这就要求全体党员要进一步加强党性修养,提高斗争本领,从而“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4)《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北京:学习出版社,2018年版,第212页。。
当前,中国共产党人已经走过了“关起门来搞修养”的时代,党员的党性修养时刻经受着外部思想文化环境的考验。不同思想文化的交流交融和错综复杂的意识形态斗争更是加剧了党性修养的复杂性。在波澜壮阔的时代潮流面前,广大党员应该深刻地认识和把握世界中的中国和中国外的世界,并作出正确的选择和判断。这是时代要求,也是党员的党性修养必须要面对和解决的首要问题。
(二)当今的国情突出了党性修养的紧迫性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经过艰辛探索,书写了一段辉煌的历史,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随着国力的增强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群众对中国共产党有了更多、更高的要求和期待。与此同时,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已经到了一个由“旧质”向“新质”转化的非常时期,进入“船到中流浪更急”的特殊阶段,改革发展稳定的任务繁重,挑战加大,使命艰巨。“行百里者半九十”。当今国情的诸多变化突出了党性修养的紧迫性。
就“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初心而言,新时代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有了更多的向往和追求,这就要求全体党员要进一步加强党性修养,继续奋勇前进。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积贫积弱、封闭落后,1950年的国内生产总值仅相当于美国同期的5%左右。那时候的生产力水平低,人民群众对物质文化的需要也相对较低。随着我国成为第二大经济体,经济规模不断扩大,国家崛起的态势不断增强。在这种发展与崛起的过程中,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水涨船高,对中国共产党也有了更多、更高的要求和期待。过去取得的卓越成就不能代表未来,只是给予了中国共产党人更好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信心和决心。习近平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5)《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第3、403页。为了满足广大人民的需求和向往之变,亟需中国共产党人进一步加强党性修养,转变思想观念,提高执政能力,持续推进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就“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使命而言,要求全体党员要加强党性修养,提高“不进则退、慢进则退”的使命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党的十九大制定了两个阶段的路线图,确定了2020年、2035年和本世纪中叶三个时间节点。党的十八大以来的伟大实践表明,圆满完成每一个时间节点的历史任务,都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需要全体共产党人“撸起袖子加油干”。在前进的征程上,我们还需要跨过一个个障碍,战胜一个个挑战。比如,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需要保持一定的经济增长率和创造相当的社会财富作为物质基础。但是,我国近年来面临产业结构升级换代、环保要求持续提高、贸易保护主义盛行等一系列内外环境的挑战,经济已经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2019年的国民经济增长率“比上年增长6.1%”(6)国家统计局:《中华人民共和国201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人民日报》2020年2月29日。,是1990年以来的最低值。使经济稳中有进、不断向好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当务之急,也是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的重大考验。在重大任务和考验面前,全体党员唯有不断加强党性修养,才能凝神聚力、万众一心,克服重重困难,圆满完成伟大历史使命。
习近平指出:“如果我们不努力提高各方面的知识素养,……也就没有办法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7)《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第3、403页。因此,中国共产党人在新时代都要有本领不够的危机感,提高不断加强党性修养的紧迫性,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奋勇前进。
(三)当前的党情提高了党性修养的重要性
党的十八大以来,管党治党从“宽松软”走向“严紧硬”,党风、政风、民风为之焕然一新。但是,党内仍然存在着一些违背初心和使命的突出问题。这些问题表现多样,其中,在党的思想建设方面,习近平指出:“要坚持不懈加强理论武装,坚定理想信念,牢记党的性质宗旨,强化党性修养。”(8)习近平:《牢记初心使命,推进自我革命》,《求是》2019年第15期。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一要求,充分说明党性修养是党的思想建设的重要内容。新时代加强党的思想建设,切实解决一些党员犯有的“软骨病”和“麻痹症”,不断加强党性修养具有无比重要性。
就坚定理想信念而言,建设一支“革命理想高于天”的党员队伍,需要进一步以问题为导向加强党性修养。“坚定理想信念是党的思想建设的首要任务”(9)《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北京:学习出版社,2018年版,第312页。。但是,随着执政地位的不断巩固和党员队伍的持续扩大,出现了一些党员信仰迷茫、精神迷失的问题,犯了精神上“缺钙”的“软骨病”。应当看到,党员队伍总体状况是好的,出现一些问题恰恰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外在表现。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人以问题为导向,强化理论武装,通过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开展了一系列“补钙”“壮骨”的主题教育活动,增强了党性修养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阻击战就充分检验了中国共产党人在新时代加强党性修养的成果,也充分显示了新时代的党性教育成效卓著。在这一伟大斗争中,在抗疫一线上,以钟南山、李兰娟和张定宇、张继先为代表的共产党员挺身而出,勇做“逆行者”。刘智明、徐辉等共产党员还为此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他们展现出“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的入党初心和“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的理想信念。但也有个别党员、干部暴露出贪生怕死、缺乏担当和长期安心当外行的不正常现象。这些不正常现象恰恰是理想信念不足或滑坡的现实表现。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途上,还会有一些无法预料的困难和挑战需要面对和克服,只有不断加强党性修养,才能切实解决一些党员在理想信念上的“软骨病”,进一步厚植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就牢记党的性质宗旨而言,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需要进一步强化党性修养。当前,一些党员没有正确处理好公私关系,甚至把个人利益置于集体利益之上,有条件地执行组织安排的工作任务,在党性意识上犯有“麻痹症”,导致党性观念淡薄,不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与此同时,随着党的建设的“全覆盖”,党员的职业分布越来越广泛,社会上的某些陈腐观念和不良风气被一些新党员带入党内。在这种情况下,为加强党在思想文化上的领导力,无论是对老党员还是对新党员而言,都需要进一步加强党性修养。党性修养是党员的一种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自发自觉的改造行为,具有主体的内源性。因此,只有进一步加强党性修养,切实发挥出党员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才能使广大党员牢记自己的党员身份,强化党性意识,更好地为人民服务。
物质决定意识是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根本立足点和出发点。新时代的世情、国情和党情所呈现出的新变化和新趋势要求共产党人身体进入新时代,脑袋不能停留在过去。因此,加强新时代的党性修养,突出党性修养上的守正创新是顺应时代之势、呼应时代之变、满足时代之需的必然要求。
二、新时代党员加强党性修养的理论逻辑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先后30余次在各种场合谈及共产党员的党性修养问题,提出了一系列关于党性修养的新思想、新要求和新论断,形成了科学系统的党性修养观,深化了对党性修养的理论认识,具有深刻的理论逻辑。
(一)坚持党性与人民性相统一是新时代党员加强党性修养的根本原则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强调:“党性和人民性从来都是一致的、统一的”(10)《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第154页。。这一新论断是依据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得出的科学结论,从根本上廊清了马克思主义政党在党性和人民性上的辩证统一关系,拓展了党性的内涵,是新时代党性修养的根本原则。
党性源于政党。马克思主义政党对党性的探究和追寻是一个不断丰富和深化的过程,这就注定了党性内涵是一个历史范畴。在无产阶级解放运动发展史上,马克思和恩格斯最早开始使用党性一词。据统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一版)共使用党性3次”(11)王伟:《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党性修养路径研究》,中共中央党校博士论文,2018年。。后来,列宁开始广泛使用党性概念。但列宁视域中的党性具有多重内涵,总体上尽管彰显了党性的政治属性,但具体概念并不明确和固定。建国前,刘少奇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党性修养思想与中国共产党人的党性修养实践相结合,“在思想和行为的双重逻辑中阐发了共产党员修养理论”(12)秦刚、姚润皋:《刘少奇共产党员修养理论的双重逻辑和实践路径》,《理论学刊》2019年第4期。,明确提出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党性概念。他指出:“党性就是无产者阶级性最高而集中的表现。”(13)《刘少奇论党的建设》,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1年版,第225页。党性的这一概念明确了党性的阶级性,契合了建国前后开展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需要,因此在党内被固化并被广泛使用。人民性是与党性相关联的一个范畴。与党性源于政党不同,人民性源于人民。由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因此人民性是一个恒久的概念,“就是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以民为本、以人为本”(14)习近平:《论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9年版,第24—25页。。非马克思主义政党由于阶级立场的局限,把党性与人民性相对立,只注重本阶级的党性塑造而忽略人民性的培育,其结果就注定被人民所抛弃。为人民谋利益、为了人民、依靠人民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属性。因此,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诞生使党性和人民性有了统一的前提和基础。对马克思主义政党而言,人民性即党性,是党性的属性之一。新时代,习近平“党性和人民性统一论”不仅指明了党性和人民性相统一的意义,解决了“替党说话”还是“替老百姓说话”的不正确认识问题,还揭示了党性的二重属性,即“党性首先是指党的阶级性,也指党的人民性,是阶级性和人民性的统一”(15)祝灵君:《中国共产党人的党性与党性修养》,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2页。。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党性和人民性就统一在这一根本宗旨之中。
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相统一是夯实党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的必然要求,也是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思想建党、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然结果,成为新时代党员加强党性修养的根本原则。新时代,全体党员加强党性修养,就应该坚持好党性和人民性相统一这一根本原则,把其作为加强党性修养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坚持修养为了人民、为了人民修养,不断夯实和巩固党的建设的思想根基。
(二)学习贯彻党章是新时代党员加强党性修养的基本要求
中国共产党从诞生之日起就十分重视党的纲领和章程在凝聚思想、团结同志、指导实践中的引领作用。1922年,党的二大就制定并通过了党章。此后,党的历次代表大会均对党章作了完善和修正。可以说,党章在党内具有最高的权威性、最大的约束性和最好的普及性,是全党必须遵循的总规矩,是规范党员行为的“指南针”。2016年4月,习近平指出:“全党学习贯彻党章的水平,决定着党员队伍党性修养的水平。”(16)《习近平总书记论党章》,《人民日报》2016年5月19日。这一论断,不仅突出了党章在党内的根本法地位,而且指明了新时代党员加强党性修养的基本要求,实现了党性修养从一般到具体、从“看不见”到“看得见”的根本性转变。
党章的要求是明确具体的,学习贯彻党章在实践领域具有可执行性。广大党员只有把党章的具体内容和精神实质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并久久为功,才能使党性修养脱虚转实。一名党员如果不认真学习党章,对党章的具体内容一问三不知,就失去了遵守党章的基础;如果不深入贯彻党章的精神实质,就失去了维护党章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其结果就使其党性修养如同空中楼阁,缺乏地基。新时代,把学习贯彻党章作为基本要求,能够使党员严格按照党章想问题办事情,使党员在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过程中具有“参照系”,在实现自我改造的过程中容易找到“对标点”,从而使党的各项方针政策、战略部署能够更快、更好地落地、落实、落细。为促进党章的贯彻与落实,2016年开展的“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使党章在全党范围了得到了一次全员性、普及性、系统性的学习教育。在此基础上,2017年3月,中央确定了“四个合格”的党员标准,要求广大党员要“做到政治合格、执行纪律合格、品德合格、发挥作用合格”(17)《中办印发〈关于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的意见〉》,《光明日报》2017年3月29日。。从党员“四个合格”的标准要求出发,各地基层党组织又结合党建工作实际探索了基层党建标准化建设,为广大党员的党性修养夯实了体制机制保障。基层党建从学习贯彻党章出发,到落脚于基层党建的标准化建设,这一新路径表明,学习贯彻党章是基础,是新时代党员加强党性修养的基本要求。
党性修养的要求从一般到具体,从抽象化到具象化,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规律在党性修养领域中的反映,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加强党性修养、注重守正创新的历史担当和高尚情怀。
(三)主体精准化是新时代党员加强党性修养的突出特点
党员是党性修养的主体,党性修养的主体精准化就是把普通党员、领导干部乃至高级干部进行精准性区分,针对不同的党性修养主体提出不同的行为规范。中国共产党建党近百年来,对党性修养的主体有一个逐步深化的认识过程。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针对党员队伍规模不断扩大、基层党组织不断增多的党建工作实际,从发挥党员的主体性、加强党性修养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出发,提出并探索了主体精准化的党性修养理念,成为新时代党员加强党性修养的突出特点。
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要求全党同志要坚定理想信念,加强理论武装,号召“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必须自觉抓好学习,增强党性修养”(18)《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公报》,《求是》2016年第21期。。这其实把党性修养的主体分为了“两类三个群体”。“两类”即党员和党员中的领导干部,“三个群体”即党员、领导干部和高级干部。其中,领导干部是关键少数,高级干部是关键中的关键。2015年10月印发的《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把党员廉洁自律规范和领导干部廉洁自律规范作了精准性区分,使廉洁自律的有关要求更加富有针对性。2016年10月通过的《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多次使用“全体党员、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的表达用语,显示出对主体要求的精准化。其中,在遵守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上,明确要求党员要严格做到“九个不准”,并且对党员、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另外还提出了“不准在党内搞小山头”等更高要求。党性修养的主体精准化是基层党组织不断增多,党员队伍不断扩大的实际要求,避免了“眉毛胡子一把抓”的现象,提高了党性修养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党的十八大以来,为贯彻落实主体精准化理念,就全体党员而言,通过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并着力通过“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的常态化制度化建设,加强了党性修养的实效性。就党员中的“关键少数”——领导干部而言,通过强化党校在党员干部教育培训中的功能和作用、完善党委中心组学习制度等一系列措施,要求领导干部要“以身作则、当好表率,带头旗帜鲜明讲政治、带头强化党性修养”(19)习近平:《抓住“关键少数”抓实基层支部 保证广大党员以身作则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人民日报》2017年4月17日。。为抓好高级干部这一关键中的关键,《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就特别设立了“党的中央组织的监督”一章,突出强调了抓好高级干部的重要性。习近平还强调,要“突出抓好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发挥好领导干部中“一把手”的示范表率作用,从而“不断增强党性修养,做到位高不擅权、权重不谋私”(20)习近平:《在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节选)》,《求是》2017年第1期。。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从严治党的实践表明,对党员在党性修养上进行精准化区分,抓住了党性修养的“牛鼻子”,促进了党员、干部责权利的统一,使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和领导干部的率先垂范作用更加突出。
(四)政治修养是新时代党员加强党性修养的重点内容
当前,党内存在的突出问题要么属于政治问题,要么与政治问题紧密相连,而解决这些突出问题,就需要进一步加强政治修养,旗帜鲜明地讲政治。习近平指出:“坚持党性,核心就是坚持正确政治方向,站稳政治立场。”(21)《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第154页。这一论断,实际上指出了新时代党性修养的重点内容,即政治修养。
党性修养的时代性,在中国共产党的不同历史时期展现出不同的党性修养重点。总体上,党性修养的重点内容经历了一个从理论修养到道德修养又到政治修养的发展演进过程。这是因为,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面临着马克思主义如何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艰巨任务,需要广大党员准确、全面而科学地学习和认识马克思主义。因此,在这一时期,加强党员的理论修养是党性修养的重中之重。毛泽东曾经强调:“普遍地深入地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的任务,对于我们,是一个亟待解决并须着重地致力才能解决的大问题。”(22)《毛泽东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533页。在改革开放新时期,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出发,对党员的道德修养又提升到一个新高度。1982年,邓小平提出了“四有”公民的重要论述,其中前两条就是“有理想、有道德”。可见,加强道德修养,提升道德素质,在党员乃至全民中的重要性。新时代,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我国还面临一系列困难和挑战。在国际上,要避免大国之间的“修昔底德陷阱”;在国内,不仅要跨越社会发展的“中等收入陷阱”,还要正视社会治理的“塔西佗陷阱”。中国共产党人唯有保持坚强的意志和决心,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才能克难攻坚,砥砺前行。做到这一切的基础就是要抓紧抓好党员的政治修养。可以预见的是,中国共产党人只要旗帜鲜明地讲政治,国内就不会发生重大颠覆性问题,中华民族就一定能够实现复兴,赢得未来。2016年1月,习近平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第一次提出“四个意识”的要求,其中第一位的就是要增强“政治意识”。他还强调:“在所有党的纪律和规矩中,第一位的是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23)《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年版,第155页。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党的政治建设是党的根本性建设,决定党的建设方向和效果。”(24)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62页。这一系列关于政治建设的新论断表明,新时代党员党性修养的重中之重就是要不断加强政治修养。党的十八大以来,为了把全体党员的政治修养落到实处,全党上下做了大量成效卓著的工作。一是确立了习近平总书记在党中央和全党的核心地位,使党的团结统一得到进一步巩固,使党员的政治修养有了凝神聚气的“对焦点”和攻坚破难的“金刚钻”。二是严肃党内政治生活,通过严格党的组织生活制度,坚持和改进“三会一课”等党内基本政治生活制度,夯实了党员政治修养的体制机制保障。三是驰而不息地抓作风建设,通过严格执行八项规定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净化了党内政治生态,营造了政治修养的良好氛围。
实践证明,缺乏政治修养,忽视政治、淡化政治、不讲政治,党的团结统一就是一种空想,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是一种空想。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任务,只有进一步加强政治修养,“才能保证党的政治方向对头、政治原则坚定、政治路线正确”(25)《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北京:学习出版社,2018年版,第311页。,从而顺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五)公私分明、先公后私、克己奉公是新时代党员加强党性修养的基本操守
操守是“指人平时的行为、品德”(26)《现代汉语词典》,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年版,第128页。。对中国共产党人而言,党性修养的基本操守就是在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处理好公私关系,把握好公私尺度,做到既不“贪公”又不“徇私”。针对共产党员的基本操守问题,毛泽东在《纪念白求恩》一文中曾作过精辟论述。他号召全体共产党员要学习白求恩“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并强调“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27)《毛泽东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60页。。新时代,习近平进一步明确指出:“衡量党性强弱的根本尺子是公、私二字。”(28)本报评论员:《对照“公、私”这把尺子》,《人民日报》2013年10月2日。
在处理公私关系的问题上,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改革时期主要强调的是“大公无私”。这里的“无私”并不是否定和抹杀党员个人的正当利益,而是强调了一种公私处理的标准和原则,要求党员把党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但在“文化大革命”时期,极左思想对个人主义的批判扩大到了对个人正当权益的批判,导致了一些党员群众搞不清“大公无私”中的公私界限,对这一公私处理原则产生了误解。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和不断完善,“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的条款于2004年被写入宪法。在这种背景下,进一步勘定“大公无私”中的公私界限、厘清党性修养中的公私原则成为新的时代要求。2015年10月,中共中央印发了《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其中针对党员的廉洁自律规范,提出要“坚持公私分明,先公后私,克己奉公”。这就明确提出了新时代党性修养在处理公私关系中的一个基本操守,即要做到公私分明、先公后私、克己奉公。这一基本操守并不是对“大公无私”的抛弃和否定,而是对其本质要求的具体化呈现,既蕴含了“大公无私”的基本规定,又契合了新的时代特征。
公私分明、先公后私、克己奉公的基本操守是一个相互统一的整体。公私分明廊清了公私界限,是这一基本操守的基础;先公后私理顺了公私关系,是这一基本操守的关键;克己奉公体现了公私地位,是这一基本操守的导向。公私分明、先公后私、克己奉公的基本操守给全体党员树立了一个“看得见,够得着”的标准,如同一把能够丈量党性修养的标尺,使全体党员在处理公私关系上有了学思践悟、奋勇前进的刻度和准星。
以上五个方面是习近平党性修养观的核心要义,分别指明了新时代党性修养的根本原则、基本要求、突出特点、重点内容和基本操守,从总体上回答了什么是新时代党性修养的基本问题,在理论层面解决了党员在党性修养过程中的一系列思想认识困惑。这五个方面的内容既自成一体又相互联系,具有一定的关联性、耦合性和系统性。党的十八大以来,在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的伟大实践中,习近平党性修养观已经显示出历史的继承性、时代的容涵性和逻辑的系统性,展现出深厚的理论逻辑,是新时代党员加强党性修养的基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三、新时代党员加强党性修养的实践路径
对中国共产党人而言,党性修养是一个系统性、综合性工程,更是一个永恒的课题。新时代,党员进一步加强党性修养,夯实党性修养的实践路径,需要抓住关键、明确重点,在党性修养的主体、方法和内容上协同发力。
(一)新时代党员加强党性修养必须发挥主体作用
习近平强调:“全党同志要强化党的意识,牢记自己的第一身份是共产党员。”(29)《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第395页。只有牢记第一身份,才能增强党性修养的自觉性,发挥出内生动力,从而牢牢地站稳人民立场,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党性修养从程度上看是党员加强党性修养实践的过程,从水平上看是党员加强党性修养实践的结果。无论是过程还是结果,都需要党员发挥主体作用。但是,当前一些党员在党性修养上的主体作用发挥不足,习惯于“要我修养”而不是“我要修养”,其结果自然就表现在工作上的“等靠要”,而不是“加油干”。新时代,加强党性修养,就要发挥好党员在党性修养中的主体作用。一要主动亮明党员身份。党员在工作时间、工作场合主动亮明身份是自觉接受群众监督、加强党性修养的前提。一个在客观上“隐身”于群众的党员,往往在主观上自觉不自觉地把自己“混同”于群众。党员亮明身份要理直气壮,领导干部要率先垂范。当前,各基层党组织在如何强化党员亮明身份的问题上已经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探索和实践。比如,通过立足岗位佩戴党徽、面向服务对象设立党员示范岗等多种形式促使党员主动亮明身份,但还需要进一步营造良好氛围、构建长效机制。二要积极践行党员标准。“四个合格”的党员标准是党的建设标准化成果的重要体现。践行党员标准,就要立足工作岗位和生活实际,时时处处事事按照党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能够在遇到困难时“我能上”,在遇到危险时“让我来”,让人民群众对自己的一言一行“感受得到”,从而展现出共产党人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三要严格遵守党规党纪。现行的党规党纪是党性修养思想成果的法治化总结和具体化再现,为党员、干部想问题办事情划出了“高线”和“底线”。比如,《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把违反“生活纪律”的有关规定单设一章,把“违背社会公序良俗”等行为纳入党员的生活纪律要求,既保证了党员、干部行不逾矩,做到心中有责、心中有戒,又体现了党员的先进性。只有严格遵守党规党纪,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才能确保党员更好地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二)新时代党员加强党性修养必须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方法
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3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35页。。而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共产党员因其“先锋性”是最纯洁、最先进的一环,从而通过发挥先锋模范作用能够带动整个社会关系的不断改善和提升。学习、工作和生活关系是人们最基本的社会关系。因此,只有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把党性修养的“理论性”和学习、工作和生活的“现实性”相结合,才能从根本上避免在党性修养上的“两张皮”现象,从而展现中国共产党人的良好精神风貌。从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来看,党性修养是党员的主观能动性和自身成长进步的客观规律性的统一。如果党性修养的理论认识不能与学习、工作和生活实际相结合,久而久之就容易导致党性修养中的教条主义、形式主义乃至虚无主义。在加强党性修养上,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是具体的不是抽象的。一要结合学习实际。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学习型政党。中国共产党人要解决好个人乃至党和国家前进发展中的一系列问题,唯一的途径就是要增强学习本领,依靠学习走向未来。党的十八大以来,在每年新发展的党员中,学生党员的比例尽管连年下降,但仍然稳定在30%以上。这就更需要把党性修养结合到党员的学习实际之中。全体党员要努力通过学习让自己成为本专业、本领域的尖子、骨干、能手或带头人,在不断的学习进步中展现自己的风采和魅力。二要结合生活实际。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党员旗帜性的引领作用体现在生活之中,就要通过家风建设,展现党员家庭的良好风貌和精神状态;要立足社区献爱心,从生活小事做起,从主动改善邻里关系入手,为社会贡献正能量。三要结合工作实际。要立足工作岗位,通过争先创优、学比赶超等多种形式,保质保量、优质高效完成各项工作任务。要热心党内生活,积极主动地融入党组织这个大集体之中,进一步增强基层党组织的活力和向心力,从而助力基层党组织更好地发挥战斗堡垒作用。
(三)新时代党员加强党性修养必须始终不渝地坚持和加强政治修养
加强党的政治建设,不仅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要求,还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党的十八大以来,以政治建设为统领,全面从严治党不断向纵深推进。但党的政治建设是一个永恒的课题。这就要求全体党员要始终不渝地坚持和加强政治修养。但是,一些党员在思想上理想信念淡漠,与其谈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他们认为很遥远,不如眼前的物质利益“实惠”;在工作中对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和国际国内经济社会发展形势漠不关心,认为自己只要搞好业务工作,不违法乱纪就心安理得;在生活中甚至参加迷信活动和宗教信仰活动,“不信马列信鬼神”,暴露出忽视政治、淡化政治和不讲政治的问题,表现出政治修养不足的现象。新时代加强党性修养,根本的就是要始终不渝地坚持和加强政治修养。一要把坚决做到“两个维护”作为首要任务。要增强对“两个维护”的理论认知和科学把握,以深刻的理论自觉指导和规范言行举止。要自觉地向人民群众宣讲党中央的方针政策和习近平总书记的人民情怀、时代担当和领袖风采,不断增强“两个维护”的群众基础。要防止和纠正一切偏离“两个维护”的错误言行,辨别各种形式的“低级红”“高级黑”并与之作坚决斗争。二要站稳人民立场,把握政治方向。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只有站稳人民立场,牢牢把握政治方向,才能在错综复杂、跌宕起伏的国内外形势面前廓清迷雾、心明眼亮。广大党员尤其要站稳工作、生活中的人民立场,处理好整体和部分、一般和个别的关系,不能把坚持人民立场的宏观原则性和工作、生活中的微观具体性割裂开。三要自觉涵养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对一些歪风邪气不能“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更不能“得过且过”。在“三会一课”等党的政治生活中,要坚持和弘扬共产党人追求真理、实事求是、表里如一的优良传统,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实现‘知’‘信’‘行’的统一,防止和克服言行不一的两面派作风”(31)姚桓:《党内政治文化建设初析》,《理论学刊》2018年第6期。,为涵养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作贡献。
总之,党的十八大以来,新的世情、国情和党情为党员加强党性修养提出了新要求。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顺应这一时代要求,在勇于自我革命的伟大实践中,深化了对党性修养的理论认识,形成了科学系统的党性修养观,是新时代党员加强党性修养的基本遵循和行动指南。中国共产党人只有切实加强党性修养,始终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才能更好地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勇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