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与生态文化”专题研究
2020-03-02张应强
张应强
[主持人语]通过搭建平台、组建团队、实施项目来推动学术研究和学科建设,已然为时下被积极鼓励尝试、似亦收到一定实效的学术发展新常态。在民族学人类学研究领域,整体观照和探索人、社会、自然关系的复杂性与多样性的学术努力,更是凸显了这一发展态势的实践价值和现实意义。杨庭硕、罗康隆率领的吉首大学民族学研究团队,扎根中国大地,长期辛勤耕耘,成为推动中国民族学学科发展的一支生力军;尤其是他们立足西南地区人地和谐的自然生态、多民族交融的人文景观的整体性观照,聚力生态人类学与民族生态学的理论方法的系统性与中国化,留下了可圈可点的丰富学术成果。我们在其中看到了这个团队坚守学科本位、不断锤炼提升、积极创新超越的理念和追求——本期编发的这一组论文,是该团队承担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课题《西南少数民族传统生态文化的文献采辑、研究与应用》阶段性成果中择取出来的代表性作品,同样可见这种基本的学术理念和追求。首先,是重视对既有理论的观照与对话。无论是对从源自西方学界的生态学到人类生态学理论发展脉络的梳理,还是对基于中国本土经验的历史民族学理论方法源流的辨析,都显现出论文作者及整个团队守持学有所本的原则,由继承发展而创新超越的理论自觉。其二,在对杨庭硕“相际经营”理论的解析中,进一步明确了特定生态环境、民族文化传统、国家制度政策等三个子系统划分的理论创新意义,其中不只提示了三个密切相关的子系统该如何区分和看待的问题,还富含了对杨先生践行人类学民族学整体观的学科理念与理论追求的中肯评价。这在时下一些相关研究包括基于田野调查的个案研究,甚至仅只有兴趣讨论社会与文化某个侧面或局部的背景下,越发显出其坚守学科本位立场下追寻学术发展与理论创新的独到眼界学识。其三,不难发现,立足丰富经验材料和个案精细剖析,仍是该团队推进课题研究的基本方略。不论是主要依靠报刊等历史文献对湖南地方灾荒与赈济故实的耙梳和探讨,还是主要基于深入田野调查对湘西地方独特的油神信仰与祭祀习俗的描述和分析,抑或系统挖掘整理传统生态知识及其在当下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价值、利用与创新等,无不切合重大课题所确定的问题意识、研究路径和分析工具选择,也都可视为团队遵循的深入田野调查与精准文献解读有机结合的研究取向的实践与延展。最后,这一组论文的作者都年轻而富有朝气与活力,团队业已形成的治学传统和学术取向,不同程度地影响并体现在他们富有冲击力的学术思考及具体论题的探索之中。吉首大学民族学尤其是生态民族学学科发展所指向的极富方向感的学术目标,纵使眼下尚未达至,然团队年轻诸君若心念于兹,跬步以积,庶几近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