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探现实主义题材创作人物塑造路径
2020-03-02冯震
■ 冯震
现实主义作为一种坚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强调人与自然、社会的联系。同时它既是一种文艺思潮,又是一种文学流派或创作方法,又称“写实主义”,指能够准确表现和描绘自然或生活的创作观念和方法。
中国戏剧从诞生之初就崇尚现实主义传统,中国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和风格不同于欧美。新时期以来中国戏剧紧跟时代步伐,拨乱反正,解放思想,舞台创作经历了苏醒后的井喷,创作出一大批优秀的现实主义题材作品。现实主义贯穿了艺术创作的各个领域,在戏剧领域经历了文革时期的八大样板戏后,七十年代末开始摒弃虚假,直面现实,创作了《报春花》《陈毅市长》《甜蜜的事业》等作品,真实地反映社会和人民的生活景象。改革开放以后舞台作品更加直面现实,深入探讨人性和人的命运等问题。《于无声处》《狗儿爷涅槃》《桑树坪纪事》等作品用文艺的形式尖锐地反映社会性历史性事件,对历史进行深刻的反思和理性的批判。但同时也逐渐显现出创作模式的单一化等问题,需要拓展现代化和多元化的艺术空间。九十年代社会的种种问题在舞台上能够得到迅速的反映,《地质师》《棋人》等作品都融入了现代派戏剧的成分,形成了新现实主义潮流,关注现实生活的小剧场话剧开拓了新的领域。进入二十一世纪,形式多样的戏剧展演和戏剧节推动了戏剧发展,《红旗谱》《平凡的世界》等优秀作品塑造了一系列经典形象。近年来,塑造英雄人物的红色题材戏剧创作增多,《谷文昌》《干字碑》《焦裕禄》《祖传秘方》等创作展示了中国精神、中国力量和中国道路,为现实主义创作塑造经典形象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现实主义创作中的人物形象来源于生活,具备艺术性和社会性。一部优秀的创作一定有让人印象深刻、形象丰满、具有标签意义的人物,就像没有娜拉就没有《玩偶之家》,没有蘩漪、周朴园就没有《雷雨》。人物形象立不住,戏剧就会有种种问题。创作现实题材人物,往往避不开以下几个问题。
一、人物塑造的真实性和客观性
现实主义强调真实客观地反映现实生活,遵循艺术的真实模式。现实主义戏剧中的人物来源于客观生活,在现实主义发展初期,在形象塑造上无论是心理刻画还是细节刻画都力图准确和逼真,戏剧家通过人物形象表现自己的社会理想,因此现实主义戏剧大多揭露社会黑暗现象,表达创作者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舞台形象客观地反映生活中人们的状态,通过逼真的动作细节和生活化的台词,最大化地、艺术性地再现现实生活,从真实生活中再现美感。中国现实主义舞台创作在新时期由于历史政治原因经历过迷茫阶段,当假大空的人物形象塑造在舞台上的时候,戏剧美感就荡然无存了。当前戏剧繁荣时代,舞台创作越来越多,但是有“高原”缺“高峰”,深入人心的舞台形象不多。究其原因很大程度在于创作者缺乏生活体验,缺乏对于客观生活的观察,缺少对人民群众的感同身受,因此作品不感人,形象不动人。通过“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活动,一系列舞台精品逐渐显现,出现了故事好看,人物鲜活,有筋骨、有温度的中国故事。现实主义作品中形象塑造不像浪漫主义那样情绪磅礴,也不像现代主义那样追求细节的夸张,它要求演员逼真地再现生活,因此产生了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的表演理论,演员在角色的规定情境中遵循生活的逻辑和规律,真诚地感觉、思考和行动,获得正确的创作自我感觉后进入角色,以“情感的精神真实及其表露的形体真实”创造出“美丽而崇高的人的精神生活”。比如《茶馆》中的松二爷是个散漫的不能自食其力的旗人,他的经典对白就是“我饿着,也不能让鸟饿着”,最后他真的饿死了,真实地再现了当时的社会环境,揭露了封建社会的腐朽。创作者真听真看真感受,塑造出的人物就活灵活现、有血有肉。
二、人物塑造的典型性和独特性
别林斯基认为:“典型性是创造的基本法则之一,没有它就没有创造……必须使人物一方面成为一个特殊世界人们的代表,同时还是一个完整的、个别的人。”现实主义与自然主义最大的区别就是不是照搬生活的原貌,而是要求创作通过典型环境、典型情节来表现典型性格。恩格斯也说过:“现实主义的意思是,除细节的真实外,还要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塑造人物要提炼出这一时代的人物的共性,但同时也要突出个性,否则就“泯然众人矣”。比如刘锦云的《狗儿爷涅槃》塑造了一个中国农民的典型形象,是中国几千年背负沉重的封建传统包袱的农民的积淀和缩影。他勤劳朴实,强烈地痴迷着有自己的土地,为此不惜在兵荒马乱中舍命不舍财进了庄稼地,土改中分得了土地,拥有了门楼,但是在合作化运动中归公。疯癫的狗儿爷自己住到了风水坡上拓荒垦地。三中全会后狗儿爷分到了地,儿子要办厂,狗儿爷一辈子想做地主终没实现。他诅咒未来,他说“明天,明天,你们有你们的明天,我有我的明天”,他不接受时代的进步,不接受新思想新事物,心理早已扭曲。因此狗儿爷的悲剧既是社会悲剧,同时也是性格悲剧。狗儿爷的形象具有典型性,是当时中国社会封建农民的缩影。疯疯癫癫的狗儿爷又是独特的,疯癫是他无法承受变故、逃避现实的方法。他的痴迷与疯癫使他成为独特的“这一人”。当前舞台艺术创作产生了新变化,孕育出新成果,一大批优秀的现实题材作品自觉担负起记录新时代、书写新时代、讴歌新时代的使命,很多表现英模、优秀干部的作品被创作出来,以多种艺术方式讲述中国故事,积极地发挥培根铸魂的作用。但同时也显现出同质化的倾向,很多作品中的地方优秀干部千人一面,这就是因为突出了典型性,忽视了独特性。
三、人物塑造的社会性和批判性
现实主义的基本特征之一是对社会生活的再现和对社会历史现象做深刻的批判,揭示人与社会的矛盾关系,表现人道主义精神。现实主义戏剧是人类社会的镜子,刻画了形形色色的人物,是人类心灵的全景图。戏剧塑造人物要把人物置于典型环境中,这一典型环境可以是社会环境,也可以是独特的戏剧场景,但终归都是具备“富含人文主义内核的社会性、真实性与向上性统一的基本精神”。新时期中国的现实主义题材创作就是一部社会历史巨著,不能反映这一准则的戏剧是没有现实意义的。近年来,舞台创作都自觉用艺术为时代传神写貌。2019 年中国艺术节展演作品《敦煌儿女》《河西村的故事》《天渠》《追梦云天》皆取材于新中国70 年历史中的真实故事,塑造了当代社会的英雄人物形象谱系。人物的社会性就是指要创作出这个人物与所处社会的关系,同时表现出人物身上特有的时代特点,与其他时代所不同之处。还要具有抗辩性和批判性。塑造的人物要关注他的生存状态和精神状态,关注他的现状和发展,必然会对他所处的社会环境进行揭露和批判,这才是现实主义精神。所以我们提倡“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理念。比如田沁鑫对《生死场》的戏剧解读,对民族命运进行反思,塑造一群“生得痛苦、活得麻木、死得挣扎”的农民形象,批判社会男尊女卑的思想禁锢,批判人们蒙昧的生存状态,批判农民的软弱和奴性,对人性、存在、战争、生死等命题进行反思和质疑。正如白烨所说:“现实主义以及现实主义精神其实就是……直面现实大胆地书写,发出审视的、怀疑的、抗辩的,乃至是批判的声音,这样的作品才会有力度。”
习总书记曾强调衡量一个时代的文艺成就最终要看作品。文艺作品最能代表时代风貌,我们呼唤植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浓郁的时代气息的优秀作品,更加期待一个个具有精神高度和艺术价值的鲜活典型的人物形象。与时代同步伐、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是现实主义题材人物塑造的根本,对人的高度关注是现实主义精神的实质。创作现实题材人物抓住典型性和独特性、恪守真实性和客观性、体现社会性和批判性,是我们的艺术创作的准则,也是自觉的现实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