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全民中医药文化素养以养成健康生活习惯的对策建议
2020-03-02陈名财樊冤桥
◆陈名财 樊冤桥
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在5000 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了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1]。在现代化大踏步前进的今天,中华民族对中华传统文化应有高度自信。“在中国传统科学中,最充分显示中国思维特色的要算中医学了”[2]。中医药学是在中国哲学方法指导下创立的学科,是中国文化的根基之一,具有超时代的内涵,与西医药是两个截然不同的医学体系。中国古代哲学以生命的观点研究宇宙系统的发生与演化,本质上是一种生命哲学,对中医产生了巨大影响,中国古代哲学也从中医中吸取了许多思想资料。同时,中医药文化还奉行“医乃仁术”[3]的核心理念,与儒家价值观完全契合。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医学事业得到了飞速发展,但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仍然未能得到有效解决,这跟中国医疗市场的90%被西医占领有一定的关系[4]。中医药简、便、效、廉,对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更为重要的是,中医学主张“不治已病治未病”[5],采用起居有常、饮食有节、劳逸结合等养生之术,对人们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提高人们的生活品质,具有独一无二的作用。有鉴于此,我们认为,目前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在国民中大力倡导中医药文化,培养民众健康生活习惯。
一、在大中小学开设中医药文化课,从小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
孩子是祖国的未来,少年强则中国强。大中小学时期是接受教育的黄金时期,弘扬中华传统中医药学,最佳的方式就是从大中小学生抓起。目前,我国正在大力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养成高尚的价值观追求,一方面是思想认识,但更重要的是要让人们感受到追求这种价值所带来的幸福体验。在大中小学生中开设中医药文化课,可以帮助学生开启智慧,让青少年学生从小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形成正确的养生观与价值观,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奠定生活基础。根据现有大中小学教育教学内容,可以开展以下有针对性中医药文化课:
小学教育阶段,注重中医重要典籍教学,包括《周易》《道德经》《庄子》《黄帝内经》《难经》《神农本草经》《伤寒论》《金匮要略》《针灸甲乙经》《温病条辨》等重要医学经典,以背诵记忆为主,讲解为辅。通过素读经书、饱读医书,使之具备阅读中医经典的能力;在实践中运用中医,具有识别常见病、多发病的基本能力;养成自我管理的良好生活习惯;培育中医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建立中医“上古天真”[5]的养生观;树立“不为良相,则为良医”济世救人的远大志向。
初中教育阶段,增加中医诊疗技能教学,以实践操作为主,讲解为辅,包括推拿、按摩、针灸、药膳药茶等中医诊疗技能。通过中医实用诊疗技能教学,学会观察和清晰表述自己的身心状况,掌握常见病自我诊疗的基本技能,培养“辨证施治”的中医思维方式,树立中医“天人合一”的养生观,发扬孝敬友爱精神。
高中教育阶段,增加中医病案讨论教学,以病案讨论为主,实践操作为辅。课程包括常见病的中医各科病案,例如感冒、咳嗽、疼痛、发热、呕吐、泄泻、便秘、厌食、虫病、血证、妊娠、痈疽疔疖、外伤骨折等,能借助工具书独立查阅中医典籍。通过病案讨论,培养学生探索中医文化的兴趣,建立中医“不治已病治未病”的尊生养生观,教会学生借鉴病案中的方法孝敬父母师长、关爱同学朋友,掌握常见病、多发病诊疗的中医思维方式和急救的基本技能,能运用常见的中医养生方法调整自己的状态。
大学教育阶段,展开中医典籍教学及中医临床实践课程。以临床实践为主,病案讨论为辅。通过中医典籍阅读与中医临床实践,帮助学子树立“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思想,培养学习中医文化的兴趣,具备中医思维方式,掌握常见病、多发病初步的中医诊疗技巧,急救的常识和技能。
总之,通过在大中小学开设中医文化课程,设置中医药兴趣小组,开展中医药文化活动,以丰富多彩的形式调动学生的对中医预防保健的积极性,掌握常见病、多发病诊疗的中医思维方式与中医针灸穴位、推拿急救的基本技能,减少学生常见病,促进全社会形成“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6]的预防保健健康大格局。
二、在孕妇中开展中医药文化培训,养成良好的家庭生活习惯
中国是世界胎教学说的策源地,中国古代胎教学说是中国教育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早在三千多年前,殷商甲骨文中,就有占卜祈求生男为嘉的记载[7]。《周易》“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对中医胎教思想的影响很深。汉代贾谊《新书·胎教》:“周后妃妊成王于身,立而不跛,坐而不差,笑而不渲,独处不据,虽怒不詈,胎教之谓也。”提出胎教一词。张仲景在用药安胎、分经养胎、辨体养胎、辨食养胎等中医胎教方面提出创见。中国古代胎教学说的理论基础主要是“慎始正本、协调平衡、外象内感”[8],中医胎教的方法主要在心性修养、饮食调理、起居调摄、施治针药等四个方面。不仅中国历代的医家非常重视胎教,历代儒家和教育家都很重视胎教,像朱熹、康有为、颜之推等对胎教都有深入的阐述。完善的胎教制度,不仅有利于孩子和家庭的健康,也可以大大减低全民的医疗费用。
目前,我们应该在借鉴中华传统胎教和国外胎教经验的基础上,用中医药文化构建完整的适合中国实际的胎教体系:高度重视中医胎教体系的建立,要求新婚夫妻在登记注册时,开展中医基础与中医针灸穴位急救知识实践操作练习,具备基本的中医素养,掌握药外感、胃肠道疾病、咳嗽等呼吸系统常见病、多发病的识别、判断与药膳诊疗;要求计划怀孕的妇女与孕妇参加国家举办的母子中医技能课程,增加母子的中医素养,减少母子孕期围产期新生儿婴幼儿期的相关疾病,降低生育风险,减少医保生育支出。制定孕妇中医文化课的主要内容,胎教课程可包括饮食调理、精神调摄、谨避寒暑、起居劳逸、审施药治、节制性欲等方面。编制与发放孕妇中医胎教日历、生活习惯量表,开展生活习惯体检及母子中医养生保健教育。培训孕妇具有识别母子常见病、多发病的基本能力;培养母子“不治已病治未病”的养生观,促使从孕妇开始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安排医学顾问定期对孕妇的家庭做与生活习惯病相关的问卷调查与体检,并持续追踪分析、考核。
三、对因病致贫的家庭开展中医药文化培训,养成良好的家庭生活习惯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中明确指出,到2020 年,要确保中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重大疾病是横亘在贫困人口脱贫路上最大的“拦路虎”,也将是脱贫攻坚战结束后,造成还贫的主要原因之一。为解决因病致贫的问题,目前很多地区,在“建档立卡”工作的基础上,精准识别确定医疗扶持对象,加强统筹协调构建多层次的因病致贫、返贫治理体系,加快实施农村分级诊疗模式,完善重大疾病保险制度和医疗救助制度,加大贫困群众大病医疗救助力度,建立贫困群众大病补充保险机制,等等,这些措施已经取得明显成效,但这些方法都只重视治疗,不重视“治未病”。在因病致贫、返贫的困难家庭展开中医文化教育,将促使他们学习中医的养生保健之道,掌握常见病的中医药防治之术,建立多发病的自我诊疗中医思维,树立保持健康、战胜疾病的信心,使他们重新开始自然快乐的生活。
目前,可以结合建档立卡工作,为每户提供一份健康生活习惯的细则,要求因病致贫家庭切实遵守;对因病致贫户进行中医药健康知识集中培训,通过培训使他们对自己治病的原因有明确的认识,懂得治愈自己所患疾病应养成怎样的生活习惯,具备一定中医思维方式,掌握一些应对自身疾病的诊疗技巧,急救的常识和技能。学会观察和清晰表述自己的身心状况,学会运用常见的中医养生方法调整自己的状态,培养友爱精神;每年对因病致贫的家庭做与生活习惯病相关的问卷调查与体检,并持续追踪分析。
四、在医保费偏高的人群中开展中医药文化培训,养成良好的家庭生活习惯
目前,我国社会保障体系日趋完善,医疗保险体系的高效性和可持续性日益受到关注和重视,但医疗保险基金管理遭遇瓶颈,多地基金已踏红线,要扼制医疗费用的突飞猛涨,为参保者提供高质量的健康教育服务,必将成为医疗保险基金抗风险能力的一个重要主题。只有将健康教育引入医疗保险,才能既达到提高居民预防保健的知识水平,提高生存满意度和生活品质,又降低医药费,减少疾病的发生及并发症,从源头上遏制医疗费用的快速上涨,达到事半功倍作用。
在近来的一次调查中显示,仅北京地区,平均每10 个成人中,就有5 个人经受着现代生活习惯病的折磨。生活习惯病也称生活方式病。在现代紧张繁忙的生活中,不良的生活习惯会造成的亚健康状态以及肥胖、糖尿病、高血压等相关疾病。可见,正确的生活方式比疾病治疗更为重要。由于中医药的独特优势,应该在防治生活习惯病时发挥主导作用。中医治病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辨证施治,针对每个病人不同的体质与病情用药,把治病与强身健体相统一,把治病与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相统一,把治病与培养健康的价值观相统一。中药材来源于天然的药草和矿物,经过几千年的临床实践验证,安全有效。由于目前,在所有医保对象中普及健康教育服务还有许多困难,建议先从医保费用超高的对象开始,逐步开展,尽早实施“生活习惯病中医防治制度”:
一是尽快制定《生活习惯病中医防治管理条例》,规定保险机构、医疗机构、中介机构、患者、医生的义务和权利。对于因饮食、吸烟、运动、休养状况、饮酒、压力等生活习惯而引发的疾病,制作《生活习惯病中医防治手册》,由医保部门与机构委托中介机构组织参保单位开展“投保人中医课堂”宣传教育,并进行标准化考试。促使投保人为主体的一级预防,减少诸如肥胖、高脂血症、高血压症、动脉硬化症、代谢综合征等疾病发生。
二是制定“中医健康检查”制度。因病致贫的家庭、40 岁到74 岁的高额超标投保者每年必须做与生活习惯病相关的问卷调查与体检,并持续追踪分析。对其中有生活习惯病高危因素的人群,考核生活习惯改正状况,每年以此调整保费或报销额度。
三是制定“中医养生指导”制度。对于根据“中医健康检查”筛选出来的高危人群,进行生活习惯与饮食结构的中医养生指导。对于已经患病的人群,指导其及时就医。考核并奖惩参保单位高危人群变化率(增减比例为±10%)。
四是实行患者投保人主管医生和中医医学顾问制度。主管医生根据患者病情制定改善生活习惯的计划表。医保部门、参保单位、中介机构的中医医学顾问负责指导高危人群与患者的改善计划实施、随访与考核。
五是医保部门发放“中医文化继续教育学分”给筛选出的高危人群与患者,规定他们必须参加相应的中医继续教育,得到合格的学分,考核不及格将调高保费或者降低报销额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