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康养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路径研究
2020-03-02◆任杰
◆任 杰
康养产业是健康中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加快老龄事业和产业发展的关键布局。党中央、国务院对康养产业的发展高度重视,近年来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为推进康养产业体系的逐步完善提供了重要机遇。山西省政府工作报告连续两年提出,要实施康养产业带动,完善康养产业布局,打响“康养山西、夏养山西”品牌。大力发展康养产业,既有利于山西省主动适应新常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也有利于满足人民群众对健康的迫切需求,提升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
一、康养产业是应对“银发浪潮”的长远大计
健康老龄化是我国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必由之路。2017 年12 月出版的中国首部《中国康养产业发展报告》蓝皮书中提出,康养主要以健康、养生和养老三要素构成“三角关系”,不仅为了生命的长度,更需要增强生命的丰度、提升生命的质量。康养产业以“康养”为核心,从社会保障的视角看,立足人体身心健康,覆盖生命全周期,连接民生福祉,体现了人本主义的发展思想。从经济发展角度看,康养产业以大健康产业为背景,是融旅游休闲、文化体验、运动健身、养生养老、医疗康复、大数据服务等为一体的综合性产业,是顺应我国社会结构新变化、适应健康中国建设新阶段、满足人口老龄化新需求的长远发展大计。
二、 山西省发展康养产业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
随着老龄化、高龄化快速发展,社会养老问题变得越来越突出。满足老龄人口健康养老、科学养老和幸福养老的诉求,形成多层次的健康养老服务体系,实现健康服务与养老服务的深度融合,是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必然要求。山西省发展康养产业基础优势突出,产业发展大有可为,具有拉动经济发展的巨大潜力。
(一)主观需求不断增长
近年来,山西省同全国一样,步入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期。截至2019 年底,全省60 岁以上老年人口达625 万人,占总人口的16.8%,65 岁及以上人口为409 万人,占总人口的10.8%。据测算,未来三年山西省60 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比将以5%的速度增长,2030 年将达到高峰,2047年更有可能超过30%的重度老龄化警戒线,届时每三人当中就有一个老年人。老龄人口“井喷式”的增长与人口红利日益减少的矛盾愈加突出。另一方面,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年轻人外出求学、工作、婚后独居,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创业、进城生活,传统的家庭养老功能逐渐弱化。第一代独生子女的父母也开始步入老龄,未来独居老人和空巢老人将成为老年人中的“主力军”。
(二)客观供给相对不足
截至2018 年底,山西省共有各类养老服务机构989 个。其中公办养老机构173 个,民办养老机构313 个,农村敬老院503 个。此外,还有城市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776 个,农村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6181 个。尽管已初步形成“市- 区(县)- 居住区(镇)- 居住小区(村)”四级空间体系,但养老机构结构性不平衡的现象严重。城镇公办养老机构一床难求,民办养老机构举步维艰,城乡日间照料中心规模较小,服务设施相对简单,服务质量参差不齐等问题较为突出,对满足老年人休闲娱乐、心理慰藉等更高层次需求的服务提供更是少之又少。各类机构养老服务能力的欠缺与养老需求存在较大落差。而当前全省康养产业的发展主要依托旅游业,服务养老的功能并未取得突破性进展,全省域气候、文化的资源优势尚未完全发挥,成为综改转型支柱产业还任重道远。
(三)发展环境不断优化
就政策环境来说,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养老服务,出台了《“十三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体系建设规划》《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养老服务发展的意见》等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全面放开养老服务市场的指导性文件。山西省针对发展康养产业的用地、用人、设施短缺等瓶颈问题也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如《关于支持社会力量发展养老服务业若干措施的通知》《“十三五”老龄事业发展规划》《“健康山西2030”规划纲要》《支持康养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19-2021)》等,为养老服务体系的逐步完善、康养产业的稳步发展提供了利好的政策机遇。就经济环境来说,2019 年山西省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7026.7 亿元,比上年增长6.2%,其中第三产业增加值8748.9 亿元,增长7%,占生产总值的比重51.4%。全省第三产业投资增长11.4%,旅游总收入增长19.3%。经济环境的不断优化,为激发康养产业的发展活力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四)基础优势得天独厚
康养产业作为一种服务性、体验性产业,对自然资源禀赋的依存度较高。正基于此,山西省发展康养产业的气候、区位和文旅优势更加凸显。第一,山西省位于中国地理版图的第二阶梯,暖温带、中温带大陆性气候,大部分地区海拔在1500 米左右,处于负氧离子富集层,气候适宜,四季分明,对夏季酷热、冬季阴冷的南方老人尤其具有吸引力。第二,山西地处中部,承东启西,连接南北,紧邻京津冀,便于周边省份,特别是北京、河北、河南等人口富集区的老人前来旅居养生。第三,素有“地上文明看山西”之说,山西省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古代壁画和古代彩塑数量均居全国第一,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遍布,享有“古代东方艺术博物馆、中国古代建筑艺术博物馆”的美誉。大禹治水、神农尝百草、女娲补天、愚公移山等美丽传说俯拾皆是,具有优越的人文条件。此外,山西还是粗杂粮大省,饮食文化丰富,既有红枣、核桃及养生功效良好的各种小杂粮,也有平遥牛肉、过油肉、山西刀削面等驰名中外的名小吃,还有龟龄集、竹叶青、老陈醋等保健食品,更有党参、黄芪等上品中药材。可以说,山西的康养产业集“洗眼、清肺、养身”多项功能于一体,在处于起步阶段的全国康养大局中享有占得先机的难得机遇。
(五)康养市场前景良好
与一般意义的“健康”“养老”“养生”等概念相比,“康养”是一个更具包容性的概念,从生命的角度出发,兼顾了生命的三个维度:一是生命长度,即寿命;二是生命丰度,即精神层面的丰富度;三是生命自由度,即国际上用以描述生命质量高低的指标体系。随着养老观念和消费观念的转变,养老消费结构也逐渐向发展性和享受性消费转变。据测算,全国现有老年人中60~75 岁的活力老人约占75%,其中2%具有旅居养生、休闲养生和候鸟式养老的能力和需求。45%的老年人拥有储蓄存款,到2020 年,老年人的退休金总额预计将超7 万亿元。到2050 年,全国老年人口的消费潜力将增长到106 万亿左右,占GDP 的比例达到33%。中国老年产业的规模到2020 年和2030 年将分别达到8 万亿元和22 万亿元,对GDP 拉动分别达到6%和8%,成为名副其实的经济的支柱之一。这种大规模、持续性的需求和巨大的经济潜力,将进一步激发山西省实施集旅游、地产、森林、温泉的大养老产业带动,不仅满足本省老年人群的消费需求,同时可以吸引外省老年群体养老养生,促使康养产业成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兴支柱产业。
三、山西省康养产业发展的桎梏与短板
尽管山西省康养产业已经展现了强大的发展势头和潜力,政策框架初步形成,产业规模逐步扩大,社会力量投资信心大增,但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也暴露出诸多问题,如在产业分布、产业融合及人才技术等多方面存在着明显短板。
(一)产业体系不健全,产业融合度不足
康养产业作为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涵盖养老、医疗、文化、旅游、体育等诸多服务业态,与制造业也密切相连,代表服务业融合发展的方向,其效益需要在规模经济中才能体现出来。但当前山西省康养产业体系尚不完善,产业链不深不长,处于点状、局部的发展状态。不论是上游产业中的医药、保健品、器械设备的制造,还是中游产业中的医疗卫生、康复理疗服务,或是下游产业中的养老、养生服务,都缺乏有机衔接,难以形成联动效应,更缺乏统筹全局和示范作用的产业龙头。另一方面,山西省健康与养生养老、体育健身、文化旅游、餐饮食品、金融地产、大数据产业等关联产业融合度不足,医疗卫生、养老服务、社区康复、养老保障等资源不同程度处于分散割裂状态,甚至有相当一部分资源分散闲置。
(二)差异化发展不足,特色优势不明显
康养产业相较其他产业而言,需要具备更超前的理念、更科学的规划、更周到的服务。但目前许多康养产业布局缺乏统筹规划,甚至闭门造车,全凭主观判断开发建设,市场分类粗糙,开发意识不强,产品粗化、泛化,没有针对受众群体的不同需求进行细分,结构单一甚至雷同,没有创造出真正有价值的核心产品。特别是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应用滞后,“互联网+康养”发展仍处于探索阶段,距离“高、精、准”的智慧康养还有相当一段距离。在老年疗养、老年理财、老年教育等高层次养老需求方面提供的服务较少,专门为老年人提供个性化、一站式服务的企业或机构几乎没有。新业态拓展较慢,难以满足群众多元化、个性化的健康服务需求。此外,区域间缺乏差异化分工协作,自身特色优势彰显不足,不能有效结合本区域产业发展基础,发展定位不明确,发展重点不突出,同质化特征明显。
(三)专业人才匮乏,高端人才紧缺
康养产业是一个高度关注“人”的产业,从业者需具备护理学、医学、心理学、营养学等多学科知识。但目前山西省康养产业的内涵并未得到有效拓展,大部分还停留在简单的食宿服务上,只能满足基本的生活需求。年轻人、有专业知识的人员和高学历的人员由于薪资待遇的限制不愿涉足康养服务行业,现有从业人员素质不高、专业性不强、流动性大等问题常态化,康养人才“量”少“质”弱。2017 年,山西省老年人与残疾人服务机构中具有专业技术职称的共计164 人,其中社会工作师121 人,助理社会工作师43 人,两者相加仅占工作人员总数的1.7%。另一方面,老年人口有三分之二时间是处于待病状态,越来越多的高龄、失能、失智和患病老人需要获得专业的康复护理服务。按照国际惯例,养老护理员与失能、半失能老人的比例应为1:3,但我省的平均水平只能达到1:5,有的机构甚至只能达到1:7,且超过70%都是初中及以下文凭,专业人才的短缺与潜在的巨大需求相比形成明显反差。专业人才是康养产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有教育层次、培养路径、就业岗位差异的康养产业人才教育培养体系的缺位,对我省康养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构成现实制约。
四、山西省康养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路径选择
推动康养产业健康发展,实施康养产业带动,将之打造成为山西发展新旧动能转换的新引擎,对于山西省实现高质量发展,建设转型发展新高地具有重大意义。
(一)做好顶层设计,坚持规划引领
树立“大健康”理念,做好规划引领,统筹布局和着力支持与康养产业密切关联的重大品牌项目和产业链项目,打造以全过程健康服务业态链为主轴,医药、保健、休闲、旅游、养老等关联产业相互衔接、成熟配套、保障有力的康养产业发展格局。坚持问题导向与需求导向相结合,做好整体规划,明确区域康养产业的发展定位和发展方向,整合资源,突出重点,加强联动,做到龙头带动、创新驱动,特色化打造、功能化集群、园区化承载、链条式拓展、多样化体验、信息化提升。探索建立省级康养产业发展联席会议制度,形成推动康养产业发展的强大合力。建立科学合理的康养产业统计调查方法和指标体系,开展数据统计和监测,及时掌握行业发展动态。推动将现有考核的部分指标整合成为康养产业考核指标,纳入各地、各有关部门考核体系。
(二)强化政策引领,优化营商环境
当前山西省康养产业正处于艰难的起步阶段,必要的政策扶持和引导至关重要。加大政策落实力度,在现有扶持政策基础上,先行先试,注重试点探路,典型引路,放宽政策支持范围,分批推进纳入“行动计划”的康养项目享受养老产业基金、贷款贴息等扶持政策,同时享受社会力量发展养老服务业所规定的一次性建设补助、运营补贴等政策。稳妥推进康养服务机构用水、电、气、暖按居民生活类价格执行,经营性康养项目用地土地价格参照同类地段工业用地标准出让等政策落地实施。在立项、财政、税费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创新服务模式,优化营商环境,降低营利性康养服务机构的建设成本,鼓励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康养产业发展。
(三)加强产业融合,延伸产业链条
促进康养与旅游、养老、医疗、农业等产业深度融合。开展“康养+旅游”行动,加快打造“康养山西、夏养山西”品牌,以康养拉动旅游全产业链发展。加强“康养+养老”融合,加大便利化、智能化养老和康复服务设施建设力度,依托生态宜居养老社区,探索形成“家院互融”养老服务新模式。创新“康养+医疗”模式,坚持“医养”“颐养”“怡养”的智慧健康理念,探索建立医养结合新模式,瞄准“立体健康圈”。实现“康养+农业”互动,重点发展乡村康养、森林康养、温泉康养、中医药康养和康养地产等新业态。与此同时,推动康养产业向餐饮、物流、金融、文化、房地产、信息科技等领域延伸,促进多元化、多层次、全链条的康养产业发展。
(四)加大金融扶持,强化杠杆作用
加大财政贷款贴息规模,通过财政资金小投入,撬动社会资本大投入。广开融资渠道,支持社会资本采取建立基金、发行企业债券和资产证券化产品等方式筹集资金,鼓励企业发行可续期债券用于投资回收期较长的项目建设,对于项目建成后有稳定现金流的服务项目,允许以项目未来收益权为债券发行提供质押担保。允许以建设用地使用权抵押担保方式为债券提供增信。探索发行项目收益票据、项目收益债券支持康养产业项目。切实解决康养项目融资过程中有关金融机构违规收取手续费、评估费、承诺费、资金管理费等问题,减少融资附加费用,降低融资成本。适度拓宽保险资金投资建设康养项目资金来源,更好发挥创业担保贷款政策作用。探索组建康养产业集团,盘活闲置资产,整合分散业态,实现康养产业规模化发展。大力支持符合条件的市场化、规范化程度高的康养企业上市融资。
(五)培育发展载体,打造服务平台
支持有条件的地区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建设综合康养产业区和产业发展示范基地。支持建立康养产业示范基地认证制度,对认定的各类基地实行动态管理,强化对示范基地的协调服务。加快推动健康养生理念与城镇各类资源的整合,通过综合开发、整合利用优势资源,加快发展一批特色康养小镇。加强健康养生基地救护、保健等设施建设,推动各类医疗服务机构在康养基地设立个性化服务终端,提供医疗诊治、健康养生咨询和康复服务等特色医疗服务,重点推进中医药肿瘤、心脑血管病、糖尿病进基地。建设“健康云”平台,推进康养产业与大数据产业融合发展,积极开发健康监测设备、健康评价设备等健康管理硬件工具,阶段性地收集、分析、加工和利用健康数据,发展个人全程全方位的健康管理模式。
(六)着力培养人才,提升服务能力
优质的康养业态应该充满人本主义关怀。提供充沛的、符合产业发展要求的劳动力资源,是培育和扶持康养产业健康成长的有效途径。坚持人才多样化与专业化培养原则,政府部门通过采取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与院校合作培养康养服务专业人才。建立从业人员继续教育机制,更新从业人员专业技能,提高整体素质。扩大人才范围,促进多样化人才参与,改善康养服务人员的劳动环境和待遇,构筑职业发展路径,提高从业资质以及专业性的明确化、高度化,促进人才的有效利用、功能分化。加大人才招引力度,特别是加大高层次、高水平、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引进力度,通过增加项目资助力度和完善激励体系等措施,促进“高精尖缺”人才的加速集聚,助力康养产业发展壮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