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产业革命“人才瓶颈”问题及对策分析
——以黔东南州为例

2020-03-02陆桂林

理论与当代 2020年3期
关键词:乡贤人才专业

陆桂林

人才随产业走,聚才方能聚财。无论是脱贫攻坚还是乡村振兴,因其涉及面广、头绪繁杂,吸引资金回流只是其中的“一步棋”,吸引各类人才参与才是带动城乡间市场、资金、信息、技术、管理、理念等密切联动、深度融合的“牛鼻子”。在新时代新当下,在深入推进乡村产业革命进程中,注入人才“能量”,理应成为我们务必思考的问题。

一、制约乡村人才瓶颈的问题分析

总量不足与流失严重。从事农业人才总量看,2018年,黔东南涉农专业技术人员2377人,全州每1000人仅有农业技术人员0.59人,农业人才占农业人口比重较小,拔尖人才、科技致富领军人才更少,加之部分农技人才通过上级遴选、调动离开本地或本行业部门,造成农技服务不足,也影响一些新技术推广。当前产业发展的主体是农户,因农户文化水平普遍不高,接受新技术、掌握新方法的难度大,合作社内部培养乡土技术人才时间长,加之农业生产周期长、风险性高,农户普遍缺乏发展农业积极性,人才流失严重,余下的大多是“993861部队”,导致乡村出现人才“荒芜化”现象。

来源单一与浪费严重。当下大多数有所专长的乡村人才特别是高校毕业生,因不满足、不适应乡村生产生活方式,离开乡村到城镇谋求发展,导致乡村产业发展人才来源单一。与此同时,由于近年政策性安置压力下移,学农大学生很少能进入州县两级涉农部门,即便能进入的农技干部所从事非本职工作较多,出现“专业不对岗,专职不专用”的现象,专业人才未能做专业之事,造成农业专业技术人才的浪费。

经营人才较少与激励机制缺失。当前多数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员不会使用网络,不懂电商运营,生产具有盲目性,有产品无市场或有产品小市场,产品难以畅销;在村级合作社实行“村两委与合作社交叉任职”的具体操作过程中,因村干部业务能力受限,或材料多、会议多导致主要精力无暇顾及产业发展等,造成合作社无人管理或管理不到位,运行不正常,甚至出现空壳合作社现象;在专业技术人才评审方面,省州有大量的专家和高级职称人士,可在生产一线则多为初级工,岗位设置尚欠灵活,激励作用未充分发挥。

二、突破乡村人才瓶颈的对策建议

留住本土人才。一是通过完善政策、提高待遇留住人才。建议整合财政资源向基层村级干部倾斜,进一步提高基层村级干部的工资、社保等福利,完善村级干部的社保制度;以公开招聘方式招录大学生、村级致富带头人等人才,实现“人才到扶贫一线去,干部从扶贫一线来”,不断拓宽村干部选拔渠道;试行农技人才可停薪留职参与农村产业发展制度,为乡村产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二是通过推行“州内农产品优先消费制度”壮大产业留住人才。推行“州内农产品优先消费制度”,就是州内各县、省内各州市以及对接帮扶地区,对黔东南的林下养鸡、百香果、蔬菜、食用菌等扶贫产业,应该给予更多的机会、更多的信赖、更大的容忍度,首先消费扶贫产业产品,确保产业产品有市场。三是通过培养村组干部、乡土专家留住人才。将高校毕业生、返乡创业有志青年、村致富带头人选拔到村两委班子,选优配强“领头雁”;将新录(聘)年轻干部选派到农业农村一线“驻村蹲点”,增强联系服务群众、引领产业发展的能力和本领;开展乡土人才培训,培养乡村工匠、文化能人和非遗传承人等,盘活“土专家”“田秀才”等农业农村能人资源。

促进乡贤回流。一是在村干部配备中增加乡贤比重。建议把乡贤优秀人才作为加强村两委“领头雁”干部配备的重要来源,在农村致富能人、乡贤群体中优先发展年轻党员,补充新鲜血液,壮大组织力量,提升组织活力。二是加大返乡创业扶持以吸引乡贤。政府在创业立项、土地使用、税收减免、信贷服务、资金鼓励扶持等方面给予优惠政策支持照顾,引导扶持乡贤、原籍大学生以及优秀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兴业,让曾经“走出去”的成功人士“走回来”,实现“人才回流”,把在城市(城镇)里积累的经验、技术以及资金带回本土,造福乡村。三是推行“新乡绅”计划。各县(市)根据各村寨实际情况,通过多种媒介以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方式,宣传贯彻打赢脱贫攻坚战、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意义,并通过树立正向典型,共同推动专业志愿者制度和驻村实业家制度等,千方百计吸引青年人回归乡村创业创新。

吸引外来人才。一是创新土地流转机制吸引人才。通过农村土地撂荒专项治理,建立农村土地有偿流转机制,采取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公司化、专业大户、股份制等多种产业化经营模式,让群众闲置土地变为生产资源,盘活农村土地资源,集约化利用土地发展家庭农场、规模化种养殖基地等,吸引龙头企业和外来人才到广大乡村投资兴业,引导人才向基层扶贫第一线流动。二是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吸引人才。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出台招商引资政策,开辟创业就业“绿色通道”,吸引有实力企业和人才入驻乡村、扎根乡村。三是建立人才统筹使用制度和乡村人才定向委托培养制度。通过因地因产业委托有关部门培养人才,通过岗编适度分离、在岗学历教育、创新职称评定等多种方式,留住那些想扎根农村、奉献才智的高校毕业生,积极引导各类人才向农村汇聚;贯彻落实“专业技术人才晋升高级职称须有1年以上基层农村工作服务经历”的政策规定,规定市县城内的专业技术人员到基层一线支持乡村产业发展,可认定为基层工作服务年限,在职称评定、岗位聘用等方面予以倾斜。

对接输入人才。一是组建“产业技术本土专家团队”。在了解贫困原因的基础上,制定措施,安排人才,分层分类帮扶。有山林优势的,安排林业人才帮扶,发展花卉、苗木、林果业等,延伸产业链条,形成观光农业;土地肥沃的,安排种植人才帮扶,发展蔬菜等种植,开展特色农业;旅游资源丰富的,安排旅游业专门人才帮扶,发展民族文化旅游、生态旅游等,在保护传承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充分发挥资源禀赋优势;有光热、风、水等优势的,安排电力公司人才帮扶,发展光伏、风力、水力发电,增加村集体和贫困户收入;整合省、市(州)、县、乡、村各类专家人才建立产业扶贫技术专家库,围绕林下养鸡、蔬菜、食用菌、百香果、文化旅游等主导产业建立“产业扶贫技术专家组”,为深入推进乡村产业革命保驾护航。二是建立“产业技术远程专家团队”。由帮扶协作地区以及省、州、县(市)的相关经营行业,组建专业技术人才“产业服务团队”,建立专家远程服务平台,及时快速对接服务信息,对产业进行技术指导,对乡村旅游,对品种、种养殖技术、疫病防控、标准建设、质量监管、产品加工储运、市场开拓等问题,开展研究和咨询服务,定期和不定期到基地指导产业发展,化解难点问题;对乡村人才开展技术服务和培训,并采取现场和集中培训方式,面对面地讲、手把手地教,实地解决种植户、养殖户的技术难题,不断提高技术人员、生产人员以及经营管理者的技术水平。三是组建“市场营销品牌策划专家顾问团队”。品牌营销、商业策划等经营行为,已经成为企业市场化运作模式的重要手段,成为现代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针对黔东南实际,文化旅游产业、绿色生态农业尤其是特色食品产业,能让广大群众致富,已变成支柱产业,需要协调相关熟悉国际规则惯例、了解国内外经济发展态势、掌握国家和省内外政策、具有较高专业水平的知名品牌营销和商业策划专家或团队,担任相关的产业顾问,为黔东南谋划制定产业发展战略规划,实施重大决策,重点项目论证,对品牌策划、设计、传播,营销管理等方面,提供咨询指导,以提升产品知名度和品牌竞争力,进一步促进全州优势产业做大做强。

猜你喜欢

乡贤人才专业
“蜀”润乡贤,“陶”享美好
人才云
让新乡贤助力乡村组织振兴
宋泽平:当代乡贤赋能乡村振兴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