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新冠状病毒肺炎收治定点医院烧伤科疫情防控的经验
2020-03-02张锦丽刘淑华王德运谢卫国
张锦丽 刘淑华 王德运 谢卫国
(武汉大学附属同仁医院暨武汉市第三医院烧伤科,湖北 武汉 430060)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新冠肺炎)的传染源主要是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患者及无症状感染者[1-3],主要传播途径为呼吸道飞沫传播和接触传播,也存在气溶胶传播的可能;人群普遍易感;潜伏期一般1 ~14 d,多为3 ~7 d;早期一般表现为发热(体温≥37.3 ℃)、乏力、干咳、气促等急性呼吸道感染症状。武汉市医疗体系在新冠肺炎爆发后受到了严重的影响,尤其是对于其他非新冠肺炎疾病的诊疗形成了严峻的挑战。武汉市第三医院烧伤科是武汉市唯一一家拥有烧伤专科的三级甲等医院,开放床位达155 张,平时的日门诊人次达200 ~300 人,患者来源广泛,人员流动性大,而烧伤尤其是小儿烧伤常伴发热,情况复杂。我科根据国家最新发布的新冠肺炎诊疗方案及国内外文献报道,结合我院实际情况,采取了一系列疫情防控措施,效果良好,报告如下。
1 科室管理面临的困难
1.1 烧伤科外部医疗环境和内部患者结构的改变 武汉市第三医院分两个院区,光谷院区首先被征用为新冠肺炎定点救治医院后,2020 年2 月14 日,首义院区接到也将被征用为新冠肺炎定点医院的紧急通知。烧伤科作为首义院区的国家重点专科,既要继续接受非新冠肺炎烧伤患者的救治,还要接受我院其他科室不能出院的非新冠肺炎危重患者到我科继续治疗,包括心内科、神经外科、中医科、妇产科等科室的20 余位高龄危重患者。
1.2 医护人员紧缺 新冠肺炎是新发现的烈性传染病,综合医院的大部分医护人员从事非传染病专业,临床一线所需医护人员不足。烧伤科有医师28 人,护士81 人,治疗师10 人,研究人员3 人,已经抽调了医师10 人、护士30 人及研究人员2 人支援首义院区发热门诊、两个院区新冠肺炎定点医治病房、武汉市金银潭医院及我院对口支援的两家方舱医院(武昌方舱医院及武汉城市职业学院方舱医院)[4],留守人员要负责烧伤门诊、急诊、住院病房3 个病区及手术室等日常诊疗工作,人员少,任务繁重,工作压力巨大。
1.3 门诊收治患者新冠肺炎甄别难题 自2020 年1 月23日武汉市封城至3 月8 日,烧伤科门诊累计收治800 余例,日均20 余例。门诊是新冠肺炎外防输入的第一道防线,如何在门诊预检甄别潜在的新冠肺炎患者是管理的重点和难点。
1.4 收治住院患者的管理问题及与院内其他科室间的关联 医院作为公共场所,人多且人员混杂,而新型冠状病毒潜伏期长、隐蔽性强且传播途径以呼吸道飞沫传播为主,一旦潜在的新冠肺炎患者收治到普通病房,极易造成科内感染。同时院内其他科室均已设为新冠肺炎定点收治病房,如何避免我科患者在院内检查(如CT)、用药及诊疗时与院内新冠肺炎患者发生交叉感染,也是一项极具挑战的工作。
1.5 医护人员前所未有的心理压力 疫情突如其来,使疫区医务人员难免紧张、害怕和恐慌,担心自己和家人、朋友被传染。医务人员不仅因工作、生活在一个相对狭小的空间而在生理上感到诸多不适,在心理上也因对新冠肺炎的恐惧和抢救危重患者的压力而出现急躁、焦虑,甚至出现易怒、失眠、食欲减退、体重下降等表现,影响工作质量和效率。
2 应对方法和措施
为避免新冠肺炎在院内传播并应对医务人员相对紧缺的现状,我们将医疗工作规范和消毒隔离作为烧伤科的防控重点,尤其是对疑似或确诊新冠肺炎的烧伤患者,严格执行三区划分、三级防护和强化消毒隔离。
2.1 科室重新布局 烧伤科原来包括4 个临床病区、烧伤门诊、烧伤手术室、烧伤康复中心、烧伤研究所共8 个部门。截至2020 年2 月13 日,烧伤科留院患者64 例。自2020年2 月14 日我院首义院区成为新冠肺炎定点收治医院,医院决定,除烧伤科临床病区、门急诊、烧伤手术室工作照常外,全院其他科室诊疗活动全部暂停,将全院其他科室无法出院的非新冠肺炎危重患者约20 余人全部转烧伤科继续治疗。为此,烧伤科原4 个病区被重新规划为3 个病区:①四病区烧伤ICU 关闭,危重患者转入二、三病区;②一病区患儿整合收入二、三病区,一病区腾空后收治我院其他科室(心内科、神经外科、中医科、妇产科等)的危重患者20多位。③诊疗非烧伤科疾病时,严格落实三级医师负责制和人员岗位责任制,同时积极学习、向相关科室医师请教、多学科会诊,适时调整治疗方案,保护每一位患者生命安全。
2.2 医护人员重新分配 其他科室20 余例危重患者转来后,烧伤科共80 余例患者住院。医护人员中,除门诊手术室医护人员3 人外,留守3 个病区的医生共16 人,护士共50 人,他们要在诊治、护理常规烧伤及大面积烧伤患者的同时,还要诊治其他科室转入的昏迷、瘫痪、脑梗死、心肌梗死等患者。科室紧急重新调整了排班,由3 人一套班变为2 人一套班,实行24 h 值班制,按年资高低搭配成组,既节省了人力资源,又保证了医疗安全。此外,调配我科10名康复治疗师到临床3 个病区,除了完成本职工作外,还积极配合医生护士参与临床工作,缓解了医护人员紧缺问题。
2.3 门急诊部应急措施与方法 在门诊及夜间急诊室入口外设立预检站,对烧伤患者在没有生命危险的情况下进行“一测一问”(非接触式红外体温计测体温;询问2 周内是否密切接触过确诊或疑似新冠肺炎患者、医学观察人员及疫区人员),预检排除新冠肺炎。体温超过37.3 ℃且有新冠肺炎密切接触史者引导至发热门诊行新冠肺炎排查,体温正常且无密切接触史方可入门诊治疗。若烧伤严重(大面积烧伤或呼吸道烧伤)不允许进行新冠病毒感染的预检排查时,须在隔离缓冲间观察2 周后才能收入病区,并在相对独立的抢救治疗室完成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的抢救工作 ,以防造成科内感染。考虑到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交通管制患者就医困难的因素,我们改变了就医诊疗模式:开通电话咨询热线及微信咨询等线上服务,包括伤口换药、门诊带药及烧伤后康复锻炼等,为不能及时就医的患者提供帮助。
2.4 患者收治管理 严格管理收治环节,制定特殊时期患者收治原则,实行多层监控:①拟入院患者必须有流行病学史及体温门诊记录,否则不予办理入院手续;②入科前需行血常规及双肺CT 检查,无异常者方可办理入院手续;③为减少院内交叉感染的风险,新入院患者安排单独病房进行隔离观察以作缓冲;④住院患者均每日早晚两次测量体温,发现发热患者(排除因烧伤引起的发热)立即上报医务处,疑似新冠肺炎患者立即隔离并行病毒核酸检测,请院内专家组会诊。
2.5 住院管理 住院患者无特殊情况不得外出和在科内、院内随意走动;一位患者一般只允许有一位相对固定的陪护人,且不得随意更换;对陪护人也要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和监测体温(每日两次),所有患者及陪护人员必须戴口罩,进餐时需选择清洁区,人员分散保持距离并错开进餐时间。
2.6 医院各科室协同合作,避免院内感染 放射科每日8:00~9:00 在新冠肺炎患者检查前安排烧伤科患者集中检查;检验科、药房、输血科等设置相对清洁通道接受烧伤科患者的血样,并由烧伤科1 名研究人员专人护送烧伤科患者所需血液制品及药品,避免与院内新冠肺炎患者交叉感染。
2.7 加强全科人员培训 提高防治水平 对全体医务人员一个不漏地进行新冠肺炎相关知识培训。采取线上(钉钉、Microsoft Teams 等软件)专家集中讲课、专题讲座、经验交流(发热门诊、方舱医院、定点医院等支援医生的亲身经历)、病例讨论、自学与辅导结合的方式,主要培训内容包括: 新冠肺炎疑似诊断标准和确诊诊断标准、隔离衣穿脱方法,新型冠状病毒的消毒与防护知识,疑似新冠肺炎烧伤患者的抢救基本技能,各种抢救设备操作使用方法等。
2.8 针对新型冠状病毒加强个人防护 由于疫情早期人们对新冠肺炎的强传染性了解不多,防护不到位,有大批医务人员被感染 ,不仅削弱了整个医疗救治力量,也引起更多院内感染。我科根据新冠肺炎传播特点 ,制定了《烧伤科医务人员及家属疑似症状统计表》, 并对医务人员每天进行2 次体温监测,一旦发现发热人员, 立即隔离观察并完善检查,早上报早隔离,同时要求加强个人卫生、强化自我保护意识。
2.9 积极应对医务人员可能存在的心理问题 安排多名心理咨询师及团队针对烧伤科不同人群及不同的心理问题,按照《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心理调适指南》为我科医务人员制定心理调适方法,如清谈饮食,补充维生素C;听轻音乐、写日记、深呼吸、做运动;保证有效睡眠时间等。
3 结 果
自武汉封城至3 月8 日,通过门诊预检及线上问诊,门诊日均接诊量从200 ~300 余人次减少到20 余次,减少了90%的人员聚集,降低了门诊新冠肺炎的传播风险。门诊累计的800 余就诊患者及新收住院的60 余患者中,未出现烧伤患者间及医务人员间新冠肺炎的感染传播,保证了科内诊疗工作的顺利进行。
4 讨 论
我院从成为新冠肺炎定点收治医院到2020 年3 月8 日,共收治1 502 例确诊病例。而烧伤科作为国家重点专科,还承担着非新冠肺炎烧伤患者的救治,任务繁重。在此情况下,我们加强了门诊及病区预检、监测及排查工作,每日例行查询全科医务人员及家属身体状况;通过不同途径提高全体医务人员(包括所有后勤服务人员)对新冠肺炎的认识,加强对医务人员的防护和心理状态调适,与院内其他科室团结合作,取得了较好的防控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