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天知道”的词汇化及其话语功能

2020-03-02李静静

甘肃开放大学学报 2020年6期
关键词:现代汉语含义用法

李静静

(北京师范大学 文学院,北京 100875)

一、引言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1]、《汉语大词典》(第1版)[2]中均收录了词汇“天知道”,并为其设立单独的解释词条“表示难以理解或无法分辨”。由此可知,“天知道”已经由短语演变为现代汉语词汇系统中的一员。

“天知道”是由三个字组合且定型的语言单位,一般被称为三音词,学界对三音词还有其他命名,如“三字格”“三字词”和“三字语”等。

三音词一般有三种组合形式,分别为“1+2式”“2+1 式”和“1+1+1式”,其中以“1+2 式”和“2+1式”最为常见。“天知道”属于“1+2式”,是由“天”和“知道”两个词组合并凝固定型而成。

“天知道”在现代汉语中多以凝固形式出现,表达说话人对当前事件或情形不清楚,不明白,例如:

(1)通过公开,刹住了大吃大喝和挥霍浪费歪风,控制了非生产性开支。以往“公道不公道,只有天知道”,公开后变成了“公道不公道,一看就知道”。(《人民日报》1998年6月12日)

虽然“天知道”已凝固定型为词,但在现代汉语中仍有以主谓短语形式出现的用法,表示“老天知道”,例如:

(2)那大哥揪着女的发髻,跪到神桌边去,问她:“还有什么话说?”女的说:“没有什么说的。冤有头,债有主。凡事天知道。” (沈从文《湘西》)

除此之外,“天知道”还进一步虚化,在某些情况下具有了话语标记的性质,用来表达说话人对当前情况或结果的难以理解或无法分辨,例如:

(3)天知道,她这样站了多久,直到他发现,穿着单薄的连衣裙的姑娘颤抖起来。(西财红社《英国绅士与爱尔兰女工——恩格斯的爱情故事》)

(4)天知道,这些理论和思路是不是在将来会给某个物理或者化学理论开道,打造出一片全新的天地来。(曹天元《上帝掷骰子吗——量子物理史话》)

基于此,本文通过收集和分析语料,先从历时角度探究“天知道”的词汇化进程,后从共时层面分析其在句中的话语标记功能。

二、“天知道”的词汇化历程

(一)“天”的来源及含义

“天”在甲骨文中就已出现,为会意字,下面是正面的人形,上面指出头的位置,本义为人的头顶。《说文解字》卷一一部释“天”,其义为颠也,至高无上,从一大。《汉语大词典》(第1版)收录了“天”的19个含义,主要包括方位、时间、万物主宰者、自然之体等。例如:

(5)乃命义和,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时。(周《今文尚书》)

(6)天佑下民,作之君,作之师,惟其克相上帝,宠绥四方。(周《今文尚书》)

由此可知,“天”在古代常用来指代某些未知的事物和力量,对先民具有护佑和领导的作用,而先民对这种事物和力量怀有敬畏和臣服之心,对“天”的指示绝对服从。

(二)“知道”的来源及含义

“知道”是现代汉语中的常用词,其含义为:对于事实或道理有认识,懂得。在古代汉语中,“知”和“道”是两个单独的词。“知”表“晓得,了解”。“道”表“事理,规律”。“知道”相邻使用的含义为“通晓天地之道,深明人世之理”,最早出现在战国时期,例如:

(7)贵富而不知道,适足以为患,不如贫贱。贫贱之致物也难,虽欲过之,奚由? (战国《吕氏春秋》)

两晋时期,“知”与“道”相邻出现新的含义,“道”表“道路”,“知道”即“认识道路”,例如:

(8)今得遣归,既不知道,不能独行,为我得一伴否? (晋干宝《搜神记》)

唐代,“知道”出现现代汉语的常用含义“晓得,谓对事物有所了解、认识”,例如:

(9)山僧见我衣裳窄,知道新从战地来。(唐杨汝士《建节后偶作》)

明清时期,“知道”常用于公文诏令,表“知悉”之意,例如:

(10)奉圣旨……知卿已在途,朕心慰悦。炎天远道,宜甚加调摄,用副眷怀,便从容些行不妨。吏部知道。(明张居正《奉谕还朝疏》)

清代、民国时期,“知道”还可表“厉害”,前可用数量词“一个”修饰,也可单用“个”,例如:

(11)金荣如此欺负秦钟,连你们爷宝玉都干连在内,不给他个知道,下次越发狂纵。(清曹雪芹《红楼梦》)

例(10)(11)的用法仅出现在历史文献中,现代汉语中并未保留。

由此可知,“知道”由短语凝固成词是以唐代为界的,唐代之前,“道”具有实际含义,唐代以后,“道”的含义逐渐隐没,“知道”的含义由“知”承担。

(三)“天知道”的词汇化历程

在古代汉语中,“天知道”是由“天”和“知道”组合而成的主谓短语,“天”是被陈述、说明的对象,“知道”是用来陈述、说明对象的动作行为,其含义为“老天知道”。“天”和“知道”相邻使用的形式最早出现在宋代,例如:

(12)老去爱持齐物论,谁管彭殇寿夭。待细说、教天知道。(宋刘克庄《贺新郎——已未九日同季弟子侄饮仓部弟免庵,艮翁、宫教来会》)

此处“教天知道”即让天知道,“天”是想让知道的对象。这一时期关于“天知道”的语料较少,主要出现在诗词中。至元朝起,“天知道”的使用明显增加,元曲、小说中都有出现,表达的含义不变,与此同时还出现了“神天知道”“老天知道”“上天知道”“苍天知道”“皇天知道”等形式,例如:

(13)【朝天子】母亲呵寿高,您儿呵不肖,不想咱人死呵天知道。(元《全元曲·杂剧3》)

(14)宋敦想道:“我今日为求嗣而来,做一件好事回去,也得神天知道。”(明冯梦龙《警世通言》)

(15)宝玉还要说话,因见麝月在那里,不好再说别的,只得一面同麝月走回,一面说道:“罢了,罢了!我今生今世也难剖白这个心了!惟有老天知道罢了!” (清曹雪芹《红楼梦》)

(16)多积些口中德上天知道,保佑你今年子翻个大稍。(清刘省三《跻春台》)

(17)上有苍天知道。必然还报。(明刘知远《白兔记》)

(18)现在我既不怨天,又不怨人,只要我居心无愧,皇天知道就罢了。(清西泠野樵《绘芳录红闺春梦》)

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的“天知道”仍然是“天”和“知道”的临时组合,表达的含义也是二者含义的叠加。人们对“天”也有“老天”“上天”等称谓,所以也会出现“老天”“上天”等与“知道”的组合形式,表达的含义不变。

清代,“天知道”的结合更加紧密,在使用中开始出现肯定形式表否定的用法,进入词汇化的最后阶段,在这种用法中,“天知道”一般与“只有”“罢了”等词共现。例如:

(19)但据“唐书艺文志”记载,有“武氏字海”一百卷,现已亡佚,其中到底有多少字是武氏所造,也就“只有天知道”了。(清虫天子《香艳丛书》)

(20)袭人细揣此话,好似宝玉有疑他之意,竟不好再劝,因叹道:“天知道罢了。” (清曹雪芹《红楼梦》)

例(19)中,“也就只有‘天知道’了”,其含义是不知道“到底有多少字是武氏所造”。例(20)结合上下文内容可知,“天知道罢了”是袭人对宝玉质问的回应,原因“天知道”,即隐含自己不知道的意思。

现代汉语中,“天知道”表否定成为其主要用法,例如:

(21)“就如你所说罢,摊牌摊出什么样的结果来呢?”小蝎儿摇摇头。“那只有天知道。” (司马中原《狂风沙》)

(22)不管怎么说,短时间内是征服不了她啦,天知道什么时候能如愿呢。(克拉林《庭长夫人》)

例(21)中,“小蝎儿摇摇头”即表明“只有天知道”表不知道的否定之意,例(22)中,“天知道”后出现疑问代词,也是一种否定的用法。

至此,“天知道”在短语“老天知道”的基础上发展出表示否定的含义,表明其已经完成了词汇化。

(四)“天知道”词汇化的原因

“天知道”的含义会发生上述变化,究其缘由还是在于人们对“天”的理解。“天”是初民信仰体系的核心,在生产力低下的古代,先民们不了解自然,面对自然带来的巨大灾难,根本无法找到合理的解释,唯一的做法就是将其诉诸于充满神秘感的上天,对其充满敬畏之情,并赋予其某种意志。哲学上提出过“天人合一”的哲学观,社会最高统治者也被称为“天子”,这都表明神秘莫测的上天是人类的主宰,对人类的一切情况了如指掌。因此,天可以知道人类了解的事情,也可知道人类不了解的事情。通常使用主谓短语的“天知道”时,说话人是希望人类的主宰者明白自己的处境和想法,并对自己的行为给予一定的评价。而对于词汇“天知道”,说话人一般强调自己所说的情况只有人类主宰者才能够领会,普通人都无法理解,因而有了否定用法。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天知道”在表否定时一般与“只有”“罢了”等词共现。

在“天知道”成词之前,古代汉语中与主谓短语“天知道”表达相同含义的形式还有“天知”,并且“天知”的使用频率远远超过“天知道”,当“知道”取代“知”成为常用词时,“天知道”才渐渐取代“天知”成为高频使用的结构,也加快了它词汇化的进程。

三、“天知道”的话语标记功能

由董秀芳(2007)对话语标记作出的判断标准可知,话语标记是依存于前言后语、划分言语单位的依附成分,其存在并不影响命题的真值意义,基本不具有概念语义。它标志说话人对于话语单位之间的序列关系的观点,或者阐明话语单位与交际情境之间的连贯关系。话语标记也可以表明说话人对所说的话的立场和态度,或者对听话人在话语情境中的角色的立场或态度[3]。

“天知道”在成词之后语义进一步虚化,逐步成为表明说话人立场或态度的话语标记,用来表达惊讶或者消极的语气,例如:

(23)天知道,这么小的地方,居然也摆出官僚作风来了!(林火《山那边兄弟》)

(24)天知道,跟他这样的好人一块过日子,总是感到精神上的不平衡,总像失落了什么,找不到似的,更谈不上有什么温馨甜蜜的爱情。(《读者》1985年6月,总第52期)

例(23)句中出现“居然”,可知句首的“天知道”有表惊讶的意味。例(24)由“天知道”之后的句子可推断其表达的是消极语气。

“天知道”成词之后,其在句中的位置比较自由,既可出现在句首和句尾,也可出现在句中,如:

(25)天知道他们是怎么打听到群众出版社并找到我的住处的。(张平《抉择》)

(26)为什么在四天以后连审讯也不曾正式审讯过一次,又即松松快快为人赶出牢外?只有天知道。(沈从文《老实人》)

(27)拉拉:您是有品味的女人,可您穿的天知道是什么。如今有谁还像您这副打扮?还有您的发型,您最后一次去美发厅是好久以前了吧?……您用的香水四卢布一瓶!……(柳德米拉·拉祖莫夫斯卡娅《青春禁忌游戏》)

在这些例句中,“天知道”的位置并不固定,例(25)的“天知道”可以移至句末,例(26)的“天知道”可移至句首,例(27)的“天知道”可移至“可”之后,移位后,句子的含义不发生任何变化。

除了可以出现在句子中,“天知道”还可以作为独立语出现在相关小句或句群之前,也可以出现于其后。例如:

(28)天知道,这个人把他那无着落的心,寄托到些什么事情上面,居然就有勇气活下来! (沈从文《焕乎先生》)

(29)头顶长着蓝色的毛边,用来漂浮自己,还长着些须是起感触作用的,那根长须或许是用来泊岸用的。天知道。(戴维·赫伯特·劳伦斯《袋鼠》)

例(28)(29)的“天知道”不与其他成分构成句法单位,在功能上可看作一个认知性插入语,其辖域是整个句子。这时,“天知道”的词汇意义已经虚化,只是表明说话人对当前情况的难以分辨,不影响句子的真值。并且,由于表达认识情态,所以“天知道”的语义主观化了,开始具有了主观性。

当“天知道”后面的句子是已发生的事实时,“天知道”在情态功能之外,又产生了话语连接功能。例如:

(30)我这样一拐一瘸,这样残缺其形,我的公爵爵位又哪儿值得半分一毫,显然我在这一向一直把自己看错了。天知道,她却是另眼相看,把我抬得很高,虽然我还有些莫名其妙。(莎士比亚《理查三世》)

(31)在给家里和亲戚朋友写信时,我总是打肿脸充胖子,说自己生活很好,已经有“汽车”了等等,并让家里人等着我寄一大笔钱。天知道,我在这里每天几小时几小时拼死拼活的干了几个月,才挣了不到3000美元。(《人民日报》1991年07月27日)

在例(30)(31)中,“天知道”处于叙述的主线上,引进小句或者句群,将叙述向前推进,虽然去掉后句子的基本意思不变,但会影响句子的连贯性。这里“天知道”的主要作用是衔接前后的句子,并指示读者正确理解话语之间的关系。因为此时“天知道”前后的句子并不呈正态发展,而是与预期相反。

许涛(2009)认为,话语标记“天知道”来源于“天知”[4],类似董秀芳(2007)中“谁知道”来源于“谁知”。但董秀芳认为“谁知”在唐代即产生了话语标记的用法,“谁知道”是沿着“谁知”的词汇化路径发生了同样的变化,并在口语中使用频率更高。我们通过考察语料发现“天知”在古代虽然使用频率高于“天知道”,但并未发展成为话语标记,其含义一直停留在“老天知道”的阶段。因而我们认为话语标记“天知道”是在短语“天知道”词汇化为词之后又进一步虚化的过程中形成的。

四、结语

“天知道”是由主谓短语发生词汇化而进入词的范畴,之后进一步虚化成为话语标记。在这一过程中,“天知道”的高频使用含义由“老天知道”逐渐演变为表否定,且多用于口语中。另外,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发现含有“天知道”的语料很多来自外国文学作品,由God knows翻译而来,由此可知,“天知道”在其他语言中也有类似的含义和用法,日后可进一步探究。

猜你喜欢

现代汉语含义用法
Union Jack的含义和由来
address的高级用法你知道吗?
现代汉语位移终点标记“往”
“楞”“愣”关系及“楞”在现代汉语中的地位
山西省2019年专升本选拔考试 现代汉语
山西省2018年专升本选拔考试 现代汉语
“作”与“做”的用法
把握实数的多重含义
特殊用法
关于“获得感”之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