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东盟国家实施“工业4.0”战略的动因和前景*

2020-03-02温师燕

经济研究参考 2020年12期
关键词:工业4.0东盟国家价值链

王 勤 温师燕

伴随着东盟区域经济的快速崛起,东盟已成为世界经济的重要增长极和全球价值链的关键节点。近几年,东盟主要国家相继推出了实施“工业4.0”的战略与政策,各国的产业转型升级规划方案也陆续出台,以因应第四次工业革命所带来的机遇与挑战,由此东盟国家的“工业4.0”战略成为全球聚焦的热点之一。本文就东盟国家实施“工业4.0”战略的现状与前景做深入分析。

一、东盟国家加快迈向“工业4.0”时代

当今世界,“工业4.0”的浪潮汹涌澎湃,第四次工业革命将引领人类社会从机械化时代、电气化时代和信息化时代迈向智能化时代。“工业4.0”,是指以智能制造为主导、以互联技术为驱动的工业转型与升级。第四次工业革命以智能制造、互联技术等为基础,它将引发和推进全球价值链的重构,改变价值链各环节的附加值,智能化生产将提高中部制造环节的附加值,智能化生产使得劳动力不再是厂商选址的决定性因素,传统的国际产业分工格局将面临调整,全球价值链也将重新布局。

东盟率先聚焦“工业4.0”的国家是新加坡。早在2006年6月和2014年6月,新加坡就分别公布了“智慧国2015”“智慧国家2025”计划,力争建成全球第一个智慧国家。2016年3月,新加坡政府出台了面向“工业4.0”的“产业转型计划”(Industry Transformation Programme),制定了23个工商领域的转型规划,以提高企业生产力、投资技能、推动创新和走向国际化为目标。这23个具体行业分类未完全以第二、第三产业来分类,而是从产业关联性和实施便利角度分成6个产业转型组团,即制造业、环境建设、贸易与联系、国内必要服务、专业服务和生活相关服务。为此,政府专门成立未来经济署(Future Economy Council)来负责产业转型机会的制定和执行,先后出台所有产业转型蓝图的具体方案。

2016年,泰国制定了“泰国4.0”战略,提出以创新为驱动、运用新技术、促进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提升国际竞争力以摆脱“中等收入陷阱”。为此,政府确定了“泰国4.0”十大目标产业部门,即新一代汽车制造、智能电子、农业和生物技术、数字经济、工业机器人、未来食品加工、生物能源与生物化工、航空物流、高端旅游、医疗卫生产业等;政府将采取产业倾斜政策,促使生产要素转向核心技术、基础设施、目标产业、企业创新和数字人才,推进这五大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和五大未来新兴产业发展;泰国政府还推出了“泰国4.0”的战略性项目,即东部经济走廊(EEC)、南部经济走廊(SEC)建设项目。

2018年4月,印度尼西亚政府公布了“工业4.0”路线图,确定了实施“工业4.0”的战略目标、重点产业和优先步骤。印度尼西亚“工业4.0”路线图提出,2018~2030年期间,印度尼西亚的经济增长率将保持在6%~7%,到2030年制造业对国内经济贡献率将达到21~26%,研究开发(R&D)占GDP的比重达到2%,并跻身于世界十大经济体。同时,政府确定了电子、汽车、纺织服装、食品和饮料及石化工业等作为数字建设的五大重点发展产业,提出了改善物流供应、重新设计工业区、提高工业生产能力、发挥中小微企业的作用、构建数字化基础设施、引进外资和转让技术、提高人力资源素质、建设创新发展生态系统、提供技术投资和转让的奖励措施以及统一规则和政策等10项优先步骤。

2018年10月,马来西亚政府发布了“工业4.0国家政策”(National Policy on Industry 4.0)。马来西亚“工业4.0”的理念是:吸引相关利益者参与“工业4.0”的技术和流程,为“工业4.0”技术创造合适的生态系统,通过培育创新和努力建设,促进制造业向“工业4.0”转型。马来西亚“工业4.0”政策的重心是聚焦制造业的转型升级,进一步增强制造业的竞争优势,保持马来西亚在全球价值链和区域生产网络的重要地位。马来西亚“工业4.0”政策提出,2016~2025年,马来西亚制造业人均增加值从106647林吉特增加30%;制造业对GDP贡献从2540亿林吉特增至3920亿林吉特;在全球创新指数(Global Innovation Index)的世界排名从第35位升至第30位;制造业高技能就业比重从18%升至35%。

2019年9月,越共中央政治局颁布了关于主动参与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决议,提出了越南迈向“工业4.0”时代的战略愿景,即到2025年,越南全球创新指数位居东盟前三位,基础设施建设达到东盟地区的先进水平,乡镇的宽带覆盖率达100%,数字经济占GDP的20%,年均劳动生产率增长7%,在越南北部、南部和中部重点经济区建成3个智慧城市;到2030年,全球创新指数跻身世界前40位,实现5G移动网络全覆盖,所有人都能低价获取宽带服务,数字经济占GDP的30%,劳动生产率年均增幅达约7.5%,完成电子政务建设,在北部、南部和中部各重点经济区建设智慧城镇,逐步与地区乃至世界智慧城市网络接轨;到2045年,越南成为亚洲地区的智慧生产和服务中心、创业创新中心之一,劳动生产率处于较高水平,掌握经济、社会、环境、国防、安全等领域的现代化技术。

2019年11月,第35次东盟峰会发布了《东盟面向“工业4.0”的产业转型宣言》,提出通过在第四次工业革命中采用创新和数字技术,促进东盟向“工业4.0”时代转型,建立繁荣和公平的东盟共同体,以加速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东盟各成员国同意促进数字价值链的互联互通,增强企业尤其是中小微企业的能力建设,以应对“工业4.0”所带来的经济、社会和政治安全的影响。该宣言还提出,东盟要通过现有的对话和论坛,探索建立新机制和开放平台,加快东盟向“工业4.0”转型;加强人力资源开发和能力建设,迎头赶上前沿技术与创新;鼓励采用和传播“工业4.0”的创新和技术,促进区域研究、投资和开发活动;以东盟第四次工业革命的综合战略,着重促进创新和技术驱动型产业的发展;加强对话与合作,建立“工业4.0”产业转型的监管框架;积极应对阻碍东盟工业发展的挑战,并制订相应的解决方案。

二、东盟国家实施“工业4.0”战略的动因

东盟国家缘何加快实施“工业4.0”战略?主要是在第四次工业革命浪潮下应对全球价值链的重构,推进国内经济转型,摆脱“中等收入陷阱”,扭转或延缓“去工业化”进程,提升“工业4.0”时代的国际竞争力。

(一)东盟国家实施“工业4.0”战略以应对新工业革命引发的全球价值链重构

自德国最早提出“工业4.0”概念后,西方发达国家相继推出了“工业4.0”战略规划,2012年2月美国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颁布《先进制造业国家战略计划》,2013年4月德国政府出台了《德国“工业4.0”战略》,2017年6月日本内阁通过了《2017年未来投资战略》。当前,美国、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已逐渐步入以智能制造为代表的工业4.0新阶段,加快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的深度融合,以重振国内制造业和抢占世界高端制造业。

东盟国家大多仍处于工业化中期或初期阶段,新加坡等少数国家进入信息化的工业3.0时代,而多数国家仍处于电气化的工业2.0阶段,甚至还停留在机械化的工业1.0时期。多数国家的工业化以参与跨国公司主导的全球价值链为主,制造业深度融入全球价值链中。20世纪70年代,东盟主要国家以劳动密集型产业参与全球价值链的分工网络,电子电器加工装配成为主要产业。80年代末,西方跨国公司逐渐把标准化产品的生产过程和工序转向发展中国家,东盟主要国家从原先的加工装配的环节逐渐向零部件生产的环节攀升,而后进的东盟国家也开始参与全球价值链和区域生产网络,承接部分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加工装配。到了21世纪,东盟国家参与全球价值链的主要产业依然是电子信息业,但汽车、化工、生物医药、船舶制造等部门也逐步融入全球价值链之中。由“工业4.0”引发的国际产业分工和全球价值链的重构,势必对深度融入全球价值链的东盟国家制造业产生不同程度的冲击和影响,因而迫使这些国家必须应对“工业4.0”时代全球价值链重构所带来的诸多挑战。

(二)东盟国家实施“工业4.0”战略以推进国内经济转型和摆脱“中等收入陷阱”

2009年起,新加坡开始推动经济转型,但其经济转型并不顺利。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前,新加坡曾在1985年、1998年和2001年出现过经济增长率低于通货膨胀率的情形,在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的2008年、2009年、2011年、2012年又出现了经济增速低于通胀率的状况。新加坡政府认为,这一现象不仅仅是周期性问题,而且是结构性问题。由于人口老龄化和生育率下降,政府收紧了对外国劳工的比例,新加坡国内劳工严重短缺。目前,新加坡的工资涨幅超过劳动生产率增长,要提高劳动生产率,经济转型成为唯一的出路。2016年,新加坡推出的产业转型计划,促进23个工商领域的转型升级,以借助“工业4.0”提高企业生产力,推动技术创新,促进国内经济的结构性调整。随着2016年柬埔寨正式脱离低收入国家,除新加坡和文莱为高收入国家外,其余东盟国家均已跨入中等收入国家的行列。在进入中等收入国家以后,马来西亚、菲律宾和泰国经济遭遇到发展障碍,迟迟未能进入高收入国家,落入“中等收入陷阱”。马来西亚1978年人均收入就突破了1000美元,1992年成为上中等收入国家,尽管马来西亚的人均收入现已突破1万美元,但据测算至2020年其人均收入仍难以达到世界银行规定的高收入国家标准;菲律宾1962年就已达到下中等收入国家标准,菲律宾政府预计,2019年菲律宾将从下中等收入国家迈入上中等收入国家;泰国1988年人均收入达到1000美元,1994年就已接近上中等收入国家水平,直至2010年才成为上中等收入国家,但要跨入高收入国家仍任重道远。因此,如何利用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机遇,实现经济的跨越式发展,摆脱“中等收入陷阱”,成为这些国家制定“工业4.0”战略规划的重要动因。印度尼西亚政府提出四项战略步骤,以因应第四次工业革命和摆脱“中等收入陷阱”;马来西亚政府认为,实施“工业4.0”战略旨在通过技术创新发展高附加值产业,促进国内产业转型升级,最终实现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泰国总理巴育说,泰国经历了1.0的传统农业、2.0的轻工业和3.0的重工业,泰国能否摆脱“中等收入陷阱”关键取决于泰国工业4.0能否成功。

(三)东盟国家实施“工业4.0”战略旨在扭转或延缓“去工业化”的进程

20世纪50年代末起,东盟主要国家相继开始了工业化进程。随着各国工业化的加速发展,新加坡率先成为新兴工业化经济体,马来西亚、泰国等已处于工业化的中期阶段,其他东盟国家大多还处在工业化初期阶段。但是,近年来东盟主要国家在尚未完成工业化时就出现了“去工业化”现象,主要表现为工业部门尤其是制造业发展减速或停滞,工业部门的增加值比重趋于下降,尤其是制造业的增加值比重下滑较快。据世界银行统计,1996~2016年,印度尼西亚的工业部门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从43%降至40.6%,马来西亚从44.1%降至38.9%,菲律宾从35.6%降至33.8%,新加坡从33.3%降至26.3%,泰国从43.4%降至36.1%。其中,制造业占GDP的比重也出现了先升后降的现象。2000~2016年,印度尼西亚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从26%降至21%,马来西亚从31%降至22%,菲律宾从24%降至20%,新加坡从28%降至20%,泰国从29%降至27%。各国的“去工业化”现象,究其原因主要是国际金融危机后全球经济复苏缓慢,国际市场需求萎缩,使得东盟主要国家制造业出口受阻,对制造业发展造成直接的影响;这些国家新兴的制造业大多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低端,高度依赖于跨国公司的资本、技术和市场,新兴的制造业发展空间受到较大的局限;一些国家劳动力短缺,劳动成本上升,基础设施发展滞后,营商环境欠佳,外向型工业的出口竞争力下降;由于国内资源禀赋和技术要素的限制,这些国家制造业的结构调整和技术升级缓慢,制约了工业部门的发展,拖延了工业化进程。因此,东盟国家希望能及时把握第四次工业革命所带来的机遇,实施“工业4.0”战略,促进传统制造工业的转型,推动新兴制造工业的发展,提升工业制成品的国际竞争力,以此扭转或延缓“去工业化”的进程。

(四)东盟国家实施“工业4.0”战略以重塑新工业革命时代的国际竞争力

随着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到来,数据时代和智能技术赋予国际竞争力以新的内涵,影响和制约国际竞争力的因素正悄然改变,原有的全球竞争力格局也随之变化。世界经济论坛发布的《2018年全球竞争力报告》,首次引入了全球竞争力指数4.0研究方法,它通过12个支柱组成的98个指标,描绘了迈向第四次工业革命时代140个经济体国际竞争力的新图景。2018年,新加坡在全球竞争力的排名从上年度的第3位升至第2位,马来西亚从第23位降至第25位,泰国从第32位降至第38位,印度尼西亚从第36位降至第45位,菲律宾保持在第56位,文莱从第46位降至第62位,越南从第55位降至第77位,柬埔寨从第94位降至第110位,老挝从第98位降至排名第112位。面对新工业革命的浪潮,东盟国家纷纷推行“4.0”战略,重振工业制造业,造就良好的营商环境,向创新驱动型经济模式转型,以提升国际竞争力。印度尼西亚总统佐科认为,印度尼西亚工业4.0是国内工业重建和产业升级、国际竞争力和国际地位提高、2030年前进入全球十大经济体的必由之路;马来西亚提出的“工业4.0”蓝图,将提高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作为工业4.0的四大目标之一;2017年2月,新加坡未来经济委员会提出,在今后十年,通过三大途径和七大策略,将新加坡打造成可持续增长、创造价值和机会、充满活力和弹性的经济体;泰国通过了《泰国竞争力增强法案》,以吸引符合泰国工业4.0战略的投资项目,增强泰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三、东盟国家实施“工业4.0”的政策措施

(一)各国提出“工业4.0”的战略目标,将制造业作为“工业4.0”的主导产业

从东盟国家“工业4.0”规划看,各国将“工业4.0”蓝图纳入国家整体发展战略,旨在推进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聚焦创新驱动和塑造竞争优势。印度尼西亚提出通过“工业4.0”保持经济年均增速6%~7%,制造业对GDP的贡献率达到21%~26%,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出口竞争力,到2030年跻身于世界十大经济体的行列;马来西亚的“工业4.0”蓝图订立的四大目标是提升制造业的劳动生产率、扩大制造业产出、增强创新能力、提高制造业高技能就业比重;“泰国4.0”的战略目标是通过创新驱动和应用数字技术提高产品附加值,将传统的农业种植转变为智能化作业,将传统的中小企业转变为智能型企业,将传统的服务业转化为高附加值产业,促进经济转型升级,提升国际竞争力,从而摆脱“中等收入陷阱”;越南“工业4.0”的愿景是,到2025年越南全球创新指数位居东盟前三位,数字经济占GDP的20%,建成三个国内智慧城市,到2030年全球创新指数跻身世界前40位,数字经济占GDP的30%,到2045年使越南成为亚洲智慧生产和服务中心、创业创新中心之一。

在各国的“工业4.0”规划中,制造业的智能化和数字化成为核心内容。印度尼西亚的“工业4.0”路线图推出了优先发展电子、汽车、纺织服装、食品和饮料、石化工业的数字建设,将这五大行业打造为未来制造业的驱动力;马来西亚仍选择第11个五年计划所确定的电子电气、机械设备、化工、医疗器械、航空航天等高增长和有潜力行业,作为国家“工业4.0”的重点发展部门;新加坡的“产业转型计划”确定的制造业重点行业包括电子业、精密工程、能源化工、海事工程和航空业等五大领域,第六个科技创新计划(2016—2020年)将先进制造与工程技术作为首要扶持领域,其中制造业包括航空航天、电子、化学、机械与系统、海洋与近海、精密模块和部件、生物制剂和医学技术制造业等八大关键领域,还有机器人与自动化、数字制造、3D打印和新材料等四个技术交叉领域;“泰国4.0”的十大产业部门确定了“5+5”发展方向,即中短期发展的重点产业为新一代汽车制造、智能电子、未来食品加工、农业和生物技术、高端旅游,而长期发展的重点产业为生物能源与生物化工、数字经济、工业机器人、航空物流、医疗卫生产业等。

(二)重视研究开发和创新创业,努力打造国家科技创新体系

作为东盟的知识型和创新型国家,新加坡高度重视研究开发和创新创业。从1991年起,新加坡连续实施科技创新五年规划,早在第五个科技创新计划时就提出,到2015年研究与开发(R&D)开支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到3.5%,使新加坡成为国际科研中心和亚洲创新中心,成为如瑞典、芬兰、以色列的研究型、创新型和创业型的经济体。2016年,新加坡政府出台了第六个科技创新计划,提出了2016~2020年新加坡科技发展的战略目标、重点产业和资助计划,投入190亿新元用于研究、创新与创业支出,以建立充满活力的国家创新体系,力争将新加坡打造成为世界研究中心。为实施“工业4.0”战略,泰国调整了国家科技创新体系,加快国家科技园建设,扩大研发投入,政府提出将国内研究开发(R&D)占GDP的比重从2017年的0.6%提高到2020年的1.5%,并为科技投资项目提供所得税减免优惠。早在2002年,泰国就设立了科技园(Thailand Science Park),它是泰国最大的综合性研发基地,由泰国国家科技发展署和科技部共同管理,园区设有国家基因工程和生物工程中心、国家金属和材料技术中心、国家电子和计算机技术中心和国家纳米技术中心等。2018年3月,泰国政府设立首个数字创新工业园,投资约100亿泰铢,重点发展机器人、数字经济、生物燃料和生物化学、航空物流等产业,打造泰国数字基础设施聚集地。该园区由泰国数字经济和社会部主导、多个部门协作建设,泰国电信公司负责园区的数字基础设施建设。2019年3月,泰国政府增设了北部地区的清迈科技园区、东北部地区的孔敬科技园区和南部的宋卡科技园区,区内科技企业均享受投资优惠政策。

(三)实施中小企业数字化计划,促进中小企业的数字化转型

2017年3月,新加坡政府制定了中小企业数字化计划,以协助中小企业了解与采用适用的数字科技,由此增加盈利、开发新市场和提高生产力。该计划由新加坡资讯通信媒体发展局(IMDA)、新加坡网络安全局(CSA)和标新局(SPRING)等政府机构联合推出,从三方面协助中小企业实现数字转型:一是设立中小企业数字技术中心,为在数据分析、网络安全和物联网等有需求的中小企业提供专业建议,帮助中小企业与科技和咨询机构建立联系,以及主办工作坊和研讨会等;二是根据政府的产业转型蓝图,为各行业制定产业数字化蓝图,中小企业可通过蓝图进一步确认合适的数字科技;三是先选择那些可通过科技大幅度提高生产力的领域,实施新的数字科技方案。两年来,该计划已使得约4000家中小企业受益。2018年3月,新加坡政府提出将资助300个来自各领域的中小企业和跨国公司,利用新加坡经济发展局所开发的新加坡工业智能指数进行评估,协助它们加速向“工业4.0”转型。自2017年起,泰国中小企业购买计算机程序可享受高达200%的税收减免,其激励措施将产品价值上限设定为10万泰铢,国内固定资产不超过2亿泰铢和雇员低于200人的中小企业均可享受该减税优惠。在现有的税收激励下,已有140家软件公司在数字经济促进机构(DEPA)注册。从2020年开始,泰国数字经济促进机构拟将为购买智能设备、数字服务、机器人、无人机、物联网设备及软件的中小企业提供200%的税收减免优惠,减税期限将延长至2022年,上限也将提高到20万泰铢。政府预计,该税收激励措施可以鼓励中小企业采用数字技术,促进企业收入年增7.7亿泰铢和员工收入增加2.8亿泰铢。

(四)吸引跨国公司投资“工业4.0”项目,应对全球价值链的重组与调整

以智能制造、互联技术等为基础的新工业革命将引发全球价值链的重构,现有的国际产业分工和全球价值链将发生新的格局性变化。东盟国家纷纷借助全球价值链重组与调整的时机,积极改善营商环境,参与全球价值链和区域生产网络,吸引跨国公司的“工业4.0”投资项目。2018年5月,德国英飞凌科技(Infineon)公司在马来西亚建成了具备自动化与智能化的第二晶圆厂,该厂兼具生产和研发功能,产品专注于汽车电子,它配备智能货架,自动跟踪晶圆的存储和检索,实现机器自动优化,是马来西亚“工业4.0”的代表项目。2017年3月,泰国政府启动了汽车及其零部件制造商的电动汽车促销特权计划,丰田、本田、日产、马自达和铃木等8家日本汽车制造商申请加入了混合电动汽车项目,德国汽车制造商梅赛德斯—奔驰和宝马计划加入充电式电动汽车和电池电动汽车计划。日本三菱汽车公司计划投资200亿泰铢生产电动汽车,该项目已获批将于2021年投产,混合动力汽车和纯电池电动汽车项目将于2024年启动。德国西门子公司已在新加坡设立“工业4.0”实验室,美国麦肯锡公司建起先进再制造及技术中心(ARTC)试验工厂,新加坡与“工业4.0”概念的首倡者德国汉诺威工业展览会联合举办工业展览会,全面展示“工业4.0”的全球最佳实践和应用。2019年10月,由越南BRG集团与日本住友集团合作的河内市首个智慧城市项目正式动工,这是越南最大的智慧城市项目,总投资42亿美元,分五期建设,第一期将在未来两年竣工,2028年全部竣工。2019年11月,韩国现代集团宣布将在印度尼西亚投资设厂生产电动汽车,耗资15亿美元。此外,东盟国家已经吸引阿里巴巴、腾讯、京东、亚马逊等世界知名电商企业落户。

(五)打造“工业4.0”的区域合作平台,构建东盟智慧城市网络

在2025年东盟共同体的发展蓝图中,东盟提出了构建一个无缝对接、全面连通和整合的东盟,以应对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机遇与挑战。同时,东盟的互联互通规划将可持续基础设施(sustainable infrastructure)、数字创新(digital innovation)、无缝物流(seamless logistics)、卓越监管(regulatory excellence)和人员流动(people mobility)作为五大优先的战略领域。其中,为实现数字创新提出了加强中小微企业(MSMEs)技术平台、制定东盟数字金融包容性框架、构建东盟开放数据网络以及建立东盟数字数据治理框架的四大举措。2018年11月,东盟成员国签订了《东盟电子商务协议》,由此东盟成为全球首个签订电子商务协议的区域集团。该协议提出要推动跨境电子商务贸易便利化,创造电子商务应用的互信环境,扩大各国电子商务的应用,深化区域电子商务领域的合作。第32届东盟峰会通过了“东盟智慧城市网络”(ASEAN Smart Cities Network,ASCN)倡议。该倡议提出要构建区域智慧城市生态体系,把这些智慧城市打造成区域联通的枢纽,确保各自的国内智慧信息系统兼容并蓄,提供高效的区域综合服务,释放发挥东盟城市的经济潜能,从而为区内各成员国的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目前,东盟成员国共26个城市参与“东盟智慧城市网络”,包括马来西亚的4个城市、老挝2个城市、新加坡和文莱各1个城市,其余六个东盟成员国各有3个城市。

四、东盟国家实施“工业4.0”战略的前景

随着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浪潮,世界经济将催生两类经济体,即领先经济体和追赶型经济体。根据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UNIDO)的分类,在新兴科技领域,领先经济体有10个,先进数字化制造技术产品生产的追赶型经济体有23个,先进数字化制造技术应用的追赶型经济体有17个,先进数字化制造技术产品生产的后发经济体有16个,先进数字化制造技术应用的后发经济体有13个、落后经济体有88个。其中,新加坡属于先进数字化制造技术产品生产的追赶型经济体,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泰国和越南属于先进数字化制造技术应用的追赶型经济体,菲律宾属于先进数字化制造技术产品生产的后发经济体。

2018年,麦肯锡(McKinsey)咨询公司的一项对东盟国家200多名商界高管的调查显示,大多数的受访者认为工业4.0将为其所在行业带来全新的商业模式,在印度尼西亚、泰国和越南等以制造业为主的国家,受访者普遍看好工业4.0的前景。有96%的受访者认为,工业4.0将为其行业带来新的商业模式,而略低于90%的受访者表示,效能改善为工业4.0技术的主要优势之一。然而,仅13%的人表示其公司已开始工业4.0转型。麦肯锡认为,通过工业4.0,东盟制造商可成为其所在领域的下个领导者。不过,很少有制造商真正意识到工业4.0技术对其制造业造成的长期而巨大的影响,这些技术可为东盟企业提高生产力,并帮助该地区重新确立其全球制造业中心的地位。东盟国家若想拥抱工业4.0技术,需清楚了解掌握这些技术的障碍,营造鼓励实施工业4.0的政策和教育环境。东盟国家制造商可能起步缓慢,但它们有足够的时间后来居上。

尽管东盟国家政府紧锣密鼓地出台“工业4.0”战略方案,但各国要具体落实这些方案仍面临着诸多的问题和障碍。

首先,东盟多数国家数字基础设施相对落后,技术条件准备不足。目前,印度尼西亚仍有2.5万个乡村无法连接到互联网,必须建造高通量卫星(HTS)基础设施才能建成覆盖全国的互联网系统。东盟多数国家(除新加坡、马来西亚外)的研究开发(R&D)投入偏低,研发技术人员的比例也处于世界的低水平。据统计,2015年新加坡的研究开发(R&D)开支占GDP的比重为2.2%,马来西亚为1.3%,泰国为0.6%,越南为0.4%,柬埔寨、印度尼西亚和菲律宾均为0.1%。同时,东盟国家企业规模偏小,各国经济以中小企业为主,这些企业生产技术水平低、自主研发能力弱、熟练劳工缺乏、辅助工业落后,产业技术高度依赖于跨国公司。

其次,各国劳动市场将受到“工业4.0”智能制造的巨大冲击。2018年9月,美国思科系统公司(Cisco)公布了“科技与东盟未来就业”的研究报告,它指出2020~2022年东盟国家就业机会将受到人工智能的巨大冲击。在人工智能的基础上,东盟国家将实现技术创新突破,并创造出更多就业机会。但是,人工智能技术在未来10年将使低素质的体力劳动者变得过剩,各国就业机会受人工智能冲击的情况分别为:印度尼西亚为人口的8%,相当于950万个就业岗位;马来西亚为人口的7.4%,相当于120万个就业岗位;菲律宾为人口的10.1%,相当于450万个就业岗位;新加坡为人口的21%,相当于50万个就业岗位;泰国为人口的11.9%,相当于490万个就业岗位;越南为人口的13.8%,相当于750万个就业岗位。

再次,“工业4.0”新技术和全球价值链重构引发跨国公司调整现有的投资布局。随着“工业4.0”新技术和全球价值链的重组,跨国公司在东盟国家的产业链出现调整的迹象,这将对当地经济和就业产生直接的影响。近年,美国希捷(Seagate)科技、安费诺(Amphenol)、Rubicon科技公司、飞兆(Fairchild)半导体、STR控股、SunEdison半导体、韩国三星、英美烟草(BAT)等8家跨国公司关闭了在马来西亚的工厂,撤资约54亿林吉特,解雇了6412名员工。美国希捷公司原来在马来西亚年产超过1亿个电脑硬盘(HDD),但固态硬盘(SDD)技术出现后希捷就关闭在槟城的工厂,韩国三星公司在森美兰设立的工厂也因LED薄型电视技术的面世而关闭,而该公司则在越南扩大了投资。2008~2018年,韩国三星公司对越南投资额从6.3亿美元增至173亿美元,共在越南设立8个工厂,其中三星电子越南太原公司是三星在全球最大的海外工厂。近两年,在越南三星公司出口额约占越南出口总额的25%。

最后,东盟国家“工业4.0”可能加大区域内“数字鸿沟”和发展差距。由于资源禀赋的差异和发展水平的不同,东盟六国(文莱、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和泰国)与东盟四国(柬埔寨、老挝、缅甸和越南)之间存在较大的经济差距。2017年,东盟六国的GDP占东盟总量为88.1%,东盟国家人均GDP为4307.6美元,其中东盟六国为5157美元,而东盟四国仅为1939.9美元。目前,东盟积极实施“工业4.0”的国家以东盟创始国为主,其工业化程度较高,数字经济基础相对较好,而新成员国(除越南)因自身发展基础与能力则无力加入“工业4.0”的行列。尽管东盟一直致力于缩小成员国间的经济差距,但东盟主要国家加快实施“工业4.0”可能会加大各成员国之间“数字鸿沟”,从而扩大成员国之间的发展差距。

猜你喜欢

工业4.0东盟国家价值链
浅谈低碳价值链构建——以A公司为例
基于价值链会计的财务风险识别与控制
中国与东盟国家合作关系的博弈分析
“一带一路”背景下海南-东盟国家高等教育合作的现状与思考
医疗器械包装发展价值链
东盟国家刑事审判制度综述
试析基于价值链理论的成本管理模式
论中国与东盟国家合作保护古沉船——以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古沉船为例
汉诺威工业展聚焦“工业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