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乡村振兴战略的研究

2020-03-02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经济研究参考 2020年8期
关键词:现代化战略农业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张 坤

一、习近平关于乡村振兴战略的论述

(一)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意义

习近平指出,乡村振兴战略是“党中央从党和国家事业全局出发、着眼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顺应亿万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出的重大决策”,也“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1)《习近平的两会时间之山东代表团 重点谈“乡村振兴”》,中国网,2018年3月9日。。

1.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对共产党人初心使命的践行

习近平指出:“党的一切工作都是为老百姓利益着想,让老百姓幸福就是党的事业。”(2)《坚定信心开拓创新真抓实干 团结一心开创富民兴陇新局面》,载于《人民日报》2019年8月23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就是“我们党‘三农’工作一系列方针政策的继承和发展,是亿万农民的殷切期盼”。习近平多次强调,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要坚持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就是“加快农村发展、改善农民生活、推动城乡一体化的重大战略”。要牢记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要“不断提高农村发展水平,为广大农民谋取更多物质利益,让广大农民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3)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编:《习近平关于“三农”工作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9年版。。

2.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对新时代特征的科学把握

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是对我国国情、对我国城乡关系变化特征和现代化建设规律的深刻认识和把握。习近平指出:“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农业主要矛盾发生了很大变化,广大农民群众有更高的期待,需要对农业农村发展提出更高要求。”(4)习近平:《把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代“三农”工作总抓手》,载于《求是》2019年第11期。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从解决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出发的,“从‘三农’工作本身看,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要求我们更加重视‘三农’工作。从城乡关系层面看,要求我们更加重视乡村。我们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就是要协调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促进乡村全面发展。要让乡村尽快跟上国家发展步伐”(5)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编:《习近平关于“三农”工作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9年版。。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也是实现整个国家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和选择。

3.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对世界发展的巨大贡献

习近平认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也是为全球解决乡村问题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城市化规模扩张导致乡村衰败似乎是一个被公认的“铁律”,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就是要打破这个铁律,向世界证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们有能力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现代化问题。“我们干好乡村振兴事业,本身就是对全球的重大贡献。”(6)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编:《习近平关于“三农”工作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9年版。要举全党全国全社会之力,谱写新时代乡村全面振兴新篇章。

(二)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刻内涵

党的十九大报告用“五句话、二十字”概括了乡村振兴的总要求,即“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在对乡村振兴战略内涵的阐释中,习近平指出:“‘二十个字’的总要求,反映了乡村振兴战略的丰富内涵。产业兴旺,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从‘生产发展’到‘产业兴旺’,反映了农业农村经济适应市场需求变化、加快优化升级、促进产业融合的新要求。生态宜居,是乡村振兴的内在要求,从‘村容整洁’到‘生态宜居’反映了农村生态文明建设质的提升,体现了广大农民群众对建设美丽家园的追求。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的紧迫任务,重点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保护和传承农村优秀传统文化,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开展移风易俗,改善农民精神风貌,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治理有效,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从‘管理民主’到‘治理有效’,是要推进乡村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现代化,让农村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生活富裕,是乡村振兴的主要目的,从‘生活宽裕’到‘生活富裕’,反映了广大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7)习近平:《把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代“三农”工作总抓手》,载于《求是》2019年第11期。

(三)乡村振兴战略的实现路径

2019年3月,习近平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河南代表团审议时,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做好“三农”工作作出重要部署。他指出,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目标,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是总方针,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是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是制度保障。这一系列举措紧密衔接,完善了乡村振兴的顶层设计,强化了政治和组织保障。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一项长期的历史性任务。要有足够的耐心,久久为功,积小胜为大成。“首先要按规律办事。”(8)习近平:《把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代“三农”工作总抓手》,载于《求是》2019年第11期。特别是要遵循乡村建设规律。“规划先行,分类推进,加大投入,扎实苦干,推动乡村振兴不断取得新成效。”(9)《习近平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出重要指示》,中国政府网,2018年7月5日。在社会主要矛盾、农业主要矛盾发生了巨大变化的情况下,“要顺应农民新期盼,立足国情农情”处理好“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的关系、顶层设计和基层探索的关系、充分发挥市场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关系、增强群众获得感和适应发展阶段的关系”(10)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编:《习近平关于“三农”工作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9年版。。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乡村振兴之路。

习近平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不能在方向问题上出现大的偏差。“要把好乡村振兴战略的政治方向,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性质,发展新型集体经济,走共同富裕道路。”“要坚持乡村全面振兴,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实现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11)《习近平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出重要指示》,中国政府网,2018年7月5日。十九大召开后,习近平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八次集体学习等多个会议和各地考察时的讲话中多次强调,要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做好“三农”工作放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统筹谋划和推进(12)《习近平李克强王沪宁韩正分别参加全国人大会议一些代表团审议》,载于《人民日报》2019年3月9日。。

一是要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习近平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首要任务就是重塑城乡关系,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要顺应城乡融合发展大趋势,坚持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两手抓,清除阻碍要素下乡各种障碍,吸引资本、技术、人才等要素更多向乡村流动,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13)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编:《习近平关于“三农”工作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9年版。“要把乡村振兴战略这篇大文章做好,必须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要向改革要动力,加快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增加对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加快城乡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推动人才、土地、资本等要素在城乡间双向流动。”(14)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编:《习近平关于“三农”工作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9年版。“要补齐农村基础设施这个短板。按照先规划后建设的原则,通盘考虑土地利用、产业发展、居民点布局、人居环境整治、生态保护和历史文化传承,编制多规合一的实用性村庄规划,加大投入力度,创新投入方式,引导和鼓励各类社会资本投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建立全域覆盖、普惠共享、城乡一体的基础设施服务网络,重点抓好农村交通运输、农田水利、农村饮水、乡村物流、宽带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15)《习近平李克强王沪宁韩正分别参加全国人大会议一些代表团审议》,载于《人民日报》2019年3月9日。要构建新型城乡关系,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特别“要加快构建覆盖城乡、功能完备、支撑有力的基础设施体系。要继续完善农村公共基础设施,改善农村人居环境,重点做好垃圾污水治理、厕所革命、村容村貌提升,把乡村建设得更加美丽”(16)《坚定信心开拓创新真抓实干 团结一心开创富民兴陇新局面》,载于《人民日报》2019年8月23日。。

二是要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习近平多次强调,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是乡村振兴的制度基础。“农村改革不论怎么改,不能把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改垮了、把耕地改少了、把粮食生产能力改弱了、把农民利益损害了,这些底线必须坚守,决不能犯颠覆性错误。”(17)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编:《习近平关于“三农”工作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9年版。“用好深化改革这个法宝。要聚焦农民和土地的关系、农民和集体的关系、农民和市民的关系,推动人才、土地、资本等要素在城乡间双向流动和平等交换,激活乡村振兴内生活力。要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突出抓好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两类农业经营主体发展,支持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赋予双层经营体制新的内涵,不断提高农业经营效率。要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保持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完善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办法,发展多种形式农业适度规模经营。要深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建立健全集体资产各项管理制度,完善农村集体产权权能,发展壮大新型集体经济。”(18)《习近平李克强王沪宁韩正分别参加全国人大会议一些代表团审议》,载于《人民日报》2019年3月9日。

三是要确保国家粮食安全,走质量兴农之路。“要扛稳粮食安全这个重任。确保重要农产品特别是粮食供给,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首要任务。要发挥好粮食生产这个优势,立足打造全国重要的粮食生产核心区,推动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稳步提升粮食产能,在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方面有新担当新作为。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要强化地方政府主体责任,完善土地执法监管体制机制,坚决遏制土地违法行为,牢牢守住耕地保护红线。”(19)《习近平李克强王沪宁韩正分别参加全国人大会议一些代表团审议》,载于《人民日报》2019年3月9日。2019年5月在听取江西省委和省政府工作汇报时的讲话中,习近平指出,要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夯实粮食生产基础,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不断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到河南考察时习近平再次强调:“要牢牢抓住粮食这个核心竞争力,不断调整优化农业结构,深入推进优质粮食工程,突出抓好耕地保护和地力提升,加快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做好粮食市场和流通的文章,积极稳妥推进土地制度改革。”(20)习近平:《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载于《求是》2019年第20期。“延伸粮食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打造供应链,不断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实现粮食安全和现代高效农业相统一。”(21)《习近平李克强王沪宁韩正分别参加全国人大会议一些代表团审议》,载于《人民日报》2019年3月9日。

四是要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夯实高质量发展基础。习近平指出:“我国农业农村发展已进入新的历史阶段,农业的主要矛盾由总量不足转变为结构性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给侧,必须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开创农业现代化建设新局面。”(22)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编:《习近平关于“三农”工作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9年版。“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23)习近平:《把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代“三农”工作总抓手》,载于《求是》2019年第11期。在听取甘肃省委和省政府工作汇报时的讲话中,他又指出:“要聚焦补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短板,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改造传统产业,培育新兴产业,加大改革攻坚力度,加快构建开放新格局,积极发展高附加值特色农业,统筹旅游资源保护和开发,不断夯实高质量发展基础。”(24)《坚定信心开拓创新真抓实干 团结一心开创富民兴陇新局面》,载于《人民日报》2019年8月23日。

五是要以绿色发展引领乡村振兴,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以绿色发展引领乡村振兴是一场深刻革命。”(25)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编:《习近平关于“三农”工作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9年版。要探索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要扎实推进农村人居环境三年整治行动,加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和农村污染防治,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完善农产品产地环境监测网络,加大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力度,开展农业节肥节药行动,完善农产品原产地可追溯制度和质量标识制度,严厉打击食品安全犯罪,保证让老百姓吃上安全放心的农产品。

六是要推动乡村文化振兴,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2019年5月,在江西省赣州市于都县梓山镇潭头村考察调研时,习近平强调,要把乡村振兴起来,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好。要加强乡村人居环境整治和精神文明建设,健全乡村治理体系,使乡村的精神风貌、人居环境、生态环境、社会风气都焕然一新,让乡亲们过上令人羡慕的田园生活。

七是要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夯实乡村治理根基。乡村振兴离不开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是实现乡村善治的有效途径。习近平指出:“要夯实乡村治理这个根基。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作用,选好配强农村党组织书记,整顿软弱涣散村党组织,把每一个农村党支部都建成坚强战斗堡垒。深化村民自治实践,加强村级权力有效监督。”(26)《习近平李克强王沪宁韩正分别参加全国人大会议一些代表团审议》,载于《人民日报》2019年3月9日。

八是要以人才、科技为支撑,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打好脱贫攻坚战。习近平给全国涉农高校的书记校长和专家代表的回信中指出,“中国现代化离不开农业农村现代化,农业农村现代化关键在科技、在人才”(27)《习近平给全国涉农高校的书记校长和专家代表的回信》,新华网,2019年9月6日。。在科技特派员制度推行20周年讲话中习近平又作出重要指示再次强调坚持人才下沉科技下乡服务“三农”的作用,“创新是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支撑。要坚持把科技特派员制度作为科技创新人才服务乡村振兴的重要工作进一步抓实抓好”(28)《习近平对科技特派员制度推行20周年作出重要指示强调 坚持人才下沉科技下乡服务“三农” 用科技助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载于《人民日报》2019年10月22日。。习近平认为实现乡村振兴首要目标是要实现全民脱贫,“打好脱贫攻坚战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优先任务”(29)习近平:《把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代“三农”工作总抓手》,载于《求是》2019年第11期。。乡村振兴中“贫困乡亲脱贫是第一步,接下来要确保乡亲们稳定脱贫,扶贫政策和扶贫队伍要保留一段时间,从发展产业、壮大集体经济等方面想办法、找出路,让易地搬迁的群众留得住、能就业、有收入,日子越过越好”(30)《坚定信心开拓创新真抓实干 团结一心开创富民兴陇新局面》,载于《人民日报》2019年8月23日。。要“加快改造传统产业,培育新兴产业,加大改革攻坚力度,加快构建开放新格局,积极发展高附加值特色农业,统筹旅游资源保护和开发,不断夯实高质量发展基础”(31)《坚定信心开拓创新真抓实干 团结一心开创富民兴陇新局面》,载于《人民日报》2019年8月23日。。他进一步指出,乡村振兴,关键是产业要振兴。产业是发展的根基,产业兴旺,乡亲们收入才能稳定增长。要坚持因地制宜、因村施策,宜种则种、宜养则养、宜林则林,把产业发展落到促进农民增收上来。针对有的地方开展的乡村旅游,习近平特别强调发展乡村旅游不要搞大拆大建,要因地制宜、因势利导,把传统村落改造好、保护好。

2019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习近平高度肯定了我国农业农村发展取得的新成绩,同时也对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了新要求。他强调,要狠抓农业生产保障供给,加快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带动农民增收和乡村振兴。要确保实现脱贫攻坚目标、巩固脱贫成果,毫不放松抓好农业生产,扎实推进乡村振兴。

二、学术界对乡村振兴战略的研究

党的十九大以来,学术界对乡村振兴战略作了深入解读,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义内涵等基本议题上作出深入研究。

(一)关于乡村振兴战略时代背景、历史意义的政策性解读

有学者认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中国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的重要途径,是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的现实选择,是中国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引擎,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的必然选择(32)张海鹏、郜亮亮、闫坤:《乡村振兴战略思想的理论渊源、主要创新和实现路径》,载于《中国农村经济》2018年第11期。。有学者认为,从本质上讲,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就是要解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最大的结构性问题;就是要解决快速推进现代化进程中的“三农”问题;就是要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使亿万农民共享现代化建设成果。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开启了加快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新征程(33)韩长赋:《用习近平总书记“三农”思想指导乡村振兴》,载于《学习时报》2018年第3期。。

有学者认为,中央此时提出乡村振兴战略,最重要的原因在于两方面:一是基于我国的基本国情。提出振兴乡村,是从我国的实际出发对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城乡格局及其变化的科学引领;二是基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现阶段的基本特征。现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突出反映在农业和乡村发展的滞后上。因此,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要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34)陈锡文:《农村改革四十年的突破、成就和启示》,载于《中国农业文摘:农业工程》2019年第2期。。

有学者认为,乡村振兴战略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背景下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的逐步推进将有助于缩小城乡差距,有效解决农村空心化问题,有力挖掘农村经济内需,充分保证党在农村工作的组织动员能力,全面夯实党的执政基础(35)张广辉:《乡村振兴视角下不同类型村庄发展困境与实现路径研究》,载于《农村经济》2019年第8期。。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及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一系列政策的出台,将会进一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收入的增长,进而促进农民的消费,为强大国内市场的形成作出巨大贡献,确保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使中国从制造大国走向市场大国(36)张晓山:《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确保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载于《经济纵横》2019年第1期。。

有学者认为,现在我们正处于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历史交汇期,中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恰逢其时,一是立足解决社会主要矛盾,体现了鲜明的问题导向;二是立足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体现了鲜明的目标导向;三是立足我国当前的发展阶段,体现了鲜明的机遇意识和历史担当。在我国“三农”发展进程中具有重要里程碑意义(37)韩长赋:《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几个问题》,载于《农村工作通讯》2019年第9期。。

(二)关于乡村振兴战略科学内涵、目标任务的学理性阐释

有学者认为,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是习近平以马克思主义城乡关系理论为指导,借鉴中国优秀传统农耕文明,对新中国70年城乡发展的经验总结和理论思考,是新时代加快农村发展、改善农民生活、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的“总抓手”,具有丰富的理论内涵,包括乡村振兴之基、乡村振兴之本、乡村振兴之魂、乡村振兴之擎、乡村振兴之核等五个方面的内容,蕴含着重要的理论贡献、实践和政策价值(38)邓金钱:《习近平乡村振兴发展思想研究》,载于《上海经济研究》2019年第10期。。乡村振兴不仅仅是实现农业现代化,还包括农村现代化;不仅仅包括产业的振兴,而且也是文化的振兴、教育卫生事业的大力发展、乡村社会的有效治理、民居生态宜居、环境优美等(39)郭晓鸣、张克俊、虞洪等:《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系统认识与道路选择》,载于《农村经济》2018年第1期。。有学者从空间结构的视角把乡村振兴分为家户、家园、田园、山水四层肌理。认为它们的关系就如投向水中一块石子,以家户为核心,依次荡开。位置不同,功能不同,场景不同,着力也各有差异,需要因层施策,突出重点,抓好关键(40)刘奇:《乡村振兴的四重结构透视》,载于《中国发展观察》2019年第10期。。有学者认为,目前乡村振兴战略的顶层设计已经完备,近期工作的重点应是探索和构建乡村振兴的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各地区在逐渐形成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的前提下,因地制宜地确立本地区乡村振兴的思路举措;政府要充分发挥在消除城乡社会事业二元结构上的调节功能,承担起缩小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差距的主体责任,补齐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的短板,创造一个有利于农民增收、农村发展的居住环境(41)张晓山:《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确保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载于《经济纵横》2019年第1期。。

有学者认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涉及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方方面面。首要任务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重点是推进“五个振兴”。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把握以下几个方面问题: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目标;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方针;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制度保障(42)韩长赋:《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几个问题》,载于《农村工作通讯》2019年第9期。。

(三)关于乡村振兴战略实现途径的对策性研究

一是衔接乡村振兴战略相关政策,进行顶层设计。这类研究主要是着力于政策衔接机制的探讨,从宏观层面提出制度性建议。有学者提出,城乡关系的演化及乡村发展有其规律,要认清规律,因势利导地推进乡村振兴,才能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少出偏差,避免发生基本导向性问题(43)党国英:《关于乡村振兴的若干重大导向性问题》,载于《社会科学战线》2019年第1期。。乡村振兴战略要放在全局视野当中把握与推进。高质量、高效率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既要切实落实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以新型城镇化引领乡村振兴,将产业振兴与生态宜居、乡风文明与治理有效有机结合,又要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在产业振兴中发挥政府、市场和行业组织的合力,在生态环境建设和绿色发展中深化“两山”理念的认识和践行,以全面激活乡村活力、释放乡村发展动能、提升乡村价值(44)黄祖辉:《高质量、高效率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载于《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学报》2019年第3期。。

有学者认为,实现乡村振兴需要注意几个制度性问题。第一要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第二要明确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基本性质;第三在发展现代农业的进程中,要更多地用在创造改变分散、粗放的农业经营的条件上,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45)陈锡文:《农村改革四十年的突破、成就和启示》,载于《中国农业文摘:农业工程》2019年第2期。。

有学者认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要强化乡村振兴政策供给,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在组织领导、资金投入、要素配置、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干部配备等方面进一步向农村倾斜,为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强有力的制度保障(46)韩俊:《新中国70年农村发展与制度变迁》,人民出版社2019年版。。要从推动城乡互动的角度,围绕“人”加大乡村振兴的制度性供给,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完善农地三权分置办法、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创新金融信贷制度(47)叶兴庆:《围绕“人”加大乡村振兴的制度性供给》,载于《农民科技培训》2019年第1期。。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要切实在干部配置上优先考虑,在要素配置上优先满足,在资金投入上优先保障,在公共服务上优先安排(48)张红宇:《准确把握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内涵要求》,载于《农村经营管理》2019年第2期。。要以“四个优先”为核心树立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政策导向,深入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质量兴农战略,加快补齐农村基础设施和人居环境建设短板,加快补齐农村公共服务短板,着力增强农村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49)杜志雄、郜亮亮:《“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重要意义及实现路径》,载于《中国农村观察》2019年第2期。。

有学者认为,乡村振兴首先必须强调规划的引领。乡村振兴的规划必须紧紧围绕发挥乡村的功能来展开,以确保乡村的功能能够得到充分的发挥;其次是必须补齐农业农村发展的短板。国家要加大对农业科技进步的投入,健全对农业的支持保护体系,完善农业的社会化服务体系,更要加强对农村基础设施、基本公共服务和基本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投入;最后是必须调动农民作为乡村振兴参与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保障农民的合法权利和经济利益,尊重农民的自主选择,使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过程成为农民建设自身美好家园的奋斗过程(50)陈锡文:《乡村振兴的核心在于发挥好乡村的功能》,载于《上海农村经济》2019年第4期。。

有学者认为,要以实现农业农村农民现代化以及坚持和巩固农村集体所有制土地、本集体成员集体所有为根本点,按照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和城乡融合发展的方向,来不断完善乡村振兴的政策,为乡村振兴提供全方位的制度性的供给,坚持和巩固减贫政策,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51)叶兴庆:《加快完善乡村振兴的制度框架与政策体系》,中国农业规划网,2019年12月10日。。

有学者认为,应当按照建立“四个协同”产业体系的要求推进乡村产业振兴,以城市群为主体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格局,抓紧谋划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的减贫战略,科学研究并统筹谋划事关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战略问题,培育乡村振兴可持续发展机制(52)姜长云:《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若干重大战略问题探讨》,载于《经济纵横》2019年第1期。。

二是立足乡村振兴具体问题,提出相应对策。这类研究主要聚焦乡村发展中面临的具体问题,在微观层面制订出对应的解决方案。有学者从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出发提出发展产业、培养人才和壮大集体经济的途径,认为农业是乡村的基础产业、核心产业。农业的出路在现代化,农业现代化的关键在科技进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为乡村振兴提供科技动力、人才动力、产业动力(53)陈文胜:《为乡村振兴提供内在动力》,载于《人民日报》2019年5月13日。。要通过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夯实农业基础,为农村的产业兴旺提供可靠的保障(54)张晓山:《推动乡村产业振兴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研究》,载于《财经问题研究》2019年第1期。。必须将人才振兴置于城乡融合发展和农业农村现代化目标任务之中,让更多的人才留在乡村和流回乡村,实现乡村振兴目标(55)王文强:《以体制机制创新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几点思考》,载于《农村经济》2019年第10期。。有学者认为,需要恢复农村集体土地的生产资料性质,解决当前农村土地细碎化与农民难以组织起来的两大困境,为乡村振兴提供组织条件(56)贺雪峰:《乡村振兴与农村集体经济》,载于《武汉大学学报》2019年第7期。。

有学者从文化治理视角提出,乡村振兴应该着力于乡村的社会建设,应通过优化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完善乡村农耕文化传承体系,建构乡村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创新乡村现代文化治理体系,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文化推力和精神动力(57)吴理财、解胜利:《文化治理视角下的乡村文化振兴:价值耦合与体系建构》,载于《华中农业大学学报》2019年第1期。。要加强党的领导、依靠农民群众、强化教育宣传和文化浸润的重要作用,坚持因地制宜推进移风易俗工作(58)韩俊:《推进移风易俗 建设文明乡风 切实增强农民群众获得感》,载于《旗帜》2019年第9期。。

有学者从组织化的视角认为将选派“嵌入型乡村治理精英”作为一项长效性制度安排与培育“内生型能人乡村治理精英”相结合,是乡村振兴发展的有效途径(59)郭苏建:《中国乡村治理精英与乡村振兴》,载于《南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4期。。要培育新乡贤,构建乡村振兴内生主体基础(60)龚丽兰、郑永君:《培育“新乡贤”:乡村振兴内生主体基础的构建机制》,载于《中国农村观察》2019年第11期。。有学者从农民主体角度强调,振兴乡村的关键在于振兴小农,应在坚守农民主体性地位的基础上推进农村三次产业融合发展,让农民享有产业链环节中的绝大部分附加收益(61)叶敬忠:《乡村振兴要振兴小农而非振兴资本》,载于《农村工作通讯》2018年第22期。。

有学者从城乡融合视角认为,实现乡村振兴既要全面落实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方针,又要通过城乡二元体制的破解和农村改革的深化,建立城乡一体和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使工业化与城市化在极化效应的基础上产生溢出效应,带动和引领乡村发展与振兴(62)黄祖辉:《把握乡村价值变化规律 坚定城市化引领乡村振兴》,网易号,2019年7月23日。。有学者从国家政权视角提出,县级政府在为乡村提供公共服务、争取政策和发展资源、构建有文化认同的共同体等方面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乡村振兴需要通过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实现产业振兴、农民增收,通过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实现有效的制度供给与公共服务供给(63)于建嵘:《县级政府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载于《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19年第1期。。有学者则认为,实现不同类型村庄的分类治理是全面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途径。应当在厘清集聚提升类、城郊融合类、特色保护类、搬迁撤并类村庄内涵和特征的基础上,对不同类型村庄所面临的困境,提出不同的实施原则和分类治理的具体路径(64)张广辉:《乡村振兴视角下不同类型村庄发展困境与实现路径研究》,载于《农村经济》2019年第8期。。

三、简要评述

党的十九大以来,习近平就乡村振兴战略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深刻阐述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问题,对贯彻落实提出了明确要求。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以来,各界围绕乡村发展,聚焦乡村振兴的意义内涵、政策规划、问题模式与发展途径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深入地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

学术界就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意义、科学内涵等基本议题进行了全方位的政策性阐释和解读,并对此基本达成共识,较为清晰地厘清了乡村振兴与相关政策间的关系。为把脉政策趋势和规划方向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对于相关政策的制定和践行有着较强的借鉴和指导意义。同时,学者们从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地理学等不同的理论视域出发对实现乡村振兴的途径进行了相对全面的探讨,并提出了建设性的对策建议。针对乡村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从产业、人才、旅游、党组织建设、生态、粮食安全、基础设施建设、深化改革、乡村治理、城镇化及科技创新等较广范围和较深层次对乡村发展陷入的困境做了抽丝剥茧的剖析,对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实施进行了细致地研究。为新时代破解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发展不充分的矛盾,正确认识和践行习近平乡村振兴发展理论,彻底解决“三农”问题和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全面实现提供了路径参考。

学界针对乡村振兴战略的相关问题研究成果颇丰,但仍有一些方面需要进一步加强研究。

第一,研究视角单一。乡村振兴战略是在农业现代化的基础上提出的农村现代化的新要求,是实现产业、生态、乡风、治理、生活等多领域全方面的现代化,内容庞杂、覆盖面广。而现阶段的文献探讨大多是基于某一学科视角针对某一具体问题进行研究分析,对乡村振兴内容进行裁剪解剖,对乡村振兴的整体性范畴把握不够,缺乏系统性和全局性。

第二,理论创新不够。已有研究多停留于对中央文件的解读以及集中于对乡村发展某些具体问题的分析上,同时,对乡村振兴战略中的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诸如怎样将乡村振兴和当前我国的重大任务——脱贫攻坚工作有效地衔接起来、如何根据我国现阶段发展特点因地制宜逐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怎样把握城乡发展规律正确有效地处理乡村振兴和城镇化关系等亟待解决的议题尚未深入涉及,缺乏创新性理论突破。

第三,研究范围过窄。“三农”问题是制约经济持续平稳发展的重大问题,没有农业农村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家现代化。党的十九大做出了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决策部署,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根本途径。因此,深入研究乡村振兴战略在现代化经济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对于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具有重大意义。但是现有研究大多将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和乡村振兴战略分割开来孤立地进行分析,很少将乡村振兴战略放在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的整体布局中去探索城乡之间的关系和未来走势,现有研究呈现出两个问题“两张皮”的现象。因此,在下一步的研究中,学界应该摆脱零散的、孤立的分析,在更宏大的时空范围将乡村振兴战略置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进行研究,进一步丰富、发展、完善和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

猜你喜欢

现代化战略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精诚合作、战略共赢,“跑”赢2022!
边疆治理现代化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中国现代化何以起飞和推进
——评《中国现代化论》
战略
战略
导致战略失败的三大迷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