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财富意蕴的多维思考①

2020-03-02咸晓红

劳动哲学研究 2020年0期
关键词:财富劳动消费

咸晓红

财富是人类通过实践活动创造的成果和结晶,它既是人类用以改善自身物质生活的重要手段,也是满足人类精神需求的基本保障。财富的创造、获取、支配和价值实现过程,既体现了不同形式的人类实践和交往过程,也使人们形成了不同形式和内涵的交往关系。人们对财富不同的认知和理解,便是在财富相关的社会交往关系中获得和形成的。因此,深化对财富内涵的思考,必须在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和具体的社会交往关系中展开。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深入挖掘财富与劳动、道义、消费、幸福之间的关系,有利于从财富创造、获取、支配和价值实现的过程中理解财富本质、把握财富内涵,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财富观。

一、财富与劳动:劳动是创造财富的主要源泉

劳动创造财富。“人世间的美好梦想,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实现;发展中的各种难题,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破解;生命里的一切辉煌,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铸就。”(1)习近平:《在同全国劳动模范代表座谈并发表重要讲话》,载《人民日报》2013年4月29日。劳动,是人类摆脱蛮荒、创造历史的根本因素,也是人类的本质活动。财富作为人类劳动成果的集中展现,其产生和创造离不开人类的社会劳动。

财富是人民群众通过劳动创造的。劳动是连接人类、自然和社会三者的纽带,“自然界为劳动提供材料,劳动把材料变为财富”(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508页。。财富作为人类劳动成果的集中展现,是社会进步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基本前提,人们通过社会化的劳动,源源不断地创造大量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这些财富又不断地推动着社会进步和发展。

劳动不仅能创造物质财富,也能创造精神财富。“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就是说首先必须劳动,然后才能争取统治,从事政治、宗教和哲学等等”(3)同上,第723页。,这表明,人类一方面通过劳动实践在改造和征服自然的过程中,生产生活必需的物质资料,创造丰富的物质成果,即物质财富。同时,马克思指出:“生产力与交往形式的关系就是交往形式与个人的行动或活动的关系。(这种活动的基本形式当然是物质活动,一切其他活动,如精神活动、政治活动、宗教活动等都取决于它。)”(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203页。也就是说,人类在劳动实践中形成人与人之间的生产关系和交往关系。人在这种生产关系和交往关系中不断实现自我的丰富、发展和完善,并以此获得人自己的本质属性和社会属性。随着交往关系的不断丰富和拓展,人类对自然、社会和自身的认识也不断地丰富、深化和拓展。在此过程中,由人类对自然、社会和人的认识逐渐凝结成的,以思想、理论、艺术、宗教等多种形式表现出来的精神成果,也逐渐地被创造出来,丰富和改善人类的精神生活。这些精神成果就成为人类的精神财富。由此看来,不论物质财富还是精神财富,都是人类劳动的凝结,是人类在认识与改造自然、社会和自身的劳动实践过程中形成的。离开了劳动,人类和社会的发展就会中断,文明也会停滞不前。

劳动群众是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主体力量。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在一切生产工具中,最强大的一种生产力是革命阶级本身”(5)同上,第274页。,这里的革命阶级就是以工人阶级为代表的劳动群众。这即是说,劳动群众是生产力中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劳动群众作为劳动的主体,既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也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一方面,劳动群众是实践的主体,他们通过劳动生产物质资料,为社会发展提供基本的物质保障。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工人阶级是社会财富的创造主体,资本主义社会的一切社会财富都是由工人阶级创造的。另一方面,劳动群众是创造精神财富的无穷源泉,他们通过想象、加工,为艺术、文化生活提供无限的灵感,为人类社会发展创造大量的精神财富。因此,只有充分尊重和发挥劳动群众在财富创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保障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才能激发人民群众创造财富的活力,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异化劳动的存在和随之产生的财富异化现象,使得创造财富的主体不能享受财富。劳动群众作为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主体,理应享有自己的劳动成果——财富。但是,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由于异化劳动的存在,财富不仅不能被劳动者享受,反而成为其自身发展的枷锁。

社会主义制度是克服异化劳动、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出路和路径。社会主义制度与资本主义制度有着本质的不同。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和两极分化,走共同富裕之路。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为解决资本主义的根本矛盾提供了可能。

社会主义制度以公有制为基础,客观上存在消除异化劳动的经济基础。公有制占主导的基本经济制度,克服了资本主义私有制与生产社会化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更加适应生产的社会化。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受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基本国情的制约,我国当前的所有制并不是单一的公有制,而是在“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基础上“多种所有制并存”的基本经济制度。多种所有制并存,就不可避免的包括私有制,这是当前我国“财富异化”现象依然在不同程度、不同范围存在的根本原因。但是,这是我国发展生产力的客观需要,并不妨碍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社会主义制度不仅注重物质财富的积累,而且更加注重精神文明建设。“搞社会主义,一定要使生产力发展,贫穷不是社会主义”。(8)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25页。物质财富是社会发展进步的基础,精神财富是社会发展进步的灵魂。我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向来在发展物质财富的同时注重精神财富的积累。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国家历届领导人始终高度重视精神文明建设。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到“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9)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17页。到“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全面发展”(10)胡锦涛:《胡锦涛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637页。再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均衡发展、相互促进”(11)习近平:《出席第三届核安全峰会并访问欧洲四国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欧盟总部时的演讲》,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第16页。这一系列论述,深刻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既是党领导人民不断创造物质财富的过程,也是不断推进精神文明建设的过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探讨财富的内涵意蕴,离不开对精神财富的认识和把握。社会主义社会不仅为人们创造大量的物质财富,保障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而且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食粮,提高人们的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

二、财富与道义:道义是获取、分配财富的基本遵循

“财富从表面上看是使用价值的承载物,但从实质上看,财富是人的社会关系的体现”。(12)韩庆祥:《马克思的财富观及其当代意义》,载《哲学研究》2011年第4期。人与人的关系始终贯穿于财富的创造、获取、分配、消费过程中。而财富的获取和分配过程,又集中体现了个人和社会对财富的态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探讨财富与道义的关系,实际上是对财富的获取是否合乎道义和财富的分配是否符合公平正义的哲学追问。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财富作为人类生存发展的基本保障,人人都有追求财富的权利,但是追求财富时应遵循道义原则,不追求不当利益、不损害他人正当利益。正如孔子所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13)陈晓芬,徐儒宗译注:《论语·大学·中庸》,中华书局2015年版,第41页。。当前在财富获取过程中,充分发挥诚实劳动在财富获取过程中的作用,以公平、诚信原则为指导,方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正确的取财之道。

正视个人的利益诉求,发挥诚实劳动在财富获取过程中的作用。中国传统的财富观念,受封建小农思想和儒家思想的影响,在整体诉求上偏重“仁”“义”,倡导“杀身成仁,舍生取义”,导致人们羞于言利、耻于言利。但是,不言利不等于不求利,人们对财富的追求依旧存在,部分人在财富追求上甚至表现得更为狂热。相反,社会应该正视人们的利益诉求,鼓励人们通过诚实劳动获取属于自己的财富,这样反而会让“求利”这件事更加客观、冷静。如前所述,劳动是创造财富的主要源泉,因此,肯定诚实劳动在财富创造中的作用,有利于鼓励广大人民群众积极投身财富创造。社会也正是在允许和鼓励个人追求正当财富利益的过程中,不断实现自身的发展与繁荣。由此可见,充分发挥诚实劳动在获取财富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尊重劳动、尊重劳动者,才能充分发挥财富创造主体的积极作用,激发人们的创富热情,提高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

财富获取以公平、诚信原则为指导,反对获取不当利益,不损害他人利益。财富作为承载人与人关系的中介,时刻处在人与人的各种社会关系中。追求、获取财富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涉及个人与他人的关系问题。在这一过程中,如何看待、处理财富及其相关问题尤为重要。中国传统财富观虽然在财富创造和获取方面过于消极,但是在财富价值追求方面,有很多凸显“道”“义”之处,如“德义,利之本也”,“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见义思利”等。这些道义性原则对于身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我们,仍然有重要的借鉴意义。逐利性虽然是市场经济的重要特征,但是市场经济本身并不是一味地追求自身利益,其同时还承担着相应的社会责任。从这个层面看,市场经济本身是合乎道德、符合道义的。作为市场参与者的个人,也应以道义原则为指导,在获取自己的正当财富的同时,不能损害他人的利益。

此外,对财富的追求不能仅仅停留在物质层面,还要关注精神层面。从精神层面来说,“人类的社会生活有一种目的和理想,不单纯是为了维持其肉体的存在,更主要的是为了满足人的精神需求:让生活更有意义”(14)万俊人:《义利之间——现代经济伦理十一讲》,团结出版社2003年版,第31页。。正是由于对生活有意义的追求,才使得人类的经济活动从根本上具有超越性。人类在创造财富的时候,其目的已经远远不只为了满足日常基本的物质需求,而是为了让自身的生活更美好。由此可见,人类追求物质财富的同时,对精神财富的追求也是合乎自身价值目标的。正是在对精神财富不断追求的过程中,人才逐渐实现自我的提升和完善,进而达到真正意义上的“义”和“善”。

逐年统计不良反应累及的器官系统,不良反应主要累及胃肠损害、皮肤及其附件损害和神经系统损害。总例次排名前10位的器官系统及不良反应的例次见表2。

财富分配应遵循公平正义。财富分配事关每个人的切身利益,因此,财富如何分配始终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财富分配正义并不是要实现社会财富分配的绝对公平,而应当是“既符合经济理性原则、又符合社会道义伦理的社会分配方案”(15)同上,第91页。。所谓符合经济理性原则,是指关注经济效率,充分发挥市场活力;而符合社会伦理道德,则重点体现在兼顾公平这一政策上。当前我国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正体现了以上原则。

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的十五大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确立为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与之相对应,在财富分配上坚持和完善“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通过先富带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政策导向,是财富分配符合经济理性原则的具体体现;而“先富带后富”政策的提出,则体现了财富分配对社会伦理道德的要求。

当前我国的财富分配制度,有利于调动各方积极性,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社会发展不同的时期,由于受到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人们对财富分配制度的认知、理解难免存在偏差。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人民公社化运动过程中,过分强调公平直接导致了“大锅饭”现象。这种平均主义的财富分配倾向极大削弱了人们生产、生活的积极性,制约了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提升。改革开放初期,为发展生产力、提高经济发展水平,“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在促进效率提高的前提下体现社会公平”等一系列政策的提出,极大地调动了人们生产的积极性,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有了极大的提升。但对于效率的过分强调,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社会两极分化现象,社会贫富差距逐渐拉大。随着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党中央和国家已经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并不断积极调整相关经济政策。从强调“先富带后富”到强调“共同富裕”,从“兼顾效率与公平”到“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再到“效率与公平并重,更加注重公平”这一系列政策转向,体现了国家从普遍道义原则对弱势群体的关注,从社会整体层面力求财富分配的正义与公平,以确保人民生活幸福。

三、财富与消费:财富消费是对财富本质的回归

生产的财富只有被消费出去才能真正体现其价值。从消费的角度考察财富,有利于我们厘清财富和消费的关系,准确把握财富消费的本质。财富消费不是为了消费而消费,而是通过财富消费,实现对财富本质的回归,最终服务于人的全面发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准确把握财富意蕴,需认清财富消费的本质,警惕消费主义的影响,树立健康绿色的消费理念。

财富的本质属性通过财富消费得以实现。消费不仅是物品的消耗和使用,还是经济活动的重要环节。财富生产的直接目的在于财富消费,否则将无价值可言。财富的消费体现在财富的使用和支配过程中,正是在这一过程中财富作为人的消费对象,其自身的属性才得以实现。

财富消费总是与人们不同的生活目的相联系。简单来说,消费是指人们对其所创造的物质财富或生活资料的消耗。这种消耗最初是为了满足人们的自我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但是随着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提高,尤其是伴随着阶级的出现,不同群体、不同阶级之间的消费差异就逐渐显现出来。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很多,生产力发展水平、生活目的、生活条件、个人喜好、个人偏向等因素都会影响消费的内容和方式。从经济伦理角度来看,生活目的是影响财富消费的一个重要因素。基于不同的生活目的,产生不同的消费需求,即“基于需要的消费”和“基于欲望的消费”。二者显著的区别在于前者是为满足个人衣食住行等基本的生理需求而进行的消费,后者则是基于个人欲望、自我满足等心理需求而进行的消费。

不同的消费需求背后表现的是人们对消费本质的认知差异。在过去的资本主义社会里,马克思认为消费的目的在于获得商品的使用价值,而进入到现代社会,鲍德里亚认为消费不仅仅是为了获得商品的使用价值,还是为了炫耀财富,而消费支付能力则是身份地位的象征。商品本质也从使用价值变成了一种“符号价值”。在消费社会里,消费已经脱离了基本的需要,而成为一种欲望消费。当这种个体消费行为,发展成群体性、社会性的消费行为时,其影响就更为扩大。欲望消费的背后是追求享乐,这种消费观折射出是一种片面财富观,而这种财富观忽视了财富本身服务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本质属性。

绿色消费应作为财富消费倡导的主流。绿色消费是伴随着生态文明建设而提出的一种全新的消费理念,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新要求。2016年2月,国家发改委等十部委联合印发的《关于促进绿色消费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绿色消费,是指以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为特征的消费行为,主要表现为崇尚勤俭节约,减少损失浪费,选择高效、环保的产品和服务,降低消费过程中的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16)参见:http://www.ndrc.gov.cn/zcfb/zcfbtz/201603/t20160301_791588.html。。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绿色消费应作为财富消费的主流,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内容。

一是警惕西方“消费主义”思潮的渗透。消费主义是“以消费为最高目的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17)赵玲:《科学消费观与文明消费方式的养成》,载《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8年第2期。。消费主义者认为,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是在购买和消费过程中,伴随着纯粹的感官快乐和满足实现的。消费主义的本质是一种消费的异化,它把人的价值与消费活动等价,它“把人变成没有灵魂,只知道追求物质享受的单向度的人”(18)同上。。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受西方思潮的影响,奢侈品消费、符号性消费、过度性消费等消费主义现象仍然存在,并产生了诸多不良的影响。我们要结合自身实际需要进行消费,认清消费及西方“消费主义”的本质,警惕其渗透。财富消费就其本质来看,是为了提升人的生活质量和品质,它服务于人的全面发展,坚持以人为本。

二是注重精神财富的消费。物质财富消费和精神财富消费是财富消费的两个重要方面。物质财富的消费是对有形的物质资料、物质财富的消耗。从数量上来看,物质财富消费终究有个限度,但精神财富的消费却是无限的。不同于物质财富消费的消耗性消费,精神财富的消费是一种增值性消费。人们通过精神财富的消费,产生新的智慧和知识,伴随着精神财富消费的增加,消费者的文化素质越来越高。绿色消费,如果从物质层面来说,是一种物质财富消费的节能减排的话,那么从精神层面来说,就是人精神面貌的一次净化和洗礼。

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19)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11页。。这一时期,消费需求持续增长,消费对拉动内需的作用持续发挥。同时,奢侈消费、过度消费等不合理消费现象依然存在;绿色生产方式和绿色消费理念尚未形成;由资源浪费导致的环境问题依然突出。在这种情况下,树立绿色消费理念十分必要。绿色消费理念不仅在物质财富消费、环境保护方面发挥作用,而且在精神财富消费、健康合理的消费方式方面也同样适用。

四、财富与幸福:财富是幸福的重要保证,但不是全部

财富和幸福,作为人类追求的两大目标,始终备受关注。财富作为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物质基础和精神寄托,是实现人生幸福的重要保障。幸福的实现依靠辛勤劳动,财富仅仅是幸福的必要条件。当前探讨财富和幸福之间的关系,对于认识和把握财富的内在意蕴,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财富是幸福的基础但不是全部。幸福作为一种生活态度和人们对生活经验的主观感受,与人们的心态、思维方式、考虑问题的角度等因素息息相关。财富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在追求幸福生活的道路上必不可少,但是并不等同于幸福。

财富是人们追求幸福道路上的重要保障和基础。“人类创造财富的目的在于如何去使用、运用财富,使自己过上真正幸福的生活。”(20)万俊人:《义利之间:现代经济伦理十一讲》,团结出版社2003年版,第68页。幸福是一个人的需求得到满足而产生的持久的喜悦,从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看,财富作为人类生存发展的物质基础,对幸福而言必不可少。《全球幸福报告》显示,幸福指数低的国家始终处在战乱不断的环境中,而幸福指数高的国家收入水平普遍较高。财富是追求幸福的物质基础和物质保障,虽然幸福与财富并不完全成正比,但是财富直接影响人们的生活水平和质量。正是因为如此,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领导人为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一直坚持以经济发展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行以来,我国生产力水平有了很大的提升,社会财富和个人财富显著增加,温饱问题已经基本解决,人民的幸福感也显著提升。

幸福不仅仅取决于财富。幸福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当人们的基本生存需要得到满足之后,财富将不再是影响幸福的主要因素。“财富达到一定数量的时候,财富本身对于财富拥有者的意义可能会发生变化,有可能从纯粹的价值物占有转化为对诸如社会荣耀、地位和权利享有的欲望”。(21)同上,第26页。大量的研究表明,当生活水平普遍很低时,少量的财富增加会带来幸福感的很大提升;而当生活水平很高时,财富增加并不能增加幸福感,或者大量的财富增加才能带来很少的幸福感的提升。

幸福需要靠辛勤劳动创造。劳动是财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人世间的一切幸福都需要靠辛勤的劳动来创造”(22)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第4页。。同样,“幸福不会从天而降,梦想不会自动成真”(23)同上,第44页。,幸福和梦想都需要通过实实在在的劳动和努力奋斗才能实现。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奋斗本身就是一种幸福。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都是党带领人民辛勤劳动、努力奋斗的结果。习近平指出,奋斗本身就是一种幸福,“奋斗者是精神最为富足的人,也是最懂得幸福、最享受幸福的人”(24)习近平:《在2018年春节团拜会上的讲话》,载《人民日报》2018年2月14日。。因此,只有奋斗的人生才称得上幸福的人生。幸福人生的实现,不仅仅是物质上的强大,还包括精神上的强大。物质财富为幸福人生提供基本的物质保障,精神财富才是幸福人生的价值所在。

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变。而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意味着党和国家面临新的使命和需要。“国家富强,民族复兴,最终要体现在千千万万个家庭都幸福美满上,体现在亿万人民生活不断改善上”。(25)同上。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一历史使命的实现过程,既是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过程,也是人民实现幸福生活的过程。但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全党必须准备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26)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15页。。全面小康社会的建成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现,离不开脚踏实地的劳动,离不开亿万中国人民的共同奋斗。

猜你喜欢

财富劳动消费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国内消费
新的一年,准备消费!
40年消费流变
好奇心是一生的财富
热爱劳动
如何应对第三轮财富洗牌?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新消费AB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