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民营企业疫后恢复跟踪调查报告
2020-03-02◆杨旭卢毅唐俊
◆杨 旭 卢 毅 唐 俊
第一轮问卷调查从2 月3 日到2 月10 日,共回收有效问卷6034 份,重点围绕企业复工、疫情影响、企业应对、政策诉求等四个方面综合考察疫情对企业的影响。第二轮问卷调查从4 月21 日到5 月13 日,共回收有效问卷928 份,重点了解企业疫后恢复发展情况、掌握企业转型发展需求。对比两次调研,企业经营情况正在发生积极变化,同时也表现出一些新情况、新问题。
一、企业恢复呈现积极变化趋势
根据第二轮调研情况,企业生产经营走向正轨、企业家信心正在恢复,其中第二产业企业的恢复情况最为乐观。为规避样本偏差,剔除样本中的省外企业,第一轮问卷调查保留5230 家、第二轮问卷调查保留896 家,对两批四川民营企业样本进行透视分析。
(一)企业复工复产率较快上升
经过两个多月的调整适应,大部分受访企业生产经营逐步回归正轨。订单恢复率、员工到岗率和产能利用率等关键指标均有显著提升。2 月调研发现,获取订单是除疫情防控外企业三大主要压力源之一,第二轮调研时,近一半(48.88%)企业的订单恢复率达到80%以上,更有15.07%的企业完全恢复。2 月员工到岗率达80%以上的企业为56.33%,第二轮调研时上升至84.71%。2月大部分企业处于停工停产状态,产能利用率极低,第二轮调研时则有超半数(53.24%)企业的产能利用率达到80%以上。分产业看,三次产业的员工到岗率均比较理想;第二产业的订单恢复率和产能利用率明显好于第一和第三产业。对比考察非典影响下的2003 年,疫情得到控制后,也是第二产业率先反弹、迅速恢复。此次新冠疫情对第一、第二产业的影响均为需求端订单下降、供给端原料受阻。随着2 月下旬以来疫情有效遏制,第一和第二产业均加快开工节奏,其中第二产业积压的产能得到集中释放、恢复更快。公认受疫情冲击最大的第三产业,在发放消费券、政府领导(企业家、高管)直播带货、允许占道经营等创新举措的强力刺激带动下,也在加快恢复当中。
(二)一季度实际业绩略好于预期
2 月调研,近九成(88.55%)企业预计疫情会导致一季度营收同比下降,仅3.73%的企业认为营收会增长。第二轮调研了解到企业一季度实际业绩情况,72.88%的企业营收同比下降,有13.62%实现逆势增长,高于预期。营收下降的企业中,降幅在50%以上的仅占19.31%。随着订单恢复、员工到岗、产能提升,加上政府的持续政策支持,部分一季度业绩大幅下降的企业缓过气活下来的可能性较大。
(三)企业家全年信心指数持续回暖
2 月调研,近六成(59.85%)企业预计2020 年将出现亏损,仅不到一成(9.46%)企业认为会实现盈利。第二轮调研发现,不到五成(46.88%)企业预计2020 年将出现亏损,超两成(20.98%)企业认为会实现盈利。前后对照,预期亏损的企业比例明显下降,预期盈利的企业比例增长一倍。可见,随着生产逐步恢复,企业家信心已经从前期的恐慌中恢复,目前持续向好。其中,持乐观态度、预期实现盈利的企业中,第二产业比例为22.41%,远高于第一产业的17.28%和第三产业的17.02%。
(四)企业投资需求渐逐步释放
第二轮调研中,了解企业近期可能采取的举措,排名前四位的分别是:加大对新业务的投资(49.33%)、申请贷款(39.06%)、加大研发投入(35.71%)和加强网上销售(30.36%)。紧随其后的压缩业务为12.72%,有裁员打算的占7.81%。还有4.35%的企业,选择抓住疫情“洗牌”的机遇,抓紧开展收购并购。可见,企业的投资需求正在加速释放,大部分企业已经走出疫情束缚之困,走上疫后复兴之路。根据4 月20 日省统计局发布的一季度主要经济数据,3 月以来主要经济指标明显回升,经济呈现积极变化。这与本轮对民营企业调研发现的结论基本一致。总的来看,新冠疫情虽然对四川经济发展造成较大的冲击,但随着复工复产、复商复市力度的加大和政策效应的不断显现,四川经济正稳步恢复。并且,此轮调研中第二产业企业的突出表现,也为“工业挑大梁”的决策定位和工作部署提供了现实依据和增长信心。
二、企业当前面临的主要困难和需求
对比这两个月的积极变化,企业在复工复产、供应保障、物流运输、税费负担等都得到很大程度的缓解,但同时也面临着用工成本高、现金流紧张、营业收入少等造成的经营压力。随着大部分企业逐步走出疫情阴影,寻求投资扩能和转型发展意愿不断增强,企业面临的困难和形势,已经由2 月的短期困难为主演变为目前以中长期影响占主导。
(一)市场复苏仍是影响企业中长期发展的关键因素,传导放大短期压力不容忽视
2 月调研中,除了疫情防控造成的员工无法返岗(69.66%),最突出的就是市场需求下降(34.97%)和资金链、现金流紧张(26.18%)。从第二轮调研实际情况看,供给端压力已经得到很大缓解,而消费端信心提振压力依然严峻,超过七成(70.42%)企业受到了市场需求不足的困扰、近五成(47.54%)企业资金周转困难。市场萎缩和资金紧张已经成为当前企业面临最大的两个困难,在两次调研间隔的2 个多月时间里,这两个困难给企业造成的相对压力分别都放大了将近一倍。这次疫情全球爆发,除了外需出口受影响外,国内疫情防控临时性措施使内需也受到较大抑制。政府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支持对“新基建”的投资等举措,从创造就业到创造需求,有一段时间差,还不足以解决企业当前的困境,同时许多中小微民营企业从中获益的效果尚待观察。
(二)随着国家密集出台的各类政策加速显效,企业对政策需求由“普惠”向产业、人才和金融等几个重点领域集中
2 月调研,逾八成(81.64%)企业希望得到政府全方位的政策支持,涉及税收优惠(78.32%)、用工补贴(66.71%)、运营补贴(65.53%)、融资帮扶(57.67%)和政务服务(39.98%)等各个方面。第二轮调研企业的政策需求,排在前三位的是产业政策(55.25%)、鼓励企业培养和吸引人才(51.23%)以及金融支持(50.11%),远高于紧随其后的技术开发费用抵扣(36.27%)。企业的政策诉求向产业、人才和金融等方向集中。产业政策诉求,在一定程度上佐证了企业具备投资新产业、开拓新业务的意愿,渴望更积极的产业政策、更开放的市场准入。人才政策诉求,客观反映了2 月“返岗难、用工荒”的单一压力已经演变为当前的人力成本高企及高端人才流失的双重压力。金融政策诉求,对应的则是企业面临持续的现金流压力。
(三)日益显著的经营困难正催生被动式转型需求,企业“要转型”“难转型”矛盾愈发突出
2 月调研,企业的各种困难主要源自难以复工复产。第二轮调研时,企业逐步复工复产,但疫后企业正常生产经营仍面临着不小的困难和挑战。调研发现,排在前四位的分别是市场需求下降(61.50%)、营业收入少(57.70%)、用工成本高(53.24%)、资金紧张(50.89%),均超过50%;排在第五、第六的融资困难、税费负担重,仅占28.68%和23.55%。占主导的前四个困难,首当其冲的市场需求下降是疫情引起的外部环境恶化,倒逼企业加快转型;另外三个属于疫后企业正常经营和转型发展面临的内部严峻挑战。若短期内不能解决好营业收入、用工成本和运营资金问题,随着时间的推移,企业“要转型”而“难转型”的矛盾将愈发突出。
(四)复杂的外部环境是影响企业未来预期的重要不确定因素,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坚定企业家信心任重道远
随着疫情的全球大爆发,我国的国际政治经济环境日益复杂,企业生存和发展环境的严峻程度前所未有。一方面,高度不确定的国际环境已经对一些外贸型企业以及处于国际产业链分工的企业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和影响。另一方面,企业对国内及四川的发展环境有了更高的期望和要求。这些可以在第二轮调研中,企业对发展环境的满意度调查中体现出来。以满分5 分计,企业对我省各项环境打分是,创新创业环境为3.46 分、市场准入环境为3.49 分、投资融资环境为3.22 分、税收营商环境为3.45 分、政务服务环境为3.65 分,各项满意度都不算高。超过八成(80.47%)企业认为政府应该继续加大扶持力度;超半数的企业认为四川省的基础设施配套(58.04%)和金融服务(55.47%)还有待完善;加强品牌支持服务(48.66%)、科技服务(41.29%)、电子商务服务(33.71%)和会展服务(18.86%)等各类服务的支持力度,也是民营企业的诉求。
三、对策建议
当前,党中央、国务院密集出台多项重大利好政策,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工作全面铺开,全国“两会”上总理工作报告特别强调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四川“两会”上省长工作报告高度重视企业疫后恢复发展,四川民营企业正迎来新一轮的转型机遇期和政策窗口期。我们要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的要求,进一步坚定企业投资发展信心,聚焦企业当前面临的重点问题、棘手难题精准发力,坚持政府引导、分类施策,从面上关注政策获得感的提升,从点上创新举措提升政策效能,帮助企业疫后复兴、转型发展。提出以下建议,供参考。
(一)建议依托知名商协会、咨询机构等,探索建立政策执行第三方评估机制,服务政策科学落地显效
充分调动整合政府、企业、商会行业协会以及第三方机构力量,打造公正客观的第三方政策评估体系。率先启动疫后企业复产复工、生存现状等持续性动态跟踪,围绕企业关注的困难和问题,重点对当前纾危解困、惠企改革等政策的针对性、申请的便利性、落地的及时性等开展调查评价,为政府进一步改进和完善政策矩阵、强化政策落地提供决策依据。
(二)建议在稳存量拓增量上持续发力,围绕企业痛点创新政策举措,逐步释放投资动能
一是聚焦中小微企业信用融资痛点,通过金融科技全数字化赋能,大数据整合企业纳税、征信、工商、司法、现金流等数据,创新企业信用评估机制,引导金融机构扩大信用融资规模。二是聚焦存量产业项目转型发展,加大对中小企业工业项目的技术改造、新购重大设备等的支持力度,进一步扩大政策专项支持资金规模,引导企业在稳产满产基础上,逐步扩产扩能。三是聚焦新经济、新技术企业的产业应用,搭建产业级应用场景对接交流平台,以保险补助、新客户订单奖励等方式,助推企业加快发展。四是聚焦疫后可能出现经营风险的企业,支持公益类机构牵头,按照市场化方式,打造中小微企业“休眠仓”,着力打造涵盖财务管理、专利技术、通用人才、法律咨询、政策辅导等领域的全资源共享平台,最大化降低企业运营成本,帮助企业缓过气活下去。
(三)建议建立持续性稳岗稳就业支持政策,提升企业人才效能,助力稳定社会消费基本盘
通过成立民营企业“稳就业”专项激励基金,探索对产业带动力强、就业支持度高的行业发放“就业券”等举措,引导企业稳定和扩大就业岗位。持续加强对优秀高端人才的关注,重点研究出台吸纳优秀大学生就业专项支持政策,吸引更多四川高等院校优秀毕业生本地就业、留在四川。进一步加强产教融合的支持力度,支持企业和高等院校、职业学院等深度合作,“量身定制”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通过推动企业用工“年轻化”缓解企业用工成本高企的压力。
(四)建议实施一轮围绕政府欠款、重点项目实施的专项督查,营造保护企业家合法权益的良好氛围
企业家最大的信心来自于公平公正的营商环境,来自于对各类市场主体产权和合法权益的平等保护。地方政府和国有企业清欠民营中小企业账款工作,必须持续深入,加大力度问责。对明确无争议和纠纷的地方政府欠款、国有企业欠款,要在地方公共预算和国有资本预算管理上严加控制甚至核减,用惩戒机制来倒逼政府履约诚信。要不断强化民营企业家合法权益保护的配套机制建设,完善企业诉求的受理、处理、督办、反馈制度,通过率先“解决”一批在项目投资时发生的企业权益受损问题,引导各地重视企业合法权益保护,重视营造亲商、重商、爱商的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