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融合视域下社科期刊传播力提升路径
2020-03-02王丽恩
王丽恩
网络技术与信息科技的快速发展,一定程度上冲击着传统媒体在读者心目中的地位,为了顺应智能化时代,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深度融合发展是期刊业未来发展的重要趋势。社科类学术期刊是社会科学研究方向和研究成果的重要平台,但现阶段在传播路径上存在不足,其传播力有限。期刊不仅要关注内容建设,而且还要关注如何将社会科学研究的新成果快速传播给广大的读者。为此,期刊要把握机遇,当新技术出现时,必须采取积极开放的态度,应对时代进步和技术发展的挑战,迎接智能化时代的到来。
社科类学术期刊主要包括社会科学、哲学、教育等多种学科,其通常刊登的是社会科学研究的最新成果,是文化传承、学术交流的重要平台,承载着学术创新、学术传播和人才培养的重任。新兴媒体深度融合发展为社科类学术期刊开辟了新的传播空间,将社科类学术期刊与其他媒介放在同一平台上展现,为其带来了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挑战。如何建立以大数据为基础、互联网为手段、人工智能为核心的智能化新格局,进一步提升社科类学术期刊的传播力,促进学术交流,是现阶段期刊界值得思考和探讨的问题。
一、期刊出版走向媒体深度融合传播力的必要性
传播力是期刊综合实力的重要体现。对于出版物传播力的定义,现阶段国内外还没有明确统一的定义,但就期刊的影响力而言,应该包括传播方式、手段与传播效果。传播力可以视为“使期刊在传播过程中达到良好的传播效果而所运用的各种方法、技术和手段的总和”。近年来,伴随我国出版业的体制改革、数字化转型升级和深度融合发展,作为传统产业的纸质期刊在惊叹新兴媒体技术增速发展的同时,危机感也日趋加剧,那么如何通过增强传播力来提升期刊的发展活力,是当下纸质期刊亟待解决的难题。2014年8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强调“要着力打造一批形态多样、手段先进、具有竞争力的新型主流媒体,建成几家拥有强大实力和传播力、公信力、影响力的新型媒体集团”。此时“传播力”首次被提出。在此背景之下,2015年3月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下发了《关于推动传统出版和新兴出版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推动传统出版和新兴出版融合发展,把传统出版的影响力向网络空间延伸,是出版业巩固壮大宣传思想文化阵地的迫切需要,是履行文化职责的迫切需要,是自身生存发展的迫切需要。”从中明确了未来期刊业发展的重要趋势。2017年7月国务院发布了《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国发〔2017〕35号),“标志着发展人工智能被列入国家级战略层面,成为中国未来提升国家竞争力的主要手段”。新一代人工智能战略的实施,将直接推动中国信息化产业从数字化、网络化阶段进入智能化阶段。人工智能技术将对社科类学术期刊的编辑、出版、发行产生新的变革。当下,重新审视和研究探讨社科类学术期刊传播力的有效路径,对于促进纸质期刊与新兴媒体深度融合发展,扩大期刊的影响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期刊出版走向媒体融合传播力影响因素的嬗变
(一)读者的阅读习惯和阅读需求
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也引发了人们的阅读方式从纸媒体时代→电子媒体时代→新媒体时代→智能时代的根本性变革。据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第十六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发布的调查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成年国民包括书报刊和数字出版物在内的各种媒介的综合阅读率为80.8%。数字化阅读方式(网络在线阅读、手机阅读、电子阅读器阅读、Pad阅读等)的接触率为76.2%。我国成年国民人均每天手机接触时长为84.87分钟,人均每天互联网接触时长为65.12分钟,人均每天电子阅读器阅读时长为10.70分钟,人均每天接触Pad(平板电脑)的时长为11.10分钟。在传统纸质媒介中,我国成年国民人均每天读书时间最长,为19.81分钟,12.3%的国民平均每天阅读1小时以上图书。”社科类学术性期刊读者对象是社会研究工作者、管理者、教师、学生等。投稿人员层次、学历较高,写作能力较强。依据相关期刊所承载的信息可被利用程度的不同,读者的需求可以分成显性需求与潜在需求。读者的阅读需求是“读者从自身的文献信息需要出发,寻求、查找符合自己要求的文献信息的过程,此过程以读者的阅读目的为起点,以取得满足读者文献要求为终点”。新兴媒体的便捷性激发读者阅读冲动,读者可快速获取相关信息,但是零散性、碎片化、快餐式的阅读,又往往不能满足读者深入探究的需求,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的信息阅读尤其如此。社科类学术期刊除了时效性强外,还对意识形态工作具有引领和主导作用,使其读者的潜在阅读需求仍存在。尽管新兴媒体时代信息繁杂、快捷,但是仍有不少社会研究工作者、管理者、教师和学生等习惯通过传统的纸质期刊获取所需的信息,但这部分读者的显性阅读需求变化不大。
(二)期刊的目标定位与栏目结构
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评价体系的建立,是我国社科类学术期刊评价体系逐步与国际接轨的标志。提高期刊的影响因子,进入CSSCI等收录目录或者排名上升,是社科类学术期刊判断传播力的重要依据,而期刊提高影响因子难度在于获取优质稿源。“影响因子”是动态的因素,影响因子的大小受到论文、期刊、学科、检索系统、名人效应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现阶段一般社科类学术期刊认同的“权威”载刊物主要有《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复印报刊资料》等权威学术文摘。社科类学术期刊在本着择优录取稿件的同时,作者也在有意识地精心挑选具有高影响力的学术期刊投稿,而读者也在挑选具有高影响力的学术期刊进行比较有针对性的阅读。为此,社科类学术期刊编辑只有提高期刊的影响指标和扩大期刊的影响力,才能吸引到高素质的专业作者投稿。提高刊物的影响力,除了需要优质稿源以外,还可以借助数字化、集群式传播模式,提高期刊的受众面,这就要借助于新媒体对社科类学术期刊的整合与包装。社科类学术期刊目标定位的变化,必然影响栏目结构的调整。栏目是稿件分类的标志,是期刊展示内容的形式,应当全面体现办刊的宗旨。栏目构成要富有创新性,栏目设计要有特色,题材选用要敢于创新,沟通读者与作者的关系要能独具匠心。面向不同的读者群体设计相应的栏目,才能扩大阅读需求,提升刊物的传播力。
三、期刊出版走向媒体融合传播力的新路径
“媒体融合时代融的是理念和思路,合的是内容和技术,做的是协调和互动,求的是再造和双赢,要用互联网的思维办媒体、抓融合、促发展,抢占新的发展制高点。”社科类学术期刊要大力发展,就要跟上智能化的发展步伐。根据自身刊物的环境与条件,对新媒体和新技术要有选择地开发和应用才好,并不是多多益善,而是能提高效率、扩大传播、长久运转才好。在媒体融合的传播的过程中,传统媒体如何通过新技术、新平台把单一、平面的信息传播方式变为多元和立体呢?
(一)拓展期刊媒体融合的传播渠道
对社科类学术期刊来说,虽然纸质期刊依然是主流,但也要重视智能化的未来出版。现阶段进一步利用好“纸媒与互联网”“纸媒与电子期刊”“纸媒与微媒体”“纸媒与手机终端”等多种融合的方式,从而实现“期刊+互联网+服务”刊媒融合发展的创新服务模式。发行渠道的深入挖掘。传统纸质版的发行量逐年在减少,但仍具有重要的价值,读者群体主要是社科研究人员、管理人员、教师和学生,他们中大多数人青睐于纸质的深阅读,所以还不能放弃对传统发行渠道的进一步深入挖掘。期刊网站的延伸开发。期刊网站应与纸质期刊保持一致的风格和形象,以相互衬托和传播。网站的内容日常更新、服务器日常维护最好要有专人负责或外包负责;内容可通过设置导读、重要组约稿指南、下期重点内容预告等形式,向读者介绍本期刊的特色栏目和重点文章,以起到引导读者选择阅读的作用;每期论文及过往论文的检索和全文下载(PDF、HTML、OA模式);应嵌入稿件查询、订阅、投稿、发布消息、国内外网站链接等功能。尽可能通过这个平台的多种方式为作者、审者、编者、读者提供沟通和交流的作用,从而达到传播期刊,提升期刊的影响力。增加OA出版的传播方式。随着社科类学术期刊传播的需要,开放获取方式日益普及,期刊应注意增加OA传播。开放OA可以使作者和读者通过公共互联网免费检索、阅读、下载论文,使社会科学研究能借助互联网快速传播。刊物出版后,编辑部可以快速将电子版内容传播出去,有利于提高本刊的总被引频次,尤其是与相关领域的网站建立链接,并延伸到国外期刊数据库。
(二)优化期刊媒体融合的编校流程
重视优先出版的先发传播力。优先数字出版是指凡是被社科类学术类期刊编辑部定稿录用,对经过责任编辑编校后认为已达到正式出版水平的论文,在正式纸质印刷出版之前,均可在CNKI中国知网数据库的网络上以单篇的形式在线优先发表,实现期刊论文的快速网络出版。对作者而言,优先数字出版意味着研究成果的首发权得到确认;对读者而言,优先数字出版意味着能及时获知社会科学研究的新成果;对期刊而言,优先数字出版能增强期刊在社会科学研究领域的先发传播力和影响力,提高期刊的核心竞争力。实现新的采编融合。对于微信公众服务平台。编辑部指定负责人员要及时发布组稿和约稿的相关信息,或者主题录用稿件的相关摘要性信息、期刊的学术动态,使其起到扩大期刊影响力的作用。要定期发布信息、有阅读群体指向、能浏览论文等更为便捷、人性化的服务功能,起到联结作者、审者、编者、读者的桥梁作用。对于APP客户端。发布期刊载文的摘要性信息、全文内容等模式,使读者阅读学术期刊特色栏目的文章。还要借助QQ、微信、微博、APP等移动社交平台,在媒体融合的基础上,有意识地吸引读者通过访问社交平台从而进入期刊平台。采编人员可通过读者的访问次数和性质,有针对性地进行互动交流,优化采编流程,并对读者进行动态分析,从而为读者定制个性化信息并进行精准推送。
综上所述,当下国际竞争日益激烈,人工智能时代的编辑要在内容产业变革中实现技术和内容的深度融合。在了解社科类期刊自身需求的基础上,研究、开发出版平台,探索出版与新兴媒体出版的深度融合发展之路,构建“智慧出版”模式。社科类学术期刊应充分发挥文化传承与创新载体功效,在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关键阶段要有关键性突破,期刊必须借助网络技术,构建期刊品牌,提升自身的社会影响力和知名度,实现由传统出版向智能化出版转型。必须推动社科类学术期刊的智能化发展,加强网站建设,推动编辑、出版以及发行的一体化,不断提升期刊的价值,吸引更多优秀的稿件,形成良性循环。力争调整好期刊的传播内容和传播路径,推动融合全方位、大规模及向深层次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