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华民族共同体和人类命运共同体要义及话语建构

2020-03-02尹铂淳

理论与当代 2020年9期
关键词:亲属客体隐喻

尹铂淳

建构中华民族共同体有助于消解有关中华民族的诸种争论,提升中华民族凝聚力。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有助于消除世界各国争端,提升世界各国凝聚力,开创世界各国合作共赢之局面。建构两大共同体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一、中华民族共同体和人类命运共同体要义

2019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见》指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当今的中华民族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更有能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建构和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成为人们关注的重大课题。“中华民族共同体”指中国历史上各民族构成的民族共同体,现指新中国建立后56个民族共同构成的民族共同体。考古学家夏鼐在其1962年发表的《新中国的考古学》一文中较早提出了“中华民族共同体”。而后,“中华民族共同体”多次出现在不同学者的表述之中。“中华民族共同体”逐渐上升为学术术语,但也仅作为表述性名词,尚不具备对象性研究和系统性分析的概念内涵。“中华民族共同体”逐渐成为内涵丰富和外延稳定的概念,引起学界广泛关注,是在党的十八大之后。

“中华民族共同体”是一个复合概念结构,由“中华民族”和“共同体”整合而成。“中华民族”这一概念最早由梁启超在其著作《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中提出,而后每个时期有其特定内涵,现指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各民族。中国各民族与中华民族的关系,并非简单的部分与整体关系,而是有机的“多元一体”关系。一体包含多元,多元组成一体,一体离不开多元,多元也离不开一体,二者辩证统一。“共同体”指人们就某一共同点结成的组织群体。“中华民族”与“共同体”整合后,构成了一个内涵丰富的全新概念。不同于“中华民族”,“中华民族共同体”更强调中国各民族存在状态:并非静止的机械式聚合,而是动态的、有机的彼此互利共存、共担共享、协同发展。

当今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各国间时空距离逐渐缩小,交往日益频繁,共同挑战愈发增多。疾病流行、环境污染、资源短缺、气候变化等全球性安全问题层出不穷,对国际秩序和人类生存构成了严峻挑战。当前,没有哪个国家能独自应对人类面临的各种挑战,也没有哪个国家能退回到自我封闭的孤岛。“人类社会是一个共荣共存的共同体”这一理念逐渐成为共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努力方向,也是全人类的共同事业。

党的十八大报告特别提出要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自此,还相继提出了“中非双边命运共同体”“中拉命运共同体”“中巴命运共同体”“亚洲命运共同体”“亚太命运共同体”等多层次、全方位共同体理念。

“人类命运共同体”强调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人类命运共同体”蕴含了相互依存的国际权力观、共同利益观、可持续发展观以及全球治理观。“人类命运共同体”关注人类命运的有机整体性,追求世界和平,致力于构建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秩序观。“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种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道路创新,这一理念承载了对人类共同命运的思考,是对全球治理的现实回应,也是我国在新时代基于经济全球化、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构建等提出的“中国方案”。

二、中华民族共同体和人类命运共同体话语建构

话语是一种由语言与言语结合而成的更丰富和复杂的符号系统,是一种与社会权力关系相互缠绕的言语方式,是一种在人与人的互动过程中呈现出来的具有强烈社会性的语符形态,是一种特定思想和意识形态的外在表征,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以亲属隐喻为例,分析中华民族共同体和人类命运共同体话语建构。

有机哲学强调,客体间存在千丝万缕、错综复杂的有机联系。怀特海认为,人们不应关注客体本身,而应关注体验该客体的一系列行为过程。客体间存在的有机联系构成了关于该客体的关系网络。只有依附于该网络,客体才有意义,因此关系网络第一性,客体第二性。客体所处网络是该客体在社会、文化、心理等领域的相关百科知识结构,我们对该客体的印象和评价基于该百科知识结构。换句话说,客体形象建构的基础是该客体所处关系网络,缺乏关系网络,客体形象难以成功建构。建构客体形象时,基于建构者语用目的,依靠客体所处关系网络,可采用直陈话语策略,也可采用隐喻、转喻话语策略。选用隐喻时,交际主体会借用另一具备相似性的关系网络,去建构目标关系网络。

亲属隐喻是隐喻的一个次类,机制为:挪用“亲属”关系网络去建构“非亲属”关系网络,即将非亲属“亲属化”,旨在“亲近化”。可见,除了是修辞手段和认知机制,亲属隐喻还是一种能有效拉近交际双方心理距离,提升交际双方亲密度,营造和谐友好高质量交际环境的话语策略。作为一种话语策略,亲属隐喻巧用亲属关系网络,去塑造国内各民族间、世界各国间身份关系,进而营造和谐友好高质量交际环境,拉近国内各民族间、世界各国间心理距离,提升国内各民族间、世界各国间亲密度,消除争端,促进合作,有助于建构中华民族共同体和人类命运共同体。

宏观层面,中华民族共同体和人类命运共同体亲属隐喻建构的过程为:交际主体启用“亲属”关系网络,将该关系网络中“亲近”“和谐”“友好”等元素映射至“国内各民族”“其他国家”关系网络,造成后者“亲近”“和谐”“友好”等元素显现。以此塑造国内各民族间、世界各国间身份关系,进而营造和谐友好高质量交际环境,拉近国内各民族间、世界各国间心理距离,提升国内各民族间、世界各国间亲密度,消除争端,加强合作,最终建构中华民族共同体和人类命运共同体。建构过程中,交际主体不光要考虑其主体性,还需要考虑交际双方的主体间性。简单来说,交际主体需着重对交际受体的知识结构、文化模式、语言能力、意图等进行多元考量,以输出最合适的话语,进而保障中华民族共同体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有效建构。需注意的是,话语建构存在文本、认知与社会三个维度,中华民族共同体和人类命运共同体话语建构过程中,三个维度应有机联动,互通互融,坚决避免机械地着眼于某一维度。

交际主体通过亲属隐喻,将两岸同胞视作血亲。有效营造了和谐友好高质量交际环境,拉近了两岸同胞心理距离,塑造了两岸同胞和谐友好、团结互助、手足同心的血亲之情,进一步提升了两岸同胞亲密度及凝聚力,有助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构。

交际主体通过亲属隐喻,将巴基斯坦“血亲化”,视为“兄弟”。有效营造了和谐友好高质量交际环境,拉近了中巴两国心理距离,塑造了中巴两国相互扶持、相互信任、同甘共苦的手足情谊,进一步提升了中巴两国亲密度及凝聚力,有助于人类命运共同体建构。

当前,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华民族共同体和人类命运共同体建构事关政局稳定,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衰,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具有重大战略意义。深刻把握中华民族共同体和人类命运共同体要义,并基于此深入探究其话语建构迫在眉睫,刻不容缓。

猜你喜欢

亲属客体隐喻
成长是主动选择并负责:《摆渡人》中的隐喻给我们的启示
符号学视域下知识产权客体的同一性及其类型化解释
《活的隐喻》
什么?亲属之间不能相互献血?
行动语义、客体背景和判断任务对客体动作承载性的影响*
English Abstracts
狗也怕醉汉
精神分裂症患者一级亲属认知功能调查
对《象的失踪》中隐喻的解读
旧客体抑制和新客体捕获视角下预览效应的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