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经营性国有资产的流失风险及防范策略探讨

2020-03-02徐卫兵

经济视野 2020年19期
关键词:体制性内部监督经营性

□ 文| 徐卫兵

国有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国家繁荣昌盛有着密切联系,同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也占有重要的地位。此外,国有经济在培养和发展创新人才、培育核心竞争力、促进新型产业发展等方面也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给国有经济发展带来了较大挑战,在此背景下,必须加强国有资产管理,才能更好地为国有经济发展提供帮助。

经营性国有资产流失的概述

经营性国有资产与非经营性国有资产在占有主体和管理目标有着较大区别,经营性国有资产主要是国有企业占有,其管理目标是实现资产的保值增值;非经营性国有资产则是由事业单位和行政机关占有,其管理目标是规范性使用和管理,更好地为社会公共服务提供保障。“流失”从字面意义上理解,与会计学中说的“损失”意义相近,而从理论上讲,当某项资产的公允价值确定时,如果资产的交易价格大幅低于其公允价值,使得国有企业利益受损,即可判定该交易为国有资产流失。

目前国有资产流失主要有两种形态,分别是交易不合规使得国有资产绝对流失和资产价值不公允使得国有资产相对流失。总的来说,经营性国有资产流失指的是在国资委监管下国有企业占有的资源权益,由于种种原因使得其价值出现贬值的情形。

经营性国有资产流失状况及成因

1.现状分析。现阶段我国经营性国有资产流失的情形主要有三种。一是产权变革造成资产流失,由于产权变革会涉及到资产的评估、交易或划转,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国有资产流失,从而造成大量国有资本损失。二是项目经营造成国有资产流失,表现为国有企业内部在进行某一具体项目时,存在靠企吃企的现象,企业之间长期的业务联合,无形之中降低了国有资产的使用价值。三是企业转型造成国有企业流失,表现为企业在转型中尝试新的经营投资活动,由于缺乏实际操作经验,且缺失持续的跟踪管理与监督,从而造成国有资产流失。

2.原因分析。导致经营性国有资产流失的原因有许多,以下主要从体制性因素、利益隐蔽性及监管不足三个方面具体阐述经营性国有资产流失的原因。体制性管理不严。体制性管理不严是导致经营性国有资产流失的重要原因之一。一方面表现在政企难分,国有企业的产权变革过程中,政府始终参与资产的占有、使用、分配等各个环节过程,容易造成国有资产监管缺乏规范的制度,企业治理、激励机制也不够完善,使得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不足,容易出现国有资产非法侵占或转移的情况,从而使得国有资产流失。另一方面由于国有企业具有明显的体制性特征,即领导一刀切的情况,这样的体制往往出现主观性强,调研不足,以致于企业在进行投资活动时,缺乏充分的市场调查、论据不足、决策不规范,难以实现国有资产的增值和保值。经营性国有资产利益输送隐蔽性。国有企业在各个领域中都存在着利益输送,且形式多样、隐蔽性強。具体而言,有的企业在改制重组或投资并购时,以高额的价格购入资产或者股权,之后以特殊原因低价卖出,使得经营性国有资产流失;有的国有企业在市场化转型尝试股权转让,无形中稀释了国有股权,将国有资产拱手让人;有的国企在财务审核方面不严,给予民营企业违规的融资贸易行为,提供担保或资金,不同程度造成经营性国有资产流失;还有国企以市场营销及工程项目发包的名义进行非法利益转移,方式十分隐蔽,通常隐藏在特定设备、广告投放、交易伙伴、款项结算中。这几种情形与国有企业的业务有着密切联系,虽然表面是合法合规,但是存在较强的隐蔽性,加之部分企业管理层资产转移时有恃无恐,很大程度上使得经营性国有资产流失严重。监管不足。监管不足是导致经营国有资产流失的重要原因。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部分国企更加关注自身的经济效益,逐渐弱化了党的领导力,主要是担心过多的约束和管制,使得企业失去活力和创新力。

经营性国有资产流失风险的防范措施

1.加强廉政建设。针对国有企业体制性的弊端,需要从党纪政风开始着手,加强廉政教育,明确国企相关人员的岗位职责,坚持廉政方向,形成廉政文化,形成良好的廉政经营、廉洁政风的工作氛围,促进国有企业健康稳定发展。要稳打稳扎地做好廉政风险防控工作,包括风险评估分析及等级划分,制定严密的风险防控措施,对各个风险点的管理层进行全面的梳理和排除,层层落实廉政责任,建立起科学严密、行之有效的风险防范机制,确保廉政风险防控工作有效开展,从而破除体制性的弊端。

2.建设全国性国资国企监管系统。以管资本为主加强国有资产监管,制定统一的国资监管数据标准,并发布国资国企在线监管系统接口的规范,建立起完善的国资监管数据管理制度。各地区国资监管部门要加快信息化建设,利用大数据云计算,建立起在线监管系统,实现“互联网+国资监管”大格局,进一步提高经营性国有资产监管水平。

3.完善企业治理机制。首先,明确资产产权,清晰企业、政府、国资监管机构之间的定位,国资监管机构要履行管理资本的职责,提高管理水平,强化国企市场化建设的监督,而企业要在政府和市场中坚持自己,敢于创新、敢于改革,保证自身能够在政府、国资监管机构及市场中持续发展。其次,建立完善的现代企业制度,结合相关法律规定,加快推进企业董事会建设,健全董事选聘、管理、考核、评价、退出等机制,提高董事会科学决策水平,全面落实董事会依法行使重大决策、选人用人、薪酬分配等权利。同时鼓励全面推行经理层成员任期制和契约化管理,加快职业经理人制度,提升国企管理水平,并不断完善内部治理机制,完善内外部治理环境。最后,完善企业内部监督机制,包括内部审计、纪检监察、财务、法律等部门的监督工作体系,建立完善的内部监督制度和内控机制,严格对企业各项经营活动及重大决策进行把控,同时加强内部监督联合,提高信息化水平,实现内部信息共享,确保内部监督的及时性和有效性。

4.建立多维度的监督机制。第一,强化企业内部监督。在完善企业内部监督体系的同时,充分发挥企业职工民主监督的作用,建立起公开事项清单制度,切实发挥职工在企业决策和治理中的监督作用。第二,加强企业外部监督。国资监管部门要设立稽查办公室,组织开展国有资产流失的调查,梳理和排查国有资产流失的风险点,对易造成国有资产流失的风险点进行分类处置和重点监督。同时建立完善的国有企业审计监督体系,实现全方位地国有资产审计监督,落实审计监督责任,对于重大财务异常、资产损失、风险隐患等进行专项的审计,重大决策部署和投资、专项资金要进行跟踪审计,提高审计监督综合性。第三,加强社会监督。在社会监督方面应当实施信息公开制度,建立起完善的国有资产监管重大信息公开制度及信息公开平台,及时披露国有资产监管监督检查情况、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总体情况、国有资本整体运营情况等信息,国有企业也要主动公开企业的管理及治理机构、经营情况、财务状况等信息。

猜你喜欢

体制性内部监督经营性
刍议高职院校招投标工作内部监督与管理
军工院所经营性固定资产投资存在的问题及管理提升建议
加强国有企业内部监督的有效措施探讨
企业会计内部监督问题及对策探究
增加农民家庭经营性收入的思考
谁制造了我国的产能过剩?
初探社会秩序下人主体性的丧失
江西省耕地质量提升的体制性障碍及优化路径
关于公立医院经营性问题的思考
非经营性、准经营性项目如何吸引社会资本参与P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