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质增效降本控费案例分析
2020-03-02冯凯明
冯凯明,刘 冶
(中国石油大庆石化公司财务处,黑龙江大庆163714)
某公司以油田原油、轻烃、天然气为主要原料,从事炼油、乙烯、塑料、橡胶、化工延伸加工、液体化工、化肥、化纤生产,并承担工程技术服务、生产技术服务、机械加工制造、矿区服务等职能,属于特大型石油化工联合企业[1]。
1 实施提质增效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炼油化工不匹配,炼化一体效应难以体现
该公司原油加工能力为550×104t/a,乙烯加工能力110×104t/a。受炼油与化工生产规模不匹配影响,炼油供化工裂解料不足,化工区外购裂解料比例保持在55%以上。乙烯装置裂解料需求近400×104t/a,2018 年乙烯外购料170×104t,裂解料外购料占比43%,外购料成本62×108元,外购裂解料较内供料价格高620 元/t,成本增加10×108元/a。化工区原料价格过高,造成企业化工产品生产成本增多,成为遏制企业竞争力提升的症结[2]。
1.2 辅助材料用量大,生产成本高
辅助材料消耗包含催化剂、添加剂、助剂及包装物4 类。由于产品覆盖面广、生产装置规模大、生产链条较其它燃料型炼油企业长,辅助材料消耗量较高。2018年辅助材料消耗8.23×108元,其中固定床催化剂0.81×108元,包装物消耗2.81×108元,常用剂消耗4.61×108元[3]。
1.3 运行费用高,限制企业高速发展。
公司2018 年平均用工总量1.81×104人,人工成本超3 110×108元/a。在成本费用管控中不够完善,对于ERP 出库物料无法事前有效控制。虽然进行了费用考核,但费用整体控制效果并不明显。
1.4 装置普遍老旧,修理支出过高
该公司投产至今已近60 a,虽然随着技术革新和规模扩大,陆续新建一些装置,但从整体看装置的修理费支出巨大。炼油区生产装置为26 套,炼油辅助装置为14 套,资产原值86.69×108元,平均新度系数0.41,化工区生产装置38 套,化工辅助装置27套,资产原值295×108元,平均新度系数0.34。2018 年修理费支出9.6×108元。其中固定维护费为1.7×108元,大修费为1.7×108元,日常维修费为5.5×108元,非生产性维修费为3.7×108元[4]。
2 提质增效方法及效果
虽然该公司具备资源优势及规模优势,但也有人工成本高、运行费用多等问题。为提升企业竞争力,公司提出实施提质增效,优化生产策略。
2.1 增加互供比例,凸显炼化一体优势
按照“控油增化”的优化方向,弱化炼油板块与化工板块界限,强化公司炼油化工板块整体效益原则,在抓好成品油生产同时兼顾化工原料平衡,根据市场形势,实施“控油增化”,推进成品油向化工料转移,压控成品油产量,提高化工裂解料自给率,减少外购料数量,降低原料加工成本[5]。
2.2 多种手段并行,降低辅材消耗
通过消除独家剂、停用无效药剂、杜绝“营养药剂”等手段,实现辅助材料总额目标。2019 年实现17 项常用剂合并采购,消除独家剂15 个,辅助材料7.5×108元,同比降低0.7×108元,降幅9%。
2.3 深化费用管控,降低修理支出
实施年度费用项目管理模式,各类维修计划均在平台提报实现统一管控,强化源头控制。推进修旧利废,保证有价值的物资不流失浪费。对标同等规模工艺条件下的炼化企业,合理控制单装置修理费支出额度。
2.4 严格费用审批,加强事前管控
通过集中报销平台和ERP 设置可控费用控制上限,强化费用支出事前控制。推进低库存、零库存战略,减少企业资金占用。做好费用审批及物料领用计划报批工作,以需定采,对物料消耗、低值易耗品、办公费及杂品费从源头进行费用管理,做到费用支出全过程可控。
2.5 压减可控费用,减少管理支出
压减可控费用性支出,费用指标额度降幅较大。开展费用精细化管理,对于管理性支出和非生产性费用支出做到“一事一议”,严把费用出口关。对于5 项费用,除经营需要之外,费用控制一律从严。在满足经营管理需求情况下,严控超范围费用支出,做好费用事前筹划工作。
2.6 加强对标分析,助力生产决策
以班组核算为切入点,以生产车间为基础分析单元,对各环节费用构成情况进行剖析,查找成本管理薄弱点和效益出血点,加大对标分析力度,明晰控本降费具体落实情况。针对生产成本构成,在对标中找出与标杆企业的差距,并通过分析差异原因,为企业在费用管控方面提供数据参考。
2.7 推动资产清理,减轻资产负担
推进低效无效资产的清理处置,推行资产优质化,轻量化模式;将价值创造贯穿于企业经营管理的全过程,梳理认定并整合处置低效无效资产,提高资产质量和价值创造水平;建立健全资产持续优化的长效机制,形成战略清晰、主业突出的业务结构,优化企业资产质量,提升企业创效能力。
2.8 强化效益优先,优化产品结构
开展成本效益测算工作,优化组织生产经营。强化效益测算,遵循利润最大化为原则,根据经营形势,寻求最佳生产方案和产品结构组成,对于已无边际效益的亏损产品生产装置实施停工待产,市场行情回暖后,再重新组织生产,减少损失。
2.9 结合市场环境,放大企业实力
加强内外部原料平衡跟踪预测,开展不同裂解料的边际效益测算,在最大限度满足裂解装置高负荷运行的原料需求的同时,做好原料结构优化工作,合理组织原料进厂,降低公司生产成本,增强企业产品市场竞争力。同时,通过密切跟踪市场变化,以经济效益测算为基础,放大增产优势特色产品,开展市场调研,加大科研投入力度,保证实现了高效产品持续放大增效。
3 结束语
该公司研判市场形势,向平稳生产要效益,持续优化产品结构,克服企业生产经营短板,增产、优产高附加值产品。通过推行提质增效工作,降低生产支出,初步实现提质、增效双目标。通过控本降费及优化产品结构措施,提升企业经营效益,完成了预期的提质增效工作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