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讨当代设计环境对设计师观念的影响—以鲍德里亚“消费社会”理论展开

2020-03-02陈兰俊四川美术学院

艺术家 2020年12期
关键词:消费社会墨盒物品

□王 菁 陈兰俊 四川美术学院

一、“消费社会”理论的发展

远古时期,人们发现可以用石头作为利器取得食物,开始利用石头制作石器,提升生产效率。工业时代,机器的诞生,使生产力水平又提升了一个层次,物资资源不断丰富,人们进入一个“丰裕社会”时代。

因为生产赋予的物质满足达到了饱和,人们的消费不再围绕着物品使用价值,逐步转化成对物品的符号价值消费。例如,在《设计的文化》一书中,英国学者彼得多默提出了“象征品”“珍品”的概念,对物品的定义有着新式分类,这暗含着人们的消费观已经发生变化。

古罗马时期,人们要想获得社会地位、尊重,就要以显赫的战绩作为支撑。而如今,这样的尊重、社会地位可以简单地从一件消费物品中获得。消费的本质已经被改变,它作为一种行为模式,越来越多人享受的是这个过程,而非结果;享受物品的附加价值,而非物品本身的功能属性。消费模式、观念、结构等方面的巨大转变,构建了一个新的“社会模型”,这个模型也就是许多学者所关注的“消费社会”理论。

(一)国外研究

第一次工业革命和第二次工业革命后,西方社会的生产力水平迅速提升,经济实力也不断增强。后工业时代,西方学者关注到这种新的消费现象,法国学者鲍德里亚在著作《消费社会》中将这种现象定义为“消费异化”。

由于现代媒介的发展,铺天盖地的媒体广告信息充斥着人们的生活,各式各类商品被商家营销成美好生活的代名词,设计师也在设计环节中创造出“伪需求”的设计品。而真实需求与虚幻信息让消费者逐渐失去了自我判断力,消费者作为一个拥有自主选择权利的群体开始迷失在“消费陷阱”中,在消费的过程中,人们无法真实地知道自己的实际需求,而是在被消费欲望所操控,而这样被自我欲望所控制的现象便是鲍德里亚所说的“消费异化”。同时,《消费社会》一书中指出,媒介带来的信息冲击一方面连接了人们的精神世界,另一方面连接了社会关系,构建了一个幻觉的世界。商品、景观、丰盛都是幻觉的普遍形式,人们需要的是一种眩晕感,表面上是主体在主动地消费,实际上是物品诱导主体不断地消费,这是物的策略,也是物确立支配地位的方式[1]。同时,商品也成了个人特征的隐喻,而这样的消费模式越来越影响到消费主流价值观。

(二)国内研究

中国经济在短短几十年间飞速发展,有学者认为,以1998 年为中国进入“消费社会”的开始,中国已经在“消费社会”环境中22 年了。在这期间,我们可以看到因为过度消费造成的巨大浪费和环境的严重污染破坏,无节制消费虽然能带来经济的空前繁荣,但牺牲许多不可挽回的资源[2]。根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发布的全球物质流数据可知,在1998—2017 年,中国的资源消耗量从112 亿吨增加到352亿吨,占世界资源消耗总量的比重从21.6%增加到38.2%,其间于2008 年成为全球最大的资源消耗国。全球碳排放数据显示,中国在2006 年成为世界最大的碳排放国,人均碳排放量于2013年(7.2 吨)超过欧盟。

数据表明,消费社会不仅影响着个体消费者的消费行为,还客观地影响到主流消费价值观的形成,同时也对资源和环境产生了难以估计的负面影响。

二、设计活动中的设计师

商品的出现是促成消费的必要一环,而商品离不开设计师的设计。著名设计师维多克·巴巴奈克在20 世纪60 年代所著的《为真实的世界设计》中提出了设计师应具备的职业道德,即设计师应为真实的人设计,而不是利益和声誉。

英国纪录片《无节制消费的真凶》展现了设计者如何通过设计活动,将商品变为消费者追捧的对象,以及如何一步步让消费者在不知不觉中陷入“消费陷阱”,为自己的欲望买单。例如,在打字机的设计上,因为打字机中墨盒使用是消耗品,设计师在设计打印机中设立了一个计时器,用于计算墨盒打印的次数,初始的设置次数是五万次,过了五万次就会提示需要购买墨盒了。但是实际上,墨盒并没有耗尽,只需要重置墨盒便可以继续使用。然而,厂家和销售员都不会告知这个设计漏洞,产品的说明书中也不会提示,其目的是让消费者在这个特定的前提中购买更多的墨盒,达到利润最大化。

再如,一直标榜环保设计的“宜家”家居设计公司,“宜家”最开始采用持久耐用的家具模块化处理,提供一套物美价廉的设计思路,而家具在传统概念里只要不坏就要用一辈子。为了让消费者尽可能多地购买家具,“宜家”推出了多样的设计风格,在宣传册、广告单等方面潜移默化地告诉消费者:“你该换家具了。”

通过上述案例可以看出,设计师能利用自身的设计能力挖出一个个“消费陷阱”,随之配套的广告宣传等方面的平面设计也在为此引导。设计师沉浸在名利场的追逐中,往往忘却了自己该遵守的职业道德。在设计活动过程中,“设计”首先应是一个创造更美好生活的工具,沽名钓誉并不是设计的最终目的。

三、设计伦理中的设计师

沉浸在“消费异化”环境中的消费者,对物的态度也发生了转变。在消费社会中,商品本身的使用价值的重要程度被大大削弱,消费者更看重它的附加价值[3]。例如,在保时捷汽车的生产过程中,高端线所采用的是人工打磨与制造,同时在宣传上,生产厂家也不断向消费者灌输手工定制的汽车要比机械量产更好的观念。但是在科技发展的今天,对于汽车生产要求的精细程度,人工能比机械更加优化的操作是一个伪命题。而手工打磨的汽车往往比量产汽车售卖的昂贵,其中售卖传达出的并非汽车本身所带来的使用价值,而是手工的价值。同样,在一件物品功能达到饱和的状态上,如何让商品更独具一格,设计师会选择镶嵌更加昂贵的材料,以提升商品的价位。

不可否认,在用心设计下,物品能够更加完善精美、更加有趣。例如,菲利普·斯塔克设计的“外星人榨汁机”(见图1),打破了传统榨汁机的设计思路,凭借其像艺术品一样的造型,取得了商业价值上的成功。但是,这件商品的功能属性和价格一直被人诟病,它仅代表了消费社会中符号型消费得到了认可。

图1 菲利普斯塔克设计作品:外星人榨汁机(图片来源:网络)

消费社会展现了因为消费行为带来的阶级感,一件件商品如同一个个被量化的阶级展示[4]。如果设计师在这样的环境中依然追随阶级带来的荣誉感,设计也就会成为分化阶级的一把利器,这对设计的发展必然是不利的。如果一切设计的消费者只有权势富贵阶级,那么就违背了大众设计观的初衷,设计为人人所得,它面向的应是全人类,设计师应该做到让设计不设门槛,对每一个人开放。

结语

我们正处于消费社会,这一客观的事实并不能被否认。消费本身是中性词,而每个人对待它的不同态度造就了它的不同含义。一方面,它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是“消费的异化”和资源的浪费、阶级化矛盾的扩大;另一方面,消费社会让人们进入了一个更美好的时代,物的极大丰裕能让每个人都有自己独一无二的选择权。对于设计师而言,他们应正确理解“设计”的意义,避免在“消费社会”中成为利益和欲望的傀儡。

猜你喜欢

消费社会墨盒物品
称物品
陈道明
陈杰
达云飞
马金海
“双十一”,你抢到了想要的物品吗?
谁动了凡·高的物品
电视剧《欢乐颂》与“新穷人”的思考
试论对武汉地区大学生瑜伽消费情况的研究
“诗意地栖居”与“看上去很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