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符号学视角下《江雪》翻译中模糊性的传达

2020-03-01常丹丹

名作欣赏·评论版 2020年3期
关键词:江雪模糊性符号学

摘 要: 《江雪》作为中国古典诗歌的代表作之一,在语言和风格上,都体现了中国古典诗歌含蓄隽永、高度凝练的特点,具有很大的模糊性,译文也各不相同。本文主要从符号学角度对比不同译文对其模糊性的处理方式,进而为怎样在翻译中尽量保留诗歌的模糊性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关键词:《江雪》 模糊性 符号学

一、前言

在中国古典诗歌的宝库中,大量的名篇佳作异彩纷呈,美不胜收,其深邃的思想、美妙的文笔和动人的情感,跨越了历史、民族、国家和语言文化的界限,成为全人类共有的精神财富。模糊性是中国古典诗歌的内在属性,也正因为如此,诗歌作为中国文化的瑰宝,在一代又一代人的吟诵中才能持久不衰,一次又一次地被赋予新的涵义。那么,怎么才能在翻译中把诗歌的这种模糊性及由此所产生的美感在英语中得以再现呢?长久以来,不计其数的翻译家呕心沥血,致力于中国古典诗歌的翻译,也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但是诗歌仍然被看作是最富有挑战性的翻译文本,因为它需要译者能够跨越时间和空间去沟通两种不同的语言、文化和受众。本文将从符号学的角度,重点分析《江雪》不同译本对其模糊性的传达和保留,以便译者和读者能从新的角度来翻译、欣赏和评价中国古典诗歌及其翻译。

二、符号学视角下的翻译

译者翻译的作品反映了译者各自不同的社会背景、地位、角色以及各异的生活阅历、不同的审美品位、语言素养等因素。从社会符号学的角度来说,译者自身就是一个文化实体。

在保留和传达中国古典诗歌模糊性的翻译过程中,对等是很重要也存在争议的问题。要解决这个复杂的问题,笔者认为符号学理论,尤其是莫里森所提出的符号的三层意义将起到重要的借鉴意义。

索绪尔关于符号学的理论将人类语言定义为具有共同特点的符号系统,这解释了不同语言的可译性。因此,从符号学角度,翻译被看作是两套符号系统之间信息的转换,也就是用目标语言产出和源语言最接近的对等体,中国古典诗歌的翻译也不例外。莫里森在基于皮尔斯关于符号理论的基础之上,进一步发展了符号学理论。他认为,符号和它所指代的事物之间的关系是语义层面的,符号之间的关系是句法层面的,而符号和其使用者之间的关系是语用层面的。这三种关系分别对应一个符号的三重意义:指称意义、言内意义和语用意义。由此,从符号学角度,翻译对等就是指这三种意义的对等。

三、《江雪》中模糊性的体现及翻译

本文以《江雪》的四种译文为例,从符号学角度来对比和分析四种译文对原诗模糊性的传达, 原诗的四种英译文本摘抄如下:

译文一: River Snow

A hundred mountains and no bird,

A thousand paths without a footprint;

A little boat, a bamboo cloak,

An old man fishing in the cold river-snow.

译文二: River Snowfall

Amidst all mountains, birds no longer fly;

On all roads, no more travelers pass by.

Straw and cloak, old mans in boat, head low;

Fishing alone on river cold with snow.

译文三: Snow on the River

No singing of birds in the mountain ranges,

No footprints of men on a thousand trails;

There is only one boat on the water,

With an old man in a straw rain cape,

Who stands on deck and fishes by himself,

Where the snow falls on the cold river.

译文四: The Snow bound River

O er mountains and mountains no bird is on the wing,

One thousand lines of the pathways theres no footprint;

In a lone boat on the snow bound river, an old man,

In palm-bark cape and straw hat, drops his angle string.

诗歌的模糊性表现在不同的层次上,这里从词语、句法、意象三个方面来分析不同译者对原诗中模糊性的处理。其中有一点要明确,从社会符号学的角度来看待诗歌翻译中模糊性的传达,翻译时应先考虑符号的指称意义,然后才是言内意义和语用意义。

(一)词语模糊与翻译 汉语由于其本身的特点,较英语有更强的模糊性。和英语相比,汉语的内涵界限模糊,比较笼统,成发散性。如在汉语中,“远”有两种解释:一种表示空间的距离长;一种表示时间的距离之长。《古诗十九首》中“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其中的“远”字既可做这兩种不同的解释,或可兼而有之。这些具有模糊性的词语,翻译时的最佳方案就是找到英语中对应的、也颇具模糊性的词语。但是,当在英语中找不到这样的对等词语时,就需要译者能够找到具有相同语用意义的不同表达形式。这里我们着重分析四篇译文对“千”和“万”的翻译。在中国古典诗歌中,数字一般都不是确指,只是一种模糊性的泛指,用来表达程度之高低,而在英语中,数字并无该用法。该首诗中的“千”和“万”也非确指,带有“到处”“处处”“所有”等含义,其符指过程如下图所示:

四种译文中,译文二的处理最为恰当,并非直译,而是翻译出了指称意义。

(二)句法模糊 句法的模糊性是指句子结构内部各成分之间的相互关系没有一个明确的表达和限定。汉语诗歌主张以意统形,句法的模糊性不可避免,随之产生一种模糊美。在翻译句法的模糊性时,有两种处理方法,一种是像艾兹拉·庞德和赵振涛等翻译家所采用的:保持和原诗一样的形式,只是罗列事物;另一种是将其中模糊性的句法成分进行细化,从而达到英语句子的精确性。《江雪》一诗中的第三句“孤舟蓑笠翁”,只是羅列出了“舟”和“翁”,并没有明确“孤舟”和“蓑笠翁”的位置关系,具有一定的模糊性。四种译文中,译文一和原诗相同,只是意象的简单罗列,并没有将“千山”和“鸟”的位置关系以及“孤舟”和“蓑笠翁”的位置关系精确化,较好地保持了原诗中的句法模糊性。而其他三种译文都加入了译者自身的主观判断,具化了其中的位置关系,模糊性已大大降低。

(三)意象模糊 所谓“意象”,是指作家有了生活积累,经虚静深思后,由主观精神与客观物象的高度契合的产物。中国诗人在作诗时,不喜欢直接表达感情,而是喜欢借助于意象。我们一起看下《江雪》中“钓”字的翻译。在四种译文里, 前三位译者都采用了与原诗中相对应的英文词“fish”,英语读者肯定以为这个老翁真的在钓鱼吧。其实不然。“独钓寒江雪”既是写实又是写虚, 雪又是实与虚的对立统一,作为客观实体, 雪是有形的,但是当这个实体的身份转换成了被钓的对象后就变成虚的了, 因为我们谁都知道“雪”是钓不起来的, 垂钓的结果必定是“无”。这种实与虚的表现方法把读者和诗歌文本疏离开来,把他们置身于一个扑朔迷离的虚拟空间, 让他们在那里体会、感觉妙悟出一种“空中之音, 相中之色, 水中之月, 镜中之像”的韵味。最后一位译者并没有直接明确是在钓鱼,而是用“drops his angle string”描写了动作,较好地保留了诗歌中的模糊性,给读者留下了足够的想象空间。

四、结语

模糊性作为诗歌的内在属性,确实是诗歌创作的魅力所在,也为译者在翻译诗歌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在翻译的过程中,小到用词的取舍,大到翻译策略的选择,我们都要以译语读者为中心,尽可能地把中国古典诗歌的模糊性及其模糊美充分得展现给译语读者,让他们也能从其中领略中国古典诗歌那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美!

参考文献:

[1] 刘重德.文学翻译十讲[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8.

[2] 金缇.等效翻译探索[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8.

[3] 穆诗雄.诗歌鉴赏的差异性与诗歌翻译[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5(2).

[4] 张成柱.模糊学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J].中国翻译,1989(2).

[5] 赵彦春.语言模糊性与翻译的模糊对等[J].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1(4).

作 者: 常丹丹,昆明理工大学外国语言文化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英语教学法及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

编 辑:康慧 E-mail: kanghuixx@sina.com

猜你喜欢

江雪模糊性符号学
基于图像符号学的品牌联名设计研究
浅析徽州马头墙中的设计符号学
江雪
写在“生命符号学研究”前面的话
英汉数词的模糊性及其翻译策略
江雪
我们存在于一个什么样的世界里?
从修辞学角度看汉诗英译的模糊对等
模糊性词语在修辞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