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苏轼的词文创作浅谈他的女性观

2020-03-01申灿灿

名作欣赏·学术版 2020年4期
关键词:女性观女性形象

摘 要:作为思想意识的女性观,其发展随着社会发展而不断地演变着。作为一代文豪的苏轼,对于女性的看法,既包含着当时社会知识分子普遍的观念,也有着其独特的观念;大体上来说,苏轼对于女性是有着一定的尊重、欣赏与依赖的,这在他的词文创作中有所体现,其女性观也是相对进步的。

关键词:苏轼词文 女性形象 女性态度 女性观

苏轼对于中国古代词、文的发展有着重要的贡献,其词文虽以豪放著称,但也留下了不少婉约词,其中以女性为主要形象。虽为封建男性,苏轼却有着相对进步的女性观,这可以从其词文中的女性形象及苏轼对待女性的态度等方面体现出来,在此基础上探究其进步女性观的形成原因。

一、女性观定义及其发展

从上古时期到奴隶制时期、封建制时期再到当代社会,中国的女性观也随着社会的发展在不断地演变着。

1.什么是女性观

从古至今,由内及外,在整个世界的范畴之内,人们从政治、经济、社会、自然乃至人类的方面来对女性进行研究所形成的思想观念,即为女性观。事实上,女性观并非必须是系统的、完整的理论,它也可能只是零散的、不完整的思想观念。同样,女性观念的形成、表现也是如此,大千世界,芸芸众生,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都有其独特的性格、态度,因此,每个人的头脑之中就会形成各式各样的女性观念。从哲学的角度来说,观念属于意识,那么,女性观作为一种意识,也就是人生观、世界观的一部分,而我们需注意的是,女性观只是人们对于女性看法的一种反映,且是随着社会发展而不断改变的。

2.北宋之前的女性观

北宋之前的女性观,即从上古到五代十国,由于各时期女性观发展不一,所以大致可分为上古时期、夏商周时期、汉代、唐代这四个阶段。上古时期,指文字记载出现以前的时期。那时中国正处于母系社会,生产力水平极度低下,男女之间相对平等,这时期女性地位较高,一直延续到五帝时期,男女之间的地位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可以说,在这时候男尊女卑观念开始萌芽了。夏商周时期,中国已经从母系社会发展到了父系社会,加上奴隶制和氏族制的发展,女性的地位发生了巨大变化,女性成为男性的附属品,不仅供男性来“使用”,也可以用来交易甚至贩卖,更有甚者,国家的灭亡也牵涉女性,如商朝妲己、西周褒姒等,总之,这时期女性地位相比上古期下降许多。经历了春秋战国的纷乱,西汉大一统之后采用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思想也对女性地位的变化产生很大影响,董仲舒提倡三纲五常,其中的“夫为妻纲”便体现了男尊女卑观念,验证了女性地位下降的现象。唐代,尤其盛唐,国家的发展比较兴盛,社会环境也相对宽松,这时期,在两性关系中,女性地位有所提升,如唐太宗下令“寡妇可以再嫁”,这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贞观烈女”传统观念限制;再如武则天登基后颁布的为女性争取权利的政令,较明显的便是当时的“女性参政”现象,体现了当时女性地位的提升,也是女性观发生改变的原因。

3.北宋的女性观

理学的创立,在整个北宋掀起了大浪。它对女性的束缚更多,对其道德和行为上的要求也很多,注重女性贞节,理学的发展使得女性地位再次降低。但是,北宋的商品经济已经有了发展,从物质决定意识的角度来说,经济发展也影响文化的发展,这时期世俗文化的发展又使得社会环境相对宽松,似乎在这一时期,男性也在某种程度上依赖着女性,女性观在北宋有了一定的改观。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女性地位的大幅度提高,随着理学进一步发展,贞节对于女性来说更加重要,女性也因此极易受到道德谴责。因此,女性观在北宋是多元化的存在。

二、苏轼词文中体现的女性观

苏轼出生于知识分子家庭,同时也处于理学创立发展的时代,女性观自然受到家庭与时代的影响,但同时也有其独特之处。苏轼的女性观在他的词文中多有表现。

1.苏轼词文中的女性形象

苏轼虽以豪放派著称,但也有其婉约的一面,在苏轼的词文中,很大部分都有女性的出现。其词文中出现的女性形象主要有妻妾、歌妓、农妇等。这些形象在苏轼的词文中有不同的体现。

首先是妻妾形象。苏轼一生有两位妻子,多名妾室,其现存作品所涉及的有他的两位妻子王弗、王闰之及妾室王朝云。

青春作伴之王弗。至和元年(1054),十六岁的王弗嫁给了十九岁的苏轼。苏轼与王弗共同生活了十一年,二人因词结缘,互相温暖了彼此的青春,且当时苏轼的仕途刚开始,并无大的波折,大多是青春的迷茫,这是苏轼人生中最值得珍视和回忆的一段时光。而王弗在苏轼词文中的体现,也大都在其去世之后。最著名的便是《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悲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这首词写于熙寧八年(1075),王弗去世十周年。在词中,通过一系列细节描写,词人勾勒出王弗的背影,她在窗边梳妆,苏轼与她默然相对,不禁泪流满面。这其中,既有相逢的欢喜,又有生死命运的无奈。所以,梦醒之后,苏轼写了“年年肠断”。接着,词人写道“纵使相逢应不识”,恐怕即使见了面你也不认得我了。苏轼是害怕亡妻会认不得自己所以“泪千行”吗?当然不是的。这句话应该是苏轼这十年来的心态——即对于亡妻无尽思念而不可得的悲伤,这种心态已经成为他的潜意识,其造成的结果便是“尘满面,鬓如霜”,妻子可能认不出年华老去的自己了,而自己也因思念早生华发。由此,词中描述夫妻恩爱相思的场景令读者感动。又如《亡妻王氏墓志铭》:

其死也,盖年二十有七而已。始死,先君命轼曰:“妇从汝于艰难,不可忘也。他日汝必葬诸其姑之侧。”君得从先夫人于九原,余不能。呜呼哀哉!余永无所依怙。君虽没,其有与为妇何伤乎?呜呼哀哉!

语句虽然普通,但所表现出来的情感却是真切的,真挚的怀念令人感动。同时,也体现出苏轼对其妻子王弗的平等看待。

默默奉献之王闰之。熙宁元年(1067),三十三岁的苏轼娶了王弗的堂妹,二十一岁的王闰之。两人共同生活了二十五年,闰之陪伴苏轼经历了他人生中几乎所有的困难坎坷。虽为续妻,但苏轼对闰之也是很有感情的,并且苏轼是以一种相对平等的观念来看待二人之间关系的,如《腊日游孤山,访惠勤、惠思二僧》:

天欲雪,云满楼,楼台明灭山有无。水清石出鱼可数,林深无人鸟相呼。腊日不归对妻孥,名寻道人实自娱。

“腊日不归对妻孥,名寻道人实自娱”两句是说苏把家事全部交予妻子,自己在杭州游山访僧,间接表现出了闰之的贤惠能干,也体现出苏轼对她的信任,对于封建时期的男性来说,对妻子给予极大的信任,实际上是非常不易的。

再如苏轼湖州被捕后在狱中写下的绝命诗《授狱卒梁成,以遗子由,二首》中提到的“额中犀角真君子,身后牛衣愧老妻”二句。他觉得自己在政治上虽屡屡受挫,但仍可以做到像个君子一样,不畏艰难,只是觉得对不起一直跟随自己的闰之。在封建礼教中,“夫为妻纲”,女性“在家从父,出门从夫”,因此,女性对于男性相当于附属品的存在,妻子为丈夫做事情是应该的,“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女性的生活应该从属于丈夫,无论好坏,不能有怨言,男性处于极高的地位,但是在这里苏轼却觉得自己对不起妻子,不仅是因为她勤劳能干,同时也是苏轼在两性关系中对于女性的相对平等看待,是他女性观的体现。

晚年陪伴之王朝云。朝云本是闰之的侍儿,后成为苏轼妾室,在苏轼被贬到岭南地区时不离不弃,陪伴苏轼度过了一段艰难岁月,苏轼为其留下的词文也有不少,如《殢人娇·赠朝云》:

白发苍颜,正是维摩境界。空方丈、散花何碍。朱唇箸点,更髻鬟生彩。这些个,千生万生只在。 好事心肠,著人情态。闲窗下、敛云凝黛。明朝端午,待学纫兰为佩。寻一首好诗,要书裙带。

这首词先是描写了自己与朝云在这一阶段的心境,即苏轼清净无欲的境界,朝云虽年轻,但随着苏一起学习切磋佛法;之后回忆了以往的日子,表现出两人真挚而又深厚的情感。苏轼认同佛教的轮回思想,可是他更爱朝云,所以朝云的形象在他笔下闪闪发光——“朱唇箸点,更髻鬟生彩”。这还不够,苏轼还说“千生万生永在”,刻骨铭心,因此记于词文。而朝云也认为东坡对自己很好,因此便有“寻一首好诗,要书裙带”的心愿,希望有一首好诗让自己终生留念。

其次是歌妓形象。歌妓在封建社会一直都是一种特殊群体的存在,她们不似贵妇华贵,但比农妇有涵养,在苏轼的词中也有歌妓的存在,如《诉衷情·琵琶女》:

小莲初上琵琶弦。弹破碧云天。分明绣阁幽恨,都向曲中传。 肤莹玉,鬓梳蝉。绮窗前。素娥今夜,故故随人,似斗婵娟。

这首词描写了一个弹琵琶的歌妓,上阕写她技艺高超,内心幽怨,琵琶声可弹破碧云天,其中流露着她内心复杂的感情,同时表现出词人对她不幸命运的同情。下阕写她外形美,从正面写出她肤白貌美,也是对上阕其技艺高超的一个衬托。

最后是农村妇女形象。苏轼天性自然,对于大自然,农村生活也很喜爱,在他的词文中,也能看到农村女性形象的出现,如《於濳女》:

青裙缟袂于潜女,两足如霜不穿屦。奢沙鬓发丝穿柠,蓬沓障前走风雨。逢郎樵归相媚妩,不信姬姜有齐鲁。

这首词描写了一个生动的农村妇女的形象,穿着黑裙、白衫,表现出夫妻之间纯真的爱情。

2.苏轼对女性的态度

苏轼的一生是多情的一生,但并不是濫情,他对自己的两位妻子及宠妾朝云都有着真挚的情感。苏轼对于不同女性的态度也是不同的,如对于自己的第二任妻子闰之,他是尊重、依赖、信任的。苏轼对于闰之的信任与依赖,在《次韵晁无咎学士相迎》这首词中体现出来:“且须还家与妇计,我本归路连西南。”苏轼少年离家,其间守丧时回去一次,一直到老年,都没再回去,故回到故乡是他一生的情结,这首诗作于其学生晁补之做扬州通判时跟苏商量归家之事,苏轼说,这种大事需要跟闰之商量,可见,闰之在苏心目中不只是为他操劳家务的妻子,更是他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苏轼对闰之的信赖,由此可见一斑。当然,不可忽视的是,古代女性大都没有名字,但王氏姐妹及朝云都是有名字,如闰之的名字便是苏轼为其所起,从这一点上可知,苏轼对于女性是尊重的,含有平等的思想,体现了其进步女性观。对于歌妓,苏轼更多的是一种欣赏与爱慕。那时期,有许多的歌妓实际上是有一定才华的,她们或精于乐器,或擅于词文,如《菩萨蛮·歌妓》:

绣帘高卷倾城出。灯前潋滟横波溢。皓齿发清歌。春愁入翠蛾。 凄音休怨乱。我已先肠断。遗响下清虚。累累一串珠。

描写了一个技艺高超心有幽怨的歌妓形象,表现出词人对于歌妓的欣赏,同时也有无可奈何之感。

3.苏轼女性观在词文中的具体体现

苏轼对于女性的态度并非完全歧视,而是带有一定的尊重与欣赏之情,相比同时代的人来说是进步的。其女性观在词文中主要体现在勤劳能干、技艺精湛、品质高洁这几个方面。勤劳能干以其第二任妻子王闰之为代表。如《小儿》中“大胜刘怜妇,区区为酒钱”便直接地写出了闰之的勤劳能干,才使得苏轼虽常遭挫折,但家庭生活能给予其心里安慰,这体现出苏轼对妻子的依赖、信任与尊重,是其进步女性观的体现。技艺精湛和品质高洁主要体现在其词文中所描绘的歌妓形象。“凄音休怨乱。我已先肠断”二句,表现了歌妓技艺的高超及其情感的真切,虽为歌妓,却仍有自己的品质,表现出苏轼对其欣赏之情,这一点从苏轼的妾室朝云身上也可以体现出来,朝云本为歌妓,后被苏轼夫妇领回家,朝云依旧有自己的操守,这也是苏轼之后爱慕其原因之一。

三、苏轼女性观的成因

1.家庭因素

苏轼出身于一个富有文学气氛的传统知识分子家庭。父亲苏洵虽屡次落第,却仍悉心攻读,成为著名的古文家;弟弟苏辙,是他政治和文学上一生的同道,这些因素对于形成他女性观有重要作用。但是,容易被人们忽视的便是其母亲程氏的影响。苏轼十到十二岁时,是由母亲程氏讲授知识的,程氏虽为女性,却有独特的政治见解,如在讲《后汉书.范滂传》的时候曾说“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我们常认为童年会影响一个人的一生,正是程氏的这种见识,才使得苏轼虽处于封建时代,对于女性却并非完全抱着歧视、低下的态度,仍然可以以一种相对平等的观点来看待两性关系。

2.社会因素

北宋时期,理学虽创立并得到了发展,但盛唐社会环境的宽松,仍影响到北宋社会的发展,再加上当时生产工具的改良,农业、手工业及商业得到发展,“世俗文化”成为社会的一股清流,普通百姓的一些思想观念也相对不那么禁锢,在这种情况下,苏轼对于女性的态度也是有变化的,如流落市井却有才华、有思想的歌妓、勤劳善良的农妇等,都影响着苏轼对女性的态度、观点。

3.思想文化因素

北宋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儒学在这一时期的复兴表现为理学,理学家们共性便是歧视女性,他们认为女性贞节尤为重要,在道德上对女性进行了束缚。苏轼对于女性并没有像理学家那样的歧视,但他毕竟仍属于封建时代的男性,且与“二程”生活在同一时期,不免会受其影响,因此其女性观既不像上古母系社会那么尊崇女性,也不像当代男女平等,而是呈现出他相对的平等观。

四、结语

女性观作为一种思想观念,无论何时都在发展演变,苏轼作为中国古代一位颇有成就的文人,其进步女性观是源于家庭、社会多方面的;当然,当时社会理学的创立与发展也使得其女性观有一定的局限性。总的来说,苏轼词文中所表现出来的进步女性观不仅使得苏轼在中国文学史上有其独特的特点,也影响着后世人的文学创作及女性观发展。

(指导老师:苏燕)

参考文献:

[1] 喻世华.苏轼的人间情怀[M].镇江:江苏大学出版社,2017.

[2] 王水照.苏轼传稿[M].北京:中华书局,2015.

[3] 孙晓红.苏轼词中的女性形象研究[D].延边大学硕士论文,2008.

[4] 韩丽霞.苏轼词的女性意识[J].中国苏轼研究,2017(1).

[5] 陈芯芸.多情苏轼的情感世界——试论苏轼女性观兼其词的表现特征[J].艺术科技,2018(4).

作 者: 申灿灿,东北石油大学中文系2017级在读本科生。

编 辑:水涓 E-mail:shuijuan3936@163.com

猜你喜欢

女性观女性形象
“看”与“凝视”中的美
西方女性摄影作品中的女性形象——恐慌与愤怒,焦虑与恐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