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史记·商君列传》探微

2020-03-01马莹

名作欣赏·评论版 2020年3期
关键词:史记

马莹

摘 要:在《史记·商君列传》中,司马迁用生动绝妙的笔法再现了商鞅的事迹及其悲惨结局,刻画了鲜明饱满的人物形象。在叙述商鞅丰功伟绩的同时,司马迁也表达了对他的强烈批判。批判原因一方面是因为儒法思想的强烈碰撞,另一方面也与法家人物的思想和言行及司马迁个人遭遇有脱不开的关系。种种原因使得他对以商鞅为代表的法家人物持有复杂态度。

关键词:《史记·商君列传》 商鞅变法 批判原因

在《史记》 的众多悲剧人物中,商鞅是一个典型代表,他故事的开始是个悲剧:幸运地出身于卫国王室却又不幸只是一位庶子,去魏国做门客后,幸运地被魏相公赏识却又不幸被魏惠王所看轻。故事的结局也是个悲剧:通过变法将秦國推上富强之路后,却没有及时功成身退,秦孝公死后,以太子为首的保守派想要置他于死地。而最具有戏剧性的是,最终导致商鞅逃难失败的原因是他自己设置的严苛法律及曾经对魏国所做的无赖恶行。对于这样一个开头结尾都是悲剧的人物,司马迁并没有给予太多同情,相反认为他是罪有应得。司马迁用精妙的笔法树立起商鞅鲜明的人物形象,叙述史实的同时,又将自己的态度与思想蕴含其中。

一、《史记》中记叙商鞅事迹的高超笔法

《史记》兼具史学、文学价值是历代学者们的共识,鲁迅评价其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a可谓一语中的。在记事的同时,司马迁又用精妙的笔法树立起了一个个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韩兆琦说:“要追溯我国写人文学,甚至明确说到中国小说戏曲的始祖,就不能不首推《史记》。”b商鞅变法的成就,史料中多有记载,但它们的主要目的在于写事,而非写人。在《史记》中,司马迁尊奉史家实录精神,虽不喜商君,但绝不因个人爱憎埋没他的历史功绩。不同于其他史料,司马迁并不只是简单的铺叙陈述,而是用高超的笔法将其描写得淋漓尽致,同时也树立起了鲜明的人物形象。

历史上有关商鞅变法的史料记载并不少见,如《战国策》 记载:“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法及太子,黥劓其傅。期年之后,道不拾遗,民不妄取,兵革大强,诸侯畏惧。”c描写了商君变法的强硬手腕及变法之后,秦国实力大增最终统一中国的卓越效果。又如李斯《谏逐客书》:“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d贾谊《过秦论》:“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e等文中也有类似记载。但它们多是一些史实的记录,材料较分散,商鞅的形象也并不鲜明立体。

司马迁在所掌握的史料基础上,将材料串联起来,将历史写的更加具体生动。“互文法”和“侧面描写”在这里的作用体现得淋漓尽致。

司马迁在《商君列传》 中直接描述了商鞅变法的功绩,如“行之十年,秦民大说,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f。另外还用“互文法”在《史记》 其他篇目中体现了商鞅变法的效果,如在《秦本纪》 中写道:“卒用鞅法,百姓苦之;居三年,百姓便之。”g在《太史公自序》中写道:“鞅去卫适秦,能明其术,强霸孝公,后世遵其法。作《商君列传》 第八。”h“乡邑大治”“百姓便之”“强霸孝公”等都体现了商鞅变法以后,秦国实力大增,百姓安居乐业的情景。在《范雎蔡泽列传》 中,司马迁还借范雎之口赞扬了商鞅变法的成就,从多个角度表现了变法的卓著效果:“应侯知蔡泽之欲困己以说,复谬曰:‘何为不可?夫公孙鞅之事孝公也,极身无贰虑,尽公而不顾私;设刀锯以禁奸邪,信赏罚以致治;披腹心,示情素,蒙怨咎,欺旧友,夺魏公子卬,安秦社稷,利百姓,卒为秦禽将破敌,攘地千里。”i

不仅如此,在《史记》 中,商鞅并非一个遥远的历史人物,司马迁在记录史实的基础上,加入了一些虚构的情节及细节描写,更是将商鞅的思想性格体现在了读者面前。

如公叔座向魏惠王推荐商鞅而不被重视后,与商君的对话:“公叔座召鞅谢曰:‘今者王问可以为相者,我言若,王色不许我。我方先君后臣,因谓王即弗用鞅,当杀之。王许我。汝可疾去矣,且见禽。鞅曰:‘彼王不能用君之言任臣,又安能用君之言杀臣乎?”! 0这段话描写的极其生动精彩,不仅体现了商鞅的智谋与胆识,也表现出了商鞅此时的失望与无奈。

又如商鞅的结局在《战国策》中只是一笔带过:“商君归还,惠王车裂之,而秦人不怜。”! 1而在《史记》 中商君的结局则更加生动离奇:“商君亡至关下,欲舍客舍。客人不知其是商君也,曰:‘商君之法,舍人无验者坐之。商君喟然叹曰:‘嗟乎,为法之敝一至此哉!” ! 2商鞅曾为秦国立下汗马功劳,最终却被自己制定的法律逼上绝路,这样自食其果的结局极其具有戏剧性,令人无限唏嘘,更是将这位历史人物刻画的更加生动饱满,富有情感。

二、《商君列传》论赞中的批判

司马迁在《报任安书》 中阐明他写《史记》 的目的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3,而“成一家之言”的主要方法,除了体现在行文中材料的选择与熔炼外,还体现在结尾的论赞中。

太史公曰:商君,其天资刻薄人也。迹其欲干孝公以帝王术,挟持浮说,非其质矣。且所因由嬖臣,及得用,刑公子虔,欺魏将卬,不师赵良之言,亦足发明商君之少恩矣。余尝读商君《开塞》 《耕战》书,与其人行事相类。卒受恶名于秦,有以也夫!! 4

司马迁在正文中客观公允地描写了商鞅变法的过程与效果,而在结尾论赞中,字里行间都体现出他对商鞅强烈的批判,逐句分析,可以从中看出很多深层原因。

“刻薄少恩”可以说是司马迁对所有法家人物的评价,《太史公自序》云:“法家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则亲亲尊尊之恩绝矣。可以行一时之计,而不可长用也,故曰‘严而少恩。若尊主卑臣,明分职不得相逾越,虽百家弗能改也。”! 5“严而少恩”是太史公为法家人物打上的标签。纵观《史记》,司马迁对法家人物评价均不高,如《李斯列传》中对李斯贪图身份地位、为求自保材料的选择与描写,以及最后的赞语:“斯知六艺之归,不务明政以补主上之缺,持爵禄之重,阿顺苟合,严威酷刑,听高邪说,废适立庶。诸侯已畔,斯乃欲谏争,不亦末乎。人皆以斯极忠而被五刑死,察其本,乃与俗议之异。不然,斯之功且与周、召列矣。”! 6又如《孙子吴起列传》中对吴起杀妻杀人,母亲去世而不去奔丧等材料的选择与描写及最后赞语:“吴起说武侯以形势不如德,然行之于楚,以刻暴少恩亡其躯。悲夫!”! 7此类对法家人物评价的原因,很大一部分是由于儒法之间的强烈冲突。韩非子在《五蠹》中写道:“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而人主兼礼之,此所以乱也。”! 8《商君书·农战》中更是认为儒家学说祸国殃民:“《诗》、《书》、礼、乐、善、修、仁、廉、辩、慧,国有十者,上无使守战。国以十者治,敌至必削,不至必贫。”! 9司马迁出生在一个史官世家,且非常崇拜孔子,在《孔子世家》中,他认为孔子是足以称为“周公第二”的大圣人,并立志要以其为楷模,儒道精神在司马迁的思想中根深蒂固,与法家思想产生了强烈的冲突。

商鞅三见秦君,司马迁认为前两次分别用帝道、王道游说并非他本来目的,而是试探君王的爱好,最终的目的是向秦孝公提倡“霸道”。

此外司马迁还列出了商鞅的三大罪状。第一,“因由嬖臣”:商鞅之所以能够发迹是因为宠臣景监的引荐,历史上宠臣常通过趋炎附势、讨好君王受宠,从而搬弄是非、祸国殃民,如伯嚭、赵高等人。司马迁在这里不用“大臣”“重臣”而特地用了“嬖臣”二字,可见他对于商鞅发迹的途径是不认可的。第二,“刑公子虔”:太子犯法因是继承人而不能处罚,于是处罚他的老师。这种“城门失火,殃及池鱼”的遭遇司马迁感同身受,他因为李陵说情被迁怒施以宫刑,身体和心灵都受到了巨大打击,故他强烈抨击商鞅的这种做法。第三,“欺魏将卬”:如果前面两大罪行都情有可原的话,那么第三条罪行是无法辩解的。用卑鄙的手段取得胜利,为自己挣得名利这种行为从古至今都不会被认可。

文中还用大量的文字记录了赵良和商鞅的对话。将五羖大夫与商鞅进行对比,五羖大夫“举之牛口之下”,“发教封内”,“施德诸侯”,“劳不坐乘,暑不张盖,行于国中,不从车乘,不操干戈”@ 0。反观商君则是“因嬖人景监以为主”“相秦不以百姓为事”,“刑黥太子之师傅,残伤民以骏刑”,“君之出也,后车十数,从车载甲,多力而骈胁者为骖乘,持矛而操闟戟者旁车而趋”@ 1。这种强烈的对比不光是表现了赵良对商君的态度,也表明了司马迁对商鞅的态度。司马迁借赵良之口揭露了商鞅的恶行之后,又劝他“何不归十五都,灌园於鄙,劝秦王显岩穴之士,养老存孤,敬父兄,序有功,尊有德”@ 2。如果不这样做则会大难临头,这里也表现出司马迁对商鞅的惋惜之情,希望他悬崖勒马,不要再贪图名利富贵,及时功成身退,但劝解的结果则是“商君弗从”。不仅是对商鞅,在《孙子吴起列传》的论赞中也写道“吴起说武侯以形势不如德,然行之于楚,以刻暴少恩亡其躯。悲夫!”@ 3 《李斯列传》中则有:“不然,斯之功且与周、召列矣。”@ 4可以看出,对于商鞅、吴起、李斯等法家人物,司马迁批判他们的同时也是深感惋惜的。

文中的“《開塞》《 耕战》 书”指的是《商君书》 中的篇章,侧重记载了法家革新变法、重农重战、重刑少赏、排斥儒术等政治思想。商鞅的思想按照今天的眼光来看是非常不人道的,如《商君列传》 中所提到其变法内容:“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 5又如《商君书·弱民》中提到的:“政作民之所恶,民弱;政作民之所乐,民强。民弱国强,民强国弱。”@ 6做人民所恶之事,使人民弱小从而突出国家强大,并且用残酷的刑法让人民生活在互相猜忌的恐怖氛围之中,表面上虽能做到井然有序,但实质上却是靠着血腥统治来威慑人民,这种强大终归不会长久。秦国通过商鞅变法一时强大,统一六国,最终却是二代而亡。司马迁也是看到秦国如此结局,才得出法家之术“可以行一时之计,而不可长用也”的结论。故对于商君最后的悲剧,司马迁虽感惋惜,但终究不予同情。

三、司马迁批判商君的历史及思想背景

司马迁对于商君持批判态度主要是由于儒法纠葛、商鞅的严苛思想,以及司马迁个人的遭遇。

(一)儒法纠葛 司马迁的儒家思想与法家理论产生了强烈的碰撞。法家思想与儒家思想在很多方面是对立的。儒家思想讲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倾向于从内部教化来改善人的思想与行为,从而进一步改善社会;而法家思想则倾向于设置严格的法律从外部将人们束缚起来,人们如果越界将得到严酷的刑罚,故不敢做违法之事,从而达到治理社会的作用。在《史记》中可以看出司马迁对于儒家思想及孔子是十分尊敬的,但法家思想强烈排斥儒家思想,甚至将它归于“五蠹”之一,显然与司马迁的思想有冲突。

(二)商鞅的严苛思想 上文提到商鞅的腰斩、连坐刑罚,以及弱民、重战等思想所形成的恐怖统治,使人民长期生活在恐惧担忧之中。商鞅变法虽让秦国一时强大,但是历史告诉我们,暴政并非长久之计,秦国最终如昙花一现般迅速消亡了。商鞅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但崇尚儒家思想、有仁义之心的司马迁对于以商鞅为代表的法家人物以及他们残暴冷漠的思想都持有较复杂的态度。

(三)司马迁的个人遭遇 韩兆琦先生曾说:“作者(司马迁)出于个人的惨痛经历,对于商鞅这个法家人物从态度上是反感的,这与他对待吴起、晁错一样,是同一种性质的偏颇。”@ 7确实如此,司马迁对于商鞅的功绩是认可的,但是法律过分的残忍无情以及人性的冷漠令他难以释怀。在《报任安书》中他写道:“拳拳之忠,终不能自列。因为诬上,卒从吏议。家贫,货赂不足以自赎,交游莫救,左右亲近,不为一言。身非木石,独与法吏为伍,深幽囹圄之中,谁可告愬者!”@ 8司马迁因李陵之祸获罪,残忍严苛的法律不给他一丝辩解的机会,身边的亲朋好友也没有一个人向他伸出援助之手,严苛的法律以及淡漠的人心对他身心的摧残,让他对于商鞅这样“严而少恩”的法家人物持有否定态度也是情理之中的。

四、总结

商鞅通过变法奠定了秦国统一中国的强大基础,也加快了秦国走向灭亡的脚步,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影响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王朝的历史。由于思想、历史、个人经历等方面的影响,司马迁对于商鞅等法家人物的态度是复杂的,但他并未因个人情感而歪曲历史真相,而是忠于史实,秉笔直录,可见班固在《汉书·司马迁传》 称赞司马迁:“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 9他通过对情节,细节的精雕细刻,再现了商君鲜明饱满的人物形象,同时又将自己的爱憎、理想寄托其中。

a 鲁迅:《鲁迅全集》第九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435页。

b 韩兆琦:《史记讲座》,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54页。

ck〔西汉〕刘向集录,范祥雍笺证,范邦瑾协校:《战国策笺证》上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第135—136页,第136页。

猜你喜欢

史记
漫画史记
漫画史记
漫画史记
漫画史记
漫画史记
漫画史记
漫画史记
漫画史记
漫画史记
漫画史记